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第二章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走进实验室比较清水、缓冲液和体液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课件学案与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第二章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走进实验室比较清水、缓冲液和体液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课件学案与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7-18 22:24:33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二章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走进实验室 比较清水、缓冲液和体液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
实验基础·自主学习
01
实验结果
pH为7的磷酸缓冲液
生物材料
HCl
NaOH
起始的pH
5
25
酸或碱的滴数
pH
缓冲液
大幅度变动
实验关键·探究学习
02
实验应用·对点练习
03
谢谢观看 THANK YOU!
浅仰芹
我仰
h
团结守纪勤学春[实验基础·自主学习]
(1)实验目的:通过比较清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匀浆(模拟体液)在调节pH变化中的作用,理解体液是如何调节内环境pH变化的。
(2)方法步骤
①设计实验步骤记录表:根据实验的流程,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②进行实验
a.被测实验材料:清水、pH为7的磷酸缓冲液、生物材料。
b.酸碱变化所用试剂:0.1 mol/L的HCl模拟酸性条件;0.1 mol/L的NaOH模拟碱性条件。
c.实验过程
Ⅰ.取25 mL被测实验材料倒入50 mL烧杯中,记录起始的pH。
Ⅱ.一次加一滴0.1 mol/L HCl(或0.1 mol/L NaOH),然后轻轻摇动,每加5滴测量一次pH,直至滴加25滴,记录实验结果。
(3)分析实验数据
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画出每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
(4)实验结论:生物组织匀浆类似于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大幅度变动。
[实验关键·探究学习]
1.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向清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不同变化,对比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材料的性质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清水,从而说明生物体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其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2.实验结果及分析
组别 图示 结果
对清水的处理 滴加HCl后,清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后,清水pH逐渐增大(说明:因不同地区清水的差异,起始pH不一定都是7)
对缓冲液的处理 无论是滴加HCl还是NaOH,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物材料的起始pH不一定正好是7,如动物血浆)
对生物材料的处理
结果分析 在一定范围内,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清水,这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3.实验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入酸或碱时,要逐滴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
(2)至少选两种生物材料进行实验。
(3)充分冲洗烧杯。
实验过程中虽多次出现了“充分冲洗烧杯”的要求,但目的不同。检测碱对pH的影响前“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残留的HCl与NaOH产生反应而使实验现象不明显。更换实验材料前“充分冲洗烧杯”主要是为了防止不同的实验材料混合,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应用·对点练习]
1.下列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料
C.从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的pH变化来看,生物材料更像是缓冲液
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D [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不能接触皮肤和眼睛,否则会对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A正确;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料,否则不同实验材料混合会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与自来水相比,生物材料中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pH的变化情况与缓冲液的情况很接近,因此,生物材料更像是缓冲液,C正确;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量为横轴,以pH为纵轴,D错误。]
2.利用教材中的实验“比较清水、缓冲液和体液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中的实验数据,得出的下列有关判断,不合理的是(  )
A.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B.生物材料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的调节来维持pH稳定
C.若只用清水和生物材料做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中有缓冲物质
D.若只用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做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对酸性、碱性物质具有缓冲作用
B [该实验的结论是比较几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清水,推测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A正确;离体的实验材料不能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B错误;若只用清水和生物材料做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应再加用缓冲液作为实验材料的对照实验,C正确;若只用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做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对酸性、碱性物质具有缓冲作用,应再加用清水作为实验材料的对照实验,D正确。]课时分层作业(11) 人体的免疫系统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题组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
1.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B.T细胞和B细胞都普遍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
C.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属于吞噬细胞
D.T细胞、B细胞分别在胸腺、骨髓中成熟
A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而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属于吞噬细胞,A错误,C正确;血液和淋巴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B正确;B细胞和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D正确。]
2.(2022·山东菏泽期中改编)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于免疫器官
B.胃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
D.淋巴细胞只存在于淋巴和淋巴结中
C [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等,脊髓不属于免疫器官,A错误;胃液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B错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C正确;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血液中,D错误。]
