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演化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演化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8 18:06: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演化同步测试(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高一课时练习)科学家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规模的灭绝事件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骤降,还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发生巨变,下图为古生代晚二叠纪到中生代早三叠纪生物多样性纬度梯度曲线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晚二叠纪——早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导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
①生物多样性纬度梯度逐渐减弱②热带地区显著的生物多样性高峰消失
③中纬地区生物灭绝率最高④导致生物多样性从两极向赤道没有显著区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古生代末期物种灭绝事件叙述错误的是( )
A.部分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B.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C.脊椎动物中古老的两栖类灭绝 D.裸子植物明显衰退
【答案】1.C 2.D
【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晚二叠纪——早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导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①生物多样性纬度梯度逐渐减弱,差别变小;②热带地区显著的生物多样性高峰消失,跟其它纬度没有差别; ④原来是赤道向两极减少,现在导致生物多样性从两极向赤道没有显著区别,①②④正确。低纬度地区生物灭绝率最高,③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到在6500万年前后,也就是中生代白垩纪晚期,裸子植物大规模灭绝和衰退,不是发生在古生代末期,D叙述错误。古生代末期部分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脊椎动物中古老的两栖类灭绝叙述正确,ABC叙述正确。根据题干,本题要求选择说法错误的选项,答案选D。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地质历史年代的相关知识。2.5亿年至2.03亿年,三叠纪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到在6500万年前后,也就是白垩纪晚期,恐龙大灭绝、裸子植物大规模灭绝和衰退,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后,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
(2021·高一课时练习)2020年10月,英国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沙漠中发现一组保存完好的新品种恐龙化石。该恐龙是杂食性动物,生活在6800万年前。下图为其复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推断该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古生代志留纪 B.中生代白垩纪 C.中生代二叠纪 D.新生代第四纪
4.关于该地质年代发生的地质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A.被子植物繁荣 B.95%的生物灭绝
C.金属矿产成矿 D.盘古大陆形成
【答案】3.B 4.D
【分析】3.根据所学及题中恐龙是杂食性动物,生活在6800万年前可知,古生代志留纪主要是鱼形动物和蕨类植物时代,故A项错误;该恐龙生活在6800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因此该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白垩纪时期,故B项正确;二叠纪属于古生代末期,是刚出现爬行动物的时代,故C项错误;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人类活动,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
4.由题可知,该地质年代为中生代,被子植物繁荣是新生代时期,故A项错误;95%的生物灭绝发生在古生代二叠纪,故B项错误;金属矿产成矿主要在前寒武纪,故C项错误;中生代三叠纪时期盘古大陆形成,故D项正确。故选D。
【点睛】中生代是显生宙的三个地质时代之一,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最早是由意大利地质学家Giovanni Arduino所建立,当时名为第二纪(Secondary),以相对于现代的第三纪。中生代也是板块、气候、生物演化改变极大的时代。在中生代开始时,各大陆连接为一块超大陆-盘古大陆。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进一步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南部大陆分裂为南美、非洲、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中生代的气候非常温暖,对动物的演化产生影响。在中生代末期,已见现代类型生物群的雏形。
(2021·高一课时练习)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众多假说,最为人熟知的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说。科学家发现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是相邻岩层的30多倍,而铱元素在地球表面罕见,在陨石中常见。据此推测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200km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发生强烈爆炸,并造成超级火山喷发,大量烟尘弥漫天空,引起地球气候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请推测超级火山喷发对地表气温的影响及原因( )
A.变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变暖;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C.变冷;大气逆辐射减弱
D.变冷;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6.关于中生代末期地层,以下推测最有可能的是( )
A.中生代裸子植物茂盛,可能存在大量煤矿
B.其下部为新生代地层,可能找到鸟类化石
C.其上部为古生代地层,可能找到蕨类植物化石
D.其下部为中生代早期地层,可能找到人类活动遗迹
7.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 )
A.岩石圈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外核
【答案】5.D 6.A 7.B
【分析】5.根据材料可知,超级火山喷发导致“大量烟尘弥漫天空”,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地表气温降低,D正确。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对地球表面的主要作用是“保温”,而地球上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的量减少时,即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保温”作用增强,也改变不了地球温度低的情况,因此超级火山喷发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是通过大量烟尘弥漫天空减弱了太阳辐射而实现的,与二氧化碳浓度关系较小,A错误。根据前面分析,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会导致地面长波辐射也减少,B错误。“大量烟尘弥漫天空”,会增强大气逆辐射,C错误。故选D。
