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8 18:1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秦始皇陵
长城
秦始皇陵与长城都是秦朝时期建造的伟大工程,除此之外,秦朝还建造了许多大型工程,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秦朝,秦始皇统治时期的秦朝是靠什么力量来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建造如此之多的大型过程的呢?
制度的力量
帝制时代的到来: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视域下的大秦帝国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目录
CONTENTS
01.
一、从分裂到统一:大秦帝国的崛起始末
02.
03.
04.
二、秦始皇与法家思想: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概况
三、治世之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与不足
三、专制主义下的矛盾与调节:秦帝国的崩溃与楚汉战争
一、从分裂到统一:大秦帝国的崛起始末
一、从分裂到统一:大秦帝国的崛起始末
(一)时代背景
材料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梁惠王:天下恶乎定?孟子:定于一。
——《孟子·梁惠王章句》
政治上,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各诸侯国僭越周礼,相互混战。
从社会安定的角度而言,只有统一才能结束各诸侯国之间无休止的战争。
(一)时代背景
春秋历史与西周最明显的一个不同点是王权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东迁后的周王室势力大为削弱,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
——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战国时期,几大诸侯强国之间进一步展开规模更大、更为激烈的兼并战争。经过长期混战,西方的秦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建立起统一的君主专制帝国。从割据、兼并到最后统一,这就是贯穿战国250余年历史的主要线索。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旧制度的瓦解与崩溃,使得时代呼唤着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制度与政权来重建社会秩序。
(二)秦朝统一的原因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史记》
战争促使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尤以秦朝的变法运动最为彻底,奠定了秦朝统一六国的基础;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论衡·书解》
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商鞅变法的措施主要分两次颁行。公元前356年,第一次颁布变法令,以厉行法治,强化君主集权为主要内容。公元前350年,颁布第二次变法令,在第一次变法的基础上更着重于新制度的建设,彻底废除古老的农村公社井田制,铲除其田界封疆,建立新的田制和亩制,由国家将土地授予个体农民耕种,统一征收赋税。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卒,太子即位,是为秦惠文王。商鞅被诬以谋反之罪,车裂处死。但新法在秦长期行用并取得显著成效,改革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秦国亦因而得以长期保持强盛的国力,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根据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整理
商鞅虽死,而秦国却因此而崛起。战国七雄中,秦国的改革最为彻底,收效最大,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对六国的统一的进程,进入到了一个等待一位强大历史人物的登场,以驾驭秦国这个强大的国家机器的阶段。
(二)秦朝统一的原因
及至秦王,奋六世(孝公及以后五世秦王)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登上至高位置)而制六合。
——贾谊《过秦论》
秦始皇个人的努力
(秦之)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 敬、忠信。……入其国(首都),观其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观其朝廷,其朝(早)间听决,百吏不留,恬然如无治者。
——《荀子 强国篇》
材料一
材料二
秦国的优势
二、秦始皇与法家思想: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概况
二、秦始皇与法家思想: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概况
秦王朝立国的主导方针是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尊崇君权、厉行法治,适应了专制官僚制取代宗法分封制的历史趋势,因此各国变法运动绝大部分都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变法以秦国最为彻底,法家思想的贯彻也以秦国最为深入,对秦王朝的建立和速亡都具有重大影响。
——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真正对新兴王朝政治实践产生深刻影响的思想家是韩非。韩非是战国法家的后期代表人物,也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出身于韩国贵族,早年曾受学于荀子,人秦后受同学李斯谗毁,下狱自杀。韩非虽死,但他的法治思想和君主专制思想却得到了秦王政的赏识,被充分贯彻于秦朝统一前后的政治实践当中。
——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一)法家思想视域下的秦朝
材料一
材料二
法家思想成为了秦朝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对秦朝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二)“皇帝”的由来——秦始皇与秦朝的政治制度
(秦王嬴政)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
——《资治通鉴》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皇帝制度,确保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为后世所沿袭,影响深远。
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帝制度既是秦始皇个人意志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
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开端与体现
此时期的君权与相权尚未构成尖锐的矛盾,军权与相权的矛盾,要到后面的历史才显现出来。
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承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三公九卿制度的特点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的推行,既是为了维护皇帝制度,也是为了适应全国统一之后的国家政务的处理;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早在秦朝时便已经体现出了分权与相互制衡的特性;
秦朝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一套官僚机构。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承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是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是副承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三)地方治理的新变化——郡县制
材料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开创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典范。
(三)地方治理的新变化——郡县制