3.(2022·湖南郴州月考)肿瘤细胞一旦死亡就会释放钾离子到细胞外,通常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外增加的钾离子可降低免疫细胞活性,阻止它们的抗肿瘤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功能低下时,才会有肿瘤细胞的出现
B.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高可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减少
C.细胞外钾离子浓度低是免疫细胞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
D.死亡的肿瘤细胞释放钾离子体现了细胞质膜的选择透过性
C [当机体免疫监视功能正常时,机体免疫系统可以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并调动机体免疫将其消除;当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时,机体可能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肿瘤细胞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无论免疫功能如何,它都可能会出现,A错误;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高可导致免疫细胞活性降低,并非数量减少,B错误;细胞外增加的钾离子可降低免疫细胞活性,因此细胞外钾离子浓度低是免疫细胞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C正确;死亡的肿瘤细胞细胞质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D错误。]
4.(2021·湖南选择性考试)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产生的场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引发法氏囊严重萎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
B.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引发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
C.将当日孵出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该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
D.雏鸡感染IBDV发病后,注射IBDV灭活疫苗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
D [免疫器官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等,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属于免疫器官,A叙述正确;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B叙述正确;由于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摘除法氏囊后,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会受到影响,C叙述正确;注射IBDV灭活疫苗只能预防IBDV的感染,无法阻止已感染IBDV发病后的雏鸡的法氏囊萎缩,D叙述错误。]
5.(2022·四川成都期中改编)据图分析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1)细胞②和①分别是______________,它们的起源相同,但种类不同,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过程③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④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________,细胞因子由________细胞分泌,但有的免疫活性物质,如________可由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非免疫细胞产生,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解析] (1)①是在胸腺中成熟的T细胞,②是在骨髓中成熟的B细胞。它们是经细胞分化产生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相同,种类不同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③B细胞、T细胞产生后转移到淋巴器官中,受到④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3)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它们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由淋巴细胞产生,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非免疫细胞产生。
[答案] (1)B细胞和T细胞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转移到淋巴器官中 抗原 (3)抗体 淋巴 溶菌酶
题组二 非特异性免疫
6.皮肤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容易被细菌感染,这是因为(  )
A.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
B.失去皮肤的屏障作用,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
C.失血多、白细胞减少,特异性免疫力降低
D.吞噬细胞减少,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
B [皮肤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容易被细菌感染是因为失去了皮肤对病菌的阻挡作用,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从免疫类型上看,下列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以杀死进入眼睛的病菌
B.皮肤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
C.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可以清扫异物
D.患过天花的人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
D [泪液中的溶菌酶可以杀死进入眼睛的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不符合题意。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皮肤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可以清扫异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C不符合题意。]
8.2022·北京师大附中期中改编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
C.吞噬细胞只参与特异性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A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能代代遗传,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A正确、D错误;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B错误;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C错误。]
9.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的第二道防线需要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参与
B.淋巴细胞不仅分布在淋巴中,也分布在血液中
C.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都分布在内环境中
D.免疫活性物质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需要吞噬细胞参与,但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淋巴细胞分布于淋巴、血液等处,B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其中溶菌酶可由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非免疫细胞产生并分布于唾液、泪液等中;抗体可分布于乳汁等外分泌液中,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中的抗体参与特异性免疫,而溶菌酶参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10.(2022·江苏扬州中学月考改编)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提呈抗原的功能。请回答问题:
