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8 15:0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甲午战败,日本从《马关条约》中获取了大量的利益,并进一步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由此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内部展开了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而痛苦的升华与认识的深化常常同步。所以由失败带来的警悟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它可以称为“变”的起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上层的改良
戊戌维新运动
下层的革命
义和团运动
新课导入·温故知新
第6课 戊戌变法
《大单元教学》
第二单元 近代化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课标要求·目标引领
规律探究·整体感知
一、风云起波澜——公车上书(维新之序幕)
二、未雨之绸缪——思想宣传(维新之兴起)
三、日月换新天——百日维新(维新之高潮)
四、无力扭乾坤——戊戌政变(维新之终章)
五、历史在沉思——变法影响(维新之回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唯物史观)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国情怀)
“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本原因: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原因: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器物层次”
“制度层次”
新课授课·知识讲解
目标导学一、风云起波澜——公车上书(维新之序幕)
1、戊戌变法的背景
1.时间:
2.背景:
3.领导人:
4.核心内容:
5.在位皇帝:
6.意义:
1895年春。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面临着严
重民族危机。
康有为和梁启超。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光绪帝。
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学法指导:立足史料实证,梳理公车上书的史实及影响。
2、公车上书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结合教材及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下列填空
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自主学习】
它冲破了清政府“士人不得干政”的命令,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次觉醒。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公车”原指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用“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
·
·
·
出生于广东南海县
1858年
·
1863年
(5岁)
背唐诗,
学《四书》
1880年
(20岁)
开始接触西学
·
1891年
(34岁)
第一次上书,请求变法,遭阻挠
1888年
(30岁)
创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
1895年
(38岁)
进京参加会试
·
1898年
(41岁)
辗转
海外
·
1927年
病逝
北京
3、康有为生平介绍
康有为,出生于广东南海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后来接触西方文化,倡导变法图强,创办了万木草堂,曾8次向光绪帝上书变法。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1、组织学会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强学会旧址
1895年11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强学会成为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入会者众多。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强学会之后,各地也纷纷组织会社。
强学会
目标导学二、未雨之绸缪——思想宣传(维新之兴起)
——促进维新运动迅速开展。
成立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
——为维新变法培养了人才。
上海《时务报》
天津《国闻报》
《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
《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所译《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世道必进
后胜于今
——严复
《天演论》
2、创办报刊
康有为、梁启超把《万国公报》从第46期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力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图报报纸。
严复像
上述学会、报刊、译作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宣传变法图强,实行资产阶级改革,建立君主立宪
制;发展资本主义的观点。激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
的作用,增强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为维
新变法提供了舆论准备。
3、翻译著作
1897年
德军进入青岛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之危机迫在眉睫。
光绪帝
康有为雕塑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
交逼,不能立国。”并提出建议:
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臣而
谋变法等。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目标导学三、日月换新天——百日维新(维新之高潮)
1、背景
说说图中的光绪帝处境如何?
光绪帝没有实权,慈禧太后操纵着清廷大权。
你认为光绪帝急需解决哪些问题?
1.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下的大清岌岌可危的国运;
2.挣脱慈禧太后的权力束缚,夺取实权。
此时的光绪帝做出怎样的选择?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光绪帝
1871-1908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正式开始。
“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定国是诏》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 1898年光绪帝“明定国是”诏书
“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
一系列的变法令,新政共推行了103天。因1898年为戊戌年,
所以也称“戊戌变法”。
2、标志
视频播放:戊戌变法
内容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梳理戊戌变法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利于思想文化传播
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除旧
布新
京师大学堂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主要内容
1898.6.11-1898.9.21
角色体验
请同学们扮演以下角色,谈谈百日维新对“你”会产生什么影响?请
判断出他们对变法最基本的态度?你从中获得什么认识?
实业家
准备科考的读书人
八旗兵
政府守旧官员
反对
支持
反对
反对
反对变法的较多,变法缺乏基础,变法很难成功。
材料1: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陈變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2: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3:命八旗人下,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 哗,谣谤起。 ——黄鸿寺《清史纪事本末》
结合材料,说说慈溪太后对待变法的态度发生什么变化?
支持
反对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
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
失败标志: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

维新派
顽固派
9月14日,光绪帝在向慈禧太后请示变法事宜时,太后指责道:“朝中的重要大臣,非有大错不可弃;现在是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近的人,新人离间旧臣;皇上为了顺从康有为一个人而乱了家法,将来到祖宗面前怎么交代呢?”
戊戌六君子
目标导学四、无力扭乾坤——戊戌政变(维新之终章)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康广仁
杨锐
林旭
杨深秀
刘光第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怕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的死值不值得?
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力冲击,而且坚定了仁人志士的变法救亡的决心。他的死,正表现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的英勇斗志,他死得其所。
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最后,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牲者。
精神?
变法精神: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情况。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袁世凯的出卖
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思想
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教训?
《时务报》
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教训:它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换我了
革命
维新时期的遗产
京师大学堂牌匾
京师大学堂旧址
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清末1898年至1911年间的曾用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
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1.促进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依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对中国的影响。
2.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目标导学五、历史在沉思——变法影响(维新之回响)
1、影响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改革。
2.要不断解放思想,结合国情,与时俱进。
3.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进行创新。
……
2、启示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建强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知识架构·总结提升
板书设计
(维新之序幕)
(维新之兴起)
(维新之回响)
(维新之终章)
百日维新影响启示
(维新之高潮)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民国史学泰斗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以近代化的独特视角为核心,讲述从晚清到民国的百年激荡。书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作者强调了当时中国
A.军备落后 B.国力贫弱 C.政治腐败 D.急需改革
2.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一“思考”( )
A.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端 B.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C.使谋求制度变革提上日程 D.使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3.有学者说“思想家们的议论和主张远不是那样完满,存在着软弱性、空想性和不成熟性等种种弱点…遭受暂时挫败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经过他们的奔走呼号,终于把原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统观念的网罗上撕开了一个巨大的裂口”。以下最符合这些思想家们特征的历史人物是
A.洪仁玕 B.康有为 C.邹容 D.陈独秀
D
C
当堂测评
B
中考链接·课堂反馈
启示
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之际,回顾十九世纪末的那段历史,
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者,敢于壮士断腕
变者,要与时俱进
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