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8 18:2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温故知新
1、列举辽、金、元的政治制度?
2、元朝如何加强地方管理的?(地方制度?吐蕃?西域?台湾?)
3、元行省制的作用?
4、元朝实行的民族政策?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宋朝一日游
清晨,我们在大宋报时人的钟声中醒来,然后洗脸、刷牙,吃早点。
宋朝一日游
馉 饳(gu duo) 小 吃
“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
陆游《残春》
蹴 鞠
捶 丸
宋朝一日游
《东京梦华录》载:
“在京正店
(大饭店)
七十二户,
其余皆
谓之脚点
(小餐馆)”。
宋朝一日游
《东京梦华录》记载,
宋代“瓦舍勾栏”
十分之多,
仅汴京就有
“大小勾栏
五十余座”,
有的甚至
“可容数千人”。
宋朝一日游
宋朝一日游
逛夜市、
吃夜宵,
吃饱喝足回家去。
若是意犹未尽,
还可以挑灯作词,
记录下一日游中
难忘的瞬间。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标要求:
1.掌握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情况;
2.理解经济重心南移化的原因及影响;
3.了解辽宋夏金时期社会的变化。
650万户
2088万户
1、北宋的人口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约1亿
人口
一、经济发展状况
1
2
农业
手工业
3
商业
4
经济重心南移
1、农业发展表现:
1.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
2.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水稻 麦子 棉花
吃穿
3棉花在内地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元朝南方植棉普遍
4、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稻麦复种制:稻麦复种制就是以稻、麦两种作物轮种的复种方式。每年六月份种水稻,十一月份水稻收获,然后翻耕播种麦子,越冬至来年五月收获。
1、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在地域分布上出现的什么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1:不同时期我国南北方的人口数量及所占比例情况
长安
2、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2:“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
中又为东南根抵(根基、基础)。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宋史》
原因:北方战乱,南方较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长安
淮河
秦岭
淮河
秦岭
淮河
秦岭
淮河
秦岭
淮河
秦岭
淮河
秦岭
淮河
秦岭
淮河
秦岭
淮河
秦岭
地域:
黄河流域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长江流域
过程:
魏晋时期 南宋完成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根基、基础)。 ——《宋史》

隋唐大运河 元代运河、海运图
经济重心南移表现
南宋苏湖熟,天下足
表现:
元朝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漕运和海运主要用于运输南方粮食和赋税
北宋户口分布南多北少
官方二十四史收录的各省名人统计表
文化重心南移
4、经济重心南移影响
材料二……(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庙(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宋元之际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二)
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
温故而知新
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经济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这说明(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
政治稳定
2、手工业发展表现: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 钧窑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 (宋)苏轼《石炭》
宋代的通俗读物

部门 概况 地位或作用
制瓷业
矿冶业
印刷业
宋朝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
元朝烧出彩绘瓷器青花和釉里红,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成为继丝绸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煤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宋朝新兴的手工业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造纸业的发展
宋代互市图 元代纸币 宋代海外贸易图
(与少数民族的边境贸易)
年代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3、商业和城市发展表现
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 《清明上河图》中北宋开封城的热闹街市

宋元商业
繁荣表现
市场扩大
贸易增长
城市发展
边境市场(少数民族),经济往来密切
基层市场(平民大众)
海外市场(国际贸易)发展繁荣
货币(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代作为主币发行)。
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称为国库重要财源
北宋东京城(开封)
南宋临安城(杭州)
元大都(北京)(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3、商业
活动范围扩大:
时间不受限制:
①街市制代替坊市制②乡镇出现了草市
出现了夜市、晓市
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
澶渊之盟后,北宋在与辽接壤的地区设置榷场,如霸州外、雄州。
知识链接:榷场
中原及江南地区向北方输出的主要是农产品及手工业制品之类。
辽、金、夏地区输往南方的商品则有牲畜、皮货、药材、珠玉等。
经济发展
经济重心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农业:耕作技术、经济结构、棉花种植、边疆开发
手工业: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技术领先世界
商业:市场、贸易、城市
知识结构
经济
之变
社会之变

材料1:宋代科举更为完善。由唐朝的“工商不得入仕”到宋代的“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基本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强调公平竞争,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材料2:“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宋蔡襄
材料3:“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与世官,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
四、社会的变化
史料探究







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
四、社会的变化
变化一 原因
1.科举制的完善;
2.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世家大族的衰落。
门第观念
的淡化
史料探究
功利化
四、社会的变化
材料4:“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世袭人身占有) ——《唐律疏议》
材料5:“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6:“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人身束缚较强
契约关系
趋于平等
史料探究
四、社会的变化
变化二 原因
1.封建经济的发展;
2.政府户籍制度的
调整。
社会成员
身份趋于
平等
史料探究
平等化
四、社会的变化
材料7: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材料8::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社会流动
性加剧
材料9:商品经济富于流动性和分化性,引起社会变革,在引起变革诸因素中,商品经济是最根本的。——林文勋:《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史料探究
四、社会的变化
变化三 原因
1.商品经济的发展
2.科举制的完善
3.国家政策的调整
国家对社会
的控制相对
松弛
史料探究
流动化
四、社会的变化
原因 社会变化
1.世家大族的衰落; 2.商品经济的发展; 3.科举制度的发展; 4.政府政策的调整。 门第观念的淡化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史料探究
(根本原因)
关于宋朝,学术界一直有两种互相对立的看法,一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一是积贫积弱,保守因循,屈辱投降。
这两种看法各有其事实依据,只不过是看待历史的角度有别。造极说更多地是从经济文化着眼,强调的是两宋经济繁荣,思想进步,科技发达,社会稳定。贫弱说,更多地是从政治军事和对外关系着眼,强调的是财政紧张,军力孱弱,因循苟且。
探究: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原因?
(从交通、政府政策、经济、政治、中外交流等方面思考)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政策: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发展生产,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3、中外交往、民族融合加强;
4、交通便利(大运河、丝绸之路);
5、经济: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6、人民的辛勤劳动
小结:
活动探究
宽松和谐
繁荣富足
公正平等
“宋以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钱穆
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角度列举史实论证上述观点。
繁荣富足
经济发达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物质丰富
宽松和谐
门第观念淡化
贱民阶层减少,
社会成员趋于平等
科举制度完善
公正平等
人身束缚减少
国家控制松弛
商业环境较为宽松
积贫积弱 冗官冗费 靖康之耻 北亡南退繁华下
危机四伏
千古一宋
商贾云集奇珍荟萃坊市林立早晚叫卖看大宋
盛世繁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