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汇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汇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8 14:4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同市汇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在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展现儒家智慧
上个世纪,不少中外知名学者如汤因比、梁漱溟论述了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断言中国文化是未来人类文化的希望。1988年,7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次巴黎会议上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些名家名言的确支持和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然而,当今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遇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向我们这一代人的治国理政的智慧提出了挑战:如果我们不能以儒家智慧解决问题,则何以证明儒家智慧是高明的、适用的 如果我们连自家门前雪都扫不尽,何以能够除去他人瓦上霜 何以证明儒家智慧能够解决未来人类的生存之道 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从当下做起,一步一步,一点一滴,解决当下我们发展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以此证明和展现儒家智慧。
必须承认,不少人对于用儒家智慧解决当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持怀疑态度。比如,当今生态环境恶化,在不少地方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如果我们空谈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而不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环境问题,知行不能合一,那么人们质疑儒家之知,又批评执行不力,就有充分的理由;再比如,我国表示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早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贫富悬殊警戒线,如果我们只是空谈孔子的“富民”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均贫富理念,而不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贫富悬殊问题,那么孔子的智慧不足以服人,我们对孔子的智慧阳奉阴违的做法也会受到人们的指责和批评。可见,知而不行,知行分离,最终将连累、伤害到知。所以,眼下我们必须知行合一,坐言起行,大幅提升执行力,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为儒家智慧正名。
当然,儒家智慧也有一个不断发掘、充实、更新的问题,因为儒家智慧能够解决传统社会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就能够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儒家智慧无论解决何种社会问题,除了给予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以外,还必须能够给出具体的解决之道,包括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这才是圆满无缺的儒家智慧。
儒家智慧产生于中国,儒家智慧首先解决中国本土问题,才能让世人信服,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在应对日益变化的世界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中展现儒家智慧,是我们瞻望儒学未来发展所持有的一大愿景。
(摘自《儒学发展的五大趋势与三大愿景》,有改动,《新华文摘》2018年第21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个世纪,不少中外名家关于中国文化的优越性的论述支持和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B.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人类只有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才能够在21世纪很好地生存、发展下去。
C.作者批评了不少人对于用儒家智慧解决当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所持的怀疑态度。
D.完美的儒家智慧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既能给予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能给出具体的解决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自然段首先运用引用论证,旨在提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为后文阐述运用儒家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张本。
