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矣、耻”等4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
3.通过借助注释、回忆旧知等方法读懂古文的内容,并能说出古文的意思。
4.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借助注释、回忆旧知等方法读懂古文的内容,并能说出古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上课前做个游戏——对名言,我说上句,同学们接下句,敢挑战吗?
课件出示:
2.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几句名言,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①都是古文;②内容都是关于读书的)
3.师: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对于读书其实并不陌生,然而怎么读书,读书有什么法?古人先贤们怎么看待读书,又有什么经验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习几则小古文,题目叫——《古人谈读书》。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你来我往读出味儿
1.浏览通篇,整体把握脉络特点。
(1)师: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篇,说说这篇小古文和们以往学的小古文有什么不同?
(预设:①分成3个部分;②节选自不同的文章;③作者不同;④不是完整的一个故事或一篇文章……)
(2)师:为什么分成3部分?
(预设:因为题目是《古人谈读书》,文中分别是3位古人谈论读书,所以分成3个部分。)
(3)哪3位古人?
(预设:孔子、朱熹、曾国藩。教师相机板书)
2.学习片段一
(1)自由大声地朗读片段一,注意读准读音,读好停顿。
(2)指读片段,相机正音。
强调:
“是知也”中“知”通“智”读zhì,第四声;
“诲人不倦”中“诲”读huì,第四声;
③“默而知之”中“知”读zhì,第四声。
(3)师:读是读对了,但是没有读出文言文的感觉。听老师读,大家感觉一下。
(4)教师范读,指导读好停顿,相机教学“而”前停顿的朗读方法。
师:同学们未必要和老师读得一模一样,但是要读得有点感觉。
(学生练习,试读)
(5)我问你答:吾乃满腹疑问,终须请教,故不耻下问,请大家当一回孔子,我当弟子,请老师不吝赐教。
弟子曰:为何要不耻下问?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弟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请问“知”为何意?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是知道的意思。
弟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最后这个“知”为何意?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最后这个“知”是智慧的意思。
弟子曰:何人为知者?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者为知者。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知者。
师曰:善哉,善哉!众弟子敏而好学,是知也。
(6)拓展:介绍《论语》
课件出示:《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3.学习片段二
(1)师:孔老夫子说的三句话虽然简短,但是寓意深刻,读通读懂并不难,可是接下来朱熹关于读书的言论,你也能把字音读准,再读出古人说话的味道吗?
课件出示:
(2)指名读文,相机点评、正音。
(3)我问你答:吾乃满腹疑问,还须请教,故不耻下问,请大家当一回朱熹,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我当朱熹的贤弟或令妹,请朱熹兄不吝赐教。彼此在问答后,可以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语句互相评价。
贤弟曰:请问朱熹兄,读书有几到?
朱熹曰:读书有三到。
贤弟曰:请问朱熹兄,读书有三到,何为三到?
朱熹曰: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贤弟曰:再问朱熹兄,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何到最急?
朱熹曰:贤弟呀,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贤弟曰:朱熹兄,在下还有一问不明,为何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朱熹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师曰:善哉,善哉!朱熹兄谓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而心到最急,心到矣,眼口亦到矣,真乃诲人不倦,是知也。
(4)拓展:介绍朱熹。
课件出示: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被世人尊称为“朱子”。
(5)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你能读懂前两个片段的意思了吗?
三、文白互译明大意
1.结合注释,先自己说一说片段一和片段二句子的意思,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注,可以打个问号。
2.小组交流
(1)按片段一人选说一句,其他同学认真听,不清楚处可提问、讨论。
(2)汇总不解处,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答疑解惑。
(1)“知之为知之”中“之”有两个,各是什么意思?
相机指导理解:都是代词,指代孔子的训言。
(2)“默而识之”中“默”是什么意思?“识”又是什么意思?
借助注释理解:“识”读zhì,通“智”,智慧。
相机指导理解:“默”不是默默地,而是沉思默想。
(3)这几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教师相机指导和板书。
第一句:告诉我们学习要勤奋,不要偷懒。
第二句:告诉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做人、做学问要实事求是。
第三句: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
相机板书:勤奋、实事求是、谦虚……
(4)“余尝谓”中“尝”是什么意思?
出示:
指导理解:
师:还记得四年级上册咱们学过的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吗?谁来读一读?
师:这里的“尝”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猜猜“余尝谓”中“尝”的意思?
(预设:曾经)
师:所以,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尝”在古文中往往是“曾经”的意思,现在一般是品尝的意思)
(8)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虽然是文言文,但仔细读一读,我们会发现,有些词语、句子跟现在的表达方式还是很相近的。结合上下文猜一猜,我们也能理解个八九不离十。
4.文白互译,抢答比赛
第一轮,同桌间互说
第一轮,教师说,学生抢答。
第三轮,男生女生各派两名代表抢答
5.师:读了这么多遍,大家也理解了意思,你能把片段二背下来吗?
(学生试背)
6.师:朱熹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预设:三个关键词“心到”、“眼到”、“口到”。
教师继续追问:“还能读成一个词吗?”
预设:“三到”。
7.师:这三者可以调换位置吗?为什么“心到最急”?你读书时是怎么做的?
(相机板书:心到、眼到、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