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有了郡县制的雏形;至秦朝,郡县制完全取代分封制,既有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因素在其中,也体现着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郡县制的推行,是秦朝中央集权制最明显的体现;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三、治世之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与不足
三、治世之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与不足
秦始皇统一后,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北击匈奴,最终夺回“河南地”,设置郡县,移民屯垦。为抵御匈奴侵扰,秦朝利用战国时秦、赵、燕诸国北边边墙,加以整修连贯,筑成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这是闻名世界的古代伟大工程。
——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一)制度的优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治理模式
材料一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秦朝得以调动全国的力量对抗匈奴,修建起了伟大的工程——长城,在与游牧民族的对抗中,秦朝有制度上的优势。
(一)制度的优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治理模式
材料二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让秦朝在建造陵墓的工程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将当时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到了极点,但也为秦朝的覆亡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二)制度的弊端——从秦始皇与秦二世说起
商鞅学派的政治理论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陷。主要是只强调以硬的一手治国,满足于其立竿见影的近期效应,而完全忽视了软的手、即教化与道德在治国方面长久而深远的作用。与此相联系,过分注重了强国的政治目标,一切为之服务,使整个社会处于高速运转、高度紧张当中,缺乏调节和弹性,存在着崩溃的危险。
——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一
法家思想的缺陷,是秦朝治国思想上的一大弊端,缺乏调节的法家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隐患。
秦朝的治国思想
(二)制度的弊端——从秦始皇与秦二世说起
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材料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体现着君主权力不受限制,君主的权力是建立在剥夺他人合法权利之上的权力,只要君主专制制度还存在,普通民众就谈不上个人合法权利得到保障。
(二)制度的弊端——从秦始皇与秦二世说起
材料一
史载秦朝北修长城动用40余万人,开拓岭南戍边动用50余万人,修建骊山皇陵则征发了70余万人。除朝廷直接征役外,地方官府杂役也无不征用民力。据估计,秦朝日常从事当兵服役的劳动者达到壮年男子的三分之一,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
——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国家大型工程与政治制度
秦朝的政治制度在维持国家运转的同时,也在压迫这底层民众。伟大工程的建造,往往是造福后人,但却给修建者带来痛苦。
帝制时代下统治者的残暴——以秦二世为例
材料一
胡亥继皇帝位,史称秦二世。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酷烈。为秦始皇治丧时,他下令将后宫无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将役使修建始皇陵的工匠全部封杀于陵中,以免泄露机关信息。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秦二世:专用天下适己。.....长享天下而无害。
李斯: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能穷乐之极,荦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然后可谓能明申韩之术,而修商君之法。
——节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
当缺乏治国理政能力的君主登上帝位后,往往是人民的灾难,帝国的劫难。
四、专制主义下的矛盾与调节:秦帝国的崩溃与楚汉战争
三、专制主义下的矛盾与调节:秦帝国的崩溃与楚汉战争
秦二世进一步加重了对农民的压迫,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社会危机一触即发,到了“人人思乱,四海鼎沸,草泽竞奋"的地步。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一)矛盾迭起的大秦帝国
君主专制下最尖锐的矛盾,通常是农民被压迫到了的无法生存的地步,以农民起义的形式爆发了出来,给整个社会以巨大的冲击,产生广泛的影响。
(一)矛盾迭起的大秦帝国
材料
在全国范围内,“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人民群众纷纷加入了反秦斗争的行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天下为之麋沸蚁动,云彻席卷方数千里”。项梁、项羽起义于吴县,刘邦起义于沛县,其余“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在农民反秦斗争的巨大浪潮推动下,六国旧贵族,中小官吏,也从各个角落里起兵反秦或投奔农民军,如魏国的名士张耳、陈余,在陈县加入了起义军;山东儒生、孔子八世孙孔鲋也“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做了博士官。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秦帝国的灭亡,既有其内部的因素,外部的原因也不容忽视。
帝制政权重建的过程——以楚汉战争为例
材料
刘邦“约法三章”刘邦率军进 人成阳后,采纳了樊哙、张良的建议,退军灞上,封闭秦朝的珍宝府库,宣布废除秦的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刘邦的“约法三章”,一方面是重建封建法制的开始,是保护地主阶级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政治宣言,另一方面,它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因此得到了关中各阶层人民的支持。“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慰劳刘邦的军队,“惟恐沛公不为秦王”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帝制政权的重建,往往是出现了一位较为贤明的君主,这与末代王朝的昏君截然相反。
囿于世家贵族的项羽
材料
公元前 207年,项羽在河北消灭秦军主力后,就率领大军,冲破函谷关,进驻鸿门(陕西临潼东),准备与刘邦决一雌雄。......刘邦自知众寡不敌,采纳了张良的献策,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设宴招待刘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鸿门宴”后数日,项羽率军人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官室,收财宝妇女,然后发号施令,分割天下。他尊怀王为义帝,都于郴(湖南郴县),接着又暗杀了义帝。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占梁、楚九郡,都于彭城(江苏徐州)。封刘邦为汉王,居巴蜀汉中,又三分关中,封秦降将章邯等三人为王,以牵制刘邦。另外又将自己的亲信以及趁农民起义而拥兵割据的旧贵族分封为王,共封十八个王。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囿于旧制度的项羽,终究败给了出身低微的刘邦。
帝制时代下的轮回
材料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即皇帝位于定陶附近的犯水之北,是为汉高祖。先定都洛阳,五月迁都长安(陕西西安市),重建地主阶级的统一政权。于是在秦亡之后的第五年,又出现了统一的西汉王朝。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经过农民战争的洗刷后,建立的政权均为帝制政权,但凡政权的最高领导者,都想当皇帝。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