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2.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同步测试(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高二课时练习)2020年7月26日,重庆武隆区发生山体滑坡,堵塞乌江支流,形成堰塞湖,威胁沿河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下图为“滑坡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滑坡发生后,坡面等高线示意图为( )
A. B.
C. D.
2.河流沿岸的聚落( )
A.在下游平原多选择地势较高处,以通风透气
B.在下游平原多选择地势较低处,与便于耕作
C.为取水方便,在上游峡谷多选择地势较低处
D.为防范洪灾,在上游峡谷多选择地势较高处
(2021·高二课时练习)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祁连山北麓形成了古冲积扇和新洪积扇,新洪积扇的上部农业生产很少利用。下图为祁连山北麓冲(洪)积扇的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与形成冲(洪)积扇关系最密切的地质作用是( )
A.搬运作用 B.风化作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4.与古冲积扇相比,新洪积扇后退的主要原因是( )
A.祁连山后退 B.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C.祁连山上升 D.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5.新洪积扇上部农业生产利用很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很高 B.土壤缺乏 C.盐碱化严重 D.水资源短缺
(2021·高二课时练习)八达岭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中雄伟壮观的一段,而穿行该区的京张铁路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其“人”字形的设计更是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列车北上路线是由南部铁路线至青龙桥站,然后列车倒开由青龙桥站入隧道)。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图中能眺望到“八达岭关城”的地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7.图中“人”字形铁路线的设计目的是( )
A.避开河流,节省建设桥梁的成本
B.既方便停靠车站,又可降低坡度
C.沿山岭分布,减少开挖隧道的成本
D.尽量平行等高线,缩短运输距离
(2021·高二课时练习)雅西高速公路是连接雅安市和西昌市的高速公路全长240千米,是北京至昆明高速公路(G5)和八条西部大通道之一甘肃兰州至云南磨憨公路在四川境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于雅安市对岩镇,经雨城区、荥经、汉源、石棉,止于凉山州冕宁县泸沽镇,四车道,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总投资约206亿元。2007年动工,2012年4月全线通车。被誉为“云端高速”“天梯高速”“逆天高速”,是中国最美的高速路之一。下图为雅西高速双螺旋隧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影响雅西高速公路建设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 B.政治 C.社会 D.科技
9.制约雅西高速公路时速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地质
10.雅西高速公路修建双螺旋隧道的目的是( )
A.联系更多聚落 B.节约建设成本 C.保护生态环境 D.降低爬坡难度
(2021·高二课时练习)青藏铁路于2006年建成通车。目前正在修建的川藏铁路起于成都,经雅安、康定、昌都、林芝等地,最终到达拉萨,沿线地区是西藏人口集中的地区。预计2025年建成通车,全线运营长度1838公里,桥隧总长1413公里,被称为“最难建的铁路”。建成后从成都到拉萨坐火车仅需13个小时左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与青藏铁路相比,川藏铁路沿线( )
A.冰川发育,气温更低 B.冻土更多,路基不稳
C.海拔更高,辐射更强 D.线路崎岖,桥隧更多
12.川藏铁路通车运行后,对西藏积极的影响有( )
①改善了青藏高原的交通运输条件 ②带动沿线区域矿产资源开发
③改善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 ④促进西藏地区的特色旅游业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21·高二课时练习)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处,沘江绕了一个“S”形的大湾子。在这个大湾子中,北部有庄坪坝子,南部有连井坪坝子,两个坝子组成了似道教太极中“阴、阳两仪”的两个鱼形图案,形成了天然“太极图”的奇妙景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在这个天然“太极图”中,“S”形河曲发育在东西距880米,南北距1000米的盆地中。下图示意“太极图”的奇妙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S”型河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周围山地海拔增高 B.盆地不断沉降
C.地壳间歇性上升 D.河流侧蚀和下切作用
14.图中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是为了( )
A.地处阳坡,获取光照 B.位居高处,凉爽通风
C.防御洪涝,少占耕地 D.节省土地,就地取材
15.图中的大片耕地位于( )
A.河流侵蚀岸 B.河流堆积岸
C.地势低洼地带 D.地势较高地带
二、综合题
16.(2022·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某地区公路走向示意图。
(1)描述图中聚落分布特征。
(2)指出影响图中公路走向的主要因素。
(3)说出甲地区地形单元名称并比较图中甲、乙两区域聚落差异。
17.(2021·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0月31日,西藏墨脱公路开通,宣告中国最后一个未通公路的县正式通车。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墨脱县地理位置和交通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林芝至墨脱地形剖面示意图。
(1)西藏墨脱县为什么多地震灾害发生?
(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殊不知墨脱交通之难,更甚于蜀道,为什么?
(3)墨脱曾是中国物价最高的地方,请分析其原因?
