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20世纪初期俄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指标对比图表位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列宁墓(图)由于实行新经济政策,耶戈列夫斯克地方农民的积极性迅速提高,这是他们在踊跃交纳粮食税。宣传斯大林的海报《幸福的童年》海报上的文字为“多谢敬爱的斯大林使我们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这幅海报是苏联女画家瓦托琳娜于1939年创作,是为庆祝斯大林的六十寿辰创作的。苏联国旗苏联国徽苏联的集体农庄苏联大型钢铁工厂斯大林农村的妇女同男人一样开着拖拉机到田间工作帮助生产明斯克拖拉机厂技术决定一切。这是苏联1932年为宣传工业化而印发的海报红场阅兵海报《苏联完成五年计划》第聂伯河水力发电站大批的拖拉机被运往各地支援生产1937年苏联开凿了莫斯科运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国旗斯大林在第八届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斯大林漫画斯大林领导下日新月异的苏联斯大林克里姆林宫爱抽烟斗的斯大林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第6课 迅速崛起的苏联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讲述的是苏维埃政权巩固以后,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及1936年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基本史实。本教学设计采用活泼的图片导入法,把学生带回到相关的历史中去,主要以教师讲述为主,对于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斯大林模式”部分给予了一定的资料补充,方便教师教学使用。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严重问题;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动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利弊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的讲述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通过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分析、评价,使学生认识到: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通过对本节课的分析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国家要想长盛不衰,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焕发起人民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二)教学难点
对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导入]出示图片《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这张图片是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这座工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生产了大量的拖拉机,在大战期间生产了大批坦克。它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缩影。那么,苏联是怎样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国的?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和斯大林是如何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一、苏联成立(P29)
1、时间:1922年底;
2、注意区别沙俄、苏俄、苏联。
苏联成立之前,约有20个苏维埃共和国和若干自治州。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济、文化建设和国防、外交斗争在客观上要求各苏维埃共和国联合起来结成正式的同盟。1922年12月,召开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苏联成立。最初加入苏联的有四个加盟共和国。统一的联盟国家的成立,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之路
1、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五年计划。(1928年,“一五”计划实施;1937年,“二五”计划结束)
3、结果:农业国 工业国;国防力量加强。
4、成就:从1928~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到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五年计划的做法,也被后来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今天我们国家仍在使用。
5、不足之处:(P31)
三、农业集体化运动(20世纪30年代初起,开始)
1、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2、过程:行政手段,强迫加入,消灭富农。
3、作用(评价):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由于采取强迫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原则,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忽视客观规律的做法,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到阻碍作用,严重影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P31)
◆4、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②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5、斯大林模式存在的弊端:(P32)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
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斯大林在战胜一个个反对派后,他的最高领袖地位牢固确立起来,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也使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一切成绩、胜利都归功于斯大林。斯大林就是党和国家的化身,真理的代表,他的讲话成为人们工作、发言的唯一依据,判断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斯大林被奉为神明,当作偶像顶礼膜拜。
[教师小结]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历史上曾发挥了巨大作用,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体制是同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但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后来,它越发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 课堂板书
第6课 迅速崛起的苏联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之路
1.苏联的成立 1922年底
2.苏联的工业化之路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
1.农业集体化运动
2.1936年宪法
3.“斯大林模式”
课件39张PPT。列宁斯大林第6课迅速崛起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之路
农业集体化运动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重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难点
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之路苏联的成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2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苏联的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国旗苏联国徽苏联国歌 —— 《牢不可破的联盟》苏联国歌歌词: 伟大俄罗斯,永久缔联盟,独立共和国,自由结合成。各民族的意志所建立的苏联,统一而又强大,万年万万年!自由的祖国,你无比光辉,各民族友好的坚固堡垒!苏维埃红旗,人民的红旗,从胜利引向胜利! 自由的阳光,照耀着我们,伟大的列宁,指明路程。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他鼓励我们,去建立功勋。自由的祖国,你无比光辉,各民族友好的坚固堡垒!苏维埃红旗,人民的红旗,从胜利引向胜利! 战争中成长,我们的红军,敌人来侵略,就消灭干净。斗争中决定后一代命运,领导我祖国,向光荣前进!自由的祖国,你无比光辉,各民族友好的坚固堡垒!苏维埃红旗,人民的红旗,从胜利引向胜利!友情提示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所学知识,想一想,苏联为什么要制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想与目标? 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 实现工业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 实现工业化有利于苏联在列强环伺的险恶环境中巩固政权。 …… 阅读课本回答: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2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1930—1940年五国工业增长比较表(%) 苏联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十年间就能取得工业化如此辉煌的成就呢?说明了什么?1.五年计划的制定2.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3.全国人民的努力…… 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的巨大积极作用。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走的工业化道路自然也不一样。结合课文,说一说苏联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1.目的: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2.作用:积极: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消极: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对富农采取消灭的政策,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3.新宪法的颁布: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达到高潮斯达汉诺夫运动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林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1879─1953),原姓朱加什维利,原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主要领导人,马克思主义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政治家,此外,斯大林还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的缔造者之一,以及共产主义五大人物之一。(其他四位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东),其所创立的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20世纪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因此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完美无缺的吗?举例说明。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衡,损害农民利益。忽视市场和价值规律,将一切经济置于行政命令之下,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工业化建设农业集体农庄化运动行政命令管理一切经济新宪法的颁布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课堂小结肃反运动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搞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的这段话,揭示了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读一读:
打开任何一张苏联报纸,并阅读任何一篇文章或者和在共产国际会议上的发言就已足够,你总是能够在文中或发言中找到最后对斯大林的过分颂扬——“我们伟大的、我们强有力的同志、我们勇敢的领导人、我们不可战胜的英雄”等。这是每一首诗歌必不可少的段落……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肃反运动——斯大林大清洗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共有3.5万名军官被镇压,其中包括高级军官的80%,元帅的3/5,涉及所有的军区司令和绝大部分集团军司令;第一批被授予元帅军衔的5人中,有图哈切夫斯基、叶柳赫尔、叶戈罗夫3人被处死;15名集团军司令中,也有13名被杀;85名军长中,处决57人;159名师长,110名被处决;4万多名营级以上高中级军官遭到迫害。能力拓展延伸探究基础知识课堂练习议一议:斯大林模式有何利弊? 利: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强国的行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学以致用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提示:重视客观规律,不能过分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要实事求是,不能搞浮夸风和弄虚作假;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1.1928--1937年苏联在建设中重点发展(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第三产业 ?
2.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的是在(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B.十月革命后 ?
C.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D.工业革命完成后 ?AC基础知识3.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的标志是( )
A.俄国二月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苏联成立 D.1936年新宪法的通过
4.下列成就不属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取得的是( )
A.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B.国防力量大为加强
C.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D.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DA基础知识 5.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据此回答:
(1)“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2)“后来苏联的模式”又被称为什么??
(3)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4)斯大林模式有哪些弊端??
(5)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也曾出现过挫折和失误,请举出两个例子。延伸探究 (1)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并存,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斯大林模式。
(3)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4)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挫折,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6.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两次重大转折?这两次转折对苏俄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能力拓展 重大转折及影响:(1)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苏俄政府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2)列宁逝世后,苏联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济建设路线,重点发展重工业,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取得巨大成就,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启示:(1)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适应生产力;(2)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保证经济部门有比例的平衡发展;(3)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等。再见一、单项选择
1.2007年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的 ( )
A.85周年纪念 B.86周年纪念
C.87周年纪念 D.88周年纪念
2.最初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是 (??? )
①俄罗斯联邦 ②白俄罗斯 ③外高加索联邦 ④乌克兰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D. ①③④
3.对苏联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1922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B.1928年起,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
D.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4.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的标志是 ( )
A.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B.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D.斯大林确立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济建设路线
5.对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背景叙述正确的是 ( )
A.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联合反扑
B.国内战争胜利结束,需要恢复发展经济
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D.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情况
6.“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是 ( )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C.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D.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7.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斯大林的重要举措是 ( )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②制定五年计划 ③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④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⑤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
8.苏联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斯大林模式在当时功不可没
B.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帆风顺
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发展
D.新经济政策不适合苏联国情
9.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的弊端是 ( )
A.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
B.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C.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D.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受到影响
1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 )
A.国民经济比例长期严重失调
B.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
C.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D.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
二、材料分析
11.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列宁的思路”指的是什么?“列宁思路”的特点是什么?对苏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后来苏联出现了怎样的建设模式?它的弊端是什么?这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2.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材料二 这一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是,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做法,实现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材料三 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
?
1913年
1928年
1937年
?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拖拉机
无
4
2
1
联合收割机
无
无
1
1
电力
15
10
3
2
煤
6
6
4
3
石油
2
3
2
1
生铁
5
6
3
2
钢
5
5
3
2
水泥
6
8
4
3
(1)列宁在发现“错了”之后进行了怎样的纠正?为什么要纠正?
(2)材料二中的“这一模式”指什么?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材料三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列宁、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哪几次政策调整?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1.A 2.A 3.A 4.C 5.B 6.A 7.A 8.A 9.D 10.D
11.(1)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发展。
(2)斯大林模式。弊端是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盛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等。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这种模式,使苏联跨入先进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但高度集权的模式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误区。
12.(1)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取得胜利,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加剧。
(2)斯大林模式。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苏联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欧洲的排名不断提高。原因:苏联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重点发展重工业。
(4)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发展到斯大林模式。认识:根据形势变化改变经济政策,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和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