B.第一自然段接着立足现实,从反面切入,通过假设分析,突出儒家智慧的价值、意义和局限。
C.第二自然段按照提出问题(怀疑儒家智慧),再分析问题(为何怀疑儒家智慧),最后解决问题(正名儒家智慧)的思路展开行文。
D.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也”字承上启下,说明儒家智慧如何解决社会问题,还有一个自身不断发掘、充实、更新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能以儒家智慧解决中国问题和国际问题,那么就可以证明儒家智慧是高明的、适用的。
B.人们指责和批评有些人对孔子智慧阳奉阴违,说明孔子的智慧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C.如果我们对儒家智慧不断发掘、充实、更新,并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D.儒家智慧产生于中国,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许多严重问题,进而真正走向世界。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题共3小题,第1题3分,2-3题各5分)
大起大落的树
陈仓
①原来,我们村里什么树都长得挺欢的。
②房前屋后有梨树桃树杏树,边边沿沿的长着漆树柿子树;山下有核桃树,山上有松树;阴坡有栎树,阳坡有橡树。橡树上边结着稠稠的橡子,冬天滚得满山都是,是野猪非常喜欢的食物,但是我们那里不叫橡树,而叫木耳树,因为不管枝呀干呀,砍下来一年半载就可以长木耳。
③有一次回家,从一面山坡上经过,发现沿途的橡树皮被剥光了,露出白生生的肉。橡树与其他树不一样,皮是没有办法再生的,白骨森森的看上去就非常悲惨。我问,为什么要剥它们的皮?有人说,卖钱。我以为橡树皮是什么药材,打听下来才明白,是被城里人收回去,加工成了红酒的瓶塞子。这让我非常吃惊,立即想到上海,想到酒吧,想到高脚杯,想到一群抿着小嘴的男男女女,想到那拔也拔不出来的瓶塞子。
④在各种树木中间,还夹杂着毛栗树、樱桃树、山楂树、海棠树、五倍子树。有许多叫不上名字,我们就给它们起名字。大叶子树,用叶子可以包粽子;臭虫树,可以把树皮埋在粮食中间除虫子;痒痒树,你挠挠它,它就使劲摇晃,是牛最爱吃的;狗叶树,有些像桑树,但是不能养蚕,是猪最爱吃的。它们统统都是野生的,每到春天,红红白白的花,把山山岭岭打扮得十分好看。
⑤在我们村里,有用的树,就会越栽越多越长越大,没有用处的树,就会遭到白眼和淘汰。
⑥我刚刚进城的那阵子,在公园里河道边发现一种树,长得黑不溜秋的,多数是歪歪扭扭的,到了春天就开一树嫩嫩的白花,特别招惹蝴蝶与蜜蜂。我一问,人家告诉我那是槐树。因为从来不结果子,我们村里从来没有一棵槐树,偶尔有些药方子里要用槐花,只好去县城采摘了。我跟着城里人一起,大把大把地吃过槐花。槐花吃起来很香,有一点奶腥味。
⑦在我的印象中,村里是有柳树的。柳树身姿婀娜,比其他的树敏感,可以更早地感知春天,有些像潇湘馆里的林妹妹。但是生在农村,面对一帮农民,它弱不禁风的美有谁能懂呢?而且它实用性不够,当柴火吧十分难烧,盖房子打家具吧又不成材。好在,它有一个优点,就是非常皮实,枝干不容易折断。村里人聪明,就避其所短,用其所长,用柳干来扳椅子:选择比较通顺的不粗不细的柳干,把关键的几个部位稍微削一削,放在火上烤一烤,它就软了,不用打铆就可以扳成椅子了。有一年小姐出嫁,我想和大姐一样,扳一对椅子送给她做嫁妆,突然发现村里死活找不到一棵柳树了。柳树不晓得在什么时候消失了。人们也不喜欢用椅子做嫁妆了,而是兴起打沙发了。沙发外边用的是皮革,下边安着弹簧,里边塞着猪毛,坐在上边软绵绵的,多舒服啊。当然还可以用柳枝编簸箕,可惜的是,自从引入了大风车,簸箕同样被人抛弃了。
⑧柳树长在城里,尤其长在河堤边江水旁,真可谓“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在下边自然有着依依如丝的味道。也许因为长在村里百无一用了吧,有些柳树是自己抑郁而死的,多数是被大家给除掉的,所以无论在小河边还是院子前,仅仅剩下一些用柳树做椅子的记忆了。
⑨在我们村里,大起大落的是漆树。有一阵子到处都是漆树,长得最粗的是漆树,最招人喜欢的也是漆树。漆树有个特点,皮肤长得细嫩的人,比如孩子,哪怕从下边经过一次,浑身就会痒痒一次,严重的还要起红斑。脸皮再厚的人,一旦沾了漆树的汁水,浑身也肯定会浮肿。就那样一种暴脾气的凶神恶煞的树,在饥荒年月全身上下净是宝贝,大家既要躲着它,又要捧着它。
⑩漆树慢慢消失的原因,我是非常清楚的,一是染家具不需要割漆了,因为有了工业油漆,红的、黄的、绿的、蓝的,什么颜色都有;二是大家生活改善了,慢慢不吃漆油了,开始有猪油,后来有黄豆油,再后来有菜籽油与芝麻油。人不吃漆油了,拿来喂猪应该可以吧?谁晓得,猪吃着吃着,把嘴巴粘住了,而且肚子也痛,像疯子一样转圈子,险些在猪圈里撞死了。父亲心有不甘,每年都把漆籽摘下来,打几个大油饼放着,后来彻底放弃了,随之油房也关掉了。
漆树失去意义之后,受不了各种各样的冷落,身上开始长疤和腐烂,陆陆续续地死掉了。其他树死了,可以砍下来当柴火,但是漆树死了不能当柴火。漆树非常好烧,烧起来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但是无论闻到它气味或者沾到它汁水都会导致人皮肤过敏。漆树发挥余热的机会都没有了,显得十分凄凉。没有人搭理它,没有人砍掉它,没有人让它躺下来安安静静地离开。它必须像活着的时候一样,站在风风雨雨之中一点一点地腐烂下去,直到化入泥土中变成泥土的一部分。
(摘编自“第三届三毛散文奖”获奖作品《我有一棵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从空间的角度写村里树木之多,照应第一段的"我们村里什么树都长得挺欢的",如此行文使文章衔接自然。
B.文章对比了村里人以前对树木的珍爱和现在对树木的冷漠,真实展现了标题"大起大落"蕴含的村里人对树木的情感变化。
C.对槐树描写的段落,先写"我"不认识槐树,再写我们村没有槐树,最后写"我"跟着城里人一起吃槐花,具有生活趣味。
