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3.2大气受热过程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3.2大气受热过程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8 18:07:5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3.2大气受热过程同步测试(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高一课时练习)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左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右图示意北极地区海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
A.升高,④增强 B.升高,③增强 C.降低,②增强 D.降低,①增强
2.北极气温的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该地区( )
A.昼夜温差变大 B.海冰加速融化 C.极地东风加强 D.海水蒸发加剧
3.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1·高一课时练习)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面积1060平方千米,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被称为五大连池。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4.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5.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6.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气压升高 B.地表气压降低
C.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 D.地表大气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
(2021·高一课时练习)2020年12月1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强冷空气将先后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关于寒潮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潮影响的范围小 B.寒潮能够引发多种灾害
C.寒潮影响范围在陆地 D.冬季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8.我国广大农民对寒潮的防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采用熏烟法减轻寒潮对农作物产生的冻害。其原理是( )
A.增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 B.让作物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C.增强大气逆辐射 D.加热地表,提高土壤温度
(2021·高一课时练习)“阳伞效应”是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战争、森林草原火灾、火山爆发等人文与自然的活动,向大气排入大量的烟尘,这些弥漫于大气中的烟尘犹如地球的一把“遮阳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阳伞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的散射作用增强 B.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C.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 D.大气的吸收作用增强
10.“阳伞效应”可能会造成( )
①减少太阳紫外线伤害 ②降低地面温度 ③降低夜间气温 ④减小昼夜温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1·高一课时练习)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越强。某校同学通过测量记录地表温度,探究不同下垫面对地面辐射的影响。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地表温度记录表单位:℃
实验地点(下垫面类型) 测量时间
13:00 13:20 13:40 14:00 14:20
操场(塑胶地面) 29.0 27.5 27.0 26.8 26.5
池塘(水面) 16.0 - 16.0 15.8 15.2
灌木土地 23.0 21.0 21.0 20.2 20.0
沙坑(沙地) 25.0 24.4 24.2 24.2 24.0
草坪(草地) 24.0 20.5 20.0 20.0 19.8
11.依据表中数据,推测地面辐射从强到弱的排序是( )
A.池塘、灌木土地、沙坑 B.操场、草坪、沙坑
C.草坪、池塘、灌木土地 D.操场、沙坑、池塘
12.可以提高实验准确性的措施有( )
A.每天测量一种下垫面地表温度,最后比较数据
B.测量塑胶操场不同部位的温度,并计算平均值
C.同时测量沙坑不同深度的温度,并计算平均值
D.尽量选择草地的边缘测量温度,以免破坏草坪
(2021·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 )作用增强
A.① B.② C.③ D.④
1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对“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图中序号的正确顺序为( )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
二、综合题
16.(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读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字母A表示 ,B表示 ,C表示 。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
(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
17.(2021·高一课时练习)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A是 层,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是 。
(2)B是 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于飞机飞行。
(3)地球人造卫星在轨运行期间,主要是在大气中的 中运行,其返回时,在距地面10000米的高度内,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 ,原因是什么? 。
(4)3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000℃以上,但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被烧毁,主要原因是( )
A.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B.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地散热
C.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和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都有限
D.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18.(2021·高一课时练习)读图一“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图二“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全球变暖主要与图一中________(填字母)增强有关。
(2)北京市郊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在温室大棚内,能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原理主要是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________(填字母),大棚温度升高,同时________(填字母)增强,对地面起到作用,热量条件较充足。
