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三学习主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 提技能一课一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三学习主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 提技能一课一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01 22:01:44

文档简介

提技能·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人生不是一锤子买卖”。屡败屡战的刘邦,信心满满地做着自己的皇帝梦,最终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衣锦还乡。刘邦建立的朝代,史称 (  )
A.西周    B.东周    C.秦朝    D.西汉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2.一部电视剧开篇序幕中说:他建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请问,这里的“他”指的是 (  )
A.大禹 B.齐桓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史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史料可知他建立的政权是汉。辨析备选项中的皇帝,大禹建立夏朝,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国君,秦始皇建立秦朝,汉武帝是西汉大一统时期的皇帝。故选D。
【概念链接】“大一统”
指中央加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大一统”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3.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  )
A.国家统一问题 B.外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 D.儒家思想问题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秦始皇 汉武帝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拓展延伸】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哪些异同点?
(1)相同:两个事件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集权。
(2)不同:方式和结果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思想文化进行极其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4.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莘莘学子进入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汉武帝时,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  )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解析】选A。汉武帝时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都城长安举办太学,招收“弟子员”,让博士主持教学。
5.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的势力。他所采取的措施是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颁布“推恩令”
C.设立司隶校尉监察中央官员 D.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官员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汉武帝”“削弱了诸侯王封国的势力”,与此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是B。
6.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财力支持的措施是 (  )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兴办太学 D.统一铸五铢钱,盐铁官营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能力。本题题意强调的是汉武帝在经济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而A、B、C三项内容则是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政治与思想文化措施,显然不符合题意。故选D。
7.汉武帝时设置的“河西四郡”,管辖区域是 (  )
A.五岭以南 B.“西南夷”地区
C.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 D.海南岛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汉武帝击败匈奴后,为了巩固西北边防,设“河西四郡”,管辖从今甘肃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辽阔地区。
8.公元前110年,海南设置了儋耳、珠崖郡。据此判断海南纳入中国版图是在
 (  )
A.秦朝 B.西汉 C.商朝 D.春秋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西汉起止时间是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汉武帝时,加强对五岭以南广大地区(包括海南岛)的管辖。
二、非选择题
9.董仲舒是西汉著名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他提出了大一统思想。所谓大一统,即损抑诸侯,统一于天子。他宣传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他又认为,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就需要实行思想上的统一。如果“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董仲舒的主张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因而为汉武帝所采纳。
(1)汉武帝选取了哪一家的学说来“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为此,他采取了怎样的思想政策?
(2)为了使这一思想深入人心,真正突显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3)结合汉武帝上台后西汉的政治形势,说说董仲舒提出“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的背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4)由材料来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5)试着用一句话评价汉武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归纳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第(1)(2)(3)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第(4)题,由材料中的“统一于天子”“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要听命于皇帝”等文字的叙述上,可看出其目的是维护皇权的统治。第(5)题,只要围绕汉武帝的功绩进行评价即可。
答案:(1)儒家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重视儒学,重用儒生,断绝了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在长安办太学。
(3)一些王国与中央对抗,西汉面临着严重的王国问题。
颁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把封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再分给自己的各位子弟,让他们去建立侯国。这种层层分封的办法使王国的力量分散、削弱,难以同中央对抗。又采取措施,取消了一些王、侯的资格。
(4)维护皇帝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5)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或者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提技能·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唐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称为 (  )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解析】选B。汉朝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
