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先秦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型的重要时期。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应该说,从先秦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裁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还要回到古代那样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当然,读了古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现代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曾经说过:“学古诗文的目的是做一个现代人。”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有改动)
材料二: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时,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历史上的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许多英雄和天才人物,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5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敬仰。也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古诗词?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行路难》,李白在诗中感慨“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这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阻,“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我国古代很多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但是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熟读古文不仅让我们发现中文之美,领悟到古人造诣的高深,还有助于我们理解几千年的中华文化。
B.作为现代人,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人格修养,还可以为我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搭建桥梁。
C.有人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是因为唐代诗人作品中抒写的生活和情感以及高超艺术水准和高深思想境界。
D.古诗里有诗人遭遇的困难和挫折,但最终传递出的是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这也成为了许多诗词经久不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功利思想使一些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但从文化意义上讲,作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中国人,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B.古典诗词能够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回应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依旧热度不减。
C.材料二引用李白《行路难》的例子,意在论证李白面对重重困难也会迷茫,但仍会传递出自信豪迈的乐观心态的观点。
D.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人们依然热爱古诗词,就在于其所蕴含的诗意和文化已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精神的力量。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历史学家傅斯年说过,现代汉语写作仍是一项没有完成的试验,希望在明清白话、古文和现代翻译体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的汉语写作风格。
B.南怀瑾老先生认为,教孩子们先认识《千字文》,把繁体字、简体字都认得,写文章自然写得好。
C.梁启超谈读书时曾说过,中国书没有整理过,十分难读,这是公认的,但读中国书,给人不卑不亢的底气。
D.著名学者傅佩荣教授说:“30岁之前要读儒家,40岁之后读道家,50岁左右读《易经》……学会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
4.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5.班级拟召开《蜀相》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二,列出发言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李开会
龙颖
下了几天的暴雨终于停了,太阳也已经出来了,但风一吹还是很冷。小镇上萧条一片,街道旁家家闭门封户,一场暴雨把这往日的人间烟火也冲刷走了。
今天早上镇上要开会,要求各村各寨的村主任都要参加。一大早,老李就起来了,没惊扰村里任何人,自己徒步走到了镇上。
前脚刚踏进镇政府的院子里,一眼瞧见了空中飘扬的红旗,老李后脚就软了。整个人就像突然被扎了一针的皮球,内里轻飘飘的,十分没底。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他从未见过如此庄严肃穆的情景,心里一下就打了退堂鼓。后脚怎么也抬不起来,怎么也跨不过镇政府这铁门槛。
门卫觉得奇怪,赶忙出来询问:“老乡,您是有什么事?”
“我……我……我是营头村的村主任。”老李一把按住发抖的大腿,把后脚抬了进来。
“哦,来开会的吧。快去吧,他们快开始了。”门卫转身就走,给老李提了个醒。
老李见门卫进了传达室,关上了门,嗓子眼上的一颗心才落下了。老李抬手抹了抹额头的虚汗,整理了一下黑色的中山装,战战兢兢地走进了铁门。各个办公室的门都是开着的,老李也不知该从哪一扇门进,走到一扇门就往里瞧上几眼。
老李犹豫着要不要上去再问一下门卫,一抬眼,就看见了玻璃窗后面门卫迷惑的眼神。慌忙间,老李立刻转开了头,却在下一秒又看见了大门前立着的“为人民服务”的牌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的,像一团灼灼燃烧的火焰,烤得老李大汗直冒。
背后传来了门卫的开门声,老李全身血液突涌至心脏,心脏“突突”地撞击着胸口。老李往后偷瞄了一眼,发现门卫已经在门前拿什么东西了,老李大脑里立刻闪现出电视上的那些警匪狭路相逢的情景,警察快速掏出枪,朝着匪徒,抬手就是一枪。
老李心里害怕极了,抬起双脚,绕过“为人民服务”,噔噔跑上了二楼,一不小心摔在了楼道上,连忙捂住嘴,紧张地环视了四周。见没人,赶忙深吸了几口大气。
待稍稍平静下来,老李慢慢地趴在窗户上,只露出脑袋望向院子里。
门卫不知何时抬出了一张软椅,正舒舒服服地躺着晒太阳。老李紧绷的心才放松下来,顺着墙,一屁股滑坐在了冰凉凉的楼道上。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一惊一乍,老李憨实实地挠了挠头,忍不住笑了出来。
楼道里静悄悄的,老李迷迷糊糊间听到有人在讲话,断断续续的,一个人讲完另一个人接着。老李激动得立刻爬起来,循着声源悄悄地走过去。越往前走,声音越大,听得越清楚。老李高兴透了,终于找到开会的地方了。
他立刻从中山装的口袋里拿出工作报告稿,粗糙的大手刚一触碰到门把手,反射性地缩了回来,心里又打起了退堂鼓。
这么大的场面,要是徐主任,肯定不怕。可是,我是李老头啊,我怕啊!
