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回忆旧知等方法读懂古文的内容,并能说出古文的意思。
3.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4.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在平时的学习中能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借助注释、回忆旧知等方法读懂古文的内容,并能说出古文的意思。
2.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在平时的学习中能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路,内化方法。
1.集体背诵孔子和朱熹关于读书的两个片段。
2. 总结前文学习方法
一读、二解、三悟、四背诵
3.试用这样的方法自己读一读、学一学片段三。
(学生自读片段三)
相机教学:“皆”和“窥”,课件出示:
看图猜字“皆”: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当很多人同时干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皆”。一起读这个字。你现在看着台下,台下有很多学生,你就可以说,台下的学生都在干什么?第一排学生皆在?(第一排老师皆在认真听讲)老师在?两个以上可以用“皆”。再读“皆”字。
看图猜字“窥”:窥,理解“窥”字(偷偷地看)引导学生借助一张纸从缝隙中看,理解“窥”还表示躲在角落里看。齐读“窥”字。
4.再读片段三,相机介绍作者。
5.全班交流学习所得
(1)师:同学们,这篇小短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何为“有志”“有识”“有恒”?
学生小组讨论后,指2-3名学生发表意见。
(2) 师相机理解“断”、“恒” 以及句子的意思。
强调“断”是“决不”的意思;“恒”是“恒心”的意思;
句子理解:读书人学习,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些说的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没有成不了的事情。三者缺一不可。
板书:志、识、恒
(3)试着背一背
二、前后对比,训练思维
1.对比3篇古人谈读书的文字,有什么相同?
(预设:都是谈论读书的)
2.对比3篇古人谈论读书的文字,又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相机指导。
①从不同角度谈读书。
②谈论的语言风格不同,孔子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朱熹层层推进,逻辑严谨;曾国藩用比喻、典故,形象生动。
三、联系实际,迁移运用
1.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中什么方法对你有启发。
(1)自己练说
(2)同桌互说
(3)全班交流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和古人辩一辩。
(1)三到之中,心到未必最急。
(2)读书,志、识、恒三者未必缺一不可。
3.小结
(1)其实,这位宋代的理学家朱熹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求得知识的方法。他提出的一整套读书方法,是其一生从事教育的经验之谈,一字一句务实而不浮夸,颇值得今人借鉴。课文中的片段就节选自他的《训学斋规》。
至于曾国藩,受朱熹影响颇深,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二字激励自己。在著名的《曾国藩家书》中有不少写给弟弟、儿子的信中都谈到了读书的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
(2)当然,古往今来,谈读书、论读书的远不只文中三人,陶渊明、苏轼、韩愈等文学大家也都在自己的诗词歌赋中谈到读书,相信有心的同学读后一定会受益匪浅。
四、夯实巩固,拓展延伸
1.朗读三则古文,并根据注释说说古文的意思。
2.背诵三则古文。
3.积累5句关于读书的名言,了解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