(3)图二中①②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运用图一中的原理说明判断理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3.2大气受热过程同步测试(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高一课时练习)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左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右图示意北极地区海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
A.升高,④增强 B.升高,③增强 C.降低,②增强 D.降低,①增强
2.北极气温的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该地区( )
A.昼夜温差变大 B.海冰加速融化 C.极地东风加强 D.海水蒸发加剧
3.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D 2.C 3.B
【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由材料分析可知,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尘埃颗粒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会增强,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使地面辐射减弱,从而使北极地区气温降低,所以AB错误,D正确;气温降低,则导致②大气辐射减弱,C错误;故选D。
2.由题中可知,北极地区大气中尘埃颗粒物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昼夜温差减小,A错误;大气尘埃颗粒物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地面辐射减弱,北极地区气温会降低,海冰融化减慢,海水蒸发减弱,BD错误;北极地区气温降低,极地高压增强,极地东风加强,C正确;故选C。
3.据题干材料和北极地区海鸟图可知,夏半年大量海鸟迁徙至北极地区,大量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尘埃颗粒更多;另外北极地区夏季有极昼现象,大气中大量的尘埃颗粒对太阳辐射影响最明显;冬季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大气中大量的尘埃颗粒对太阳辐射影响最不明显;春、秋季节没有夏季明显。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削弱作用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保温作用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地球表面的气温日较差。
(2021·高一课时练习)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面积1060平方千米,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被称为五大连池。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4.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5.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6.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气压升高 B.地表气压降低
C.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 D.地表大气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
【答案】4.B 5.D 6.C
【分析】4.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不是来源于地売、不是来源于下地幔、不是来源于地核,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五大莲池景观的形成,先是岩浆喷出形成火山口,后火山口积水形成湖,其形成把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联系起来,其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各圈层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D正确。图中各圈层,只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B错。各圈层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C错。故选D。
6.地表气压升高和降低不是导致气温下降的原因,气温变化有可能导致气压高低变化,AB错误;由于火山灰滞留在大气中,对太阳辐射具有很强的反射作用,削弱了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使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地面辐射减弱,导致气温下降,C正确;地表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会导致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D错误。故选C。
【点睛】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021·高一课时练习)2020年12月1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强冷空气将先后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关于寒潮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潮影响的范围小 B.寒潮能够引发多种灾害
C.寒潮影响范围在陆地 D.冬季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8.我国广大农民对寒潮的防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采用熏烟法减轻寒潮对农作物产生的冻害。其原理是( )
A.增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 B.让作物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C.增强大气逆辐射 D.加热地表,提高土壤温度
【答案】7.B 8.C
【分析】7.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受寒潮影响,因此寒潮影响的范围大,A错误;由寒潮引发的大风、霜冻、雪灾、雨凇等灾害对农业、交通、电力、航海、以及人们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寒潮能够引发多种灾害,B正确;寒潮带来的大风天气对海洋上生产、航运等活动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寒潮影响范围不只在陆地,C错误;受热量条件影响,我国许多地区冬季休耕,因此冬季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不是最大的,春季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寒潮也较活跃,这是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季节,D错误。故选B。
8.采用熏烟法,可以增加空气中颗粒物和水汽的含量,从而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增强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因此可以减轻寒潮对农作物产生的冻害,C符合题意;熏烟法一般在夜晚使用,因此并不能增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如果白天熏烟,产生的烟雾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利于地面增温,不利于减轻冻害,排除A;让作物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并不能减轻寒潮对农作物产生的冻害,排除B;熏烟法直接产生的热量有限,并不能较大范围的加热地表、提高土壤温度,排除D。故选C。