会议室里面突然重重拍了一下桌子,老李被吓得哆嗦起来,整个人向门倾去,无意间推开了会议室的大门。
会议室里安安静静的,坐着的人都低垂着头,只有干练的镇长站着,十分正气凛然地叉腰看着面前的众人。他瞧见了门口哆嗦的老李,缓了缓神色问:“你是做什么的?”
老李定了定神,立刻解释道:“哦哦哦,领导您好,我……我是来开会的。”
老李赶忙摊开手中的东西,小步跑到镇长身边,双手递给他过目。
“你是?”镇长收了东西,放到了自己面前的桌子上。他的印象里没有哪个村的主任是长这样的。
“我是营头村的徐主任。”老李明明十分紧张,却强迫自己挤出笑容来回答他的话。电视剧里面,下属对领导都是这样的,老李也这样演。
“把笑容收了!干部要有干部的样子,嘻嘻哈哈的干什么!”
老李被威慑住了,心里的紧张现在全部都表现出来了。整个人抖得跟筛筛子一样,紫色的双唇激烈地上下打着架,硬是讲不出一句话来。
“营头村的徐主任,不是在昨天走访贫困户的路上被大水冲走了吗?”一堆人中不知谁说了一句,大家的目光突然齐刷刷地投到了老李身上。
老李知道自己被揭穿了,一只手不停地抹着脸上的汗,一只手紧紧地按住直发抖的腿,一时没控制住,瘫坐在了地上,大哭起来,“徐主任是个好人,山洪来的时候,他把报告稿塞给我,把我推到了旁边的高地,自己……”老李哭着拿过报告稿,深深地埋在自己的胸前,“今天的会他准备了好久,我只是想帮他把会开完……”
众人皆默默地低下了头,镇长抹了抹眼泪,蹲下来把老李扶起来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自己走到了旁边,对着下面的人说:
“下面,我们有请徐主任报告自己的工作……”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门卫”这一人物出现多次,引发了老李的心理波动和举止变化,从而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在意识到自己一惊一乍之后,老李忍不住笑了出来,这既是忐忑之后放轻松的表现,也是为自己解嘲。
C.老李进入会场时,恰逢会议气氛紧张,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他忙把徐主任的报告稿交给镇长检查。
D.听到老李代替徐主任开会的缘由,众人感到羞愧和不自在,为之前轻视老李的错误行为而低下了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描写了镇政府院中的红旗、“为人民服务”的牌子等典型景物,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这种气氛加剧了老李的紧张,促成其一系列反应。
B.镇长既有干练、威严的一面,也有面对群众的和蔼平易,是一位工作认真严肃、把人民放在心上的基层干部,落泪的细节体现出他的刚中之柔。
C.小说两次写到黑色中山装,老李选择这种严肃正式的服装参加会议,主要是他不想引起其他开会人员的注意。
D.小说有两条线索,明线是老李开会的经过,暗线是徐主任为救群众而牺牲的故事,老李开会的原因最后才点出,小说善于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8.简要分析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9.这篇小说善于制造“反差”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具体的内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化龙,字于田,长垣人。万历二年进士,除嵩县知县。年甫二十,胥吏易之。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二十七年三月,化龙起故官,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讨播州叛臣杨应龙。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帝闻綦江破,大怒。赐化龙剑,假便宜讨贼。诸军大集,化龙先檄水西兵三万守贵州,断招苗路,乃移重庆,大誓文武。明年二月分八道进兵,川师四路,黔师三路,楚师一路分两翼,化龙自将中军策应。应龙以劲兵二万属其子,比抗诸路兵,皆大败,应龙顿足叹日“吾不用时泰计,今死矣!”六月,刘鋌破土、月二城,应龙窘,与二妾俱缢。诏磔应龙尸并子朝栋于市。
化龙初闻父丧,以金革起复,至是乞归终制。三十一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开淤河,由直河入洳口抵夏镇二百六十里,避黄河吕梁之险。再以忧去,未代。叙前平播功,晋兵部尚书,加少保,荫一子世锦衣指挥使。三十五年夏,起戎政尚书。化龙以京营根本,奏陈十一滥、十二苦、十九宜,皆置不理。兵部自二十七年后,左、右侍郎皆空署。未几,尚书萧大亨亦致仕,化龙掌部事。三十七年正月,京师讹言寇至,民争避匿,边民逃入都门者亦数万。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辽战士二万余皆老弱,而税监高淮肆虐,辽人切齿。化龙请停税课且增兵万人,又条上兵食款战之策,帝皆不报。卒官,年七十。谥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
(节选自《明史 李化龙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B.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C. 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D.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终制,古代礼制,父母死后,子女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但官员无须离职。
B.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巡抚位于总督之下。
C.工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央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
