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3喀斯特、海岸与冰川地貌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3喀斯特、海岸与冰川地貌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8 18:11:0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3喀斯特、海岸与冰川地貌同步测试(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高一课时练习)岩石及地貌的形成均与地质作用有关。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类型。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干旱环境下的风力沉积作用 B.b表示地壳的水平运动
C.c表示流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D.d表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2.该地貌分布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土地次生盐碱化 B.地表缺水 C.咸潮危害 D.洪涝灾害
3.(2021·高一课时练习)“蓝窗”是地中海中马耳他戈佐岛最为著名的景点,位于一个悬崖的尽头,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透过大门,游人可以看到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读图,完成下题。
“蓝窗”的形成过程中( )
A.海水沉积起主导作用 B.风力侵蚀起主导作用
C.海水侵蚀起主导作用 D.流水侵蚀起主导作用
4.(2021·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台湾岛东北海岸“野柳地质公园”有一块形似“金钱豹”的岩石,在2011年4月勘查时,发现“豹头”掉在地上。该地貌类型为( )
A.风蚀地貌 B.海岸地貌
C.流水地貌 D.雅丹地貌
(2020秋·高一课时练习)云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昆明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石林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下图示意云南石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有关云南石林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起伏大 B.沉积岩广布
C.气候温暖湿润 D.河网密布
6.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 )
A.溶沟阶段 B.洼地阶段
C.峰丛阶段 D.孤峰阶段
(2021·高一课时练习)2019年我国中小学生暑假期间,家住北京的李先生到斯瓦尔巴群岛旅行,发现岛内多为崎岖多石的低山,各岛海岸线曲折,遍布金字塔形山体,下图为斯瓦尔巴群岛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推测岛上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 D.海浪作用
8.李先生从北京飞往该岛的最短航线是( )
A.先向西北方,再向西南方 B.一直朝向正南方向
C.先向东北方,再向东南方 D.一直朝向正北方向
9.旅游期间,岛上( )
A.天气持续晴好 B.可观赏极光 C.西南风较强劲 D.南北温差小
(2021·高一课时练习)送别角(CapeFarewell)是位于40°30'S,172°41'E的一处似象鼻山造型的岩礁,这里是新西兰南岛的最北端。下图示意送别角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送别角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条件是
A.岩石硬度较大 B.层理构造显著
C.断裂构造发育 D.以花岗岩为主
11.塑造送别角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物理风化
C.冻融风化 D.海浪侵蚀
12.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送别角地貌可能演变为
A.海蚀崖、海蚀柱 B.海滩、滩涂
C.渴湖、海积阶地 D.沙坝、沙嘴
(2021·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某地区地下地貌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在我国,该景观主要分布在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青藏地区
14.形成该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海水侵蚀 B.流水溶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15.构成该景观的岩石主要是
A.岩浆岩 B.玄武岩 C.花岗岩 D.石灰岩
二、综合题
16.(2022·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臼是冰川活动的直接产物,常见于第四纪冰川后期,冰川融水挟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形成看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冰臼的三大特征是“口小、肚大、底平”。下图示意广东省饶平县南国冰臼景观。
(1)分析冰臼景观的形成过程。
(2)推测冰臼景观未来的变化趋势。
17.(2021·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挪威是南北狭长的山国,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全境,西海岸多峡湾地貌,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图示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地形分布状况,图示意甲半岛峡湾地貌形成过程。
说明挪威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18.(2021·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暑期某中学地理社团分成两组,分别前往云贵高原和新疆,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地表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下图为新疆简图。
(1)结合材料,排列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 。
(2)图中甲地位于河流出山口,其所在地的地貌为 ,地貌特征主要有 。
(3)在新疆研学期间,同学们体验到“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来解释这一现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3喀斯特、海岸与冰川地貌同步测试(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高一课时练习)岩石及地貌的形成均与地质作用有关。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类型。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干旱环境下的风力沉积作用 B.b表示地壳的水平运动
C.c表示流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D.d表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2.该地貌分布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土地次生盐碱化 B.地表缺水 C.咸潮危害 D.洪涝灾害
