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54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54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8 16:4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导入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颗璀璨的明星。唐朝诗人创作的诗歌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而这方面,李白的贡献是最大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看似离别之作,实则写给朋友的人生告白
学习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目录
作者背景
文本研读
拓展延伸
ONE
作者背景
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作者简介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作者简介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解题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天姥山 mǔ 瀛洲 yíng  天台山 tāi
剡溪 shàn 渌水 lù   著 zhuó
殷岩泉yǐn 栗深林 lì   澹澹 dàn 
訇然 hōng 悸 jì      
       
正音
TWO
文本研读
全诗三节各写何内容?归纳层意。
一、入梦缘由(起)—— 叙述
二、梦游幻境 (景)—— 描写
三、梦后感慨 (叹)—— 议论、抒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1、入梦的原因:
2、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3、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4、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住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逃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 (却矮小得)像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研读第一段——梦游缘起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何从“瀛洲”谈起?
2.天姥山有什么特点?诗人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出这个特点?
研读第一段——梦游缘起
“瀛洲”是东海三神山之一,把天姥山与神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了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因为“云霞明灭”的天姥山与“烟涛微茫”的瀛洲同样神秘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就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 “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研读第一段——梦游缘起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
瀛洲
天姥山


陪衬
神奇缥缈
天姥山有什么特点?诗人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出这个特点?
研读第一段——梦游缘起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高大巍峨
写作手法:对比(势拔五岳掩赤城)
衬托(瀛洲、天台山)
修辞手法: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
天姥山有什么特点?诗人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出这个特点?
研读第一段——梦游缘起
赏析梦境:阅读诗歌第二部分,以时间或地点为序,指出这部分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双音节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研读第二段——鉴赏梦境
表述要点
※抓住主要意象,展开想象
※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诗人的情感隐含在画面中要细心领会。
研读第二段——鉴赏梦境
1、景——寻意象
2、境——组画面概括意境特点。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翰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
3、情——品情感
研读第二段——鉴赏梦境
意境:清幽宁静
学习第二段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
月夜飞渡图
感情:愉悦神往
研读第二段——鉴赏梦境
湖中月景
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两人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热衷政治仕途,但却饱受打击,最终放情山水以排解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谢公,即谢灵运。他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东晋时期,他热衷政治仕途,活跃于政坛,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
研读第二段——鉴赏梦境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
登山奇观图
意境:雄奇壮美
感情:迷醉神荡,乐而忘返
研读第二段——鉴赏梦境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岩泉发出的响声,像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
山中夜景图
意境:险怪阴森 感情:悸动惊恐
研读第二段——鉴赏梦境
栗深林兮惊层巅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电闪雷鸣,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以彩虹为衣,以清风为马,云中的神仙一个接一个地飘然而下。老虎弹着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
洞天石府,仙人盛会
研读第二段——鉴赏梦境
列缺霹雳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洞天奇景图(神仙洞府,仙人盛会)
意境:光辉灿烂、富丽堂皇、热闹盛大、和乐融融
感情:惊叹艳羡,令人神往。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研读第二段——鉴赏梦境
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那么仙人的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和不满,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性格。
研读第二段——鉴赏梦境
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猛然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境消失,失意留恋,痛苦惆怅
梦惊神伤图
研读第二段——鉴赏梦境
诗人梦醒后的心情怎样的,从哪些词语中可看出来?
明确:“长嗟”、“惟”、“失”反映了诗人从梦中惊醒后面对着现实时的失意留恋、痛苦惆怅。
研读第二段——鉴赏梦境
梦游幻境
魂飞剡溪
(一)
着屐登山
(二)
湖月
渌水
清猿
(镜湖)
(剡溪)
凄清幽静
心驰神往
云梯
海日
天鸡
叠岩
花石
岩泉
:青云
:半壁见
:空中闻
:万转不定
:迷、倚
:熊咆龙吟
壮美雄奇
流连忘返
夸张、比喻
第二段小结
洞天仙境
(三)
魂归枕席
(四)
洞天雷
洞天门
洞天境
洞天仙
:霹雳
:石扉
日月照
金银台
霓衣风马
虎瑟鸾车
麻列纷下
魂魄动
起长嗟
惟枕席
失烟霞
神奇壮丽
和穆陆离
向往自由
追求乐土
梦游幻境
天马行空
想落山外
憎恨现实
痛苦惆怅
想象夸张
浪漫主义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诗人在感慨什么?
悟读第三段——梦醒感叹
感慨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就像一个恍惚迷离的美梦,虽荡气回肠,却是那样的虚幻无常。人生万事,包括功名富贵,也都将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由此看来,人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
与其执着于尘世,不如归隐名山,求仙索道,做一个无拘无束的逍遥之人。
几多失意
几多感伤
“诗仙”生平
14岁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病逝当涂
兼济天下的壮志一生未变
李白有展翅高飞的天才,有建功立业的愿望,
可是却不逢时机,抱着天才的狂想,
一次次失望与世,虚度一生。
梦是他壮志难酬的安魂曲,
是他怀才不遇时的精神家园。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感慨之余,诗人终于表露心迹:
我之所以离去,去访山寻仙,是为了远离这里黑暗的现实,去效法谢公,徜徉山水之乐,以表示对权贵的鄙弃和不妥协。体现了他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
悟读第三段——梦醒感叹
2、历来评论家都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表现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点亮了全诗怎样的主题?
诗人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直接抒发了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诗人宁可放浪山水之间,也绝不低眉顺眼奉事权贵,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这种蔑视权贵的气魄和精神,不论穷达,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是李白的伟大之处,也是李白诗歌最具魅力的地方。
点亮了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
用浪漫艺术追求理想人生
以不屈傲骨维护独立人格
悟读第三段——梦醒感叹
梦游天姥
梦之因
梦之悟
梦之别
现实丑恶
人生际遇
寻梦长安
人生理想