D.谥,即谥号,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去世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化龙官高权重,赠谥美显。他二十岁便出任知县,后官至巡抚、总督,因功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加封少保,去世后,被追封为少师、太师,赐谥襄毅。
B.李化龙尽心为政,建言献策。他在工部任职时,与淮、扬巡抚李三才一起奏请疏通河道,以避吕梁之险;担任戎政尚书,奏陈十﹣﹣滥、十二苦、十九宜。
C.李化龙体恤下情,条陈进谏。辽地不少战士老弱贫残,但税监残暴,李化龙便请求停止收税、增加兵士数万人,又逐条上奏兵士粮食、和议、战斗之策。
D.李化龙奉命讨逆,不辱使命。他巡抚四川,征讨叛臣杨应龙;皇帝赐他尚方宝剑,充分放权;他用先利诱后攻打的计策,在两年之内,平定杨应龙之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4分,共8分)
①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
②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
14.李化龙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为什么没有立即请求回家守丧?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坐到三更已尽。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
B.五六句叙写时断时续的梦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
C.最后一联中,写诗人追随骠骑将军宦游到桂州。此诗就是他到桂州第二年的岁暮写的。
D.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直接点明乡愁之浓,思乡之切。
16.请结合全诗,简述诗人“辛苦”的原因。(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明他对世俗中人投机取巧、违背规则的行为的不满和严厉指斥。”
(2)《陈情表》中,李密先从“内”“外”两个方面自陈孤独无依的境况,再用“_________,_________”对此加以强化。
(3)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平白朴实的家常话语描写了主人热情待客频频劝酒的欢快情景,让读者体悟到主客之间的深情厚意。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Ι(本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周末团建哪家好?山东淄博小烧烤。前段时间,淄博烧烤______①_____,远近皆知,火爆“出圈”,让淄博成为“网红”城市。淄博烧烤看起来普通,但能持续爆红网络,其中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原因。偶然因素在于互联网时代美食的流量入口效应愈发凸显,借助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推介,容易产生裂变式传播。必然原因则在于当地______②_______、顺势而为,把“一时现象”变成“一地品牌”,并以此为契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服务水平、塑造城市形象。
赢得消费者青睐,让无数游客_____③_____地前来“打卡”,淄博烧烤固然有独到之处,但归根结底是令人舒心安心的消费环境。淄博实实在在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通过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产品让利消费者,持续打造舒适的消费体验、暖心的消费服务,不仅赢得了好口碑,更获得了回头客。
始于味道,基于治理,成于口碑。对淄博而言,或许烧烤热总有消退的时候,但由此囤积起来的治理经验、城市口碑将成为未来建设发展的宝贵财富。对于各级政府部门而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拓新思路、抓住新机遇、实现新突破,新征程上必将有更多淄博故事______④____,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造福人民。
18.请在给文段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各项中,与划波浪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香草美人”是屈原作品中广泛运用的诗歌意象。
B.没有一个“聪明人”会试图去破坏班级的良好的班风。
C.《蜀道难》中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被后人广为传诵。
D.各地中小学将开展纪念“一二九”运动主题活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共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圆盘四周有哨口。拽拉抖动空竹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如同松涛海浪。
抖空竹历史悠久,群众基础稳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出现了“蚂蚁上树”“鹞子翻身”等新动作。抖空竹是靠四肢巧妙配合完成的运动项目,当双手握杆抖动空竹做各种花样技巧时,上肢与下肢的很多关节,再加上颈椎、腰椎,都在不同程度地运动着,因此抖空竹有助干人们的身体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城市的飞速发展,空竹存续的文化空间日益萎缩,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空竹进行保护。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继承和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主要任务,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