【答案】1.C 2.B
【解析】1.a是经过化学沉积形成石灰岩;b是经过地壳的垂直运动形成云贵高原;c和d都表示流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2.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土层浅薄、裂隙发育,水分下渗严重,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故该地貌分布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表缺水。故选B。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3.(2021·高一课时练习)“蓝窗”是地中海中马耳他戈佐岛最为著名的景点,位于一个悬崖的尽头,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透过大门,游人可以看到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读图,完成下题。
“蓝窗”的形成过程中( )
A.海水沉积起主导作用 B.风力侵蚀起主导作用
C.海水侵蚀起主导作用 D.流水侵蚀起主导作用
【答案】C
【详解】材料信息表明,“蓝窗”是地中海中马耳他戈佐岛一个海边悬崖(海蚀崖)的尽头的景点,图中示,“蓝窗”景观中石柱临近海面的地方小,由此推断蓝窗的形成过程中海水侵蚀起主导作用,C正确。“篮窗”景观是一个突出的岩石景观,因此海水沉积不可能起主导作用,A错误。“蓝窗”景观位于海边,风力较大,风力侵蚀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海浪相比,风力不是主导作用,B错误。“蓝窗”景观附近没有河流,因此流水侵蚀对该景观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C。
【点睛】考察海水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
4.(2021·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台湾岛东北海岸“野柳地质公园”有一块形似“金钱豹”的岩石,在2011年4月勘查时,发现“豹头”掉在地上。该地貌类型为( )
A.风蚀地貌 B.海岸地貌
C.流水地貌 D.雅丹地貌
【答案】B
【详解】该地貌位于台湾岛东北海岸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由于海水的冲蚀、磨蚀以及风化等作用会形成一些奇异的造型,所以,该地貌类型为海岸地貌,B正确。风蚀地貌、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较干旱地区,台湾岛为湿润气候,虽然海风较大,但还不足以形成明显的风蚀地貌或雅丹地貌,A、D错误。图中显示该造型分布在海边,没有河流流经,流水地貌的可能性不大,C错误。故选B。
【点睛】
(2020秋·高一课时练习)云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昆明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石林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下图示意云南石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有关云南石林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起伏大 B.沉积岩广布
C.气候温暖湿润 D.河网密布
6.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 )
A.溶沟阶段 B.洼地阶段
C.峰丛阶段 D.孤峰阶段
【答案】5.C 6.C
【解析】5.云南石林的形成条件与地形起伏没有关系,A错误。石林主要与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有关,与其他沉积岩没有关系,B错误。石林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与当地气候温暖湿润有密切关系,C正确。当地主要为可溶性岩石,降水大多下渗,形成地下暗河,而地表水短缺,所以河流少,D错误。故选C。
6.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峰丛阶段,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形成石林,C正确。溶沟阶段、洼地阶段是初始阶段,峰丛没有形成,A、B错误。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不是峰林,D错误。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2021·高一课时练习)2019年我国中小学生暑假期间,家住北京的李先生到斯瓦尔巴群岛旅行,发现岛内多为崎岖多石的低山,各岛海岸线曲折,遍布金字塔形山体,下图为斯瓦尔巴群岛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推测岛上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 D.海浪作用
8.李先生从北京飞往该岛的最短航线是( )
A.先向西北方,再向西南方 B.一直朝向正南方向
C.先向东北方,再向东南方 D.一直朝向正北方向
9.旅游期间,岛上( )
A.天气持续晴好 B.可观赏极光 C.西南风较强劲 D.南北温差小
【答案】7.B 8.A 9.D
【解析】7.据图可知,该群岛纬度很高,气温低,冰川发育广,据此可知岛内多为崎岖多石的低山,各岛海岸线曲折主要是冰川作用的结果。故选B。
8.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上飞行的最短航线是过两点的大圆上的劣弧,据图可知该群岛位于北京的西北,所以李先生从北京飞往该岛的最短航线是先向西北方,再向西南方,故选A。
9.我国中小学生暑假期间,李先生到斯瓦尔巴群岛旅行,该群岛正值极昼期,极光会被太阳光掩盖,无法观赏到极光,B错误;由于岛屿南北获得太阳辐射相近,南北温差较小,D正确;该群岛受干燥的极地东风的影响,天气晴好,A、C错误。综上所述,故选D。
【点睛】极光主要出现在南北两极地区,北极光虽然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现,一般来说,观测极光通常都是在每年夏至前后的夜晚,白天即使有极光出现,因白天阳光亮度大,极光亮度小,也不易看到极光。
(2021·高一课时练习)送别角(CapeFarewell)是位于40°30'S,172°41'E的一处似象鼻山造型的岩礁,这里是新西兰南岛的最北端。下图示意送别角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送别角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条件是
A.岩石硬度较大 B.层理构造显著
C.断裂构造发育 D.以花岗岩为主
11.塑造送别角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物理风化
C.冻融风化 D.海浪侵蚀
12.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送别角地貌可能演变为
A.海蚀崖、海蚀柱 B.海滩、滩涂
C.渴湖、海积阶地 D.沙坝、沙嘴
【答案】10.A 11.D 12.A
【解析】10.送别角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条件是岩石硬度较大,不易被侵蚀得以保留下来,形成送别角地貌,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岩石层理构造显著,断裂构造发育,但不是该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有层理构造不是花岗岩;故选A。
11.结合上题结论,海浪侵蚀作用是形成送别角的主要外力作用,选项D正确;仅凭物理风化作用不会形成象鼻地貌的;受风力侵蚀作用和冻融作用影响小。故选D。