追求个性自由
蔑视权贵
用浪漫艺术
追求理想人生
以不屈傲骨
维护独立人格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知人论世,抒情言志
课堂小结
1、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
2、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写作特点
THREE
拓展延伸
“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
——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我们熟悉的李白
然而李白究竟是一个山林隐士。他是个出世之士,贺知章所谓“天上谪仙人”。……他的高傲、他的狂放,他的飘逸的想象,他的游山玩水,他的隐居修道,他的迷信符箓,处处都表现出他的出世的态度。……所以我们读他的诗,总觉得他好像在天空中遨游自得,与我们不发生交涉。他尽管说他有济世、拯物的心肠;我们总觉得酒肆高歌、五岳寻仙是他的本分生涯,济世、拯物未免污染了他的芙蓉绿玉杖。
——《白话文学史》第十二章
胡适眼中的李白
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5岁-25岁
2.壮游与求仕期:26岁-42岁
3.长安三年入仕期:42岁-44岁 供奉翰林,后受排挤,赐金放还。
4.再次游历期:44岁-55岁 离开长安,再次漫游。
5.安史之乱期:55岁-62岁 做了永王李璘的幕僚,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玄宗还都,大赦天下,得还。62岁,死于当涂。
李白的人生经历
“……不屈己,不干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区宇大定,海县清一……然后浮五湖,戏沧洲。”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古风》其十
李白的政治理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世人只看到他的狂傲,却没看到他喊得那么声嘶力竭,无可奈何。生命在最困顿的时候才会发出反抗的强音,他的傲岸不屈建立在他作为一个士人不得志的辛酸悲苦之上。
一句穿越千古的名句背后会是一个灵魂、一个生命所承受的重量。
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也有人认为表现了李白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你怎么看?
梦境消失,诗人于惊悸中返回现实,方知“古来万事东流水”。 诗人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这些诗句包含了诗人对人生多少失意的感慨! 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
而唯一能抚慰诗人内心创伤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即徜徉山水之间,寻仙求道之乐。诗意至此,或可完结,但诗人却另加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如响落天外,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唱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愤激心声。这是诗人思想性格中更强烈的一面:不对人生屈服,不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
李白:有济苍生、安社稷之理想,当了文官,触犯权贵,赐金放还,寄情山水,求仙访道
对于李白和陶渊明,你更欣赏谁的生命状态?
陶渊明:有过“猛志逸四海”,爱丘山,时隐时仕,五十多岁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想侍奉权贵,主动辞去县令,归隐田园
谢君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