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8 18:22:1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上图体现了( )
A.自然环境要素的单向性影响和变化
B.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C.多种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才能影响自然环境整体的变化
D.自然环境的独立性
2.下列关于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土流失只是土壤的侵蚀过程
B.水土流失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演化的过程
C.水土流失都会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
D.东北平原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
(2022·高二课时练习)图为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相似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复杂性
4.图中植被种类丰富是因为该地( )
①纬度较低②地势起伏大③河流短急④降水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据观测,该地区近年来降水量减少约10%,但地表径流却增加了3%,最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列哪一要素有关( )
A.地形 B.植被 C.河流 D.洋流
(2022·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山西的旱梯田,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多修建于20世纪中后期。在21世纪初期,当地人在旱梯田采用全膜覆盖双垄沟种植技术,该技术是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加以集成,在壶关县(山西省东南部)的群山峻岭里,到处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梯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全膜覆盖双垄沟技术推广使用最适合在我国( )
A.新疆南部 B.内蒙古东部 C.东北平原 D.江汉平原
7.图中旱梯田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A.便于耕作 B.保持水土 C.防涝抗旱 D.提高粮食产量
(2022秋·高二课时练习)赛里木湖位于新疆境内的天山西段,四周群山环绕,湖面海拔2073米,湖区年均降水量200多毫米,湖水的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周围山地坡面径流。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湖泊面积出现变化,下图为1960~2018年赛里木湖面积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湖泊面积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A.1960~1970年 B.1980~1990年 C.1990~2000年 D.2010~2018年
9.2010~2018年,湖区的气候较常年( )
A.冷干 B.冷湿 C.暖干 D.暖湿
10.该湖泊盐度不太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较多②蒸发较弱③入湖盐分较少④入湖河水较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2·高二课时练习)青海湖是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近年来,受气候变化、湖底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青海湖岸线长度和水位升降也出现相应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下图为1973—2018年青海湖水位与岸线长度的对比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时期青海湖岸线长度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持续增长 B.持续缩短 C.波动增长 D.波动缩短
12.1997年前青海湖岸线随水位下降反增,可能是由于( )
A.湖岸河流汇水增加 B.湖底地形起伏较大
C.湖盆抬升速度较快 D.湖盆纵向扩张加快
(2022·高二课时练习)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北纬45°—70°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北方针叶林区土壤不适宜大面积作为农耕用地的主要原因是( )
A.淋溶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 B.气候寒冷,土壤有机质分解快
C.土壤贫瘠,土层冻结时间长 D.土壤偏酸,适宜种植的作物少
14.图示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
A.火后时间越长,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越高
B.过火25年后,林下植被生产力下降速度比物种的丰富度快
C.林下物种的丰富度在过火后第15年达到顶峰后持续下降
D.林下物种的丰富度越高,植被的生产力就越高
15.推测高强度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及原因( )
A.乔木,耐火度高,生长迅速,容易恢复 B.灌木,养分需求少,根交草本、苔藓地衣深
C.草本,数量多,火后光照充足,生长迅速 D.苔藓地衣,低矮不易被烧伤,耐酸性强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17.(2021·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18.(2021·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套平原属于半干旱地区,河套灌区(下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灌溉渠道尾水流积乌梁素海。
(1)分析阴山对河套灌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2)简述河套灌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具体措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上图体现了( )
A.自然环境要素的单向性影响和变化
B.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C.多种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才能影响自然环境整体的变化
D.自然环境的独立性
2.下列关于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土流失只是土壤的侵蚀过程
B.水土流失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演化的过程
C.水土流失都会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
D.东北平原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
【答案】1.B 2.B
【解析】1.由图可知,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而水土流失可引起水文、地貌、土壤、气候的变化。这表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水土流失在导致土壤被侵蚀的同时,也会导致地貌变化、植被退化、地方气候变化,因此水土流失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演化的过程。水土流失在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其它地方较少,AC错误,B正确。东北地区存在水土流失,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2022·高二课时练习)图为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相似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复杂性