【点睛】预防冻害的主要方法:灌水法——灌水可增加近地面层空气湿度,保护地面热量,提高空气温度(可使空气升温2℃左右)。由于水的热容量大,降温慢,田间温度不会很快下降。遮盖法——就是利用稻草、麦秆、草木灰、杂草、尼龙等覆盖植物,既可防止外面冷空气的袭击,又能减少地面热量向外散失,一般能提高气温1-2℃。熏烟法——是用能够产生大量烟雾的柴草、牛粪、锯木、废机油、赤磷或其它尘烟物质,在霜冻来临前半小时或1小时点燃。这些烟雾能够阻挡地面热量的散失,而烟雾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一般能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提高1-2℃。施肥法——在寒潮来临前早施有机肥,特别是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做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其吸热保暖的性能。也可利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在继续腐熟的过程中散发出热量,提高土温。
(2021·高一课时练习)“阳伞效应”是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战争、森林草原火灾、火山爆发等人文与自然的活动,向大气排入大量的烟尘,这些弥漫于大气中的烟尘犹如地球的一把“遮阳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阳伞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的散射作用增强 B.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C.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 D.大气的吸收作用增强
10.“阳伞效应”可能会造成( )
①减少太阳紫外线伤害 ②降低地面温度 ③降低夜间气温 ④减小昼夜温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9.C 10.D
【分析】9.据“阳伞效应”的概念可知,受大气中大量烟尘的影响,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结合题目中描述犹如一把“遮阳伞”,说明这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C正确。该描述不符合散射、吸收、保温的特征,A、B、D错误。故选C。
10.“阳伞效应”可以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减少太阳紫外线伤害,降低地面温度,①②正确;空气中存在大量灰尘,会加强大气逆辐射,从而提高夜间气温,③错误;白天气温降低,夜间气温升高,从而减小昼夜温差,④正确。故选D项。
【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吸收、反射、散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绝大部分的太阳辐射能量能够到达地面!
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主要对可见光具有反射作用,会将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中去,这种反射无选择性。
空气分子和微尘把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从而削弱了太阳辐射。
(2021·高一课时练习)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越强。某校同学通过测量记录地表温度,探究不同下垫面对地面辐射的影响。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地表温度记录表单位:℃
实验地点(下垫面类型) 测量时间
13:00 13:20 13:40 14:00 14:20
操场(塑胶地面) 29.0 27.5 27.0 26.8 26.5
池塘(水面) 16.0 - 16.0 15.8 15.2
灌木土地 23.0 21.0 21.0 20.2 20.0
沙坑(沙地) 25.0 24.4 24.2 24.2 24.0
草坪(草地) 24.0 20.5 20.0 20.0 19.8
11.依据表中数据,推测地面辐射从强到弱的排序是( )
A.池塘、灌木土地、沙坑 B.操场、草坪、沙坑
C.草坪、池塘、灌木土地 D.操场、沙坑、池塘
12.可以提高实验准确性的措施有( )
A.每天测量一种下垫面地表温度,最后比较数据
B.测量塑胶操场不同部位的温度,并计算平均值
C.同时测量沙坑不同深度的温度,并计算平均值
D.尽量选择草地的边缘测量温度,以免破坏草坪
【答案】11.D 12.B
【分析】11.根据表格当中的数据可以读出其温度的排序为操场>沙坑>草坪>池塘或者是操场>沙坑>灌木土地>池塘,根据材料信息,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越强,所以其地面辐射的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操场、沙坑、草坪(灌木土地)、池塘,池塘的地面辐射最小,AC错误;沙坑的地面辐射大于草坪,B错误;地面辐射操场大于沙坑,沙坑大于池塘,D正确。故选D项。
12.抽样调查的群体多少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需要多选择几个点来进行测量,然后求平均值,准确性才会更高,B正确。天气是多变的,气温不可能一天和另一天一样,故每天测量最后比较数据不可行,A错误;热量具有传导性,不同深度温度不同,不同深度温度的平均值不能代表地物地表辐射强度,C错误;草地边缘草类逐渐变少,不能代表草地温度,D错误。故选B。
【点睛】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放出能量,地面辐射的热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大气向外放射能量,一部分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射向宇宙空间,另一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2021·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 )作用增强
A.① B.② C.③ D.④
1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对“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图中序号的正确顺序为( )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
【答案】13.D 14.C 15.C
【分析】13.“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夏天阴天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相对下降,本题应该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序号。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阴天,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所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果好,近地面气温高,霜难以形成,因此霜下得也晚了,此现象和大气逆辐射有关,③是大气逆辐射,C正确。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BD错误。故选C。
15.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①)为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层时,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④),大部分照射到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后,地面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外释放能量,大气吸收(②)地面辐射的能量后,大气增温,大气以辐射的方式向周边释放能量,其中一部分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③),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损失的一部分能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①—④—②—③对。C正确。故选C。
【点睛】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地面温度低),在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在对流层中)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二、综合题
16.(2022秋·高一课时练习)读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字母A表示 ,B表示 ,C表示 。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
(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
