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群与群落——2023年高考生物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
1.【2023年山东卷】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2.【2023年浙江6月】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发生大蝗灾的主要元凶,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一旦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得到满足,很容易发生大爆发。下列因素中,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的是( )
A.充沛的降水 B.肥沃的土壤 C.连片的麦田 D.仅取食种子的鸟类
3.【2023年浙江6月】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4.【2023年浙江1月】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
5.【2023年湖南卷】“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菜籽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
B.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
6.【2023年北京卷】近期开始对京西地区多个停采煤矿的采矿废渣山进行生态修复。为尽快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从演替的角度分析,以下对废渣山治理建议中最合理的是( )
A.放养多种禽畜 B.引入热带速生植物
C.取周边地表土覆盖 D.修筑混凝土护坡
7.【2023年浙江名校联考】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地带称为群落交错区。交错区内单位面积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于相邻群落均有所增加,生态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交错区能为生物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通常生物多样性较高
B.森林和草原的交错区内,群落的水平结构比较明显,无垂直结构
C.海陆潮间带的群落交错区既有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也有其特有物种
D.交错区的群落演替可能向着相邻两个群落发展,也可能发展成特有的群落
8.【2023年山东菏泽二模】链鱼性极活泼,善跳跃,易使标记物脱落,不宜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调查小组用去除取样法(原理: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用同样的方法连续捕捉被调查动物,随着连续的捕捉,种群内个体数逐渐减少,每次捕获数逐次递减)对一个体积为25000m3的鱼塘中鲢鱼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第一天捕获1000条,第二天捕获800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鲢鱼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大
B.调查生境相对开放的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不宜选择此法
C.根据去除取样法原理估算该鱼塘中鲢鱼的种群密度约为30条/100m3
D.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约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
9.【2023年新课标综合卷】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10.【2023年全国甲卷】某旅游城市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后,城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水体中的鱼明显增多,甚至曾经消失的一些水鸟(如水鸟甲)又重新出现。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水鸟甲的种群密度通常使用标志重捕法,原因是_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来看,水体中的鱼、水鸟属于_________。
(3)若要了解该城市某个季节水鸟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请围绕食物指出需调查的内容有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这些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本题中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会导致次年该地区蝗虫的出生率下降,进而导致其种群密度下降,C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因此充沛的降水会影响受精卵孵化,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肥沃的土壤、连片的麦田则促进东亚飞蝗的繁衍;仅取食种子的鸟类不会使植物幼嫩的茎、叶减少,因此不会影响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因此答案为A。
3.答案:B
解析:竹笋明显长高属于生物个体生长,A错误;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群落中物种组成发生改变,属于群落的演替,B正确;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没有物种替代和群落类型替代,C错误;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属于种群数量波动,D错误。
4.答案:D
解析:对比两次调查结果可知,与第1次调查结果相比,第2次调查结果显示,数量明显减少的是雄性生殖期的昆虫,推测在两次调查间隔期间,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是被性外激素诱杀,D符合题意。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B
解析:A、交错区内单位面积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于相邻群落均有所增加,通常生物多样性较高,A正确;B、任何群落都有垂直结构,B错误;C、交错区内生物种类有所增加,因此既有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也有其特有物种,C正确;D、演替由环境决定,由于环境的可变性,交错区的群落演替可能向着相邻两个群落发展,也可能发展成特有的群落,D正确。故选B。
8.答案:C
解析:A、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初捕标记数(M):种群估算数(N)=重捕中的标记数(m):重捕个体数(n),因为鲢鱼极活泼,易使标记物脱落,所重捕中的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种群中的个体数偏大,A正确; B、去除取样法的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用同样的方法连续捕捉被调查动物,所以生境相对开放不适用此法,B正确; C、题干信息只有第一天、第二天的捕获量,不知道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故无法计算,C错误; D、造成每次捕获数逐次递减,但捕获的总累积数逐渐增加,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就等该种群的总个体数,D正确。
故选:C。
9.答案:D
解析: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这些方法往往需要直接观察或捕捉个体,在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动物,特别是猛禽和猛兽时,这些方法就不适用了,本题中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不需要直接观察或捕捉,就能调查种群密度或种群数量或物种丰富度,故A、C正确;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不需要直接观察或捕捉,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B正确;幼年个体也会在拍摄区域活动,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也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D错误。
10.答案:(1)水鸟甲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
(2)消费者
(3)水鸟甲的取食面积、取食种类和成分比例
解析:(1)标志重捕法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的动物种群进行粗略估算的一种生物学统计方法。
(2)消费者指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制造有机物的异养生物。
(3)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调查某个季节水鸟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时,若围绕食物指标,可以调查水鸟甲的取食面积、取食种类和成分比例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