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3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3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8 18:05:5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3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北京时间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我国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了本次地震。下图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判断( )
A.地震波P为横波 B.地震波S为纵波
C.圈层M为地壳 D.界面G为古登堡面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3.地震预警系统能成功预警本次地震,依据是( )
A.震源距预警中心的距离 B.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C.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
(2022·高一课时练习)北京时间2021年2月16日12时22分,四川宜宾市兴文县(28.13°N,105.08°E)发生2.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9千米。下图为“中国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5.我国制定《中国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震具有突发性特点,预报困难②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损失严重
③我国应对地震灾害的救援能力低④地震突发时使救援工作高速高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发生地震后,由于道路毁坏、通讯中断,救灾指挥部急需掌握抢险队所在位置、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等信息,能满足上述要求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①地理信息系统②卫星遥感③全球卫星导航系统④雷达预警⑤虚拟现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2021·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的依据是( )
A.地震波波速变化 B.地下温度的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组成的变化
8.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与纵波相比,横波( )
A.传播速度较快 B.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C.传播速度不变 D.可以通过液体传播
(2021·高一课时练习)北京时间2020年5月6日21时53分在印尼班达海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110千米。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圈层,在图中对应的数字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有关横波、纵波叙述正确的是( )
A.横波波速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B.纵波波速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C.横波在深约2900千米处突然消失 D.纵波在深约2900千米处突然消失
(2021·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横波通过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时,波速都增加
B.③圈层虽由固态物质组成,但在该圈层无法观测到横波
C.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水圈
D.地球各内部、外部圈层都是连续且规则的
12.下列有关地球几个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个全层都有生物存在 B.地球的许多圈层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C.地球的各圈层都呈同心圆状分布 D.地球各圈层内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2021·高一课时练习)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4月18日22时14分,在台湾花莲县(北纬23.94度,东经121.43度)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14.关于地球内部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由固体岩石组成,为岩石圈 B.②圈层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C.③圈层为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7千米 D.④圈层为地幔,软流层位于其顶部
15.(2023·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有关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圈层 B.常见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大气圈
C.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D.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的各个圏层组成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天然月震和人为地震波提供的资料,研究认为月球有着与地球类似的内部圈层结构。科学家推断由斜长岩组成的高地月壳和由玄武岩组成的月海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5千米。月幔的部分占了月球一半以上的体积,自月壳之下至少可以延续至1000千米的深度,物质密度一般超过3.5克/立方厘米,主要由辉石、橄榄石组成,推测温度约为500℃。月核是月球的中心区域,温度大致在1000~1600℃之间,很可能是熔融状态或液态,厚度约700千米,根据推测可能是由铁、镍、硫和榴辉岩物质构成的。
(1)自月面向下月球的内部圈层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材料,确定你认为能体现月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的两个比较项目________、________。
(2)说明科学家确定距月面65千米处为月球内部圈层的一个分界面的依据。
17.(2021·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图。
材料二 2018年1月15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研究团队的一项科研成果。他们发现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巨嵴彩虹龙。
(1)地球内部圈层C的名称是 。D界面以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 (填名称),F界面以下,纵波传播速度 、横波消失。
(2)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所在的圈层是 。
(3)恐龙生活在 代,这一时期被称为“ ”的时代。
