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5.2土壤的形成同步测试(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高一课时练习)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2.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3.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和地质 B.气候和岩石 C.气候和生物 D.成土母质
(2021·高一课时练习)如图示意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肥力的高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武夷山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凋落物腐殖化弱 B.植被凋落物较多 C.土壤质地紧实 D.土壤通气性差
5.武夷山高海拔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是由于高海拔地区( )
A.常年维持高温 B.光合作用较强 C.微生物活性低 D.有机质矿化速率快
(2021·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理想土壤组成物质体积分数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森林中的枯枝落叶大部分会形成土壤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7.土壤形成过程中( )
A.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次越少 B.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了无机养分
C.生物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D.气候是影响其发育最活跃的因素
(2021·高一课时练习)土壤有机碳是土地利用过程中地表动植物残体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与土壤颗粒结合的化合物,泥沙沉积和农业耕作是影响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下图示意豫东平原黄河泥沙影响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黄泛指黄河泛滥区,故道指黄河古河道,其他指除黄泛和故道以外的黄河泥沙影响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 )
A.故道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大 B.故道0~20cm深度有机碳含量最大
C.其他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幅最大 D.三个区域的土壤颗粒大小相同
9.黄泛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壤颗粒 B.土层深度 C.农业耕作 D.泥沙沉积
10.提高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措施是( )
A.合理使用化肥 B.推广秸秆还田 C.种植耐旱作物 D.调整作物布局
(2021·高一课时练习)淋溶作用在土壤中普遍存在,它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或悬浮性化合物,随水下渗迁移或侧向迁移的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地区中,淋溶作用较强的是( )
A.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 B.土壤表层透水性差的地区
C.冰雪覆盖的极地地区 D.风沙肆虐的内陆盆地地区
12.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地下水位下降 B.土壤黏粒比重下降
C.土壤肥力下降 D.土壤透水性能提高
(2021·高一课时练习)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在土壤形成过程中( )
A.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决定了土壤肥力高低
B.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负相关
C.地形条件对土壤发育的没有影响
D.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
14.生物对土壤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活跃的因素②没有生物的作用,也可能形成土壤
③生物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富集④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与黑土相比,南方的红壤有机质含量低,原因是南方地区( )
A.土质疏松,草原为主,提供的腐殖质少 B.夏季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不易积累
C.低山丘陵地形,海拔高,土壤发育差 D.种植需水量大的水稻,对土壤破坏大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课时练习)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森林和草原土壤中,除了母质层以外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 层和 层。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物 D.地形
(3)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草原土壤出现的地区是( )(多选)
A.内蒙古地区 B.江南地区 C.西欧地区 D.华北地区
(4)哪些自然灾害能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壤产生不利影响( )(多选)
A.干旱 B.台风 C.泥石流 D.沙尘暴
17.(2021·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土壤的形成是生物参与的结果,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生物死亡后经微生物分解,部分养料可供植物再利用,另一部分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母质理化性质,使土壤变成具有一定结构和肥力的基质,经过长期利用,使土壤渐趋成熟。下图为植物与土壤形成关系示意图。
(1)选择下列适当的内容填入图中。①水分②土壤③腐殖质④矿物质A____;B____;C____;D____。
(2)从土壤的角度简述农作物可以抵御适度旱情的原因。
(3)简述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18.(2020秋·高一课时练习)读“亚马孙河流域的土壤”,回答下列问题。
(1)亚马孙河流域位于 气候区,其气候特征为 。
(2)亚马孙河流域自然土壤形成速度比较 (快、慢),土壤的淋溶作用 (强、弱),土壤黏粒比重 (高、低)。
(3)与自然土壤相比,亚马孙河流域的人工土壤土层较 (多、少)。
