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算算(三)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45。
2.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20以内数及其加减法”中的“讲讲算算(三)”。第三单元“20以内数及其加减法”隶属于小学数学“数与运算”模块,是建立在“1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将数的运算扩展到20以内进行教学。这一单元还是整个小学阶段所有自然数、分数、小数,一步、两步的四则运算的知识基础。
讲讲算算(三)一课主要是将2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直观感知获得对加减法算理的再理解,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据理判断、言必有据的精神与能力。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关于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经验,部分学生已能较为熟练的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合理的情境,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能从实际情境中寻找条件,提出问题,编出应用故事并列式解答,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计算能力,提升思辨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
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借助一定的实物或模型。尤其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突破了学生原有10以内数的认知,所以通过媒体直观演示、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在教学中倡导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如乘车等,帮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加法与减法含义的理解。在教学时,也应该关注学生情感,鼓励学生多思考,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二、教学目标
1. 能用两步算式解决连续情境中的加减法应用问题,正确计算20以内加减法。
2. 会根据生活情景或图片、文字信息编加法、减法题,对有连续情境的20以内加、减法应用问题进行提问(口头)与解答。
3. 通过乘车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体会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根据具体情境编加减法应用题(口头)并列式解答。
四、教学难点
分析并补充具体应用题中缺少的条件或问题,正确列式。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任务单。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对应目标 师生活动与设计意图 评价关注点
环节一:复习引入,回顾旧知。通过选择火车上车、下车的故事与对应算式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复习用一步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 1.选择正确的算式。2.揭示课题。【设计意图】利用火车上下车一步计算的问题复习旧知,为后续学习看火车上下车列两步计算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学生是否能正确匹配故事与对应算式,能否说清选择该算式的理由。
环节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通过看图片和文字信息编故事、列算式的过程感受故事发生与算式之间的联系。通过改变条件和问题,尝试在乘车情境中解决不同问题,并分别归纳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对应目标:1、2、3。 探究一:在连续情境中的“求现在”问题。根据所给信息把数学故事补充完整。列式解答:10+3-2=11(人)。归纳:知道原来的人数和变化的人数,求现在的人数,有人上车人变多就用加法计算,有人下车人变少就用减法计算。跟进练习:选择1道算式说一说对应的数学故事。①10-5+3=8(人)②11+4-4=11(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上下车情境中,通过看图说一说故事理解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再根据发生的过程列出对应算式,并归纳总结求现在人数时的解决方法。并通过看算式编故事的练习,加强算式与故事的对应关系。探究二:“求变化量”的问题。根据人数的变化情况,把问题补充完整。列式解答:12-5=7(人)跟进练习:编故事,选问题,列算式。观察思考:求上车的人数和求下车的人数,有什么共同点?归纳:无论是求上车的人数,还是求下车的人都是求变化的人数,都用条件中多的数减去少的数。【设计意图】已知原来和现在的人数,求中间变化的人数,并利用学生自己编题的结果,比较3个不同问题列出的算式,让学生初步理解求变化就是求差值。探究三:“求原来”的问题。呈现问题,选择对应算式。交流汇报,并用20数板进行验证。思考:将条件中的“下车”替换成“上车”应该选择哪个算式?交流汇报,并用20数板进行验证。归纳:通过现在的人数倒推原来的人数,刚才下车的人就要加回来,刚才上车的人就要减去。跟进练习:双色片游戏。【设计意图】学生在选择算式的过程中经历倒推的过程,知道现在“求原来”时要减去上车的人数,加上下车的人数与“求现在”问题中加减法符号互换。利用双色片游戏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切身体会,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否能根据图片和文字信息把故事说完整,是否能正确列式。是否能根据教师引导感悟“求现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能否根据故事原来的人数和现在的人数进行比较,知道中间的变化过程,提一个合适的问题并列式解决。学生能否根据故事正确选择对应算式并说明理由。是否能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对比“求原来”和“求现在”问题的不同并尝试归纳。
环节三:内化巩固,综合练习。对应目标:1、2、3。 1. 选一选。“11+2-3=10”还能编出怎么样的数学故事?3. 综合应用(机动)。【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巩固对“求原来”、“求现在”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 学生能否根据要求用学习过的本领解决问题。
环节四:课堂总结。通过对学习知识和方法的回顾,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课堂回顾: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回顾,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讲讲算算(三)原来的人数 现在的人数 10 + 3 - 2 = 11(人) 上车 下车 11 - 3 + 2 = 10(人)
七、教学意图与说明
本课由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火车上下车情境引入,围绕这一情境学习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一围绕“求现在”的问题展开,让学生自己根据故事列出一个综合算式,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借助动画感受故事的发生顺序并列式。根据3个故事和对应算式,同桌讨论并尝试归纳“求现在”问题中何时用加法、用减法,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完整表达,让学生逐步学会规范、完整地表达。
探究二通过对比现在的人数和原来的人数,让学生感受变化的过程,从而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进行解决,再通过学生自己补充条件中的数据改变问题,当原来的人数比现在的人数少时问上车了几人,当原来的人数比现在的人数多时问下车了几人,最后通过观察3个故事及对应算式,让学生理解无论求上车人数还是求下车人数都是求变化过程,用减法解决。
探究三先根据学生提问引出“求原来”问题,再通过同桌讨论,用双色片进行圈划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倒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采用选一选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也增加趣味性,初步让学生感受下车和上车两种“求原来”问题的不同。通过和“求现在”问题解决方法的对比,感悟倒推的过程就要将计算符号互换。
变化的人数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