18.(2021·高一课时练习)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传播速度快的是 (填字母),其中代表横波是 (填字母)。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面以上的C代表 ,该面以下E代表 ,G圈层的物质状态为 。
(3)D、F两个不连续界面中:代表莫霍界面的是 (填字母)界面,地震波在通过该界面后速度都变 (填“快”或者“慢”)。
(4)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17年10月17日03时45分08秒在青海黄南州河南县(北纬34.67度,东经101.88度)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发生在( )
A.软流层 B.岩石圈 C.地核 D.地幔
(5)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应该迅速乘电梯逃离出建筑物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3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北京时间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我国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了本次地震。下图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判断( )
A.地震波P为横波 B.地震波S为纵波
C.圈层M为地壳 D.界面G为古登堡面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3.地震预警系统能成功预警本次地震,依据是( )
A.震源距预警中心的距离 B.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C.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
【答案】1.D 2.A 3.C
【解析】1.根据材料,据图可知,地震波P可以穿透地核,故为纵波,S波不能穿透地核,故为横波,圈层M为地幔,界面G为古登堡面,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材料显示震源深度10千米,根据所学知识,地球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故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地幔、 外核、 内核的深度远不止10千米,BCD错误。故选A。
3.地震波传播速度有差异,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地震发生前纵波先到达地面,横波后到达地面,而横波的破坏程度更大,故地震预警系统能成功预警本次地震,利用的是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C正确;震源距预警中心的距离是地震发生后才计算出来的,A错误;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以及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并不能预警地震,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能在固态、液态、气态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地震波在经过莫霍面时,纵波和横波波速都下降,地震波在经过莫霍面时,纵波波速锐减,横波突然消失。
(2022·高一课时练习)北京时间2021年2月16日12时22分,四川宜宾市兴文县(28.13°N,105.08°E)发生2.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9千米。下图为“中国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5.我国制定《中国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震具有突发性特点,预报困难②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损失严重
③我国应对地震灾害的救援能力低④地震突发时使救援工作高速高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发生地震后,由于道路毁坏、通讯中断,救灾指挥部急需掌握抢险队所在位置、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等信息,能满足上述要求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①地理信息系统②卫星遥感③全球卫星导航系统④雷达预警⑤虚拟现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答案】4.C 5.B 6.A
【解析】4.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只有当横波传到地表时,建筑物才会大量倒塌,这也是造成人员伤亡最严重的时期。由此判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故选C。
5.我国制定《中国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为地震具有突发性、预报困难的特点,①正确;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损失严重,②正确;我国应对地震灾害的救援能力高,③错误;制定应急预案可以使救援工作高速高效,减轻地震损失,④正确。故选B。
6.本题主要考查对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和RS(卫星遥感)功能和作用的认识。熟练掌握GIS、GPS和RS功能和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地震中,救灾指挥部要想掌握抢险队所在位置,需要借助GPS系统进行定位;救灾指挥部要想掌握受灾区的受灾面积需要借助RS系统拍摄遥感图像,快速掌握受灾区的面积;救灾指挥部要想掌握受灾区的受灾程度需要借助GIS系统进行数据综合和分析,评估区域受灾程度。故救灾指挥部急需掌握抢险队所在位置、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等信息需要借助GIS、GPS和RS。A正确,故选A。
【点睛】地震属于地质灾害,人类目前的技术无法预报地震。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防灾救灾体系在不断地完善,救灾能力强。
(2021·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的依据是( )
A.地震波波速变化 B.地下温度的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组成的变化
8.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与纵波相比,横波( )
A.传播速度较快 B.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C.传播速度不变 D.可以通过液体传播
【答案】7.A 8.B
【分析】7.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会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A正确,B、C、D错。故选A。
8.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B正确,A、C、D错。故选B。
【点睛】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021·高一课时练习)北京时间2020年5月6日21时53分在印尼班达海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110千米。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圈层,在图中对应的数字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有关横波、纵波叙述正确的是( )
A.横波波速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B.纵波波速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C.横波在深约2900千米处突然消失 D.纵波在深约2900千米处突然消失