D.文章详细写了橡树、槐树、柳树、漆树,略写了柿子树、核桃树、松树和其他树,使得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内容也更加丰富。
2.文章是如何使用对比手法描写村中柳树的 请结合第⑦⑧两段简要概述。
3.文章很详细地叙述了漆树在“我”村地位的大起大落,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材料一:
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粮食产量连续6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了480公斤,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所以“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有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虽然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但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局面不会改变。特别是在国际环境日益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必须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如何持续保障粮食安全?全国政协委员黄建盛在2021年全国政协会议上给出建议:确保耕地数量,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18亿亩耕地是吃饭的家底,必须坚决守住这个红线,必须确保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从国家层面设立重大专项,集中资源、整合力量,强化育种基础性研究,尽快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早日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搞好仓储、减少浪费,进一步完善现代粮食储备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推动仓储智能化建设。保障粮食安全,还需要调动和保护好广大种粮人的生产积极性。今后,要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让地方政府抓粮有动力、有干劲,让农民种粮有钱挣、有奔头。
(摘编自《在高起点上保障粮食安全》,《人民日报》)
材料二:
2020年7月,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全球目前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年内或将新增1.3亿饥饿人口,并且将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
新冠疫情大流行影响了劳动力流动、货物运输、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同时,国际粮食贸易主动权掌握在少数粮食大国手中,容易出现“少数国家扰动全世界”的局面,例如,疫情增加了粮食供需的不确定性,引发这些国家采取出口限制和“屯粮”的保护措施。此外,个别国家的战乱冲突也严重威胁世界粮食安全,如也门、叙利亚等国家战乱冲突严重,饥饿和健康问题普遍存在。
事实上,从世界粮食的供给和需求来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显示,2020年的世界粮食供给量为34.7 亿吨,需求量约为27 亿吨,剩余库存近8亿吨。可见,当前的全球粮食安全风险主要是结构性的不平衡问题。
应对全球粮食安全风险,短期来看,需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疫情对粮食种植和加工的影响。长期来看,需要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以及粮食种植的单位产出。具体来说,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数字农业的发展。
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农业对外援助与合作。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减贫脱困、农业、环保等领域的民生援助,并且帮助非洲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全球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也是提高世界人民福祉的根本保障。世界各国应该协同一致,保障粮食的供给和有效需求,畅通粮食流通和贸易,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千年发展目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疫情下的全球粮食安全风险与治理》)
材料三:
民以食为天。对于我国这样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我国粮食产量长期维持较高水平,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进口国,粮食安全仍处于“高难度、低水平、弱安全”的状态。
以安徽省为例,安徽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净调出省。作为全国南方唯一粮食净调出省,近年来,安徽粮食年产量在4000万吨左右,稳居全国第四位,平均每年调出粮食 1000万吨左右,在全国粮食安全中战略地位突出。安徽省虽连年丰收,但持续增产难度加大,主要困境是单产提高难度大以及粮食生产优质劳动力的缺乏。同时,居民的粮食消费不断升级,对优质口粮、动物性产品以及饲料粮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此外,安徽省粮食增产面临极为严峻的水资源制约,如灌溉设施和技术落后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利用率。
