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8 11:54:52

文档简介

南阳市宛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答案:B
解析: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家谱并未涉及道德修养,排除A项;辨别大小宗不是实质,排除C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经济特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故A错误;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说法错误。
3.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据题意可知,20世纪初的武汉商业繁盛,这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这就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故D项正确;材料中只说汉口“其盛不亚于上海”,不能说明武汉的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故排除A项;材料只描述了武汉商业的繁盛,不能说明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和长江沿岸工业的重新布局,故排除B、C两项。
4. 答案:D
解析:从表格数据反映的工业投资比例超过一半以上,“工业投资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等信息来看,“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D项;1952年,我国已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排除A项;实行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一五”计划的目的是建立完整工业体系,排除C项。
5.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收购大量的香料后再往东穿越马六甲进入东亚贸易”可知,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开辟商业航线,获得东方的香料,与东方进行贸易,即获取海外的商业利润,A项正确;哥伦布代表西班牙开辟了到达美洲的贸易通道,排除B项;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是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影响,不是目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土耳其对商路的垄断,排除D项。故选:A。
6. 答案:B
解析:材料“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体现了巴黎公社的开创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B项正确;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的飞跃的是十月革命,排除A项;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排除D项。故选B项。
7.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推翻了沙俄的专制统治,但并没有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和退出一战,从而促使俄国人民将目标指向临时政府,从资产阶级革命向无产阶级性质革命转变,C项正确;《和平法令》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由苏维埃颁布的,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期间,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参加一战。促使俄国被迫退出一战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内容发生在二月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C项。
8. 答案:D
解析:题干“国际展区由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约650家企业参展,参展品牌超1300个。作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展会,联通了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强大动力”表明,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体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9.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社会变化。根据材料可知,1898年,某书商以为“经学”书籍会因废八股而难卖,新学书籍会因变法而畅销,但之后“经学”书籍依旧有人购买,新学书籍反而滞销。结合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可知,C项正确。儒学地位未被颠覆,A项错误。列强侵略加剧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10.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部分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考试的模式,说明这些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持肯定立场,B项正确;西方的文官制度不等于科举制,排除A项;题干只能说明部分学者对科举制较为肯定,不能认为整个西方肯定科举制,排除C项;D脱离材料主旨,过分肯定了科举制,排除。故选:B。
11. 答案:A
解析: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80年代,一些国家采取削减福利等措施,减轻政府负担,刺激经济发展。材料中压缩社会保障费用、限制津贴领取等措施,就是英国政府减少福利支出的表现,故A项正确;从材料“规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内容可知,社会保障的范围缩小,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缩减福利开支,不能说明英国已经消灭贫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妇女地位提高,故D项错误。
12.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等信息来看,明中叶以后,书籍出版的商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一些知名画家受雇于坊刻更能反映出商业化特点,故D项正确。
13.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良渚文化聚落群中已经有了阶级的区分和社会不平等现象,故答案为D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起源,A项错误;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B项错误;秦朝时才建成君主专制国家,C项错误。
14.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公之城盖方九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可知,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是可信的,其可以影响历史研究,故B项正确;材料仅说明东周王城是九里之城,并未体现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和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故排除A、C两项;“最佳途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15.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题干材料表明“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善书”多为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等,这进一步强化了理学所倡导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故B项正确。理学在南宋时期已经成为社会主导思想,A项错误;“善书”表达的思想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内容是一致的,不会冲击儒家经典的神圣性,C、D两项错误。
1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联合国宪章》。根据材料可知,《联合国宪章》强调人权、各国之间的平等、各国的独立主权利益,因此这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与殖民压迫,加速了殖民体系瓦解,B正确;“改变了”的表述夸大了这一原则的作用,排除A;《联合国宪章》强调的原则面向所有国家,排除C;《联合国宪章》强调的原则并不能缩小全球的贫富差距,排除D。
二、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答案: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实行郡县制后中央集权的加强;匈奴对北方边境的威胁。(6分)
(2)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需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南北政治和经济联系;巩固了国家统一。(6分)
解析:
(1)背景:依据材料“直道是秦始皇时代为加强北边防务、抵御匈奴南犯而开筑的交通大道”,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匈奴对北方边境的威胁;依据“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开拓出的可以体现秦帝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实行郡县制后中央集权的加强。
(2)历史影响:依据材料“官路是指连接全国大城市及各州县之间的干线道路”、“水路主要利用江河湖海的自然条件,主要分为海道、御河、官河、漕渠等”可以得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依据“在大运河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些支线工程,使水路交通更加便利”,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促进了南北政治和经济联系;结合所学从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等角度进行补充。
18. 答案:
(1)措施:制度方面,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经济管理部门。农业方面,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大力发展农业生音,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工业方面,鼓励开办私有企业。金融方面,建立工农银行,为各类企业提供资金帮助。(8分)
(2)影响: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巩固了新兴的工农政权;为反“围剿”斗争奠定物质基础;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有益探索。(4分)
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展经济建设的主要措施涉及到制度、农业、工业、金融银行等方面。依据“1933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中央、省、县三级设立国民经济部,并召开两次经济建设大会,号召各级部门有序开展根据地建设工作”可概括出“制度方面:完善经齐管理制度,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经齐管理部门”;依据“在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各级苏区政府大力开展土地革命,努力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可概括出“农业方面:开展土地草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依据“除国营企业外,苏区鼓励私人兴办企业,大力发展合作社企业”可概括出“工业方面:鼓励开办私有企业”;依据“建立了工农银行,为各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可概括出“金融方面:建立工农银行,提供资金帮助”。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为革命斗争提供物质基础、巩固工农政权、扩大革命和党影响以及经济建设的探索等方面进行归纳概括。
19. 答案:
(1)关系: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影响:列强的侵略和殖民掠夺,使当地人民蒙受深重的灾难,造成这些地区长期的贫穷;同时把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思想观念一并带人这些国家和地区;使亚非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组成部分。(6分)
(2)特点:能源种类丰富;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并存;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加等。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能源利用技术的革新等。(6分)
解析:
(1)关系:根据材料“到19世纪中叶,英国凭借……这意味着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和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及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影响:根据材料“亚非拉的多数国家则在列强的炮舰下失去抵御能力,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成为他们投资的场所、牟利的乐园,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列强的侵略和殖民掠夺,使当地人民蒙受深重的灾难,造成这些地区长期的贫穷;同时把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思想观念一并带入这些国家和地区;使亚非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组成部分。
(2)特点:根据材料“现代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电力而不是木材)”可得出能源种类丰富;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并存;根据材料二表格数据可得出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加。
原因:根据材料“因为这既表示一个国家利用各种无生命能源的技术能力,也表示了其经济发展速度”及材料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能源利用技术的革新等。
20.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这些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一战和十月革命以不同的方式,促进了被压迫民族的觉醒;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6分)
(2)总体上,更为广泛、激烈和彻底,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具体上,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部分国家仍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争取独立、建立民主政府;有的国家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寻求独立解放的道路;个别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交织在一起。在斗争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多样性,主要是争取或捍卫独立主权并反法西斯斗争交织在一起。在斗争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多样性,主要是争取或捍卫独立主权并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武装斗争,有的则引向现代化发展道路。(10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民族工商业……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壮大起来”“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削弱……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等信息概述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新民主主义革命”“‘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打击意大利侵略军”“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并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知识,先从整体范围再具体从不同国家的斗争运动分析。南阳市宛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
历 史
考生注意:
1.开考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涂选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加强道德修养 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
2.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3.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4.下表是“一五”计划实施中,各部门按计划规定所占的比例。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
行业 投资比例 备注
工业 58.2% 工业投资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
农林水利 7.6%
邮电运输 19.2%
文教卫生 7.2%
城市公用事业 3.7%
贸易 3.1%
其他 1.0%
A.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B.实行公私合营
C.旨在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D.优先发展重工业
5.1497年,达·伽马受葡萄牙国王派遣,率领船队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绕过好望角后,乘季风抵达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后来,大批葡萄牙商人沿着这一航线来到印度,收购大量的香料后再往东穿越马六甲进入东亚贸易,可见,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 )
A.获取海外的商业利润 B.开辟到达美洲的贸易通道
C.建立虎大的殖民帝国 D.打破土耳其对商路的垄断