4.图中植被种类丰富是因为该地( )
①纬度较低②地势起伏大③河流短急④降水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据观测,该地区近年来降水量减少约10%,但地表径流却增加了3%,最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列哪一要素有关( )
A.地形 B.植被 C.河流 D.洋流
【答案】3.C 4.C 5.B
【解析】3.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正确。与相似性、差异性以及复杂性等关系不大,排除ABD。故选C。
4.根据图示信息,图示区域气候湿热,说明纬度较低,降水丰富,①④正确。地势起伏大,相对高度大,植被种类丰富,②正确。河流短急与物种丰富关系不大,③错。故选C。
5.据观测,该地区近年来降水量减少约10%,但地表径流却增加了3%,最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了植被要素,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B正确。人类活动影响河流、地形,降水减少时,不能使地表径流量增加,AC错。人类活动很难对洋流产生影响,且即便影响洋流,也不会导致地表径流增加,D错。故选B。
【点睛】物种丰富的原因:①生存环境优越,如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②区域内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度大,垂直分异明显;③区域内南北跨度大,气温差异大;区域内降水差异大,干湿差异明显;④开发历史较晚或者经济发展水平低,人类活动少;保护区的建立;⑤生存空间大(陆域、水域广);⑥食物丰富(动物)、饵料丰富(鱼类);⑦地域封闭,特有物种多样;⑧生物链最底层,数量多,如南极磷虾。
(2022·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山西的旱梯田,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多修建于20世纪中后期。在21世纪初期,当地人在旱梯田采用全膜覆盖双垄沟种植技术,该技术是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加以集成,在壶关县(山西省东南部)的群山峻岭里,到处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梯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全膜覆盖双垄沟技术推广使用最适合在我国( )
A.新疆南部 B.内蒙古东部 C.东北平原 D.江汉平原
7.图中旱梯田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A.便于耕作 B.保持水土 C.防涝抗旱 D.提高粮食产量
【答案】6.B 7.B
【解析】6.材料中提到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可知该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且降水相对较少。内蒙古东部降水少,发展旱作农业比较适合,B正确。新疆南部降水量太少,以沙漠为主。东北平原和江汉平原降水较多,排除ACD。故选B。
7.该地位于山西,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区域整体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梯田减缓地表坡度,有利于保持水土,B正确。便于耕作和提高粮食产量并不是生态作用,AD错。旱梯田防涝抗旱的能力有限,一般通过建设水库来防涝抗旱,C错。故选B。
【点睛】农业中地膜的一般作用:①保温(针对农作物生长期气温较低,以春播为主的地区);②保湿(针对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的地区);③保土(针对我国降水较少,风力作用较强的地区)。 ④抑制杂草生长(多为黑色地膜,有效削弱光照,杂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⑤反射阳光,使果品上色更均匀(多为白色地膜,铺于果树下部,反射阳光,使得果品着色更加均匀)。
(2022秋·高二课时练习)赛里木湖位于新疆境内的天山西段,四周群山环绕,湖面海拔2073米,湖区年均降水量200多毫米,湖水的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周围山地坡面径流。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湖泊面积出现变化,下图为1960~2018年赛里木湖面积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湖泊面积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A.1960~1970年 B.1980~1990年 C.1990~2000年 D.2010~2018年
9.2010~2018年,湖区的气候较常年( )
A.冷干 B.冷湿 C.暖干 D.暖湿
10.该湖泊盐度不太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较多②蒸发较弱③入湖盐分较少④入湖河水较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8.A 9.D 10.C
【解析】8.根据图示可以看出,1960--1970年湖泊面积曲线最陡,说明该时间段湖泊面积变化最大,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9.2010~2018年湖泊面积还在继续扩大,由材料“湖水的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周围山地坡面径流。受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影响,湖泊面积出现变化”可推测:这一时期,湖区气候较暖湿,降水偏多,冰雪融水较多,形成了较丰富的坡面径流,入湖水量增多,故D正确;气候变冷的话,冰雪融水流减少,入湖水量减少,湖泊面积可能缩小,故AB错误;气候变干的话,降水减少,结合湖泊的补给形式,可知入湖水量减少,湖泊面积也可能缩小,故C错误,故答案选D。
10.湖区年均降水量200多毫米,降水较少,故①错误;湖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不含盐)和周围山地的坡面径流,说明入湖河流较少,故④错误;入湖河流水较少,随之带入的盐分也少,故③正确;该湖泊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被蒸发掉的湖水较少,故②正确。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 C。
【点睛】湖泊盐度的影响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溶解度等。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河口地区陆地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暖流流经湖区蒸发量偏大,盐的溶解度也偏大,则盐度偏高。
(2022·高二课时练习)青海湖是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近年来,受气候变化、湖底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青海湖岸线长度和水位升降也出现相应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下图为1973—2018年青海湖水位与岸线长度的对比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时期青海湖岸线长度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持续增长 B.持续缩短 C.波动增长 D.波动缩短
12.1997年前青海湖岸线随水位下降反增,可能是由于( )
A.湖岸河流汇水增加 B.湖底地形起伏较大
C.湖盆抬升速度较快 D.湖盆纵向扩张加快