(4)简述当地印第安人用生物炭改良土壤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5.2土壤的形成同步测试(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高一课时练习)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2.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3.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和地质 B.气候和岩石 C.气候和生物 D.成土母质
【答案】1.B 2.B 3.C
【分析】1.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类型,经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但不是富铝土最主要成因,A错误;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B正确;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C错误;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因,D错误;故选B。
2.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AC错误;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B正确;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D错误;故选B。
3.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水热条件影响植被,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所以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气候与生物,C正确;地形、地质、岩石、成土母质等对有机质含量高低的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
【点睛】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2021·高一课时练习)如图示意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肥力的高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武夷山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凋落物腐殖化弱 B.植被凋落物较多 C.土壤质地紧实 D.土壤通气性差
5.武夷山高海拔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是由于高海拔地区( )
A.常年维持高温 B.光合作用较强 C.微生物活性低 D.有机质矿化速率快
【答案】4.B 5.C
【分析】4.植被凋落物主要集中在表层,且表层土壤的温度、湿度、土壤质地等环境因子更有利于凋落物腐殖化过程的进行,使得表层土壤有机碳不断累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作为土壤有机碳来源的植被凋落物变少,且由于土壤质地变紧,使得表层土壤有机碳向下输送受到限制,B正确;土壤质地越紧实,透气性越差,有机碳的含量越低,CD错误;凋落物腐殖化越弱,有机碳含量越低,A错误。故选B。
5.武夷山高海拔地区常年维持低温,微生物活性低,土壤呼吸作用弱,有机质矿化速率缓慢,因而有利于有机碳在土壤中的累积,C正确、AD错误;海拔高低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较小,B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残体,其中高等植物为主要来源。原始土壤中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是微生物。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成土过程的发展,动、植物残体及其分泌物就成为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在自然土壤中,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如树木、灌丛、草类及其残落物,每年都向土壤提供大量有机残体。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周转受微生物的制约,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条件,都会影响有机质的转化,特别是气候条件对有机质积累影响较大。
(2021·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理想土壤组成物质体积分数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森林中的枯枝落叶大部分会形成土壤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7.土壤形成过程中( )
A.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次越少 B.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了无机养分
C.生物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D.气候是影响其发育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6.C 7.B
【分析】6.根据土壤的组成,可知,①为空气,②为矿物质,③为有机质,④为水分。森林中的枯枝落叶属于有机物,会形成土壤中的③有机质,故选C。
7.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越成熟,土壤越厚,土壤层次越多,A错误;岩石的风化物形成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了无机养分,B正确;气候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C错误;生物是影响其发育最活跃的因素,D错误。故选B。
【点睛】气候为土壤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从而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2021·高一课时练习)土壤有机碳是土地利用过程中地表动植物残体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与土壤颗粒结合的化合物,泥沙沉积和农业耕作是影响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下图示意豫东平原黄河泥沙影响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黄泛指黄河泛滥区,故道指黄河古河道,其他指除黄泛和故道以外的黄河泥沙影响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 )
A.故道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大 B.故道0~20cm深度有机碳含量最大
C.其他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幅最大 D.三个区域的土壤颗粒大小相同
9.黄泛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壤颗粒 B.土层深度 C.农业耕作 D.泥沙沉积
10.提高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措施是( )
A.合理使用化肥 B.推广秸秆还田 C.种植耐旱作物 D.调整作物布局
【答案】8.C 9.D 10.B
