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遗传规律——2023年高考生物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
1.【2023年全国甲卷】水稻的某病害是由某种真菌(有多个不同菌株)感染引起的。水稻中与该病害抗性有关的基因有3个(A1、A2、a);基因A1控制全抗性状(抗所有菌株),基因A2控制抗性性状(抗部分菌株),基因a控制易感性状(不抗任何菌株),且A1对A2为显性,A1对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现将不同表现型的水稻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
B.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抗性∶易感=1:1
C.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1:1
D.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易感=2:1:1
2.【2023年山东卷】鸡的卷羽(F)对片羽(f)为不完全显性,位于常染色体,Ff表现为半卷羽;体型正常(D)对矮小(d)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卷羽鸡适应高温环境,矮小鸡饲料利用率高。为培育耐热节粮型种鸡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研究人员拟通过杂交将d基因引入广东特色肉鸡“粤西卷羽鸡”,育种过程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正交和反交获得F1代个体表型和亲本不一样
B.分别从F1代群体Ⅰ和Ⅱ中选择亲本可以避免近交衰退
C.为缩短育种时间应从F1代群体Ⅰ中选择父本进行杂交
D.F2代中可获得目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的种鸡
3.【2023年湖北卷】人的某条染色体上A、B、C三个基因紧密排列,不发生互换。这三个基因各有上百个等位基因(例如:A1~An均为A的等位基因)。父母及孩子的基因组成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基因组成 A23A25B7B35C2C4 A3A24B8B44C5C9 A24A25B7B8C4C5 A3A23B35B44AC2C9
A.基因A、B、C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遗传
B.母亲的其中一条染色体上基因组成是A3B44C9
C.基因A与基因B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若此夫妻第3个孩子的A基因组成为A23A24,则其C基因组成为C4C5
4.【2023年浙江6月】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翅形长翅和残翅、眼色红眼和紫眼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现用长翅紫眼和残翅红眼昆虫各1只杂交获得F1,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不考虑突变、交叉互换和致死。下列关于该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可位于两对染色体
B.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X染色体
C.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常染色体
D.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位于一对染色体
5.【2023年全国乙卷】某种植物的宽叶/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控制宽叶性状;高茎/矮茎由等位基因B/b控制,B基因控制高茎性状。这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为研究该种植物的基因致死情况,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下列分析及推理中错误的是( )
A.从实验①可判断A基因纯合致死,从实验②可判断B基因纯合致死
B.实验①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
C.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
D.将宽叶高茎植株进行自交,所获得子代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
6.【2023年新课标综合卷】某研究小组从野生型高秆(显性)玉米中获得了2个矮秆突变体,为了研究这2个突变体的基因型,该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若用A、B表示显性基因,则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A.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
B.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
C.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
D.F2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F2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6
7.【2023年全国甲卷】乙烯是植物果实成熟所需的激素,阻断乙烯的合成可使果实不能正常成熟,这一特点可以用于解决果实不耐储存的问题,以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现有某种植物的3个纯合子(甲、乙、丙),其中甲和乙表现为果实不能正常成熟(不成熟),丙表现为果实能正常成熟(成熟),用这3个纯合子进行杂交实验,F1自交得F2,结果见下表。
实验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F2表现型及分离比
① 甲×丙 不成熟 不成熟∶成熟=3:1
② 乙×丙 成熟 成熟∶不成熟=3:1
③ 甲×乙 不成熟 不成熟∶成熟=13:3