【答案】9.B 10.C
【分析】9.读图可知,图中①圈层位于地表,应为地壳,②圈层中地震波加速明显,位于地壳以下,2900千米以上,应为地幔,③圈层地震横波不能传播,应为外核,④位于地球中心,应为内核。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最厚度处约60~70千米,材料信息表明,在印尼班达海发生的7.2级地震,其震源深度110千米,因此震源所在的圈层不在地壳(①),而在地壳之下的地幔(②),排除A,B符合题意;图中③、④圈层为地核,其深度超过2900千米,而地震震源深度仅110千米,因此震波所在圈层不可能是地核,排除CD。故选B。
10.读图可知,横波波速在地幔圈层内部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物质致密程度增加的结果),A错误;读图可知,纵波波速在地下2900千米处随深度的增加波速大幅下降,而没有消失(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结果),B、D错误;图中显示,横波在深约2900千米处突然消失,这是遇到液态物质构成的圈层的结果,C正确。故选C。
【点睛】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厚度不均,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平均厚度约2900千米,由固态物质构成,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外核为液态,地震横波传播至此会消失,内核一般认为是固态,可能由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镍组成。
(2021·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横波通过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时,波速都增加
B.③圈层虽由固态物质组成,但在该圈层无法观测到横波
C.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水圈
D.地球各内部、外部圈层都是连续且规则的
12.下列有关地球几个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个全层都有生物存在 B.地球的许多圈层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C.地球的各圈层都呈同心圆状分布 D.地球各圈层内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答案】11.B 12.B
【分析】11.莫霍界面上下均为固态物质组成,莫霍界面以下的地幔物质比地壳物质更加致密,因此纵波、横波通过莫霍界面时波速增加,但古登堡界面以下的外核由液态物质构成,纵波穿过该界面后波速大幅降低,横波不通过,A错误;读图可知,③圈层位于地下5150千米以下,应为内核,一般认为固态物质组成,但由于地震横波无法在液态的外核传播,横波无法到达内核,因此在内核无法观测到横波,B正确;读图可知,图中①圈层位于地上12千米至50~55千米,应为大气层中的平流层,②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地面以下,应为地壳,平流层与地壳之间有水圈和大气层中的对流层,不只是水圈,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各内部、外部圈层往往厚度不均,因此往往是不规则的,D错误。故选B。
12.地球各圈层只有接近地表的水圈、岩石圈上部和大气圈下部有生物存在,另外许多圈层一般不存在生物,A错误;随着地质循环、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物质运动的联系,地球的许多圈层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B正确;图中显示,地球的各圈层的界面往往不很规则且厚度不均,因此不都是呈同心圆状分布,C错误;地球表面四大圈层之间的地质循环中,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但侵入、喷出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无关,D错误。故选B。
【点睛】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
(2021·高一课时练习)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4月18日22时14分,在台湾花莲县(北纬23.94度,东经121.43度)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14.关于地球内部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由固体岩石组成,为岩石圈 B.②圈层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C.③圈层为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7千米 D.④圈层为地幔,软流层位于其顶部
【答案】13.A 14.B
【解析】13.此次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陆地33千米,所以本次地震发生在地壳,位于图中①处地壳,A正确。②是地幔、③是岩石圈、④为软流层及其以下的地幔部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关于地球内部圈层,说法正确的是:②圈层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B正确。①是地壳,岩石圈为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A错误。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③圈层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平均厚度远远超过17千米,C错误。④为软流层及其以下的地幔部分包含软流层,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的有关知识。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15.(2023·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有关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圈层 B.常见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大气圈
C.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D.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的各个圏层组成
【答案】B
【详解】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A错误。云雨雾雪等常见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大气圈,B正确。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有联系,C错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是由地球外部圏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一般不涉及地幔、地核,D错误。选B。
【点睛】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天然月震和人为地震波提供的资料,研究认为月球有着与地球类似的内部圈层结构。科学家推断由斜长岩组成的高地月壳和由玄武岩组成的月海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5千米。月幔的部分占了月球一半以上的体积,自月壳之下至少可以延续至1000千米的深度,物质密度一般超过3.5克/立方厘米,主要由辉石、橄榄石组成,推测温度约为500℃。月核是月球的中心区域,温度大致在1000~1600℃之间,很可能是熔融状态或液态,厚度约700千米,根据推测可能是由铁、镍、硫和榴辉岩物质构成的。