(1)树突状细胞能通过________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内,并将其消化;同时,免疫系统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以上这些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突状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具有________作用的受体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具有摄取、处理及提呈抗原功能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__________等(答出一个即可)。
(3)树突状细胞能高效识别多种抗原,请推测树突状细胞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________(多选)。
A.细胞质膜具有很多突起
B.细胞质膜上有多种载体
C.细胞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细胞质膜上有多种抗原受体
(4)树突状细胞应由________分化而成。
[解析] (1)树突状细胞能通过胞吞的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内,并将其消化;同时,免疫系统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清除、免疫监控的功能。(2)树突状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被T细胞的受体识别,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具有摄取、处理及提呈抗原的功能。(3)树突状细胞的细胞质膜具有很多突起,扩大了细胞质膜的面积,便于与抗原结合;同时该细胞具有摄取和处理抗原的功能,因此其细胞质膜上有多种抗原受体,这些结构特点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综上所述,A、D正确。(4)树突状细胞应该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免疫细胞。
[答案] (1)胞吞 免疫防御 免疫清除 免疫监控 (2)(特异性)识别 巨噬细胞(或B细胞) (3)A、D (4)造血干细胞
11.下列有关免疫细胞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细胞只能分布在免疫器官中
B.体内的抗体均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C.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D.抗原、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 [免疫细胞也能分布在血液中,A错误;体内的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均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正确;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C错误;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错误。]
12.(多选)巨噬细胞是极为重要的免疫细胞。下列有关巨噬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巨噬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B.巨噬细胞的细胞质膜上具有识别与结合病原体的受体
C.巨噬细胞不具有抗原提呈功能
D.巨噬细胞可参与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CD [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正确;巨噬细胞属于抗原提呈细胞,其细胞质膜上具有识别与结合病原体的受体,可以吞噬入侵的病原体,B正确、C错误;巨噬细胞不参与第一道防线,D错误。]
13.(多选)PM2.5是粒径小于2.5 μm(相当于细菌大小)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PM2.5进入人体,在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导致其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吞噬细胞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空气中的部分PM2.5可被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阻挡
B.病菌随PM2.5进入人体,会导致机体出现免疫反应
C.PM2.5引起吞噬细胞死亡可能与溶酶体水解酶的释放有关
D.吞噬细胞吞噬PM2.5,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AD [空气中的部分PM2.5可被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阻挡,如皮肤、黏膜可阻挡空气中的部分PM2.5进入人体,A错误;当病菌随PM2.5进入人体,会导致机体出现免疫反应,B正确;根据题意可知,PM2.5能导致吞噬细胞的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因此溶酶体膜可能会被破坏,从而导致其中的水解酶释放而引起吞噬细胞死亡,C正确;吞噬细胞吞噬PM2.5,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D错误。]
14.(多选)下列关于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对抗病原体产生反应的过程均属于第二道防线
B.人体克服感染时形成的脓液含有的白细胞均为死细胞
C.炎症反应时局部体温升高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D.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属于化学屏障
CD [血浆蛋白对抗病原体产生反应的过程有的属于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免疫,但抗体对抗病原体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A错误。人体克服感染时形成的脓液中含有的白细胞,大多数是死亡的白细胞,B错误。炎症反应时局部体温升高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C正确。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属于化学屏障,D正确。]
15.正确用药不仅能消除或减轻病症,还能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不良作用;错误的用药方法,既不能发挥全部的药效,还会对身体造成损伤。请回答相关问题:
(1)溶菌酶含片可用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溃疡的治疗。该药物对进入人体内环境的细菌________(填“能”或“不能”)起作用。人体自身的某些细胞也能产生溶菌酶,它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____________,其在人的体液中与吞噬细胞共同构成保卫人体的________防线。
(2)吗啡是一种麻醉镇痛药,若使用不当,对人体B细胞无明显影响,但会使T细胞的数量大量减少,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长期使用极易成瘾,易患恶性肿瘤,这是由于患者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受影响。
[解析] (1)药片中的溶菌酶不能进入人体的内环境,故该药物对进入人体内环境的细菌不能起作用。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免疫活性物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2)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清除和免疫监控。长期使用吗啡,极易成瘾,使T细胞数量大量减少,易患恶性肿瘤,这是由于患者免疫系统的免疫监控功能受影响。
[答案] (1)不能 免疫活性物质 第二道 (2)免疫监控
易错点 免疫器官的功能识记不清
16.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一定需要B细胞参与,绝大多数情况下还需要T细胞参与),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B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T细胞,B细胞主要用于体液免疫,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说明胸腺被破坏;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说明骨髓被破坏;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丙组仍然丧失特异性免疫功能,说明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22课时分层作业(11) 人体的免疫系统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题组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
1.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B.T细胞和B细胞都普遍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
C.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属于吞噬细胞
D.T细胞、B细胞分别在胸腺、骨髓中成熟
 