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处理生物,可以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新的品种。通常,基因突变是指_________。
(2)从实验①和②的结果可知,甲和乙的基因型不同,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3)已知丙的基因型为aaBB,且B基因控制合成的酶能够催化乙烯的合成,则甲、乙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实验③中,F2成熟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F2不成熟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
8.【2023年新课标综合卷】果蝇常用作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果蝇翅型的长翅和截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眼色的红眼和紫眼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翅型由等位基因T/t控制,眼色由等位基因R/r控制。某小组以长翅红眼、截翅紫眼果蝇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杂交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分别为,长翅红眼雌蝇:长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①的实验结果);长翅红眼雌蝇:截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②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翅型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2)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属于伴性遗传的性状是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杂交①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杂交②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3)若杂交①子代中的长翅红眼雌蝇与杂交②子代中的截翅红眼雄蝇杂交,则子代翅型和眼色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
9.【2023年湖北卷】乙烯(C2H4)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为研究乙烯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乙烯处理植物叶片2小时后,发现该植物基因组中有2689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237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
【实验二】某一稳定遗传的植物突变体甲,失去了对乙烯作用的响应(乙烯不敏感型)。将该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杂交,F1植株表型为乙烯不敏感。F1自交产生的F2植株中,乙烯不敏感型与敏感型的植株比例为9:7。
【实验三】科学家发现基因A与植物对乙烯的响应有关,该基因编码一种膜蛋白,推测该蛋白能与乙烯结合。为验证该推测,研究者先构建含基因A的表达载体,将其转入到酵母菌中,筛选出成功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乙烯(14C2H4),再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实验,其中实验组是用不同浓度的14C2H4与表达有蛋白A的酵母菌混合6小时,通过离心分离酵母菌,再检测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通过分析叶肉细胞中的__________(填“DNA”或“mRNA”)含量得出。
(2)实验二F2植株出现不敏感型与敏感型比例为9:7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实验三的对照组为:用不同浓度的14C2H4与__________混合6小时,通过离心分离酵母菌,再检测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
(4)实验三中随着14C2H4相对浓度升高,实验组曲线上升趋势变缓的原因是__________。
(5)实验三的结论是__________。
10.【2023年浙江1月】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野生型个体的翅形和眼色分别为直翅和红眼,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人员通过诱变育种获得了紫红眼突变体和卷翅突变体昆虫。为研究该昆虫翅形和眼色的遗传方式,研究人员利用紫红眼突变体、卷翅突变体和野生型昆虫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
杂交组合 P F1 F2
甲 紫红眼突变体、紫红眼突变体 直翅紫红眼 直翅紫红眼
乙 紫红眼突变体、野生型 直翅红眼 直翅红眼:直翅紫红眼=3:1
丙 卷翅突变体、卷翅突变体 卷翅红眼:直翅红眼=2:1 卷翅红眼:直翅红眼=1:1
丁 卷翅突变体、野生型 卷翅红眼:直翅红眼=1:1 卷翅红眼:直翅红眼=2:3
注:表中F1为1对亲本的杂交后代,F2为F1全部个体随机交配的后代;假定每只昆虫的生殖力相同。
回答下列问题:
(1)红眼基因突变为紫红眼基因属于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若要研究紫红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还需要对杂交组合_________的各代昆虫进行_________鉴定。鉴定后,若该杂交组合的F2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则可判定紫红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根据杂交组合丙的F1表型比例分析,卷翅基因除了控制翅形性状外,还具有纯合_________效应。