【答案】11.C 12.B
【解析】11.读图可知,1973一2018年,青海湖岸线1987年前先缓慢稳定增长,1987年后呈现显著的波动增长,从总体上看,青海湖在图示时期内岸线长度呈波动增长的趋势,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读图可知,1973一1997年青海湖实测水位急剧下降,但青海湖岸线稳定增长,这可能是由于青海湖湖盆底部地形起伏较大,随着湖水水位下降,湖底众多凸起部位露出水面,变为湖岸线,再者湖底洼地随着湖水水位下降逐渐成为新的湖泊,也导致岸线增加,B正确,湖岸河流汇水增加会导致青海湖水位上升,A错误,湖盆抬升速度较快与湖盆纵向扩张加快不会导致青海湖岸线随水位下降反增,CD错误。故选B。
【点睛】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中国最大的内陆湖。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青海湖是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
(2022·高二课时练习)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北纬45°—70°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北方针叶林区土壤不适宜大面积作为农耕用地的主要原因是( )
A.淋溶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 B.气候寒冷,土壤有机质分解快
C.土壤贫瘠,土层冻结时间长 D.土壤偏酸,适宜种植的作物少
14.图示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
A.火后时间越长,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越高
B.过火25年后,林下植被生产力下降速度比物种的丰富度快
C.林下物种的丰富度在过火后第15年达到顶峰后持续下降
D.林下物种的丰富度越高,植被的生产力就越高
15.推测高强度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及原因( )
A.乔木,耐火度高,生长迅速,容易恢复 B.灌木,养分需求少,根交草本、苔藓地衣深
C.草本,数量多,火后光照充足,生长迅速 D.苔藓地衣,低矮不易被烧伤,耐酸性强
【答案】13.C 14.B 15.B
【解析】13.高温多雨的地方淋溶作用才强,当地纬度高,气候冷湿,降水并不是很多,淋溶作用不会很强,且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弱,A项错误;气候寒冷,有机质分解慢才对,B项错误;土层浅薄,酸性强,植物养分缺乏,肥力低,且土壤冻结时间长,不适宜大面积农用,C项正确;土壤偏酸,宜种作物少不是不能大面积农用的主要原因,比如南方红壤可以大面积种茶,D项错误。故选C项。
14.据图,随着时间的推移,林下植被生产力和丰富度是波动变化的,先增后减,A项错误;过火25年后,根据曲线斜率,可以看出林下植被生产力下降速度比物种的丰富度快,B项正确;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在火后25年达到顶峰后缓慢下降,C项错误;并非丰富度越高就生产力越高,丰富度在第25年达到最大值,但生产力在当时不是最大,D项错误。故选B项。
15.北方针叶林区纬度高,树木(乔木)大面积焚毁后,短时间内难以复原,草本植物根系欠发达,受伤害大,灌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的烧伤,且生长的养分需求量小,火后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高强度的火灾使地温升高,苔藓地衣根系浅,地表和地下部分均受到损伤,且火后初期,草木灰可以中和酸性改善土壤,提高生产力,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故选B项。
【点睛】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并分别在火后15、25年达到顶点,其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答案】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分析】本题以干热河谷为背景材料,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本为温暖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山高谷深,深谷的两侧为高山,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暖湿气流,当暖湿气流翻越高山后,气流下沉,在下沉过程中随着海拔的下降,气温不断上升,同时气流下沉升温造成水汽难以冷却成云致雨,下沉气流成为干热风,使谷地气候变得又干又热;再加上谷地地形封闭,热量难以扩散,导致谷内气温更高。
【点睛】
17.(2021·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答案】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分析】本题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考查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从图示的地形信息入手分析推理:叶尼塞河东侧支流发源于中西伯利亚高原,从高原流入平原,落差大,水流急,河流侵蚀作用强,携带泥沙入河河水含沙量大;鄂毕河从南部低缓的丘陵进入平原,绝大部分河段流经西西伯利亚平原,,沿途还有大量沼泽广布,水流平缓,利于泥沙沉积,所以河流含沙量少。
【点睛】
18.(2021·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套平原属于半干旱地区,河套灌区(下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灌溉渠道尾水流积乌梁素海。
(1)分析阴山对河套灌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2)简述河套灌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具体措施。
【答案】(1)削弱南下的寒流,减少农作物受冻害威胁;缓减北部沙漠入侵,保护耕地;阻挡北上暖湿气流,增加南麓降水补给;山地森林涵养水源,增加地下水补给;改变黄河流向,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
(2)利用水利枢纽和水闸调控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黄河下游水量和乌梁素海水量减少;防治水污染,改善乌梁素海水质;发展节水农业,采取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耐旱作物等
【分析】本大题以河套平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等素养。
(1)
由图可知阴山山脉东西走向,对南下的寒冷的冬季风起阻挡作用,使冬季河套灌区气温较同纬度高,避免低温冻害,阻挡在盛行风的影响下北部地区的沙漠向南侵袭,保护耕地资源;夏季阻挡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在山脉的南侧形成较多的地形雨,为河套灌区提供水资源;山地森林在降水后增加下渗,地下水资源增多,对河套灌区的补给增加;山脉改变了黄河的流向,使黄河在此变向并减速,沉积作用加强,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
河套灌区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相对缺乏,需合理利用水利工程对引用黄河水进行调控;合理引用黄河水,避免因过度引用黄河水导致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灌溉渠道尾水含较多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大量流积乌梁素海,要预防和改善乌梁素海的水污染和水质恶化;该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区,要预防因不合理灌溉导致的土地盐碱化,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种植对水资源需求较少的耐旱作物等,保证水资源的供需相对平衡。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