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2.2地表形态的变化同步测试(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二课时练习)青弋江是由早更新世晚期(137.7万年前,冬季气候比现在更加寒冷)黄山北麓山前的辫状河发育而来的,为长江下游最长的支流。下图为青弋江和泾县盆地区位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青弋江的演变过程为( )
A.①→④→③→② B.④→①→③→②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2.青弋江的发育使得该区域河谷稳定,影响该区域河谷塑造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横向侵蚀 B.河流泥沙沉积 C.河流纵向侵蚀 D.河流流量较小
3.辫状河道在冬春季午后易成为风沙策源地,其原因有( )
①河流封冻,河面光滑 ②水位低,沙洲裸露 ③沙源丰富,粒径较大 ④大气对流运动旺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A 2.C 3.B
【解析】1.初期,河流由山口向周边流散,在出山口形成洪积扇,此时河流没有一个稳定的河道,辫状特点突出(①);随着气候变湿,降水增多,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河道,周边的辫状支流减少(④);河道稳定后,侧蚀加强,在冲积扇上,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③);最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形成阶地(②),所以青弋江的演变过程为①→④→③→②,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由于青弋江的发育使得该区域河谷稳定,说明此时河流流量较大,D错误。河谷形成主要是由于侵蚀作用,B错误。由于此时河谷稳定,说明河流以纵向侵蚀为主,C正确。因为横向侵蚀会使河谷不稳定,所以不是横向侵蚀,D错误,故选C。
3.冬春季午后地面温度较高,所以大气对流旺盛,④正确。河流封冻之后,表面光滑对风的摩擦力较低,所以风力较大,①正确。由于冬季为枯水期,所以水位较低,沙洲裸露容易形成风沙策源地,②正确。辫状河道沙源较多,但是由于流水沉积的作用,所以粒径较小,③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青弋江发育于约130万年前黄山北麓洪积扇,约90万年前,夏季风势力偏弱,黄山地区发生多次较大幅度隆起,青弋江进入快速发育阶段,先后经历了暂时性辨状河发育、辨状河下切、青戈江形成、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等4个阶段。在此期间,长江干流贯穿巫山,将三峡以上的水系直接并入长江水系,长江干流河床发生变化,加速了青弋江的发育。
(2022秋·高二课时练习)甘肃省永靖县的黑方台,属黄河4级阶地,台面海拔1700m左右,四周受沟谷切割,形成典型的黄土孤岛型地貌。基岩为泥岩、砂岩,基岩上覆分选较好、磨圆度高的卵石层,卵石层上为静水环境下形成的黏土层,黏土层上覆风积黄土。为改善台塬地区的农业条件,20世纪60年代在黑方台建成提水灌溉工程。下图(a)为黑方台地层对比图,图(b)为黑方台黏土层分布厚度示意图(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地区基岩以上沉积层的厚度可能是( )
A.26米 B.67米 C.79米 D.101米
5.该区域黏土层沉积厚度主要受地形影响,有关该地黏土层形成时下垫面的地形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总体地势东高西低 B.坡度大致西陡东缓 C.地势大致中高周低 D.地势大致周高中低
6.近几十年来,黑方台几乎年年都发生几次山体滑坡事件,导致该地滑坡多发的主要诱因最可能是( )
A.气候暖湿化,降水增多,历时延长
B.人口增多,耕地增加,台塬植被大量减少
C.处地壳活跃地带,地震多发,岩层土体失稳
D.长期大水漫灌,黄土超孔隙水压力上升,边坡失稳
【答案】4.B 5.A 6.D
【解析】4.由于基岩为泥岩、砂岩,所以基岩以上沉积层为卵石层、黏土层与风积黄土层,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该地区基岩以上沉积层的厚度是卵石层、黏土层与风积黄土层厚度之和,所以该地区基岩以上沉积层的厚度可能是28m~76m,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根据黑方台黏土层分布厚度示意图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粘土层厚度,整体呈东边薄西边厚的分布,黏土层沉积厚度主要受地形影响,粘土层越厚,说明该地区地势越低,粘土层越薄,说明该地区地势越高,因此可以判断出总体地势东高西低,A正确,CD错误。根据图中等粘土层厚度线可以判断出坡度,等厚度线越密集,说明坡度越陡,所以东边坡度较陡,西边坡度较缓,B错误。故选A。
6.黑方台位于黄土高原,所以滑坡多发的主要诱因是主要是在水的影响下,导致黄土本身的结构遭到破坏,所以导致该地滑坡多发的主要诱因最可能是在长期大水漫灌下,黄土超孔隙水压力上升,边坡失稳,D正确。气候暖湿化不是黑方台滑坡多发主要诱因,A错误。滑坡主要发生在坡上,所以台塬植被减少对滑坡影响较小,B错误。黑方台位于黄土高原,距地壳活跃带较远,地震发生较少,C错误。故选D。
【点睛】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
(2022·高二课时练习)下左图为某同学野外地质考察绘制的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下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同学由左图中的①地向②地行进中,沿途所经岩层的年代( )
A.不连续 B.没变化 C.越来越老 D.越来越新
8.形成图中地质剖面的地质过程可能是( )
A.侵入—挤压—断层—隆升—侵蚀 B.沉积—断层—挤压—隆升—侵蚀
C.喷出—隆升—侵蚀—断层—挤压 D.沉积—挤压—隆升—侵蚀—断层