2.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是瓷器,五百年前是茶叶。丝绸织绣着中国早期的繁盛和光华,随着东方美丽的传说,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方播送着中国璀璨而精致的文明。为“丝绸是中国的名片”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
A.张骞通西域 B.昭君出塞
C.卫青大败匈奴 D.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能力。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日益频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沿这条通道辗转运到欧洲,逐渐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
【拓展延伸】张骞(?-前114),汉中城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陕西城固)人,西汉著名探险家、外交家。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张骞已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官至大行(接待宾客的官吏),封博望侯。曾两次出使西域,一次出使云南,两次随军出征匈奴。据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使汉朝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汉朝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
3.公元前126年,历尽艰辛的张骞回到长安。这时距离他奉命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已有 (  )
A.9年 B.10年 C.12年 D.15年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到公元前126年,已有12年的时间了。
4.下列关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受汉武帝派遣
B.乌孙国王愿意与汉政府联合进攻匈奴
C.随行人员分头访问了西域各国
D.乌孙使者来长安向汉政府表示敬意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来到乌孙时,乌孙国内动乱,无法与汉朝合作,故B项表述不正确。
5.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共同点是 (  )
A.都与匈奴有关
B.都是为了联络大月氏
C.都是为了加强与西域的友好交往
D.都从此加强了内地与匈奴的联系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理解能力。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分别是联络大月氏和乌孙国王,东西夹击匈奴,所以B、C两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6.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选项中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张骞通西域后,东西方交流频繁,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有骏马、瓜果、蔬菜、音乐、舞蹈和魔术等传入内地。对比选项,小麦不符合题意。故选C。
7.某同学到新疆旅游,在博物馆里见到了许多在当地出土的中原丝织品。他结合所学的知识推测出:大量丝织品从中原传入新疆最早始于 (  )
A.秦始皇统治时期
B.汉高祖统治时期
C.汉武帝统治时期
D.光武帝统治时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再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加强了;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故大量丝织品从中原传入新疆最早始于汉武帝统治时期。
【拓展延伸】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张 ( http: / / www.21cnjy.com )骞开辟了西域通道以后,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蚕豆)、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桃(核桃)、胡萝卜等植物,陆续传入中原地区;西域的蒲梢、龙文、鱼目、汗血等良马,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地毯等名贵毛织品,也源源东传;西域的箜篌、琵琶、胡笛等乐器,各种音乐、舞蹈、魔术传入内地。中原则向西域地区输送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凿井挖渠(今新疆称“坎儿井”)的技术传到西域。
8.(2013·泰州中考)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开始于 (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宣政院的设置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36国进行有效的管辖。说明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张骞通西域,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材料二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户之。宣帝改曰都护……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 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
请回答: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起到了什么作用?
(2)依据材料一指出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被称为“张骞凿空”?
(3)材料二中的“宣帝改曰都护”是哪一年,这有何意义?
(4)请结合张骞出使西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分析评价张骞。我们应该学习张骞哪些可贵的精神?
【解析】第(1)(3)题考查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的识记能力。第(2)题,依据材料一中的具体文字回答即可。第(4)题,对张骞的评价,翦伯赞已经作了宏观的概括,可以此为导向,结合张骞的具体历史贡献作出客观的评价。关于学习张骞的哪些精神,可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作用: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和文化交流。
(2)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
(3)公元前60年。这是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4)张骞敢为天下先,不辞辛劳,冒着生命危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西汉政府交给他的任务,但是客观上促进、加强了西汉政府对西域的了解及后来的管辖。张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学习张骞勇于冒险、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他坚定的意志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提技能·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郭沫若说:“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致命的打击”缘于 (  )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焚书坑儒”
C.陈胜吴广起义 D.刘邦项羽起义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刘邦项羽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2.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下列四本书在焚书坑儒之后,按法令规定能阅读的是
 (  )
A.《诗》 B.《书》 C.《秦记》 D.《春秋》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把《秦记》以外的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全部收缴销毁。由此可知应选C项。
3.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大规模农民战争,葬送了秦王朝,从右图反映出秦朝哪一方面的暴政 (  )
A.滥用民力,徭役沉重
B.兵役负担沉重
C.赋税沉重
D.刑罚严酷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识图可知,此图片是秦始皇陵出土的刑具,反映出秦朝刑罚严酷。