B .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很多技术在今天又有继承和创新
C .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继承和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主要任务
D .很多技术在今天又有继承和创新,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
2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3.阳光中学将举行毕业生成人礼仪式,以下是学校某班委会代表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其中有三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并修改。(3分)
尊敬的各位家长:
我校将于 xx 年3月15日早8时在风雨广场举行 xx 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18岁,意味着责任、义务,意味着勇敢、担当。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成人之际更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请您在百忙之中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xx 班委会
xx 年3月7日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语文的词汇库里,有些语词意思是相辅相成的,有些语词意思是相反相成的。下面列举两组:
第一组:顺势而为、逆流而上
第二组:初心、决心、恒心
请任选一组,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第12页,共12页参考答案:
1.C 2.C 3.A 4.①材料一较为全面的阐述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指出学习古文可以开阔眼界、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提升品格修养,并且能激发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②材料二侧重分析古诗词在当代热度不减的原因,并指出今天如何阅读古诗词。 5.①《蜀相》为七言律诗,诗句对仗工整,节奏韵律和谐,便于朗诵记忆。
②《蜀相》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称颂和惋惜,也暗含才困时艰的感慨,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也曾遭遇过人生的困难与挫折。
③诗人也借《蜀相》寄托了自己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透露出诗人困境中仍然心系国家的积极心态。
④《蜀相》中蕴含的诗人的博大胸襟和积极心态,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以及高超艺术水准和高深思想境界”范围扩大。原文“现存的5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可知,“情感的最大公约数”不含艺术和思想。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但仍会传递出自信豪迈的乐观心态的观点”错误。依据材料二可知,“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只体现了李白对困难的清醒认识,没有体现李白的豪迈自信。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论证的是“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A.选项的意思是现代汉语要发展就要在继承古文、白话文和翻译体的基础上去创新,不符合材料一学习古代诗文对现代人的意义的观点。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
由材料一“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裁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可知,材料一较为全面的阐述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指出学习古文可以开阔眼界、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提升品格修养,并且能激发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由材料二“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古诗词?”“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可知,材料二侧重分析古诗词在当代热度不减的原因,并指出今天如何阅读古诗词。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提出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可知,唐诗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蜀相》为七言律诗,诗句对仗工整,节奏韵律和谐,便于朗诵记忆。
结合材料二“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可知,唐诗以其特点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蜀相》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称颂和惋惜,也暗含才困时艰的感慨,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也曾遭遇过人生的困难与挫折。
