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构造地貌的形成——褶皱山(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1构造地貌的形成——褶皱山(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8 16:1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褶皱山
Fold Mountains
目录
褶皱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接触过“大陆漂移说”理论,加上对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学习,对“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为本节进一步以山地作为案例,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
内力作用较难以直接观测,且本节较为抽象的概念性知、定理性内容较多,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本节教学立足于真实情境,并借助实验模拟,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对内力作用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
结合模拟实验,探究活动中能够利用综合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自主性。
区域认知
了解褶皱山的概念及其结构,识记褶皱山的分类。
地理实践力
通过实验操作说明褶皱形成的过程、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相互关系。
人地协调观
从地理视角去认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价值观。
判断背斜、向斜两种形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所以每逢假期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去爬山,即便不是假期也会同样会有人去爬山。那么山为什么能如此吸引我们的目光,就像PPT上的一样,山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展现出各种奇形怪状的样子,有的山长得像千层饼,有的山长得像花卷。那这些弯弯曲曲的山是怎么样形成的呢?
教学过程
二、新课教授
1、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二、新课教授
1、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二、新课教授
1、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二、新课教授
2、褶皱山的地貌形态
正常褶皱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地貌形态
倒置褶皱
(内力作用)
(外力侵蚀)
教学过程
二、新课教授
3、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三、小结作业
1、课后作业——收集背斜、向斜在其他工程选址上的应用并思考其原因。
2、结合板书内容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快速形成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
2
3
能够说明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能够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能够解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知识回顾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趋于平坦
岩层
1
2
3
4
岩层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的,岩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地到达地表。
一般来说,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所以,自下而上,岩层由老到新。
褶皱
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背斜和向斜
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褶曲
褶曲
褶曲
背斜
向斜
岩层向上拱起的部分称为背斜
岩层向下弯曲的部分称为向斜
地貌形态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正常褶皱
(初期)
成因:内力作用
地貌形态
向斜成山
背斜成谷
地貌形态
背斜
向斜
为什么甲地成为了山岭,乙地成为了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侵蚀
向斜顶部受挤压作用,岩石坚硬,不易侵蚀
地貌形态
背斜
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侵蚀
向斜顶部受挤压作用,岩石坚硬,不易侵蚀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倒置褶皱
(外力侵蚀后)
成因:外力侵蚀
地貌形态
怎么判断背斜和向斜呢?
1、根据岩层弯曲形态
2、不能根据地形判断
3、根据岩层新老关系
岩层新老关系
背斜
向斜
1
2
3
4
3
2
1
3
2
3
4
2
1
2
3
4
岩层数字越大,年龄越大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课后思考
1、修建地下隧道时应该选择在背斜还是向斜?
2、找水、找石油、天然气应该选择背斜还是向斜呢?
谢谢大家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