【答案】(1) 大气和地面的反射 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2) 晴朗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丙
(3) 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
(4)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 乙
【分析】本题以大气受热过程为情境,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对流层大气气温特点及原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1)
由图可知,A、B、C都指向宇宙空间,A为太阳辐射被地面和大气反射的部分;B源于地面,为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C源于大气,为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
(2)
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说明晴朗夜晚气温低。晴朗夜晚温度低是因晴天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最终导致气温低。丙为大气逆辐射,故与丙有关。
(3)
多云的白天气温低,主要是云量对太阳辐射有强烈反射作用,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甲代表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故与甲有关。
(4)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是因为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而不是来自太阳。乙代表地面长波辐射,故与乙有关。
【点睛】
17.(2021·高一课时练习)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A是 层,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是 。
(2)B是 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于飞机飞行。
(3)地球人造卫星在轨运行期间,主要是在大气中的 中运行,其返回时,在距地面10000米的高度内,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 ,原因是什么? 。
(4)3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000℃以上,但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被烧毁,主要原因是( )
A.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B.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地散热
C.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和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都有限
D.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答案】 对流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 高层大气 气温逐渐升高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越靠近地面,大气所获得的地面辐射热量越多。 C
【分析】本题以大气的垂直分层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地球大气层的对流层、平流层及高层大气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掌握好有关这部分的基础知识,并结合材料钟的图和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即可。
【详解】(1)从图中各层高度数值可以看出,A是对流层,气温变化可从气温垂直分布曲线上读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B是平流层,该层的范围一般为大气层12千米至50千米的高度,该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平稳,适合于飞机飞行。
(3)根据材料中的图可看出地球人造卫星主要在高层大气中运行,其返回时,在距地面10000米的高度内,也就是10千米的高度内,属于地球大气的对流层,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其返回时,在距地面10000米的高度内,越来越靠近地面,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气温逐渐升高。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对流层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越靠近地面,大气所获得的地面辐射热量越多。
(4)300千米以上的高层大气中,气温很高,但空气稀薄,气压低,人造卫星在运行中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很有限,并且人造卫星从大气中吸收的热量很少,所以不会被烧毁。
【点睛】
18.(2021·高一课时练习)读图一“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图二“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全球变暖主要与图一中________(填字母)增强有关。
(2)北京市郊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在温室大棚内,能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原理主要是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________(填字母),大棚温度升高,同时________(填字母)增强,对地面起到作用,热量条件较充足。
(3)图二中①②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运用图一中的原理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
(2)B,C
(3)②。阴天时,云层较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较小,因此气温不会太高;夜晚时,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气温不会太低,因此阴天比晴天昼夜温差小。
【分析】本题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为背景,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原理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详解】(1)图一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基本过程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结合图中字母可判断其含义:A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全球变暖主要与温室气体增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有关,即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应图中字母C。
(2)在温室大棚内,地面长波辐射被阻挡,主要被温室大棚内部的大气所吸收,使温室大棚内部温度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热量条件较充足。结合图一,可以判断,能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原理主要是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B,大棚温度升高,同时C增强。
(3)阴天与晴天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小。主要原因是阴天时,云层较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较小,因此气温不会太高;夜晚时,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气温不会太低,因此阴天比晴天昼夜温差小。图二中①②两条曲线,昼夜温差较小的曲线为②曲线,因此表示阴天气温变化的是②曲线。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