(3)若让杂交组合丙的F1和杂交组合丁的F1全部个体混合,让其自由交配,理论上其子代(F2)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
(4)又从野生型(灰体红眼)中诱变育种获得隐性纯合的黑体突变体,已知灰体对黑体为完全显性,灰体(黑体)和红眼(紫红眼)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欲探究灰体(黑体)基因和红眼(紫红眼)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现有3种纯合品系昆虫:黑体突变体、紫红眼突变体和野生型。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讨论。(说明:该昆虫雄性个体的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交换;每只昆虫的生殖力相同,且子代的存活率相同;实验的具体操作不作要求)
①实验思路
第一步:选择_________进行杂交获得F1,_________。
第二步:观察记录表型及个数,并做统计分析。
②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讨论
Ⅰ:若统计后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则灰体(黑体)基因和红眼(紫红眼)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Ⅱ:若统计后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则灰体(黑体)基因和红眼(紫红眼)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全抗植株有三种基因型,分别为A1A1、A1A2、A1a,抗性植株有两种基因型,分别为A2A2、A2a,易感植株的基因型为a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共有六种杂交组合,子代都不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A错误。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aa)杂交,若抗性植株的基因型为A2a,其可产生两种配子,则子代中会出现抗性:易感=1:1,故B正确。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aa)杂交,若全抗植株的基因型为A1A2,其可产生两种配子,则子代中会出现全抗:抗性=1:1,故C正确。全抗植株(A1a)与抗性植株(A2a)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A1A2、A1a):抗性(A2a):易感(aa)=2:1:1,D正确。
2.答案:C
解析:解法一:分析题意可知,正反交亲本的基因型为FFZDW(♀卷羽正常)和ffZdZd(♂片羽矮小)、ffZdW(♀片羽矮小)和FFZDZD(♂卷羽正常),F1中群体Ⅰ雌性个体(FfZdW)表现为半卷羽矮小,雄性个体(FfZDZd)表现为半卷羽正常,群体Ⅱ中雌雄个体(FfZDW、FfZDZd)均表现为半卷羽正常,正交和反交获得的F1个体表型和亲本不一样,A正确。解法二:卷羽亲代的基因型是FF,片羽亲代的基因型是ff,F1的基因型为Ff,表现为半卷羽,A正确。近交衰退产生的原因是近交增加了有害等位基因纯合的概率,导致个体适应能力下降,F1群体Ⅰ和群体Ⅱ来自不同的亲本杂交,分别从F1群体Ⅰ和群体Ⅱ中选择亲本可以避免近交衰退,B正确。根据题意,需要获取体型矮小的卷羽鸡(FFZdZd和FFZdW),故需要F1中基因型为ZdW(雌性)与ZDZd(雄性)的个体杂交,故需要从F1群体Ⅰ中选择母本进行杂交,C错误。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杂交后的F2中可获得基因型为FFZdZd和FFZdW的目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的种鸡,D正确。
3.答案:B
解析:分析父亲及儿子的基因型可知,三对等位基因均成对存在,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遗传,A错误;据题干信息可知,A、B、C三个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紧密排列,不发生交换,则三对等位基因连锁,在遗传中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将亲代及子代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将儿子和女儿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基因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如下表: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基因组成 A23A25B7B35C2C4 A3A24B8B44C5C9 A24A25B7B8C4C5 A3A23B35B44C2C9
可看出母亲的一条染色体上基因组成为A3B44C9,另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为A24B8C5,B正确;若此夫妻第3个孩子的A基因组成为A23A24,据表分析可知,A23与C2连锁,A24与C5连锁,因此其C基因组成为C2C5,D错误。
4.答案:D
解析:若控制翅形的基因(用A/a表示)和眼色的基因(用B/b表示)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亲代长翅紫眼的基因型为AaBb、残翅红眼基因型为aabb,则后代有四种表型且比例相等,且每种表型都可能有雌雄个体,A正确;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则两对基因连锁,且遗传将与性别相联系,B正确;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性状与性别相联系,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常染色体,C正确;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亲代长翅紫眼的基因型为XAbXab、残翅红眼的基因型为XaBY,则后代符合题设要求,D错误。
5.答案:D