【分析】8.读图可知,有机碳含量其他区域最大,其次是故道区,黄泛区最小,A项错误;其他区0~20cm深度有机碳含量最大,B项错误;三个区域的泥沙沉积作用存在差异,土壤颗粒大小不同,D项错误;其他区的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幅最大,其次是故道区,黄泛区最小,C项正确。故选C。
9.由材料可知,泥沙沉积和农业耕作是影响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黄泛区因河水泛滥泥沙沉积,沉积层较厚,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小,故选D。
10.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所以秸秆还田可以提高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的有机碳含量,B项正确;合理使用化肥、种植耐旱作物、调整作物布局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大,ACD项错误。故选B。
【点睛】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主要是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残体以及有机肥料。
(2021·高一课时练习)淋溶作用在土壤中普遍存在,它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或悬浮性化合物,随水下渗迁移或侧向迁移的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地区中,淋溶作用较强的是( )
A.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 B.土壤表层透水性差的地区
C.冰雪覆盖的极地地区 D.风沙肆虐的内陆盆地地区
12.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地下水位下降 B.土壤黏粒比重下降
C.土壤肥力下降 D.土壤透水性能提高
【答案】11.A 12.C
【分析】本题组以淋溶作用为情境,以简洁的文字介绍淋溶作用的过程,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对淋溶作用的掌握情况,突出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素养。
11.根据文字中淋溶作用的含义可知,水是淋溶作用发生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物质的“可溶性”,一般与温度相关;三是“下渗”、“侧向迁移”等空间关键词。基于此可知A正确;透水性差的地区,不利于淋溶作用产生,B错;极地地区,气温低,水为固态,不利于淋溶作用发生,C错;内陆盆地地区,水分条件差,也不利于淋溶作用发生,D错。故选A。
12.设问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的现象,属于动态性逻辑思维的设问,渗透动态性的观点。淋溶作用的增强(水量增多),会使地下水位提升,A错;淋溶作用的增强,土壤中的可溶性或悬浮性化合物含量减少,土壤黏粒比重提高,B错;土壤黏粒比重提高,透水性能下降,D错;淋溶作用的增强,土壤中的可溶性或悬浮性化合物含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矿物质等被淋失),C正确。故选C。
【点睛】影响淋溶作用的因素有:
(1)土壤组分的溶解度。易溶盐溶解度最大,最易被淋溶。相对稳定的硅铝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发生淋溶。
(2)温度和湿度。随着温度升高和降水量加大,矿物风化速度加快,淋溶作用加强;在低温干旱地区,淋溶作用微弱。
(3)酸度。不同酸度条件将促进不同的淋溶作用,如脱硅作用中的硅淋失是在中性和微碱性条件下进行的。
(4)氧化还原状况。土壤的还原环境会使高价铁锰氧化物还原为易溶的低价铁锰化合物而发生淋溶。
(5)环境条件。气候温和湿润,排水良好而质地较粗的土壤,淋溶作用明显。
(2021·高一课时练习)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在土壤形成过程中( )
A.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决定了土壤肥力高低
B.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负相关
C.地形条件对土壤发育的没有影响
D.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
14.生物对土壤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活跃的因素②没有生物的作用,也可能形成土壤
③生物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富集④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与黑土相比,南方的红壤有机质含量低,原因是南方地区( )
A.土质疏松,草原为主,提供的腐殖质少 B.夏季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不易积累
C.低山丘陵地形,海拔高,土壤发育差 D.种植需水量大的水稻,对土壤破坏大
【答案】13.D 14.C 15.B
【分析】13.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A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B错;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C错;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D项正确。故本选D项。
14.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②的说法错误。故本题排除ABD三项,选择C项
15.与黑土所分布的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夏季高温降水更多,微生物活跃,土壤有机质不易积累,因此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低,B项正确;南方地区以森林植被为主,A项错;南方低山丘陵地形,海拔不高,故地形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影响不大,C项错;人类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耕作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故种植水稻不是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D项错。本题B项正确。
【点睛】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的作用:生物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通过生物的循环,才能把大量的太阳能纳入成土过程,才能使分散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多种养分物质聚集于土壤之中,才能使土壤具有肥力并使之不断更新。因此,成土过程实质上就是母质在一定条件下为生物不断改造的过程。没有生物的作用便没有土壤的形成。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课时练习)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森林和草原土壤中,除了母质层以外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 层和 层。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物 D.地形