6.中生代裸子植物茂盛,是重要的造煤时期,A正确。中生代末期地层上部应该为更新的新生代地层,下部为更古老的古生代或者中生代早期地层,B、C错误。人类出现在新生代末期的第四纪,在中生代早期地层中,不可能找到人类活动遗迹,D错误。故选A。
7.一般认为,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上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的量减少时,即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保温”作用增强,也改变不了地球温度低的情况。
(2021·高一课时练习)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爱护动植物。据此回答下题。
8.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9.地球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
A.古生代中期和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中期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中期
【答案】8.B 9.C
【分析】8.植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错误;动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三叶虫一鱼类一恐龙,B正确;地质年代的先后顺序是太古宙一元古宙一古生代,C错误;动物的进化顺序是两栖动物一爬行动物→哺乳动物,D错误。故选B。
9.地球历史上有两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事件,其发生在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中生代末期,恐龙从地球上消失,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动物进化的顺序是: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一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类;植物的进化过程是: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一被子植物。地质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2021·高一课时练习)在英国的东南部海岸,白垩土悬崖十分常见(如左图所示),白垩是一种白色疏松的土状石灰岩,颗粒均匀、细小又柔软,用手就能搓碎。在海岸带悬崖下的沙滩上常能找到菊石(如右图所示),菊石是划分和对比地层最有效的标准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10.白垩土的形成( )
A.化学沉积—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海浪侵蚀 C.海浪沉积—地壳抬升 D.海浪侵蚀—垂直崩塌
11.菊石亚纲动物是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由此推断其可能的灭绝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新生代末期 D.寒武纪
【答案】10.A 11.B
【解析】10.结合材料提示:“白垩是一种白色疏松的土状石灰岩,”可知,白垩土属于石灰岩地貌,石灰岩是化学沉淀物沉积而成,现在出现在海岸边,说明其形成后经历了地壳上升过程。A正确。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应先经历沉积作用过程,B、D错误。海浪沉积主要形成沙滩,而不是石灰岩,C错误。故选A。
11.根据题干描述中可知,菊石“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奥陶纪和白垩纪分别属于古生代和中生代,因此菊石灭绝的时期最有可能是中生代末期,B正确。菊石到白垩纪依然存在,说明古生代没有灭绝,A错误。菊石只生存到白垩纪,也就是中生代末期,新生代没有生存,说明不是新生代末期灭绝的,C错误。寒武纪属于古生代早期,还没有菊石,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历史上存在两次生物大灭绝,分别是:(1)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2)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2021·高一课时练习)2019年6月19日上午,市民在山东省淄川西河镇东庄村北侧的山上发现了许多疑似化石的石头,能清晰地看出石头上动、植物的形状(如图)据专家介绍该化石为阿门角石(古无脊椎动物)化石,对研究当地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地球的演变、生物进化等具有科研价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阿门角石大量繁殖的地质时期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3.对于该地质时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蓝藻繁盛 B.泛大陆分裂 C.海生藻类繁盛 D.被子植物繁荣
【答案】12.B 13.C
【解析】本题以地质时期化石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地质时期特点、地球演化史、地质年代划分等知识,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和综合解题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
12.根据材料可知,题中化石为阿门角石(古无脊椎动物),前寒武开始出现单核细胞,藻类。海绵等低等多细胞生物,没有无脊椎动物出现,故A项错误;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故B项正确;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末期海洋中50%的无脊椎动物灭绝,故C项错误;新生代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选项为B项。
13.根据所学可知,题中地质时期为古生代,蓝藻繁盛时期为前寒武纪元古宙,故A项错误;泛大陆在中生代开始分裂,故B项错误;古生代海生藻类繁盛,故C项正确;新生代被子植物繁荣,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选项为C项。
【点睛】地质时期指地球历史中有地层记录的一段漫长的时期。由于目前已经发现地球上最老的地层同位素年龄值约46亿年左右。
(2021·高一课时练习)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水平地层( )
A.下老上新 B.下新上老 C.同时形成 D.陆地缺少
15.地层不能够反映的是( )
A.生成顺序 B.新老关系 C.时间长短 D.地层的时代
【答案】14.A 15.C
【解析】14.水平地层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因此下老上新,A正确,BC错误,陆地不缺少地层,D错误。故选A。
15.地层可以反映生成顺序、新老关系以及地层的时代,但是不能反映时间的长短,地层厚度不仅受到形成时间长短的影响,也受到沉积速度等因素影响。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地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难度一般。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8年1月15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的研究团队的一项科研成果。他们发现了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巨嵴彩虹龙。下图为巨嵴彩虹龙复原图。
(1)恐龙生活在 代,这一时期被称为“ 时代”。