结合材料二“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可知,唐诗中的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我们不仅要读出诗人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蜀相》寄托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透露出诗人困境中仍然心系国家的积极心态。
结合材料二“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可知,虽然时代在发展,但唐诗等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蜀相》中蕴含的诗人的博大胸襟和积极心态,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精神。
6.D 7.C 8.①营造出暴雨之后小镇萧瑟、冷清的氛围;
②多日暴雨暗示了文末徐主任救人牺牲的原因。 9.①老李底层小人物的身份和参加政府会议的行为形成反差;
②政府院子、会场的庄重气氛和老李的滑稽行为形成反差;
③文末为人民服务的主题升华和前文可笑的过程铺垫形成反差;
④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和徐主任舍己为民的牺牲精神形成反差。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的能力。
D.“众人感到羞愧和不自在”错误。众人知道了徐主任具体死因,“皆默默地低下了头,镇长抹了抹眼泪”,应为哀悼、悲痛。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主要是他不想引起其他开会人员的注意”错误。对农民来说,黑色中山装就是开会的正装,这里是想认真完成徐主任的嘱托。而黑色又暗含悼念徐主任的意味。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小镇上萧条一片,街道旁家家闭门封户,一场暴雨把这往日的人间烟火也冲刷走了”,暴雨过后,人烟萧条,景物描写营造出暴雨之后小镇萧瑟、冷清的氛围;
“下了几天的暴雨”,多日暴雨,很可能会引发山洪,暗示了文末徐主任救人牺牲的原因,前后内容照应,使小说内容圆融,结构严谨。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独特艺术手法的能力。
老李底当了一辈子农民,是层小人物,如今要参加的镇政府召开的会议,他的身份和参加会议的行为形成反差;
“镇政府的院子……空中飘扬的红旗……大门前立着的‘为人民服务’的牌子”“会议室里安安静静的,坐着的人都低垂着头,只有干练的镇长站着,十分正气凛然地叉腰看着面前的众人”,政府院子、会场气氛庄重;“老李后脚就软了……后脚怎么也抬不起来……噔噔跑上了二楼,一不小心摔在了楼道上,连忙捂住嘴,紧张地环视了四周。见没人,赶忙深吸了几口大气……老李明明十分紧张,却强迫自己挤出笑容来”,老李的行为滑稽可笑,二者形成反差。
文末明确徐主任救人牺牲,使为人民服务的主题得到升华,前文老李参加会议的过程充满滑稽可笑的场面,前后形成反差;
“老李一把按住发抖的大腿,把后脚抬了进来”“烤得老李大汗直冒”“老李大脑里立刻闪现出电视上的那些警匪狭路相逢的情景,警察快速掏出枪,朝着匪徒,抬手就是一枪”“噔噔跑上了二楼,一不小心摔,一屁股滑坐在了冰凉凉的楼道上”“整个人抖得跟筛筛子一样”,叙述语言幽默诙谐;“徐主任是个好人,山洪来的时候,他把报告稿塞给我,把我推到了旁边的高地,自己……”,老李哭着拿过报告稿,深深地埋在自己的胸前,“今天的会他准备了好久,我只是想帮他把会开完……”,徐主任舍己为民的牺牲精神感人至深,二者形成反差。
10.C 11.A 12.D 13.(1)李化龙暗中访察到他们所做的坏事,将他们召来全部法办,(从此)县里治理得非常好。
(2)辅臣说兵部尚书只有一个人,拿什么应对突然的变化,皇上也没有回复。
14.李化龙起初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本来应赴丧。但当时因征讨播州叛臣杨应龙被起用,遂以国事为重,所以等平息了叛乱后,才请求回家守丧。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析:答案:C 句中"应龙性猜狠嗜杀",是说"杨应龙性格猜忌、凶狠、嗜杀",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D 项;"阴有据蜀志"是说"暗中有占据蜀地的打算",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B 项;"化龙至成都"是说"李化龙到成都",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A 项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
A项,"官员无须离职"错,"终制"规定官员需要离职。但特殊情况下,朝廷强令服丧未满的官员出仕,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称为"夺情"。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答案:D“他用先利诱后攻打的计策”于文无据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李化龙暗中访察到他们所做的坏事,将他们召来全部法办,(从此)县里治理得非常好。
(2)辅臣说兵部尚书只有一个人,拿什么应对突然的变化,皇上也没有回复。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李化龙起初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本来应赴丧。但当时因征讨播州叛臣杨应龙被起用,遂以国事为重,所以等平息了叛乱后,才请求回家守丧。
