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比热容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2. 知道影响比热容大小的因素。
3. 用比热容解释有关自然现象。
4. 简单的热量计算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
1. 比热容概念;
2. 热量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比热容的概念的形成。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水、煤油,加热器等。
五、设计理念
1.本节探究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 2.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六、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同样的日照条件,海水的温度和沙滩不一样。白天,海水凉,沙滩烫脚。傍晚,沙滩凉了下来,海水却还暖暖的,这是为什么呢?
实验探究: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若要使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必须继续给水加热一段时间,说明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得出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引出比热容概念(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并且知道其物理意义。
学生设计实验
讨论2分钟,
物质:水,质量为50克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加热时间(s)
升高温度(oC)
物质:煤油,质量为50克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加热时间(s)
升高温度(oC)
小结:(定性)相同质量,升高温度相同,物质不同,吸收热量不同。
(定量)物质相同,吸收热量与质量、升高温度乘积的比值相同。
(定量)物质不同,吸收热量与质量、升高温度乘积的比值不同。
(板书)比热容(c)
公式:c=Q/mΔt
单位:焦/(千克·摄氏度)、J/(kg·oC)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 oC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八、课堂练习
1. 下列物质的比热容发生改变的是( B )
A. 一杯水倒掉半杯
B. 水凝固成冰
C. 0℃的水变成4 ℃的水
D. 将铁块锉成铁球
2.夏季的海边,昼夜温差小,气候宜人,这是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下列现象不能反映水的这一特性的是( B )
A.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循环系统常用水做工作物质
B.炎热的夏天人们在地面上洒水降温
C.北方冬天使用的暖气用水做工作物质
D.城市周边的河流湖泊往往成为避暑胜地
3.要把2kg的水从20℃加热到100℃,至少需供给多少热量?
已知:c=4.2×103J/(kg·℃),m=2kg,
t1=20℃,t2=100℃。
Q吸=cm(t2-t1)
=4.2×103J/(kg·℃)×2kg×(100℃-20℃)
=6.72×105J。
九、板书
13.3 比热容
探究:物体吸热多少与升高的温度有关,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3. 单位:J/(kg·℃)
4.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5. 比热容的计算c=Q/mΔt。
十、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我在设计此课时,从沿海渔民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3. 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