(3)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草原土壤出现的地区是( )(多选)
A.内蒙古地区 B.江南地区 C.西欧地区 D.华北地区
(4)哪些自然灾害能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壤产生不利影响( )(多选)
A.干旱 B.台风 C.泥石流 D.沙尘暴
【答案】(1) 腐殖质 淋溶
(2)A
(3)AC
(4)AD
【分析】本题以图为载体,考查土壤的结构、形成原因、分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灾害,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1)
读“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可以看出,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剖面图中,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腐殖质层和淋溶层。
(2)
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成土母质,A选项正确。气候、植物、 地形对土壤的形成有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BCD选项错误。故选A。
(3)
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草原区,内蒙古地区和西欧地区是世界著名的草原区。江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华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形成的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江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形成的土壤与草原土壤不同,AC选项正确,BD选项错误。故选AC。
(4)
西北地区的土壤厚度较小,有机质含量少,因为西北地区多大风,比较干旱,易受沙尘暴、寒潮的侵袭,因而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壤产生不利影响的自然灾害有干旱、沙尘暴、大风等,AD正确。台风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西北地区受不到台风影响,B错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不易发生泥石流灾害,C错误。故选AD。
【点睛】
17.(2021·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土壤的形成是生物参与的结果,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生物死亡后经微生物分解,部分养料可供植物再利用,另一部分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母质理化性质,使土壤变成具有一定结构和肥力的基质,经过长期利用,使土壤渐趋成熟。下图为植物与土壤形成关系示意图。
(1)选择下列适当的内容填入图中。①水分②土壤③腐殖质④矿物质A____;B____;C____;D____。
(2)从土壤的角度简述农作物可以抵御适度旱情的原因。
(3)简述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答案】(1)③①(或①)①(或④)②
(2)土壤有蓄水和保水功能;大气降水的一-部分保留储存在土壤中;当自然界有适度旱情发生时,土壤可以为农作物持续提供所需要的水分,这样就可以适度抵御旱情。
(3)植物是土壤形成的重要的因素.植物为土壤提供了有机质,植物不断更新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环境载体以及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土壤的有关知识。
【详解】(1)根据题干所述,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故BC应该是水分或矿物质。生物死亡后经微生物分解,部分养料可供植物再利用,另一部分形成腐殖质,故A是腐殖层,D是土壤。
(2)原因:大气降水的一部分被土壤吸收,保留储存在土壤中;当自然界一定时间内,有适度旱情发生时,土壤具有一定的蓄水和保水功能,一定时间内土壤可以为农作物持续提供所需要的水分,可以适度抵御旱情,但是时间比较短。
(3)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植物是土壤形成的重要的因素,土壤的形成是生物参与的结果。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为土壤提供了有机质,植物不断更新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植物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母质理化性质,使土壤变成具有一定结构和肥力的基质;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环境载体以及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点睛】
18.(2020秋·高一课时练习)读“亚马孙河流域的土壤”,回答下列问题。
(1)亚马孙河流域位于 气候区,其气候特征为 。
(2)亚马孙河流域自然土壤形成速度比较 (快、慢),土壤的淋溶作用 (强、弱),土壤黏粒比重 (高、低)。
(3)与自然土壤相比,亚马孙河流域的人工土壤土层较 (多、少)。
(4)简述当地印第安人用生物炭改良土壤的作用。
【答案】 热带雨林 终年高温、多雨 快 强 高 少 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的透气透水性,降低黏粒的比重等。
【分析】主要考查亚马孙河流域土壤形成与改良,渗透人地协调观素养。
【详解】(1)亚马孙河为热带雨林气候,其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多雨。
(2)亚马孙河流域气候对土壤主要特点的影响。气候湿热,一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速度(快);二是影响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进一步影响土壤有机质(低)、质地(黏重)、颜色(红色)等。
(3)森林土壤土层最为复杂,从地表到深层大约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而人工土壤为耕作土壤,大致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4)生物炭改良土层可提升土壤肥力;改变土壤质地,增加土壤的透气、透水性,降低黏粒的比重;改变土壤的颜色等。
【点睛】改良土壤的措施:(1)作物:种植绿肥作物、种植耐盐碱作物;(2)土壤消毒:药剂、日光法(夏季,撤棚深翻,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高温(高温季节灌水闷棚),冷冻(冬季,撤棚深翻冻死病虫卵);(3)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深翻,下层与上层混合,换土,无土栽培;(4)以水排盐:闲茬时浇大水,表土积聚的盐分下淋,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夏季换茬空隙,撤膜淋雨;(5)科学施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