9.右图中的④为冷却凝固作用,①为变质作用,则左图中的岩石类型按成因属于右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7.C 8.D 9.A
【解析】7.根据图中信息,①地为向斜槽部,岩层年代较新,①地向②岩层年代越来越老,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8.左图中岩层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为沉积岩,没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AC错误;沉积岩形成后,受水平挤压隆起形成褶皱,之后受外力侵蚀,长期的挤压作用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范围,岩层断裂,并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D正确,B错误,所以选D。
9.根据右图中信息,④为冷却凝固作用,则乙为岩浆,丁为岩浆岩,①为变质作用,则丙为变质岩,那么甲为沉积岩,左图中岩层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为沉积岩,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断层是指岩层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张力或压力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范围,岩体发生破裂,并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
(2022·高二课时练习)位于兰州的黄河河谷发育有多级河流阶地,且阶地面保存较完整。阶地上沉积物的性质对古气候的干湿变化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图中左图为兰州黄河北岸阶地剖面图,右图为阶地T3地层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各阶地黄土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
11.图示河流阶地形成过程是( )
A.流水沉积一地壳抬升一流水侵蚀一风力堆积
B.地壳抬升一流水侵蚀一风力堆积一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一地壳抬升一流水沉积一风力堆积
D.风力堆积一地壳抬升一流水沉积一流水侵蚀
12.根据L3砾石层垂直方向粒径变化,可以推测该时期气候( )
A.变湿 B.变暖 C.变干 D.变冷
【答案】10.C 11.A 12.C
【解析】10.阶地上沉积物的性质对古气候的干湿变化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黄土高原因风力堆积而成,因此这些阶地上的黄土来自于风力堆积。由此可推测每个阶地上的黄土层应该是在降水较少、风力强劲的冰期沉积而成。C正确。流水沉积形成图中的洪积物,流水侵蚀、风力侵蚀不利于黄土沉积,ABD错误。故选C。
11.图中河流阶地岩层层理结构明显,应该是河流沉积形成的沉积岩,后经过地壳抬升,地势落差变大,河流侵蚀作用加强,河流下切侵蚀,河床降低,形成阶地,阶地再接受风力沉积形成黄土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图中L3砾石层垂直方向颗粒总体变小,一般气候湿润,流水作用强,搬运能力强,沉积的颗粒物较大;气候变干,流水作用减弱,沉积作用明显,出现的颗粒物较小,因此推测该时期气候变干,C正确,A错误。暖冷对颗粒影响不大,BD错误。故选C。
【点睛】 冰期时,寒冻风化作用强,河流中水量少,大量风化物被带至河流中,河流中上游发生大量堆积;间冰期时,河流水量增加,河流中上游发生下切侵蚀形成阶地。
(2022·高二课时练习)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13.图中乙是( )
A.向斜山 B.背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谷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为( )
A.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③处岩石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
15.下列正确的是( )
A.②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B.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为③、①、②
C.一般情况下,③处没有生物化石 D.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答案】13.B 14.C 15.C
【解析】13.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故根据图片分析可知,乙地下方岩层向上拱起,且地貌是山地,应为背斜山,B正确;ACD错误。本题应选B。
14.根据图片分析可知,丙河流下方有断层分布,断层运动使周边岩体破碎易被侵蚀成低地,易发育河流,A不符合题意;图中的山地形成原因是内力作用,而山地上的河谷沟谷则是外力作用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甲山地下方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山,乙山地下方岩层向上拱起,为岩层受挤压形成的背斜山,形成原因不同,C符合题意;③处为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形成,D不符合题意。本题应选C。
15.②处为向斜,是储水的构造,A错误;②、①为沉积岩,③为花岗岩,②在①下方,而③侵入①,由此可知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为②、①、③,B错误;③处为花岗岩,是岩浆冷却后形成,不会存在生物化石,C正确;②处为石灰岩,石灰岩一般形成于温暖的浅海环境,D错误。本题应选C。