解析:分析可知,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A_bb)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可推知亲本宽叶矮茎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宽叶矮茎植株的基因型也为Aabb,A基因纯合致死;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aaB_)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可推知亲本窄叶高茎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窄叶高茎植株的基因型也为aaBb,B基因纯合致死,A、B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A基因纯合致死,B基因纯合致死,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C正确。将宽叶高茎植株(AaBb)进行自交,子代植株的基因型为4/9AaBb、2/9Aabb、2/9aaBb、1/9aabb,其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9,D错误。
6.答案:D
解析:该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9:6:1为9:3:3:1的变式,可推知玉米的株高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且F1的基因型为AaBb。进一步分析可知,高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矮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aaB_,极矮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由题意知,两亲本均为矮秆突变体,可推出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A、C正确。F1的基因型为AaBb,F2中矮秆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共4种,B正确。F2矮秆植株中纯合子(aaBB、AAbb)所占的比例为1/3,F2高秆植株中纯合子(AABB)所占的比例为1/9,D错误。
7.答案:(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甲、乙分别与丙杂交,得到的F1的表现型不相同
(3)AABB、aabb;aaBB和aaBb;3/13
解析:(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2)由表格信息可以直接看出,实验①和实验②的亲本中都有丙,但得到的F1的表现型不相同,进而推出甲和乙的基因型不同。
(3)实验③的F2的性状分离比为13:3,13:3为9:3:3:1的变形,可推出这一对相对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又知甲、乙都为纯合子,其基因型为AABB或AAbb或aaBB或aabb。由实验①F2中不成熟:成熟=3:1可以推出,实验①F1基因型中一对等位基因杂合、一对等位基因纯合,再结合题中信息知,丙的基因型为aaBB,且表现为成熟,实验①的F1表现为不成熟,可推出F1中的不成熟个体应该含有A基因,进而推出甲的基因型为AABB。由实验③F2的性状分离比为13:3可推出,F1的基因型为AaBb,进而推出乙的基因型为aabb。实验③中,F2的基因型为1/16AABB(不成熟)、1/8AaBB(不成熟)、1/8AABb(不成熟)、1/4AaBb(不成熟)、1/16AAbb(不成熟)、1/8Aabb(不成熟)、1/16aaBB(成熟)、1/8aaBb(成熟)、1/16aabb(不成熟),F2成熟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2不成熟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3/13。
8.答案:(1)长翅;杂交①亲代长翅果蝇与截翅果蝇杂交,子代全部为长翅
(2)翅型(长翅和截翅);关于翅型的正反交结果不一样,且杂交②子代的翅型与性别相关联;RRXTXT和rrXtY;rrXtXt和RRXTY
(3)长翅红眼雌蝇:截翅红眼雌蝇:长翅紫眼雌蝇:截翅紫眼雌蝇:长翅红眼雄蝇:截翅红眼雄蝇:长翅紫眼雄蝇:截翅紫眼雄蝇=3:3:1:1:3:3:1:1
解析:(1)分析题意可知,杂交①亲代长翅红眼果蝇与截翅紫眼果蝇杂交,子代全部表现为长翅红眼,则长翅和红眼为显性性状,截翅和紫眼为隐性性状。
(2)仅分析眼色性状,正反交结果相同且子代的表型与性别无关,其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再分析翅型性状,正反交结果不同且子代的表型与性别相关联,进一步分析可知其为伴X染色体遗传。进而推出杂交①和杂交②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RRXTXT和rrXtY、rrXtXt和RRXTY。
(3)杂交①子代中长翅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RrXTXt,杂交②子代中截翅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RrXtY,两者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3/16R_XTXt(长翅红眼雌蝇)、3/16R_XtXt(截翅红眼雌蝇)、1/16rrXTXt(长翅紫眼雌蝇)、1/16rrXtXt(截翅紫眼雌蝇)、3/16R_XTY(长翅红眼雄蝇)、3/16R_XtY(截翅红眼雄蝇)、1/16rrXTY(长翅紫眼雄蝇)、1/16rrXtY(截翅紫眼雄蝇),即子代中长翅红眼雌蝇:截翅红眼雌蝇:长翅紫眼雌蝇:截翅紫眼雌蝇:长翅红眼雄蝇:截翅红眼雄蝇:长翅紫眼雄蝇:截翅紫眼雄蝇=3:3:1:1:3:3:1:1。
9.答案:(1)mRNA
(2)乙烯不敏感型由两种显性基因控制且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3)含不含基因A的表达载体(或不能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
(4)蛋白A的表达量有限;基因A表达产生的膜蛋白能与乙烯结合
解析:(1)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mRNA是转录的产物,多肽链是翻译的产物。