2.(2022·山东菏泽期中改编)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于免疫器官
B.胃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
D.淋巴细胞只存在于淋巴和淋巴结中
 
3.(2022·湖南郴州月考)肿瘤细胞一旦死亡就会释放钾离子到细胞外,通常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外增加的钾离子可降低免疫细胞活性,阻止它们的抗肿瘤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功能低下时,才会有肿瘤细胞的出现
B.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高可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减少
C.细胞外钾离子浓度低是免疫细胞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
D.死亡的肿瘤细胞释放钾离子体现了细胞质膜的选择透过性
 
4.(2021·湖南选择性考试)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产生的场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引发法氏囊严重萎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
B.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引发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
C.将当日孵出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该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
D.雏鸡感染IBDV发病后,注射IBDV灭活疫苗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
 
5.(2022·四川成都期中改编)据图分析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1)细胞②和①分别是______________,它们的起源相同,但种类不同,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过程③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④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________,细胞因子由________细胞分泌,但有的免疫活性物质,如________可由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非免疫细胞产生,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题组二 非特异性免疫
6.皮肤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容易被细菌感染,这是因为(  )
A.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
B.失去皮肤的屏障作用,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
C.失血多、白细胞减少,特异性免疫力降低
D.吞噬细胞减少,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
 
7.从免疫类型上看,下列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以杀死进入眼睛的病菌
B.皮肤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
C.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可以清扫异物
D.患过天花的人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
 
8.2022·北京师大附中期中改编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
C.吞噬细胞只参与特异性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9.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的第二道防线需要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参与
B.淋巴细胞不仅分布在淋巴中,也分布在血液中
C.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都分布在内环境中
D.免疫活性物质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10.(2022·江苏扬州中学月考改编)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提呈抗原的功能。请回答问题:
(1)树突状细胞能通过________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内,并将其消化;同时,免疫系统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以上这些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突状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具有________作用的受体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具有摄取、处理及提呈抗原功能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__________等(答出一个即可)。
(3)树突状细胞能高效识别多种抗原,请推测树突状细胞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________(多选)。
A.细胞质膜具有很多突起
B.细胞质膜上有多种载体
C.细胞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细胞质膜上有多种抗原受体
(4)树突状细胞应由________分化而成。
11.下列有关免疫细胞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细胞只能分布在免疫器官中
B.体内的抗体均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C.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D.抗原、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12.(多选)巨噬细胞是极为重要的免疫细胞。下列有关巨噬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巨噬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B.巨噬细胞的细胞质膜上具有识别与结合病原体的受体
C.巨噬细胞不具有抗原提呈功能
D.巨噬细胞可参与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13.(多选)PM2.5是粒径小于2.5 μm(相当于细菌大小)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PM2.5进入人体,在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导致其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吞噬细胞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空气中的部分PM2.5可被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阻挡
B.病菌随PM2.5进入人体,会导致机体出现免疫反应
C.PM2.5引起吞噬细胞死亡可能与溶酶体水解酶的释放有关
D.吞噬细胞吞噬PM2.5,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14.(多选)下列关于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对抗病原体产生反应的过程均属于第二道防线
B.人体克服感染时形成的脓液含有的白细胞均为死细胞
C.炎症反应时局部体温升高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D.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属于化学屏障
 
15.正确用药不仅能消除或减轻病症,还能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不良作用;错误的用药方法,既不能发挥全部的药效,还会对身体造成损伤。请回答相关问题:
(1)溶菌酶含片可用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溃疡的治疗。该药物对进入人体内环境的细菌________(填“能”或“不能”)起作用。人体自身的某些细胞也能产生溶菌酶,它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____________,其在人的体液中与吞噬细胞共同构成保卫人体的________防线。
(2)吗啡是一种麻醉镇痛药,若使用不当,对人体B细胞无明显影响,但会使T细胞的数量大量减少,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长期使用极易成瘾,易患恶性肿瘤,这是由于患者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受影响。
易错点 免疫器官的功能识记不清
16.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一定需要B细胞参与,绝大多数情况下还需要T细胞参与),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2 PAGE \* MERGEFORMAT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