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8 18:0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温故知新
甲午战争
背 景
过 程
结 果
影 响
中国:
日本:
国际环境:
朝鲜:
爆发:
结束:
1894.7,丰岛海战
1895初,威海卫战役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①三国干涉还辽
②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③“门户开放”政策
割地、赔款、
增开商埠、设厂
清政府软弱腐朽、军备废弛
“大陆政策”
列强支持、默许、纵容态度
东学党起义
根本原因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概念;
2.能提取康有为、梁启超等在戊戌变法中所做的主要史实信息,形成归纳戊戌变法史实的能力。
3.合作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影响,并能领会谭嗣同为变法英勇献身的牺牲精神。
学习目标
材料一:“甲午后,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1300
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梁启超
知变的趋势
求变的开始
材料二:当时任刑部候补主事的张元济说:因为朝鲜事件,中国和日本开战,结果我们被日本打败,大家从睡梦中醒来,觉得不能不改革了。
----邢超《戊戌变法真相》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
时间
背景
领导人
主张
结果
意义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1895年
康有为、梁启超
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
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维新派兴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1)组织学会、学堂
(2)创办报刊
《时务报》
1896年创刊于上海,梁起超主笔。
宣传观点:变法图强
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 2.发展 ·宣传思想】
思考
《国闻报》
1897年创刊于天津,严复主笔。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891广州万木草堂
1895上海强学会
1895北京强学会
1895北京《万国公报》
1896上海《时务报》
1897长沙时务学堂
1897天津《国闻报》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871-1908)
“五帝三王, 不相沿袭,……各宜努力向上,发奋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皇帝《明定国是诏》
国家的方针政策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光绪帝,1875年-1908年在位。 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
(1871—1908)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二、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高潮——百日维新
1.背景: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共103天
2.时间:
3.目的:
变法救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等)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打击旧官僚,有利于维新派参与新政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军事实力增强
有利于西学传播和新式人才培养
经济
政治
文化
教育
军事
百日维新“新”在哪里?

这些措施有何作用?
变法颁布了哪些措施?
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二、百日维新
走近百日维新
废除变法诏令
(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
光绪被
囚于瀛台
戊戌政变
谭嗣同
刘光第
杨深秀
康广仁
杨锐
林旭
“戊戌六君子”
二、百日维新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
谭嗣同殉难画
如何看待谭嗣同的殉难?
感知人物
二、百日维新
二、百日维新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
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变法运动缺乏群众基础,所以很难成功
谭嗣同想做第一个中国因变法而牺牲的人,希望唤醒人们的觉醒
“贼”指谁
为什么“无力回天”
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二、百日维新
材料二:领导这个运动的人,看不见农民革命的力量,他们所企图的都是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抵制农民的革命。这样脱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注定了只能得到悲惨的失败。 ——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
材料一:维新派由于急于求成的心态,从变法一开始就提出了“全变”
的思路与齐头并进的举措,他们不分轻重缓急地急躁操作,使传统顽固
守旧势力及各种潜在的反对势力都被动员起来,对变法进行更疯狂地阻
挠,从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朱立《急于求成加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脱离人民群众,缺乏群众支持;
急于求成,措施过激;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材料三: 光绪皇帝既无实权,又无军队,维新派谈起变法头头是道,而一遇武力威胁,就一筹莫展,在束手无策之中,便甘冒想拉拢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来对付慈禧太后和荣禄的武力威胁。其实袁世凯早就收到荣禄的赏识,而且是一个狡诈多端的奸雄。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他们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而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戊戌政变,百日峥嵘负愎狂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运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地。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历史起点……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各依其不同的宗旨,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
得到的启示
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救中国,不能带领中国走向富强,不能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救亡图存,单纯依靠腐朽的清政府自身进行政治改良已是不可能,中国的前途必将是武力推翻清政府,革命的雷声已在云层中隆隆作响!
戊戌变法
序幕:
发展:
高潮:
结果:
公车上书(1895)
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
百日维新
1898年6—9月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慈禧政变、光绪被囚、
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
本课小结
课堂练习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强学会的成立B.《万国公报》创刊C.“公车上书” D.保国会的成立
2.强学会属于(    )
A.地主阶级政治团体
B.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C.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D.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组织


3.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甲午以后,康有为觉得时机到了。李鸿章所不敢提倡的政治改革,康有为要提倡。”材料中的“物质改革”“政治改革”是指
A.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B.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C.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D.发展实业、工商救国
4.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5、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  )
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
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

6、“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
B、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与慈禧太后
为首的“后党”的斗争
C、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旧势力的斗争
D、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斗争

7、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