(4)墨脱降水异常丰富,其中南部最大降水量可达5000毫米以上,试分析其原因?
18.(2021秋·高二课时练习)读“交通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平原相比较,山地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 的选择、交通运输 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2)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以 为主,原因是 。
(3)若该地选择了山地地区主要的交通方式,那么从交通线示意图看,在a、b两处弯曲是否合理 并说明理由。a处 ,理由: 。b处 ,理由: 。
(4)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2.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同步测试(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高二课时练习)2020年7月26日,重庆武隆区发生山体滑坡,堵塞乌江支流,形成堰塞湖,威胁沿河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下图为“滑坡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滑坡发生后,坡面等高线示意图为( )
A. B.
C. D.
2.河流沿岸的聚落( )
A.在下游平原多选择地势较高处,以通风透气
B.在下游平原多选择地势较低处,与便于耕作
C.为取水方便,在上游峡谷多选择地势较低处
D.为防范洪灾,在上游峡谷多选择地势较高处
【答案】1.A 2.C
【分析】1.由图可知,滑坡产生的滑坡台阶地势平坦,海拔较两侧低,其等高线应往海拔较高处凸,排除C、D;能看出滑坡台阶地势平坦,等高线应该稀疏,不同阶地交界处陡,等高线应该密集,A正确,B错误。故选A。
2.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易遭受洪灾,故为防范洪灾,聚落多选择地势较高处,A、B错误;为取水方便,上游峡谷聚落多选择地势较低处,C正确;上游峡谷地区多深切河谷,水流湍急,河水容易下泄,不易发生洪灾,D错误。故选C。
【点睛】滑坡发生的条件:一是岩体比较破碎;二是地势起伏较大;三是植被覆盖差。如图:
(2021·高二课时练习)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祁连山北麓形成了古冲积扇和新洪积扇,新洪积扇的上部农业生产很少利用。下图为祁连山北麓冲(洪)积扇的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与形成冲(洪)积扇关系最密切的地质作用是( )
A.搬运作用 B.风化作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4.与古冲积扇相比,新洪积扇后退的主要原因是( )
A.祁连山后退 B.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C.祁连山上升 D.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5.新洪积扇上部农业生产利用很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很高 B.土壤缺乏 C.盐碱化严重 D.水资源短缺
【答案】3.D 4.B 5.B
【分析】3.当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河道变得开阔,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洪)积扇,可知冲(洪)积扇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关系最密切的是堆积作用,D正确,A、B、C错。故选D。
4.从图中看,与古冲积扇相比,新洪积扇更靠近祁连山,主要原因是河流搬运作用减弱,挟带的碎屑物质提前堆积,B正确,A、C、D错。故选B。
5.从图中看,新洪积扇上部(扇顶)堆积物以砾石为主,缺乏土壤,难以进行农业生产,所以利用很少,B正确,A、C、D错。故选B。
【点睛】洪积—冲积平原,一般分布在山前,水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多个洪(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洪(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2021·高二课时练习)八达岭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中雄伟壮观的一段,而穿行该区的京张铁路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其“人”字形的设计更是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列车北上路线是由南部铁路线至青龙桥站,然后列车倒开由青龙桥站入隧道)。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图中能眺望到“八达岭关城”的地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7.图中“人”字形铁路线的设计目的是( )
A.避开河流,节省建设桥梁的成本
B.既方便停靠车站,又可降低坡度
C.沿山岭分布,减少开挖隧道的成本
D.尽量平行等高线,缩短运输距离
【答案】6.C 7.B
【分析】6.据图可知,甲和八达岭关城之间的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中间高于两侧,即有一山脊,从甲地不能眺望到“八达岭关城”,A错误。乙丁两地海拔较八达岭关城低,且有山脊阻挡,从乙地、丁地也不能眺望到“八达岭关城”,BD错误。丙海拔较高,且沿途没有阻挡物,可以眺望到八达岭关城,C正确。故选C。
7.人字形铁路就修在了河谷中,没有避开河流,A错误。人字形铁路修建主要是降低线路运行中的坡度,以减小列车运行的难度(坡度大,火车难以运行),同时又方便停靠车站,B正确。由图可知,人字形铁路段没有绕过山岭,它修在山谷中,该段不需要开挖隧道,C错误。该铁路修在山谷中,基本上是平行等高线修建的,人字形铁路实际上是延长了线路距离,D错误。故选B。
【点睛】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脊是山顶向外伸出的凸起部分,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中间高于两侧的部分;山谷(河谷)是山脊之间的低洼部分,与山脊刚好相反,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