(2)在白垩纪,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恐龙也从地球上消失,成为 的标志。
(3)恐龙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动物,在6600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猜想,代表性的有“陨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气候变化说”等。请从以上几个猜想中任选一个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
【答案】(1)中生 爬行动物
(2)中生代结束
(3)陨星撞击说:陨星是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小行星,如果陨星体积、质量较大,与地球撞击会在地球表面形成巨大的撞击力,产生强烈震动,引发森林大火,烟尘遮蔽阳光,植被难以生长,破坏恐龙的生存环境。
火山爆发说:大规模、大范围的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熔岩喷出地表,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亡。
气候变化说:地球气候发生变化,由温暖湿润的气候逐渐转变为寒冷干燥的气候,导致恐龙灭绝。
【解析】本题立足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的我国关于发现新属种恐龙的成果,考查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注重对学生调动与运用知识、论证与探讨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
(2)根据所学知识,恐龙在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灭绝,此时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
(3)根据所学知识可推知,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使恐龙食物匮乏,最终灭亡。因此,不论哪个猜想都离不开恐龙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言之有理即可。陨星撞击主要从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烟尘遮蔽阳光,导致植被大量死亡从而破坏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的灭绝;火山爆发说与之类似,火山烟灰云进入大气,遮蔽阳光,改变和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绝;气候变化说,也是从气候出现异常改变,导致恐龙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从而导致恐龙灭亡。
【点睛】
17.(2021·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不同地质历史年代的动植物演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表示的地质年代是:乙: 代;丙: 代。
(2)在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的成煤期是 和 。(写年代名称)
(3)丙时期,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图中A: 动物快速发展。
(4)甲期间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到了后期形成
【答案】 中生代 新生代 古生代 中生代 哺乳 联合古陆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年代的演变,解题有前提要忘记地质年代表,不同年代的生物特征为突破口。
【详解】(1)从图的信息可知,乙时代对应的动物是恐龙,为中生代;丙对应的植物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出现在新生代。因此为中生代,丙是新生代。
(2)地球上出现植物,形成成煤条件。地质历史时期的两个成煤期为古生代和中生代。
(3)丙时期是新生代,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图中A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4)甲期间对应的是两栖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为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到了后期形成联合古陆。
【点睛】
18.(2021·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物大灭绝是指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地球上大约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科学家认为:海平面降低,沿海生态系统被破坏,浅层大陆架暴露,埋藏在海底的有机质被氧化,消耗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海平面上升,陆地生物遭到灭顶之灾,海洋里也缺氧。同时研究发现:海平面的升落与地球表面冰川体积关系紧密,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温降低,冰川凝固,海平面下降。下图示意地球物质历史上五次大的生物大灭绝时期生物灭绝比例及其对应的地理现象。
(1)据图文材料归纳地球历史上前四次生物大灭绝时期共同的气候变化特点及推理依据。
(2)概括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
(3)一般认为,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大量高密度尘埃弥漫在大气中,导致地球表面的光照 ,引发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绿色植物死亡,同时地表气温 ,最终导致恐龙灭绝。
【答案】(1)特点:气候变冷(气温下降)。(依据:四次生物灭绝期间都发生过海平面下降,这种变化与气候变冷紧密相关。
(2)过程:气候先变冷,后变暖。
(3)减弱;降低。
【分析】本题考查气候变迁和生物灭绝。
【详解】(1)由图可知,气温降低会导致海平面下降;气温升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前四次生物大灭绝时都发生过海平面下降,气候均变冷。
(2)由图可知,海平面先降后升,所以气温先变冷后变暖。
(3)尘埃削弱太阳辐射,导致光照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他面辐射随之下降,气温也降低。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演化同步测试(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高一课时练习)科学家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规模的灭绝事件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骤降,还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发生巨变,下图为古生代晚二叠纪到中生代早三叠纪生物多样性纬度梯度曲线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晚二叠纪——早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导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
①生物多样性纬度梯度逐渐减弱②热带地区显著的生物多样性高峰消失
③中纬地区生物灭绝率最高④导致生物多样性从两极向赤道没有显著区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古生代末期物种灭绝事件叙述错误的是( )
A.部分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B.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C.脊椎动物中古老的两栖类灭绝 D.裸子植物明显衰退
