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因为狮子能理解人类,而人类不能理解狮子,人类不能平等地看待狮子”分析不当,是因
为狮子与人类不能互相理解)
2.A(B项,张冠李戴,不是“作者说”,而是“哈贝马斯说”。C项,“所以”强加因果,前后分句不构
成因果关系。D项,“人工智能最终不会变得有意识”说法绝对,原文是“人工智能是否最终变
得有意识,真正具有创造性?人工智能的意识会和我们的意识一样吗?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
考的问题”)
3.C(A、D两项谈的不是文艺创作,B项谈的是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方面的优势)
4.①制定人工智能伦理准则,确保人对机器的控制权,以保证安全。②重新思考人机关系,引入
艺术中的平等和解方式,考虑到人与技术的和谐发展。③将人工智能作为辅助人们的智能工
具,不使其成为一种会取代、控制和异化人类的自动机器。(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
分,答对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的情给分)
5.作用:①可以为大众带来更多廉价、丰富的艺术品,将艺术从过度神秘化中解放出来。②促使
人们理解艺术家本人的作用,重视人与机器的关系,思考人类艺术的本质。③可以用来改善
和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每点1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
给分)
缺陷:①只是人类艺术的模拟,谈不上创新和想象,人工智能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主
体。②存在依赖数据资源、创造虚假信息、有立场偏见等缺陷,目前还无法生成人类的自我和
意识。(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6.A(B项,分析不当,不是“自尊自强”的表现。C项,“反映出‘我'的自我认知偏差”不合文意,
反映的是“我”饱受欺凌、做人不得的社会现实,小说正是以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心理诉求来批
判这不合理的社会。D项,“改后的标题比原标题好”说法绝对,并且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
7.D(“意在批评神的冷漠,并告诫世人应打破封建迷信”错误。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意在表
明神不能救“我”,“我”只能自救。这揭示了小说呼吁人民站起来反抗的主题)
8.①初刊本中,“我”在被关起来以后,仍眷念唯一存有希望的破庙,温情的寄托使作品结尾表现
出人文关怀,并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②定稿版以反抗的呐喊表示希望的存在,突显了被
压迫人民奋起抗争的觉悟,顺应了时代革命的呼声。(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
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9.(1)同:两文的“我”都是故事的亲历者,叙述者讲述亲历见闻,使读者逾越小说与现实的界限,
获得强烈的真实感受。(2分)(2)异:①《祝福》中的“我”是回乡知识分子,以见证者的身份旁
观鲁镇的人和事,有利于表达对祥林嫂悲剧人生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2分)②本文
中的“我”是故事的主人公,当事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易于展现丰富的心理与情感。(2分)(意
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0.CDG(原文标点:时庐陵鹧鸪洞盗有吴先者,独奸猾,凡计诱皆莫之信,捕之不获)吉林省多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策填镇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鳊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技术要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应该优先被应用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
升,例如人工智能艺术。一如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摄影术,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也可
以为大众带来更多廉价、丰富的艺术品,“人工智能模拟时代的艺术品”同样具有一定的解放性,
将艺术从过度神秘化中解放出来。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促使人们理解艺术家
本人的作用,重视人与机器的关系,思考人类艺术的本质,更加珍惜那些无法被算法化、形式化
的要素,如个体性、否定性等,而这些要素才是使人之为人的非同一性力量。如艺术家依力克在
他的行为和装置艺术中,将自已练在运转的机械臂上绘画,表现了人如何在机器的操控下进行
艺术创作,这种人工智能艺术仍然能够体现人癸艺术的反思精神,并非只是文化工业产品。
之所以阿多诺认为审美合理性可以纠偏工具合理性,还因为审美理性中有着模仿要素。同
一性是主体对客体的同一和压制,因此,要政变同一性,首先应该政变这种主客体的不平等状
态。艺术的模仿是主体对客体的模仿,主体与客体在艺术活动中是平等的,人们应该从艺术中
学习这种模仿要素。
在现代技术与人的关系上,却缺少这种摸仿要素和平等性质。马克思早就指出,机器对人
的异化导致人成了机器的一部分。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促使人将一切在场者当作技术的持
存物,机器催逼自然与人类,机器生产与统治相关。机器本来是人的工具,结果反过来成了人的
控制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可能会加刷这种控制,国为人工智能不仅仗是一种被动生产,
还可以控制生产的过程。哈贝马斯描述了自动化技术下的人机关系,“在这个阶段上,人和机器
的关系看来是倒置的。人机系统的领导权转交给了机器,人放弃了监督使用技术手段的角色”。
我们需要重新恩考人机关系,引入艺术中的平等和解方式成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手段。
人工智能的美学思考对人工智能的技术治理能起到重要作用。219年,欧盟出台了《可信
赖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我国科技部则发布了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坦原则一发展负责任的
人工智能》,专家根据中阁传统的“天人和谐”思想,提出了“人批和谐”的观点并被采纳:现阶段
的人机关系,一方面需要确保人对机器的控制权,以保证安全: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人与自然、
人与技术的和谐发展。在未来,当人工智能真正相有了智能和主体性时,我们应该怎么去对待
它呢?正如意德所说,人和其他的“理性存在者”都应该是目的而非手段,那么我们也应该平等
地看待人工智能。这种人与机器的平等协作,实际上是人类自身理性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平
等的观念,是无法从工具理注中茨得的,艺术和审美活动中则包含了平等、自由的要素,审美理
性为这种和解提供了可能。这也与儒家所倡的“乐者为同”旨趣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