粮食产业作为弱势产业,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粮食净调出省奖励支持,要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对粮食主产区布局。
(摘编自《补短板夯实粮食安全之基》,《安徽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高于国际安全标准,但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所以仍需居安思危。
B.如果不在育种等关键技术上进行突破,实现种源的自主可控,我国粮食安全就会一直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
C.2020年全球饥饿人口超过8亿人,其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局部地区战乱冲突和粮食大国限制粮食出口。
D.安徽省在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地位突出,一是作为粮食主产区,产量高;二是作为粮食净调出省,调出量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在2020年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七连丰”,并连续6年保持高位增长,这说明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合理。
B.黄建盛认为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现象。
C.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看,世界粮食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因此引发全球粮食安全风险的主要原因并非粮食供给能力不足。
D.粮食安全关乎社会稳定与发展,疫情爆发后,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中国贡献”
3.应如何更好地筑牢粮食安全之基?请根据材料内容,从粮食生产的角度简要回答。
二、文言文阅读(1-3题各3分,第4小题8分,共17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吕大忠字进伯。登第,为华阴尉。熙宁中,令与刘忱使契丹,议代北地,会遭父丧。起复,知代州。契丹使箫素、梁颍至代,设次,据主席,大忠与之争,乃移次于长城北。大忠数与素、颍会,凡议,屡以理折之,素、颍稍屈。已而复使萧禧来求代北地,神宗召执政与大忠、忱议,将从其请。大忠曰:“彼遣一使来,即与地五百里,若使魏王英弼来求关南,则何如?”神宗曰:“卿是何言也。”对曰:“陛下既以臣言为不然,恐不可启其渐。”忱曰:“大忠之言,社稷大计,愿陛下熟思之。”执政知不可夺,议卒不决,罢忱还三司。其后竟以分水岭为界焉。元丰中,为河北转运判官,言:“古者理财,视天下犹一家。朝廷者家外计者兄弟居虽异而财无不同今有司惟知出纳之名有余不足未尝以实告上故有余则取之不足莫之与甚大患也。”乃上生财、养民十二事。元祐初,夏人自犯麟府、环庆后,遂绝岁赐,欲遣使谢罪,神宗将许之。大忠言:“夏人强则纵,困则服,今阳为恭顺,实惧讨伐,宜且命边臣诘其所以来之辞。”时郡籴民粟,豪家因之制操纵之柄。大忠选僚采自旦入仓,虽斗升亦受,不使有所壅阏。民喜,争运粟于仓,负钱而去,得百余万斛。马涓以进士举首入幕府,自称状元。大忠谓曰:“状元云者,及第未除官之称也,既为判官则不可。今科举之习既无用,修身为己之学,不可不勉。”又教以临政治民之要,涓自以为得师焉。谢良佐教授州学,大忠每过之,听讲《论语》,必正襟敛容曰:“圣人言行在焉,吾不敢不肃。”卒,诏复学士官,佐其葬。
(节选自《宋史·吕大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者家/外计者兄弟/居虽异而财无不同/今有司惟知出纳之名/有余不足/未尝以实告上/故有余则取之/不足莫之与/甚大患也
B.朝廷者家/外计者兄弟/居虽异而财无不同/今有司惟知/出纳之名有余/不足未尝以实告上/故有余则取之/不足莫之与/甚大患也
C.朝廷者家/外计者兄弟/居虽异而财无不同/今有司惟知/出纳之名有余/不足未尝以实告上/故有余则取之/不足莫之与甚/大患也
D.朝廷者家/外计者兄弟/居虽异而财无不同/今有司惟知出纳之名/有余不足/未尝以实告上/故有余则取之/不足莫之与甚/大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复”原指我国古代官员因父母丧而辞官守制,未满期而奉召任职;明清后指服父母丧满期后重行出来做官。
B.“社稷”代指国家,“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土地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C.“状元”又称殿元、鼎元,一般指科举考试中考取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的人,现也喻指在本行业中成绩最好的人。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属“六经”之一,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忠忠心为国,维护国家利益。对契丹使者来议事却以客据主的做法,他坚决反对;对西夏强大了就放纵、疲弱了就顺服的行为,他有清醒的认
B.大忠善于管理,为官治政有方。担任河北转运判官,他上疏生财、养民十二事;在郡县收购粮食,他借势制裁豪强,不使收购受阻,得到百姓拥护。