(2021·高一课时练习)2020年10月,英国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沙漠中发现一组保存完好的新品种恐龙化石。该恐龙是杂食性动物,生活在6800万年前。下图为其复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推断该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古生代志留纪 B.中生代白垩纪 C.中生代二叠纪 D.新生代第四纪
4.关于该地质年代发生的地质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A.被子植物繁荣 B.95%的生物灭绝
C.金属矿产成矿 D.盘古大陆形成
(2021·高一课时练习)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众多假说,最为人熟知的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说。科学家发现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是相邻岩层的30多倍,而铱元素在地球表面罕见,在陨石中常见。据此推测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200km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发生强烈爆炸,并造成超级火山喷发,大量烟尘弥漫天空,引起地球气候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请推测超级火山喷发对地表气温的影响及原因( )
A.变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变暖;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C.变冷;大气逆辐射减弱
D.变冷;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6.关于中生代末期地层,以下推测最有可能的是( )
A.中生代裸子植物茂盛,可能存在大量煤矿
B.其下部为新生代地层,可能找到鸟类化石
C.其上部为古生代地层,可能找到蕨类植物化石
D.其下部为中生代早期地层,可能找到人类活动遗迹
7.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 )
A.岩石圈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外核
(2021·高一课时练习)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爱护动植物。据此回答下题。
8.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9.地球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
A.古生代中期和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中期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中期
(2021·高一课时练习)在英国的东南部海岸,白垩土悬崖十分常见(如左图所示),白垩是一种白色疏松的土状石灰岩,颗粒均匀、细小又柔软,用手就能搓碎。在海岸带悬崖下的沙滩上常能找到菊石(如右图所示),菊石是划分和对比地层最有效的标准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10.白垩土的形成( )
A.化学沉积—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海浪侵蚀 C.海浪沉积—地壳抬升 D.海浪侵蚀—垂直崩塌
11.菊石亚纲动物是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由此推断其可能的灭绝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新生代末期 D.寒武纪
(2021·高一课时练习)2019年6月19日上午,市民在山东省淄川西河镇东庄村北侧的山上发现了许多疑似化石的石头,能清晰地看出石头上动、植物的形状(如图)据专家介绍该化石为阿门角石(古无脊椎动物)化石,对研究当地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地球的演变、生物进化等具有科研价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阿门角石大量繁殖的地质时期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3.对于该地质时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蓝藻繁盛 B.泛大陆分裂 C.海生藻类繁盛 D.被子植物繁荣
(2021·高一课时练习)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水平地层( )
A.下老上新 B.下新上老 C.同时形成 D.陆地缺少
15.地层不能够反映的是( )
A.生成顺序 B.新老关系 C.时间长短 D.地层的时代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8年1月15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的研究团队的一项科研成果。他们发现了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巨嵴彩虹龙。下图为巨嵴彩虹龙复原图。
(1)恐龙生活在 代,这一时期被称为“ 时代”。
(2)在白垩纪,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恐龙也从地球上消失,成为 的标志。
(3)恐龙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动物,在6600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猜想,代表性的有“陨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气候变化说”等。请从以上几个猜想中任选一个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
17.(2021·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不同地质历史年代的动植物演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表示的地质年代是:乙: 代;丙: 代。
(2)在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的成煤期是 和 。(写年代名称)
(3)丙时期,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图中A: 动物快速发展。
(4)甲期间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到了后期形成
18.(2021·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物大灭绝是指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地球上大约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科学家认为:海平面降低,沿海生态系统被破坏,浅层大陆架暴露,埋藏在海底的有机质被氧化,消耗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海平面上升,陆地生物遭到灭顶之灾,海洋里也缺氧。同时研究发现:海平面的升落与地球表面冰川体积关系紧密,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温降低,冰川凝固,海平面下降。下图示意地球物质历史上五次大的生物大灭绝时期生物灭绝比例及其对应的地理现象。
(1)据图文材料归纳地球历史上前四次生物大灭绝时期共同的气候变化特点及推理依据。
(2)概括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
(3)一般认为,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大量高密度尘埃弥漫在大气中,导致地球表面的光照 ,引发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绿色植物死亡,同时地表气温 ,最终导致恐龙灭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