(2021·高二课时练习)雅西高速公路是连接雅安市和西昌市的高速公路全长240千米,是北京至昆明高速公路(G5)和八条西部大通道之一甘肃兰州至云南磨憨公路在四川境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于雅安市对岩镇,经雨城区、荥经、汉源、石棉,止于凉山州冕宁县泸沽镇,四车道,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总投资约206亿元。2007年动工,2012年4月全线通车。被誉为“云端高速”“天梯高速”“逆天高速”,是中国最美的高速路之一。下图为雅西高速双螺旋隧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影响雅西高速公路建设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 B.政治 C.社会 D.科技
9.制约雅西高速公路时速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地质
10.雅西高速公路修建双螺旋隧道的目的是( )
A.联系更多聚落 B.节约建设成本 C.保护生态环境 D.降低爬坡难度
【答案】8.A 9.C 10.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线建设的因素及综合思维能力。
8.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因素已经成为现代交通运输线建设的主导因素,A项正确;政治、社会、科技均会影响交通线的建设,但不是主导因素,BCD项错误。故选A。
9.雅西高速公路穿越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部分路段坡度较大,桥梁、隧道、急弯等特殊路段较多,限制了雅西高速公路的时速,C项正确;气候、河流及地质因素也会影响高速公路时速,但不是主要因素,ABD项错误。故选C。
10.雅西高速地处山地,雅西高速公路由四川盆地边缘向横断山区高地爬升,在较短的距离内,海拔要爬升几百米,如果高速公路建成直线穿越,那么其坡度将会达到让大多数车辆,特别是货车难以前进,采用双螺旋高速公路结构,通过原地进行三百六十度的盘旋,来提高海拔高度,从而降低高速公路路面坡度,通过巧妙的设计,克服了横断山区落差大的困难,D项正确,AC项错误;建双螺旋隧道会增加建设成本,B项错误。故选D。
【点睛】雅泸高速公路(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的通车,使成都到西昌行车时间由9小时缩减为5小时,彻底改变了横断山交通不便的历史,带动了我国主要彝族聚居区的脱贫致富,促进了民族融合,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2021·高二课时练习)青藏铁路于2006年建成通车。目前正在修建的川藏铁路起于成都,经雅安、康定、昌都、林芝等地,最终到达拉萨,沿线地区是西藏人口集中的地区。预计2025年建成通车,全线运营长度1838公里,桥隧总长1413公里,被称为“最难建的铁路”。建成后从成都到拉萨坐火车仅需13个小时左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与青藏铁路相比,川藏铁路沿线( )
A.冰川发育,气温更低 B.冻土更多,路基不稳
C.海拔更高,辐射更强 D.线路崎岖,桥隧更多
12.川藏铁路通车运行后,对西藏积极的影响有( )
①改善了青藏高原的交通运输条件 ②带动沿线区域矿产资源开发
③改善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 ④促进西藏地区的特色旅游业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1.D 12.C
【分析】11.与青藏铁路相比,川藏铁路穿过横断山脉以及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地形复杂,增加桥隧可降低线路坡度;D正确。青藏铁路经过寒带地区,冰川更多,冻土更多,AB错误。青藏铁路海拔更高,C错误。所以本题选D。
12.沿线地区是西藏的经济活动和人口集中地区,急需一条快速连接的大运量运输线;川藏铁路建成后,能够改善青藏高原的交通运输条件 ,带动沿线矿产资源开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但工程建设不会改善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可能还会造成一定的破坏。①②④正确,故本题答案为C。
【点睛】川藏线的纬度比青藏线低,整体海拔也低,但是跨越了横断山区,所以地势更崎岖。
(2021·高二课时练习)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处,沘江绕了一个“S”形的大湾子。在这个大湾子中,北部有庄坪坝子,南部有连井坪坝子,两个坝子组成了似道教太极中“阴、阳两仪”的两个鱼形图案,形成了天然“太极图”的奇妙景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在这个天然“太极图”中,“S”形河曲发育在东西距880米,南北距1000米的盆地中。下图示意“太极图”的奇妙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S”型河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周围山地海拔增高 B.盆地不断沉降
C.地壳间歇性上升 D.河流侧蚀和下切作用
14.图中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是为了( )
A.地处阳坡,获取光照 B.位居高处,凉爽通风
C.防御洪涝,少占耕地 D.节省土地,就地取材
15.图中的大片耕地位于( )
A.河流侵蚀岸 B.河流堆积岸
C.地势低洼地带 D.地势较高地带
【答案】13.D 14.C 15.B
【分析】13.根据所学,河床的弯曲与流水的侧向侵蚀密切相关,河流先在平地侧蚀形成河曲;“S”型河曲能够存在于山间盆地中,流水下切作用不能忽视,侧蚀之后,地壳抬升,下蚀作用使河曲存在于山间、峡谷,D正确。海拔升高、地壳上升或盆地下降都是增大了落差,周围陆地对河流的束缚增强,使得河床更不易弯曲形成河曲,A、B、C错误。故选D。
14.由图可知,山区平地紧缺,耕地有限。聚落布局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一是可避开洪涝的侵袭,二是少占或不占耕地,C正确。材料中提到坝子位于两河交汇处的大湾子中,周围有山地,获取光照、凉爽通风不是坝子高处的主要优势条件,A、B错误。坝子无法体现就地取材的优势,D错误。故选C。
15.由图可知,大片的耕地分布在河流凸岸,这里为泥沙沉积地带,侵蚀较弱,发育着肥沃的土壤,B正确,C、D错误。河流侵蚀岸易受洪水影响,不利于农业发展,A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地球自转带来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得河流一侧的侵蚀强于另外一侧,被侵蚀下来的泥沙就会被水流带到另外一侧,由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这样就会形成受侵蚀一侧向陆地凹陷,堆积一侧向河流突出的景观,这样的现象连续发育就会形成河曲。
二、综合题
16.(2022·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某地区公路走向示意图。