12.海滩、滩涂、渴湖、海积阶地、沙坝、沙嘴等都属于海积地貌,送别角主要为外力侵蚀地貌,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象鼻与沿岸岩层相连处会断裂塌陷,使象鼻变为海蚀柱,沿岸成为海蚀崖,A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2021·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某地区地下地貌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在我国,该景观主要分布在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青藏地区
14.形成该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海水侵蚀 B.流水溶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15.构成该景观的岩石主要是
A.岩浆岩 B.玄武岩 C.花岗岩 D.石灰岩
【答案】13.C 14.B 15.D
【解析】13.由石笋、钟乳石等可知图中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典型分布地区是云贵高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故选C。
14.石灰岩在水和二氧化碳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CaCO3+H2O+CO2==Ca(HCO3)2 (可逆),因此喀斯特地貌景观形成主要是溶蚀和淀积作用的结果,故B正确。故选B。
15.喀斯特地貌,属于流水溶蚀石灰岩形成的,故D正确。玄武岩、花岗岩为岩浆岩。故选D。
二、综合题
16.(2022·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臼是冰川活动的直接产物,常见于第四纪冰川后期,冰川融水挟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形成看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冰臼的三大特征是“口小、肚大、底平”。下图示意广东省饶平县南国冰臼景观。
(1)分析冰臼景观的形成过程。
(2)推测冰臼景观未来的变化趋势。
【答案】(1)各类岩石受地壳抬升作用,出露于地表;第四纪冰期,气候变得冷湿,基岩逐渐被积雪覆盖,形成冰川(盖);冰期后期,受气温上升影响,冰川融化,冰川融水挟带冰块、泥沙持续对基岩进行冲蚀、研磨,冲蚀物质不断被搬运,形成类似石臼的形态。
(2)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昼夜温差大,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增强;植物生长,动物迁入,生物破坏作用加强,外部形态逐渐被破坏,冰臼景观逐渐消失。
【分析】本题以冰臼景观为背景,考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分析、变化趋势预测。
【详解】(1)地形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内力作用是基础,由于地壳运动,地下的岩石向地表运动,出露于地表;到第四纪大冰期,气候变得冷湿,降雪增多,逐步形成冰川;冰期后期,全球气候转暖,冰川融化,形成众多冰缝冰水挟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持续对基岩进行冲蚀、研磨,形成石臼。
(2)全球大环境影响局部小环境。全球变暖,气温上升,蒸发加剧,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加强;碎屑物质增多,土壤肥力增强,逐渐生长植物,随着动物迁入,生物破坏作用增强;外观被破坏,冰臼景观逐渐消失,形成风化沉积物。
17.(2021·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挪威是南北狭长的山国,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全境,西海岸多峡湾地貌,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图示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地形分布状况,图示意甲半岛峡湾地貌形成过程。
说明挪威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冰川侵蚀形成谷地,之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谷地下部北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分析】本题以挪威为材料背景,主要考查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学生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区域基础知识,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
【详解】挪威西海岸的峡湾地貌一般以冰川侵蚀作用有关。主要是在地质历史时期,当地覆盖着大量冰川,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大量向海洋弯曲延伸的“U”型谷地,随着近现代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的冰川融化消退之后,同时海平面上升,淹没了谷地下部,从而形成现在所看到的峡湾。
【点睛】
18.(2021·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暑期某中学地理社团分成两组,分别前往云贵高原和新疆,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地表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下图为新疆简图。
(1)结合材料,排列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 。
(2)图中甲地位于河流出山口,其所在地的地貌为 ,地貌特征主要有 。
(3)在新疆研学期间,同学们体验到“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来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1)③④①②
(2) 冲积扇 形状呈扇形;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厚度逐渐变薄;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3)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 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分析】本大题以新疆自然环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貌的形成、特征以及西北地理自然环境特征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1)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可知,喀斯特地貌指示的是温暖的浅海环境,其早期为海洋环境,故③最早,而后地壳抬升,石灰岩裸露,形成④形态,再后来经流水溶蚀,形成地下溶洞和暗河,形成①形态,随着地下溶洞和暗河进一步扩大,形成②形态,故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③④①②。
(2)
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南侧山脉河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地貌,是由河流沉积形成。河流流出山口后,地形变得平坦开阔,流速减慢,河流携带泥沙碎石在山前堆积,形成扇形堆积体,从扇顶(冲积扇顶端,刚出山口处)到扇缘(冲积扇边缘部分)地势逐渐降低,沉积物厚度逐渐变小,沉积物颗粒直径由大变小。
(3)
在如图所示地区考察期间,同学们中午穿夏装,晚上穿棉服,其原因是新疆地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间天上无云或者少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因此出现"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