6.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这是因为“公社”( )
A.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的飞跃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7.当俄国工农大众迫切需要解决土地、面包、和平和自由时,临时政府的执政虽然使得俄国社会有了充分的政治自由,但对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前三件事却解决得不好。这促使俄国( )
A.颁布了《和平法令》 B.被迫退出“一战”
C.革命性质产生转变 D.爆发二月革命
8.迎五洲客,计天下利。海南在2021年迎来了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国际展区由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约650家企业参展,参展品牌超1300个。作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展会,联通了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强大动力。这体现的时代潮流是( )
A.公平正义相互尊重 B.全球治理共同繁荣
C.文明对话平等协商 D.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9.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10.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材料说明( )
A.西方国家也采用了科举制选拔人才
B.部分西方学者对科举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C.西方国家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十分推崇
D.科举制是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有效制度
11.1985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规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这些做法( )
A.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 B.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
C.说明英国已经消灭了贫困 D.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
12.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13.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平民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聚落群( )
A.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B.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
14.《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
A.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15.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16.《联合国宪章》中明确提出,“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依据之友好关系”。上述原则的提出( )
A.改变了战后国际秩序 B.加速了殖民体系瓦解
C.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D.缩小了全球贫富差距
二、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为直道”。直道是秦始皇时代为加强北边防务、抵御匈奴南犯而开筑的交通大道。秦代经营的交通大道多利用战国原有道路,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开拓出的可以体现秦帝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直道工程沿途“堑山堙谷”,直通南北。驰道的修筑,是秦交通事业最具时代特色的成就。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全国交通网的基本形成。
——摘编自王子今著《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材料二 隋唐时代的道路从自然状态来分,可分为陆路和水路两种:如果从社会性质来分,则可分为官路和私路两种。官路和驿路都是由官府修建和管理的交通干线。官路是指连接全国大城市及各州县之间的干线道路,驿路则指设有驿的遁路。唐代很重视对官路的维护和管理。水路主要利用江河湖海的自然条件,主要分为海道、御河、官河、漕渠等。其中官府组织人工开凿的官河出现的频率最高。隋朝所修的大运河最具代表性。唐代以后,在大运河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些支线工程,使水路交通更加便利。
——摘编自毕宝魁《隋唐生活掠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代开展道路交通建设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时期道路交通建设的历史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面对国民党的多次“围剿”,新政权依然大力发展经济建设。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中央、省、县三级设立国民经济部,并召开两次经济建设大会,号召各级部门有序开展根据地建设工作。在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各级苏区政府大力开展土地革命,努力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通过组织建立劳动互助社、耕田队、种粮合作社,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除国营企业外,苏区鼓励私人兴办企业,大力发展合作社企业。各苏区还废除高利贷剥削,建立了工农银行,为各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展经济建设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展经济建设的影响。(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到19世纪中叶,英国凭借它先进的生产技术、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交通运输和占有广大的殖民地而独占整头,成为“世界工厂”,这意味着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和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先进国家确立。亚非拉的多数国家则在列强的炮舰下失去抵御能力,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成为他们投资的场所、牟利的乐园,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
——摘编自赵景峰《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形成中的作用》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方法是其对现代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电力而不是木材)的消耗,因为这既表示一个国家利用各种无生命能源的技术能力,也表示了其经济发展速度。
1890~1913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相当于百万吨煤)
年份 国家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英国 145 171 185 195
德国 71 112 158 187
法国 36 47.9 55 62.5
奥匈帝国 19.7 29 40 49.4
俄国 10.9 30 41 54
意大利 4.5 5 9.6 11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概述工业革命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各主要国家能源消耗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大战期间亚非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关系产生新变化。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壮大起来,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
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削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这些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黄正柏《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 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做斗争
非洲 埃及 在华夫脱.党的领导下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埃塞俄比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打击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高潮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何新特点?(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