(2)实验二中出现的9:7为9:3:3:1的变式,由此可以推出乙烯不敏感突变体中存在两种显性基因,且它们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3)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中,随着14C2H4浓度的升高,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一直为零,再结合实验目的以及实验组的设置可知,对照组是用不同浓度的14C2H4与含不含基因A的表达载体(或不能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混合。
(4)影响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的因素有两个:①14C2H4的浓度;②酵母菌中蛋白A的表达量。实验组中,在曲线上升趋势变缓阶段,14C2H4的浓度一直在增加,推测导致实验组曲线上升趋势变缓的原因是酵母菌中蛋白A的表达量有限。
(5)由实验结果可以直接看出,成功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在不同浓度(一定范围)的14C2H4条件下,随着14C2H4浓度的升高,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增加;含不含基因A的表达载体(或不能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在不同浓度(一定范围)的14C2H4条件下,随着14C2H4浓度的升高,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一直为零,再结合实验目的可推知该实验的结论是基因A表达产生的膜蛋白能与乙烯结合。
10.答案:(1)隐性;乙;性别;直翅红眼雌性:直翅紫红眼雌性:直翅红眼雄性:直翅紫红眼雄性=3:1:3:1
(2)致死
(3)卷翅红眼:直翅红眼=4:5
(4)①黑体突变体与紫红眼突变体;F1随机交配得F2;②灰体红眼:灰体紫红眼:黑体红眼:黑体紫红眼=9:3:3:1;灰体红眼:灰体紫红眼:黑体红眼=2:1:1
解析:(1)只考虑眼色性状,分析甲组亲本和后代的表型,可知紫红眼突变体为纯合子;根据乙组F1的表型、F2的表型及比例可知,红眼对紫红眼为显性,即紫红眼突变体为隐性突变体。欲判断相关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可对杂交组合乙各代的性别进行统计,若相关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F2的表型及比例与性别无关。
(2)杂交组合丙的亲本都为卷翅个体,F1出现了性状分离(卷翅:直翅=2:1),可判断卷翅为显性性状,据亲本、F1及F2的表型可知,控制翅形的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
(3)根据杂交组合丙和杂交组合丁的后代有关眼色的表型都为红眼可知,这两组杂交实验中的个体有关眼色的基因型都为纯合的,故在计算后代的表型和比例时不用考虑眼色,只分析翅形即可。设与翅形相关的基因为A、a,则杂交组合丙的F1中与翅形有关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2:1;杂交组合丁的F1中与翅形有关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1;由于F1是一对亲本的杂交后代,且每只昆虫的生殖力相同,假设理论上两组杂交组合的亲本均可产生100只昆虫,实际上杂交组合丙F1的个体数为75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为5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为25只,而杂交组合丁F1的个体数为10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为5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为50只,让它们自由交配,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0÷175=4/7,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5÷175=3/7,则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2/7,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5/7。所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用配子法表示):
2/7A 5/7a
2/7A 4/49AA(致死) 10/49Aa(卷翅)
5/7a 10/49Aa(卷翅) 25/49aa(直翅)
综上,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卷翅红眼:直翅红眼=4:5。
(4)欲判断控制体色和眼色的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解决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问题),可先获得双杂合子(F1),然后让双杂合子随机交配得F2,对F2的表型及比例进行统计和分析就可确定基因的位置。假设控制灰体和黑体的基因分别为B和b,控制红眼和紫红眼的基因分别为D和d,让纯合黑体红眼昆虫(bbDD)与纯合灰体紫红眼昆虫(BBdd)杂交,所得F1(BbDd)表现为灰体红眼,让F1进行随机交配得F2,对F2的表型及比例进行分析。若控制体色和眼色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2的表型及比例为灰体红眼(B_D_):灰体紫红眼(B_dd):黑体红眼(bbD_):黑体紫红眼(bbdd)=9:3:3:1;若控制体色和眼色的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题中信息该昆虫雄性个体的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交换,可知F1中的雄性个体可产生两种数量相同的配子(bD和Bd),若雌性个体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则可产生四种配子(bD、Bd、bd、BD),不管这四种配子的比例为多少,最后所得F2中表型及比例均为灰体红眼:灰体紫红眼:黑体红眼=2:1:1,若雌性个体产生配子时不发生交叉互换,F2的表型及比例也为灰体红眼:灰体紫红眼:黑体红眼=2: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