【点睛】背斜、向斜统称为褶皱,它们都是在挤压作用下,岩层受力弯曲形成的。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所以,年代较新的背斜一般形成褶皱山脉,年代较新的向斜一般形成谷地。而在褶皱形成过程中,背斜顶部受张力,发生张裂,物质不坚实,易受外力侵蚀,最终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受侵蚀,最终成为山岭。这叫做地形倒置,一般发生于年代较老的背斜与向斜处。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工程建设上,背斜处适合建隧道,向斜处适合建水库。
二、综合题
16.(2022·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是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的长度、宽度、高度和间距代表雅丹形态特征,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疆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广布,由于地层岩性、风力剥蚀、流水作用等因素影响,形态多样,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下图为罗布泊地区雅丹演化理想模式图。
(1)简述雅丹地貌从开始发育(原始地面)到青年期的演化过程。
(2)与成熟期相比,指出雅丹地貌衰亡期的空间形态特征。
(3)推测罗布泊雅丹地貌区的盛行风,并说明理由。
(4)说出在雅丹地貌区旅游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案】(1)罗布泊雅丹地区湖水蒸发,湖相沉积地层裸露,构成原始地面;昼夜温差大,地面出现裂隙,盛行风沿裂隙不断侵蚀,形成初成期雅丹,地表多呈圆丘状;风力侵蚀作用不断加强,风蚀沟槽加深展宽,成为青年期雅丹,地表呈流线状。
(2)侧蚀加强,垄的长度变短,宽度变窄;垄脊崩塌,高度降低;沟槽加宽,垄间距增大;形态多为破碎长垄状或柱状等。
(3)东北风。雅丹地貌中风力侵蚀方向与垄槽方向相平行;从成熟期可知:垄岗呈东北——西南向,迎风坡陡、背风坡缓,故判断为东北风。
(4)降水少,太阳辐射强,防晒,如戴墨镜、涂防晒霜等;风沙大,防风沙,如戴口罩等;地表相似,容易迷失方向,如带指南针或导航等;地广人稀,商店少,带足食品、水和衣服等。
【分析】本题以罗布泊地区雅丹演化理想模式图为背景,考查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罗布泊雅丹地貌区的盛行风向,以及雅丹地貌区旅游需要注意的问题。考查学生对地理过程类示意图的阅读,盛行风风向的判读,以及雅丹地貌在旅游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考查学生论证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1)
结合雅丹演化理想模式图,分别从原始地面、初成期和青年期三个阶段回答。原始地面是湖水蒸发,湖相沉积地层裸露,在温差变化下,产生裂隙;初成期,风力沿裂隙侵蚀,形成圆形丘;青年期风力的下蚀和侧蚀作用加强,形成流线状垄槽。
(2)
雅丹地貌空间特征分析,结合材料,从垄的长度、宽度、高度和间距等方面思考,对比成熟期和衰亡期两幅图,不难看出衰亡期垄的长度、宽度、高度及间距变化:侧蚀加强,垄的长度变短,宽度变窄;垄脊崩塌,高度降低;沟槽加宽,垄间距增大;还有形态上,衰亡期呈破碎长垄状或柱状。
(3)
盛行风与垄槽是相互平行,对照图中初成期或青年期不难确定为东北风或西南风,结合图中成熟期,迎风坡垄陡,背风坡垄缓,确定为东北风。
(4)
结合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特点,风蚀地貌发育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太阳辐射强,要注意防晒;风沙大,要防风沙;地表形态相似,防迷路;地广人稀,商业活动少,带足生活必需品等。
17.(2022·高二课时练习)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1)和某地剖面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A是 岩,也是构成我国黄山的主体岩石。以下地区与黄山成因相同的还有 。(填字母)
A.华山 B.喜马拉雅山 C.阿尔卑斯山 D.太湖平原
(2)图2中A地貌的成因主要是 作用,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地区(填方位)。F是流动沙丘,其成因主要是 作用,该地盛行 风。
(3)图2中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 。
(4)图2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与图一箭头 相符合。
(5)海南的石花水洞、仙安石林都属于美丽的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岩石经过图1中箭头 (变质作用)后往往形成 岩。
【答案】(1) 侵入 A
(2) 风力侵蚀 西北 风力沉(堆)积 东北
(3)EDC
(4)⑦
(5) ⑤ 大理
【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5个小题,涉及三大岩体、岩石的物质循环、内力作用、风成地貌、岩溶地貌和溶蚀作用、岩层的新老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
观察图中信息,图1显示A是由岩浆侵入其他岩层中,尚未出露地表而冷却形成的岩石,因此属于侵入岩。结合所学知识,从地质构造上看,黄山属于地垒, 华山属于地垒形成的断块山,与黄山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故A正确;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是褶皱山,与黄山的形成原因时是不一样的,故BC错误;太湖平原是一个构造下沉的盆地,后来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而成,与黄山的形成原因是不一样的,故D错误。答案选择A。
(2)