C.大忠为人正直,对事敢于直言。对契丹求代北地的无理要求,神宗想答应,他不赞同;对马涓担任判官还称状元,他言之以理,劝其重视修身之学。
D.大忠颇有才学,得到大家认可。他考中进士后出仕,曾教马涓处理政事、治理百姓的方法,马涓就以他为师;他听谢良佐讲圣人之言,必正襟肃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政知不可夺,议卒不决,罢忱还三司。
(2)今阳为恭顺,实惧讨伐,宜且命边臣诘其所以来之辞。
三、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每题6分,共12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远景,颔联转写近景,由远及近,由实及虚,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衬托出别样的悲怆。
B.杜甫的诗歌十分重视对仗、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前两联对仗十分工整,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颈联表明作者即使遭遇苦境停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自己气魄壮大而弥坚。
D.“鲲鹏”“图南”是化用《逍遥游》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未卜,也表明了诗人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一联。
四、默写题(12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 , ”两句是作者对时人学习句读而不解惑的看法。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是诗人用沦陷区百姓的做法来表现他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
(3)柳宗元《小石潭记》善用比喻,比如以“ ”表现水声的清脆悦耳,以“ ”形容溪岸的形状。
五、语言表达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明朝苏州一带戏曲的勃兴与当时的经济和商业活动有关,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给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作为民间声腔的昆山腔,是一种___________的集体创作,流传于吴中一带。在众多曲家之中,最后能___________地集大成,并且把歌唱技法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民主而加以分析的,就是被后世尊为“曲圣”的魏良辅。魏良辅虽不能说是昆腔的创始人,但他苦心钻研,( ),这个功劳是很大的。比魏良辅稍晚,梁伯龙与他齐名,创作用昆腔演唱的第一部传奇剧本《浣纱记》的人。从此,昆腔由清曲进入到剧曲。梁伯龙的《浣纱记》无疑是昆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这其间,足以传世的传奇作品不少,最为___________的当属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或称“玉茗堂四梦”。而《牡丹亭》更是汤显祖的___________,数百年来一直被尊奉为“传奇”的圭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群体性 删繁就简 耳熟能详 得意之作
B.群众性 去芜存菁 脍炙人口 扛鼎之作
C.群众性 删繁就简 耳熟能详 得意之作
D.群体性 去芜存菁 脍炙人口 扛鼎之作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建立了独特的歌唱体系,提高了昆腔艺术,改良了昆腔
B.建立了独特的歌唱体系,改良了昆腔,提高了昆腔艺术
C.提高了昆腔艺术,改良了昆腔,建立了独特的歌唱体系
D.改良了昆腔,提高了昆腔艺术,建立了独特的歌唱体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比魏良辅稍晚,与他齐名的梁伯龙,是创作第一部用昆腔演唱传奇剧本《浣纱记》的人。
B.梁伯龙与魏良辅齐名,比他稍晚,创作第一部用昆腔演唱传奇剧本《浣纱记》的人。
C.比魏良辅稍晚,与他齐名的梁伯龙,是创作用昆腔演唱第一部传奇剧本《浣纱记》的人。
D.梁伯龙比魏良辅稍晚,与他齐名,创作了第一部用昆腔演唱传奇剧本《浣纱记》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管做任何工作,有两件事都是最重要的保障,一是吃,一是睡,只有吃得好,睡得好,①____________,对于航天员而言,就更是如此了。
在电视里,航天员在太空舱中飘来飘去,②____________,但实际上航天员的工作强度非常高,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太空出舱任务为例,从前期准备工作算起,到后期收尾为止,航天员需要连续十个小时高强度工作,体力和精神的双重消耗可想而知。既然航天员的工作如此繁重,③____________,而在没有上下之分的失重环境下睡觉,专用的睡眠区是必不可少的。
而说到睡眠区,( )国际空间站的睡眠区显得有些憋屈,在航天员乘组轮换期间,仍然会出现航天员没有床位的情况;天宫空间站的睡眠区相对安静,空间更大,采用了规则的横向布局,更有利于航天员的精神放松。
8、联系上下文,在空缺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5分)
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就不得不提到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那么,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什么不同呢?