15.C 16.长夜难眠、悲凉落寞;故乡遥远、乡思绵长;离家万里征战,岁暮不归。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写诗人追随骠骑将军宦游到桂州”错误。霍去病是西汉人,戎昱是唐代诗人,不同时代,诗人不可能追随骠骑将军宦游到桂州。此处骠骑,是骠骑将军的简称,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戎昱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首句“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两句,这是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由此可总结出“辛苦”的第一重原因是长夜难眠、故乡遥远,因而内心悲凉落寞;
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是因为思念家乡。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分残漏”写所闻,“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一闻一见体现了作者因思乡而孤寂的情思。由此可总结出“辛苦”的第二重原因思念家乡;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是辗转征战,由此可总结出“辛苦”的第三重原因是离家万里征战,岁暮不归。
17. 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兮、偭、茕、飧、樽、醅。
18.①名声大噪/声名鹊起/风靡一时 ②因势利导 ③饶有兴味/不远千里 ④脱颖而出
19.烧烤热或许总有消退的时候,但由此积累起来的治理经验、城市口碑将成为未来建设发展的宝贵财富。
20.A
【详解】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是说淄博烧烤名声兴起,非常盛行,可用“名声大噪/声名鹊起/风靡一时”。名声大噪:指名声广泛地传播开去。声名鹊起:比喻名声兴起、传扬。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
②语境与“顺势而为”并列,词义相近,可用“因势利导”。因势利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
③语境指淄博烧烤获得消费者青睐,不怕远,前来“打卡”,可用“饶有兴味/不远千里”。饶有兴味:形容对事物和景物富有兴趣。不远千里: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④语境指政府部门抢抓机遇,就会有好故事出现,可用“脱颖而出”。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本领全部显现出来。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或许烧烤热总有消退的时候”中“或许”应修饰“总有消退”,放在“烧烤热”后;
搭配不当,“囤积起来的治理经验……”动宾不搭配,把“囤积”改为“积累”。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项和原文画线句都表示特殊含义,同时也有强调作用。
B.表示反语讽刺,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和嘲笑了这些“聪明人”并不是真正的聪明,而是“愚蠢”的人。
C.表示诗句的直接引用;
D.是特定称谓,用于某种特定的名称、简称、节日、纪念日等。
故选A。
21.B【解析】根据"出现了'蚂蚁上树"鹞子翻身'等新动作"可知,括号中的内容应涉及"创新",这就排除 AC 。 D 项先说"继承和创新"再说"成熟完备",不合逻辑,这就排除 D 。
故选 B 。
22.A 解析:原文为比喻修辞,把声音比成"松涛海浪"。 A .比喻。把"愁"比成"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B .夸张。"黄河之水天上来"运用了夸张修辞。 C .用典、对偶。运用了庄周和亡帝的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和"望帝春心托杜鹃"又是对偶句。 D .拟人、借代。"花不语"运用了拟人修辞,"红"运用借代修辞,代指"花"。
故选 A 。
23. ①"家父家母"改为"家长"(或:您);②;"惠赠"改为"敬赠";
③"敬谢不敏"改为"深表感激"。
24.例文:
用初心点燃决心,坚持恒心,书写成功
尊敬的评委、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耀华中学的一名学生,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初心、决心和恒心的认识与思考。我发言的题目是“用初心点燃决心,坚持恒心,书写成功”。
初心,是我们在起点时对梦想最初的承诺。初心是我们心灵深处的火种,它激发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决心。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梦想许下承诺时,那心跳如鼓般的雀跃激动,需常常拿来温习,让热爱时时为火种加温加热。
决心,是我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时,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决心,就能够勇往直前,奋发向前,克服困难,追求卓越。有多热爱便有多坚定,正是热烈的初心点燃了决心,我们才能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披荆斩棘,不畏艰辛,不怕失败,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恒心,是一种持久不懈的毅力和坚持不断的决心。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阻碍。而恒心,是我们能够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力量。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恒心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挫折中不气馁,在逆境中咬紧牙关,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物,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徐霞客为了探索祖国的山川风貌,从22岁起,走出书斋,实地考察。他一生野外考察34年,曾三次遇险、四次断粮。他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写成了驰名中外的《徐霞客游记》。