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可知,图2中A地貌的名称属于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内陆地区;图2中的沙丘的形成主要是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图中显示F沙丘西北坡较陡,而东北坡较缓,说明东北坡为迎风坡,故此地盛行东北风。
(3)
据图可知,D为石灰岩,E岩层位于D岩层之下,可推测很可能E较D先形成;图中显示C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应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所以C最后形成,因此,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EDC。
(4)
根据题意,图2中断层左侧岩层因地壳垂直运动逐渐出露地表,受外力作用再次成为沉积物;结合图1可以看出沉积物通过沉积后形成C沉积岩,受到地壳运动等导致沉积岩出露地表,受外力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形成沉积物,故⑦相符合。
(5)
根据题意,结合图中信息和知识,喀斯特地貌主要岩层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石灰岩经过⑤变质作用后往往形成大理岩。
18.(2022·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澳大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网内有闻名于世的石柱群。“站”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边的那些巨大岩块,被海水和雨水切割,加上劲风侵蚀,数千或数万年之后,变成一个个不同造型的“海岸雕塑”。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石柱现在只余下八个。
材料二澳大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园石柱群和海岸地貌示意图
(1)根据图文材料,推测坎贝尔港国家公园石柱群的形成过程。
(2)与图a景观比较,指出图b景观的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自然原因。
【答案】(1)石柱群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漫长的地质年代,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后来其顶部在海浪侵蚀下发生崩塌,形成海蚀柱。
(2)海蚀柱数量减少,有一根已成碎石堆海水波浪长期侵蚀海蚀柱的根基,使该石柱倒塌和破碎。
【分析】本大题以澳大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园石柱群相关图文资料为背景材料,涉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结合材料可知,“站”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边的那些巨大岩块,被海水和雨水切割,加上劲风侵蚀,数千或数万年之后,变成一个个不同造型的“海岸雕塑”。说明该石柱群的形成时间早,形成于漫长的地质年代,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受海浪的侵蚀作用石灰岩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在海水和风的侵蚀作用下,不断被侵蚀变大,逐渐形成海蚀拱桥,随着海浪的不断侵蚀,海蚀拱桥顶部发生崩塌,形成海蚀柱。
(2)
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图b与图a比较,明显变化是石柱数量减少,一根石柱已成碎石。原因是由于海水波浪长期的侵蚀石柱与海水接触部分,石柱的根基不断变细,不稳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2.2地表形态的变化同步测试(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二课时练习)青弋江是由早更新世晚期(137.7万年前,冬季气候比现在更加寒冷)黄山北麓山前的辫状河发育而来的,为长江下游最长的支流。下图为青弋江和泾县盆地区位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青弋江的演变过程为( )
A.①→④→③→② B.④→①→③→②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2.青弋江的发育使得该区域河谷稳定,影响该区域河谷塑造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横向侵蚀 B.河流泥沙沉积 C.河流纵向侵蚀 D.河流流量较小
3.辫状河道在冬春季午后易成为风沙策源地,其原因有( )
①河流封冻,河面光滑 ②水位低,沙洲裸露 ③沙源丰富,粒径较大 ④大气对流运动旺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2秋·高二课时练习)甘肃省永靖县的黑方台,属黄河4级阶地,台面海拔1700m左右,四周受沟谷切割,形成典型的黄土孤岛型地貌。基岩为泥岩、砂岩,基岩上覆分选较好、磨圆度高的卵石层,卵石层上为静水环境下形成的黏土层,黏土层上覆风积黄土。为改善台塬地区的农业条件,20世纪60年代在黑方台建成提水灌溉工程。下图(a)为黑方台地层对比图,图(b)为黑方台黏土层分布厚度示意图(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地区基岩以上沉积层的厚度可能是( )
A.26米 B.67米 C.79米 D.101米
5.该区域黏土层沉积厚度主要受地形影响,有关该地黏土层形成时下垫面的地形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总体地势东高西低 B.坡度大致西陡东缓 C.地势大致中高周低 D.地势大致周高中低
6.近几十年来,黑方台几乎年年都发生几次山体滑坡事件,导致该地滑坡多发的主要诱因最可能是( )