B.就不得不提到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不同之处。
C.就不得不提到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那么,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什么不同呢?
D.就不得不提到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不同之处。
10、请把下面的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字数不超过30个字。 (16分)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19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费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六、材料作文(45分)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汉华歆有两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一是“急不相弃”。东汉末年战乱频发,华歆和王朗共乘一艘小船准备出逃。这时岸边有人呼喊,请他们捎带自己。追兵就在后面,王朗不同意,但华歆让那人上船。后来,贼兵追了过来,王朗想把这个人赶下船。华歆说:“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既然已经接纳,怎么能因为情况危急丢下他呢?)”最后,三人经过共同努力而脱险。二是“管宁割席”。管宁和华歆一起学习,门外来了一辆豪华马车,华歆跑去围观,管宁不为所动。后来,管宁与华歆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以上的故事给你哪些感悟和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C; 2.B; 3.A
2、1.B;
2.①城里人和“我”村人对柳树的情感对比。城里人对柳树的情感充满诗意,“我”村人只是从柳树的实用角度看待。
②柳树本身优缺点的对比。柳树实用性不够是缺点,但“我”村人充分使用柳树枝干柔韧性的优点制作椅子、簸箕等物件。
③柳树过去和现在在“我”村存在情况的对比。柳树早年在“我”村还有,但因为在村里用途不大,现在已经没有了。
3.①照应题目和上文。解说了上文的“有用的树,就会越栽越多越长越大,没有用处的树,就会遭到白眼和淘汰”。
②展现出社会环境的变化。漆树当年受重视,因为“我”村当年没有猪油、植物油可以吃,只能吃难吃的漆油;而如今,漆树受到冷落,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条件的改善,“我”村不再吃漆油。
③表达对漆树的留恋、同情。从父亲后来还打大油饼放着,表现父亲对漆树的留恋;从漆树自生自灭的状态,表达“我”对漆树的同情之心等。
3、1.C;2.A
3.①确保耕地数量:要有底线思维,让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
②提高单产数量: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加强育种研究,提升粮食单产量;
③调动生产积极性:要健全政策体系,让种粮人有奔头,进而调动生产积极性;
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在灌溉设施和技术上实现突破,以更好地利用水利等资源。
4、1.A; 2.D; 3.B;
4.(1)执政大臣知道他们的看法不可改变,商议最终也没有结果,就罢免了刘忱,让他回:三司任职。
(2)现在他们表面上装作恭敬顺从的样子,实际上是害怕讨伐他们。应该命令边防大臣责问他们来的理由。
5、1.A
2.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从而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6、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
2.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3.如鸣珮环; 其岸势犬牙差互
7、1.B; 2.D; 3.A
8、①工作才能干得好 ②似乎十分惬意③那么睡眠就显得尤为重要;
9、C
10、示例1: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次/在晚间/被灯光装点/并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
示例2: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开/晚间/灯光秀/并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
11、答案: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