(1)自月面向下月球的内部圈层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材料,确定你认为能体现月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的两个比较项目________、________。
(2)说明科学家确定距月面65千米处为月球内部圈层的一个分界面的依据。
【答案】(1)月壳、月幔、月核;温度;厚度
(2)在距月面0-65千米处,月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在距月面65千米处及以下,月震波速度保持不变,由此推测其两侧物质有较大差异
【分析】本题以月震波的横波和纵波在月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图为背景,结合相关资料,考查月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物质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及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自月面向下月球的内部圈层依次是月壳、月幔、月核。由材料可知,月壳、月幔、月核的温度、厚度、物质组成差异显著。
(2)读图可知,月震波的横波和纵波从月面开始随深度增加迅速加快,在深度65千米以下,月震波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则没有明显的变化,由此推测其两侧物质有较大差异,说明该处存在分界面。
【点睛】
17.(2021·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图。
材料二 2018年1月15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研究团队的一项科研成果。他们发现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巨嵴彩虹龙。
(1)地球内部圈层C的名称是 。D界面以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 (填名称),F界面以下,纵波传播速度 、横波消失。
(2)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所在的圈层是 。
(3)恐龙生活在 代,这一时期被称为“ ”的时代。
【答案】 地壳 加快 古登堡面 减慢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中生 爬行动物
【分析】本题以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图为材料,考查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演化等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中右图示D为莫霍面,地球内部圈层C位于莫霍面之上,名称为地壳。据左图分析,在莫霍面以下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将迅速增加。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界面,即图中的F。据左图分析,在地界面以下纵波传播速度将突然降低,横波将消失。故答案为:①地壳②加快③古登堡面④减慢。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水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所在的圈层是生物圈。故答案为:⑤大气圈⑥水圈⑦生物圈。
(3)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时代( 距今约2.08亿年~距今1.44亿年,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时代) 属于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地球上爬行动物非常繁盛,所以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故答案为:⑧中生 ⑨爬行动物。
【点睛】熟悉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特点。
18.(2021·高一课时练习)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传播速度快的是 (填字母),其中代表横波是 (填字母)。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面以上的C代表 ,该面以下E代表 ,G圈层的物质状态为 。
(3)D、F两个不连续界面中:代表莫霍界面的是 (填字母)界面,地震波在通过该界面后速度都变 (填“快”或者“慢”)。
(4)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17年10月17日03时45分08秒在青海黄南州河南县(北纬34.67度,东经101.88度)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发生在( )
A.软流层 B.岩石圈 C.地核 D.地幔
(5)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应该迅速乘电梯逃离出建筑物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答案】 B A 地壳 地幔 液态或熔融状态 D 快 B A
【分析】本题考查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地震波由横波和纵波叠加而成,图中示意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左侧坐标表示深度,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纵波波速比横波快,因此,图中A是横波,B是纵波。
(2)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D面为莫霍界面。又根据在2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界面。以这两个地震波的波速存在明显变化的界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D面以上的C表示地壳,D面以下,F面以上的E为地幔,F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F面以下的波速,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气态,故只能是液态。
(3)由图可知,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D面为莫霍界面,又根据在2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在通过莫霍界面后速度都变快。
(4)地震的发生是因为地球内部岩层断裂错位,引起地表震动.这次地震的震源只有10千米,根据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而此次地震发生在青海省,地势高,地壳厚度更大,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应位于地壳中.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故本题B项正确。岩石圈之下为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由于这次地震的震源只有10千米,故可排除CD两项。
(5)地震是岩石圈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其能量来源主要是地壳中的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放射热。故A正确,B错误。地震发生时,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减轻损失。如:在家中,迅速关闭电源、燃气,选择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不能使用电梯;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也会引发海啸,对人类,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居民产生具大危害。CD错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