囊萤映雪、闻鸡起舞,那些古之先贤用他们的经历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用初心点燃决心,坚持恒心,书写成功。前贤激励着我以其为榜样,努力追求梦想。而作为一名耀华中学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我无比兴奋地发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他们心怀初心,坚定地走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他们怀揣着决心,勇往直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他们保持着恒心,持之以恒,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正是因为有了初心、决心和恒心,他们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他们亦是我的同行者和榜样。
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初心点燃决心,坚持恒心,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功之轨迹!
最后,我衷心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和同学们的聆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用初心、决心和恒心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本文确定了文体要求,考生应注意发言稿格式正确,要以参赛学生身份撰写,且能体现学校“耀华”的内涵。
第一组词语:轨迹,它指的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或路径。奇迹,则代表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出乎意料的事物或事件。奇迹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改变现实,打破常规,给人带来希望和激励。成才之路不一定创造人生奇迹,但一定要有奋发向上的轨迹;前行的轨迹即使充满曲折,但如果有一种屡败屡战的韧性,依然砥砺进取,未必不会创造出奇迹。
第二组词语:顺势而为即顺自然之势、时事之势、自身之势而进步,有所作为;逆流而上即身处困境中依然不屈不挠,勇毅向上,进而化“逆”为“顺”,有所成就。两者相反相成。
第三组词语:知耻,意味着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激励自己不断改进。知耻是一种自我反省能力,它要求我们有勇气正视自己的过失,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并从中汲取教训,修正错误。敬畏,是一种对权威、对伟大事物的敬重和敬仰。它不仅是对于他人的尊重,更是对于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敬重。敬畏使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有限,明白自己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敬畏让我们对于伟大的事物保持敬重之心,让我们更加谦虚、谨慎。自律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它要求我们能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时间管理,以及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自律是成功的基石,它使我们能够追求长期目标,坚持自己的计划和决策,不受短暂的诱惑和浮躁的心态所干扰。知耻是敬畏的开端,敬畏是自律的保障,自律是成功的基石。
第四组词语:初心是起点,是我们对梦想最初的承诺。决心,是我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是我们战胜困难的武器。恒心,是一种持久不懈的毅力和坚持不断的决心。它是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能够坚持不懈,始终保持目标的追求和努力的态度。我们想要成功,要葆有矢志不渝践行青春使命的初心,秉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坚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三者相辅相成。
根据以上思路,考生可任选其中一组词语。如第四组,在行文时,可先,按照演讲稿开头格式,结合材料限定,向评委、老师和同学问好。然后,点名自己耀华中学学生的身份,并说明本次演讲的主题是“初心、决心、恒心”。随后,对三个词语一一进行阐述,并用事例加以论证。如张桂梅、袁隆平等人不忘初心、下定决心、秉持恒心,最终实现理想。还可以从我们党和国家层面阐述这三个词语,让思考更有深度。最后,结合学生身份思考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把握初心、决心和恒心的关系,最后呼吁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初心点燃决心,坚持恒心,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功之轨迹。
立意:
1.探索人生的轨迹,创造自己的奇迹。
2.既能顺势而为,更能逆流而上。
3.知耻是敬畏的开端,敬畏是自律的保障,自律是成功的基石。
4.用初心点燃决心,坚持恒心,书写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