A.气候暖湿化,降水增多,历时延长
B.人口增多,耕地增加,台塬植被大量减少
C.处地壳活跃地带,地震多发,岩层土体失稳
D.长期大水漫灌,黄土超孔隙水压力上升,边坡失稳
(2022·高二课时练习)下左图为某同学野外地质考察绘制的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下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同学由左图中的①地向②地行进中,沿途所经岩层的年代( )
A.不连续 B.没变化 C.越来越老 D.越来越新
8.形成图中地质剖面的地质过程可能是( )
A.侵入—挤压—断层—隆升—侵蚀 B.沉积—断层—挤压—隆升—侵蚀
C.喷出—隆升—侵蚀—断层—挤压 D.沉积—挤压—隆升—侵蚀—断层
9.右图中的④为冷却凝固作用,①为变质作用,则左图中的岩石类型按成因属于右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2·高二课时练习)位于兰州的黄河河谷发育有多级河流阶地,且阶地面保存较完整。阶地上沉积物的性质对古气候的干湿变化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图中左图为兰州黄河北岸阶地剖面图,右图为阶地T3地层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各阶地黄土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
11.图示河流阶地形成过程是( )
A.流水沉积一地壳抬升一流水侵蚀一风力堆积
B.地壳抬升一流水侵蚀一风力堆积一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一地壳抬升一流水沉积一风力堆积
D.风力堆积一地壳抬升一流水沉积一流水侵蚀
12.根据L3砾石层垂直方向粒径变化,可以推测该时期气候( )
A.变湿 B.变暖 C.变干 D.变冷
(2022·高二课时练习)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13.图中乙是( )
A.向斜山 B.背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谷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为( )
A.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③处岩石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
15.下列正确的是( )
A.②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B.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为③、①、②
C.一般情况下,③处没有生物化石 D.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二、综合题
16.(2022·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是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的长度、宽度、高度和间距代表雅丹形态特征,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疆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广布,由于地层岩性、风力剥蚀、流水作用等因素影响,形态多样,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下图为罗布泊地区雅丹演化理想模式图。
(1)简述雅丹地貌从开始发育(原始地面)到青年期的演化过程。
(2)与成熟期相比,指出雅丹地貌衰亡期的空间形态特征。
(3)推测罗布泊雅丹地貌区的盛行风,并说明理由。
(4)说出在雅丹地貌区旅游需要注意的问题。
17.(2022·高二课时练习)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1)和某地剖面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A是 岩,也是构成我国黄山的主体岩石。以下地区与黄山成因相同的还有 。(填字母)
A.华山 B.喜马拉雅山 C.阿尔卑斯山 D.太湖平原
(2)图2中A地貌的成因主要是 作用,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地区(填方位)。F是流动沙丘,其成因主要是 作用,该地盛行 风。
(3)图2中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 。
(4)图2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与图一箭头 相符合。
(5)海南的石花水洞、仙安石林都属于美丽的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岩石经过图1中箭头 (变质作用)后往往形成 岩。
【答案】(1) 侵入 A
18.(2022·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澳大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网内有闻名于世的石柱群。“站”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边的那些巨大岩块,被海水和雨水切割,加上劲风侵蚀,数千或数万年之后,变成一个个不同造型的“海岸雕塑”。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石柱现在只余下八个。
材料二澳大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园石柱群和海岸地貌示意图
(1)根据图文材料,推测坎贝尔港国家公园石柱群的形成过程。
(2)与图a景观比较,指出图b景观的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自然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