(1)描述图中聚落分布特征。
(2)指出影响图中公路走向的主要因素。
(3)说出甲地区地形单元名称并比较图中甲、乙两区域聚落差异。
【答案】(1)分布不均,主要沿河流和公路分布。
(2)聚落、地形,沼泽等。(答对两点即可)
(3)名称:山间盆地或河谷地带。差异:甲地区聚落数量较少,较为分散;乙地区聚落数量较多,分布密集。
【分析】本题以某地区公路走向示意图为载体,主要涉及聚落分布特征,公路走向的主要因素,地形对聚落的影响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
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主要描述分布是否均匀,哪里多,哪里少等方面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聚落分布不均,主要沿河流和公路分布。
(2)
由图中信息可知,在山区主要沿地势起伏相对和缓的河谷地区和山间盆地延伸,为地形对公路走向的影响,尽可能多的经过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为聚落对公路走向的影响,从地质条件看,图中公路避开沼泽。
(3)
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为山区,且有公路穿过,应为地势起伏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或河谷地带,甲地区聚落数量较少,较为分散;乙地地处沿海,聚落数量较多,分布密集。
【点睛】
17.(2021·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0月31日,西藏墨脱公路开通,宣告中国最后一个未通公路的县正式通车。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墨脱县地理位置和交通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林芝至墨脱地形剖面示意图。
(1)西藏墨脱县为什么多地震灾害发生?
(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殊不知墨脱交通之难,更甚于蜀道,为什么?
(3)墨脱曾是中国物价最高的地方,请分析其原因?
(4)墨脱降水异常丰富,其中南部最大降水量可达5000毫米以上,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墨脱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地震。
(2)地形高山峡谷;板块交界,地壳活动频繁、剧烈、地质构造脆弱;流水、冰川侵蚀强烈;土层疏松,容易崩塌;降水充沛,多泥石流;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大雪封山。
(3)高山峡谷,缺乏耕地;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物产稀少;交通极其不便。
(4)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暖湿气流;暖湿气流能够沿雅鲁藏布江峡谷,深入内陆;受高大喜马拉雅山的抬升,多地形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成因,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原因。
【详解】(1)当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墨脱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形以高山峡谷为主。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地质条件复杂。流水、冰川侵蚀作用强。风化作用强,土层疏松,容易崩塌。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充沛,多泥石流。高原地区气温低,大雪封山时间长,所以交通更难发展。
(3)墨脱位于高山峡谷之中,耕地面积小,土地肥力低,生态环境脆弱,物产稀少,交通非常不便,所以物价极高。
(4)墨脱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暖湿气流可以沿雅鲁藏布江河谷深入内陆,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拦,抬升形成地形雨。
【点睛】
18.(2021秋·高二课时练习)读“交通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平原相比较,山地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 的选择、交通运输 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2)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以 为主,原因是 。
(3)若该地选择了山地地区主要的交通方式,那么从交通线示意图看,在a、b两处弯曲是否合理 并说明理由。a处 ,理由: 。b处 ,理由: 。
(4)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 。
【答案】 方式 线路 公路 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不合理 地势平坦,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 合理 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调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1)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取、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影响较大。具体而言:①山区运输方式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②线路分布:山区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地势相对和缓,施工难度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③延伸方向:山区公路多迂回前进。
(2)山地由于坡度较大,通常以灵活性强的公路为主,山地修建公路难度较小,成本较低。
(3)a处弯曲不合理,a地地势平坦,在地形平坦的平原区,两地间应选最短距离的直线,减小线路长度。b处弯曲合理,根据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b处为山地,坡度大,为了降低坡度,降低建设难度,陡坡应走“之”字形。
(4)交通线绕经甲乙两地,为了尽可能连接更多居民点,增加交通运输量;同时也更方便两地的客货集散。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