4.秦帝国建立不久,有一块陨石从天而降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人便趁机在上面刻了诅咒秦始皇的一句话:“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火冒三丈,追查未果,便将陨石附近的住户全部处死,又将刻有字的陨石毁坏,但这丝毫不能挽救秦朝灭亡的命运。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有 (  )
①滥用民力,徭役沉重
②刑罚严酷
③长年征战,兵役繁重
④沉重的赋税
⑤焚书坑儒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④⑤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暴政表现为:焚书坑儒,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严酷,加之继位的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终于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强大的秦朝最终湮没于农民起义的暴风骤雨中。故选B。
5.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把夏桀、商纣、秦二世这三个历史人物归成一类,他们最突出的相似点是 (  )
①重用人才 ②重视农业
③统治残暴 ④末代国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能力。夏桀、商纣、秦二世分别是夏、商、秦三个朝代的最后一个国王或皇帝,且都是有名的暴君,③④符合题意。
6.张明正在看右面这本连环画。他在其中最可能了解到的成语典故为 (  )
A.纸上谈兵 B.揭竿而起
C.破釜沉舟 D.问鼎中原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知识的能力。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被征戍边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由此可知应选B项。
【拓展延伸】建立张楚政权后,陈胜命吴广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率起义军主力西击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夺取进入关中的要地。吴广很快击败荥阳一带的秦军主力,夺取荥阳周围各地。但由于荥阳是秦朝控制中原的军事重镇,设防坚固,兵精粮足,吴广久攻不下。陈胜又命周文为将军,率军绕过荥阳,突入关中,直逼咸阳。沿途贫苦农民纷纷加入,队伍迅速壮大,抵达函谷关时,已有兵车千乘,步卒数十万。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九月,周文已进抵戏(今陕西临潼东北戏下村),距离秦都咸阳仅只百里之遥。陈胜、吴广起义至此达到高潮。
7.“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事件是 (  )
①秦统一中国 ②楚汉战争
③焚书坑儒 ④秦末农民起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题干中的关键词“竹帛烟销”“坑灰未冷”,可知是“焚书坑儒”事件。“山东乱”“刘项”指的是刘邦、项羽继陈胜吴广之后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暴秦。故选B。
8.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B.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度
C.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铜钱作为统一货币
D.它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直接推翻
【解析】选D。陈胜吴广起义被镇压后,刘邦和项羽继续领导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故D项说法错误。
9.电影《破釜沉舟》在海报宣传语上写着:“三万勇士,决胜敌军三十万,霸王项羽浴血敌营九进九出。”请问该影片演绎的是哪场战役 (  )
A.牧野之战 B.垓下之战
C.巨鹿之战 D.城濮之战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与秦军在巨鹿决战,项羽命令部下破釜沉舟,结果大败秦军。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 ( http: / / www.21cnjy.com )获的三分之二以上缴纳给国家。而每年亦有200万人以上的民众被征发去服兵役和徭役。秦朝的刑罚很严苛,《汉书·刑法志》描述“赭衣(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囚服)塞路,囹圄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
材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三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史记·陈涉世家》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图中的文字是谁说的?他讲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没有联系,为什么?
(4)结合材料三,对材料二所示事件作一简要评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概括归纳能力。第(1)(2)(3)题,考查秦朝的暴政和大泽乡起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第(4)题,材料三中的“由涉首事”意思是秦朝的灭亡,是由于陈胜首先发动反抗秦朝残暴统治的斗争。
答案:(1)反映的是秦朝赋税、徭役繁重,刑罚残酷。
(2)陈胜。为了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朝的统治。
(3)有联系。正是因为秦朝统治残暴,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所以陈胜号召大家起义来推翻秦朝统治。
(4)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着劳动人民不断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提技能·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图文结合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你知道为开通下图中这条东西方交通要道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是谁吗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解析】选B。张骞通西域后,加强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2014·天津中考)中国的丝织品经由丝绸之路转运到欧洲最早是在 (  )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传到欧洲。
3.“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
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D.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
【解析】选D。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往西到欧洲的路线,D项叙述的是与朝鲜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概念链接】海上丝绸之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有的学者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料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地位。
4.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李希霍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之为“丝绸之路”。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玉门关
B.经河西走廊向西最远到达欧洲
C.丝绸是“通道”上运输的主要商品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张骞出使西域后,往来的使者和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概念链接】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随着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开通,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而罗马正位于贸易路线上的终点,当时的中国把它命名为“大秦”。《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当时罗马的政治、风貌及特产:“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5.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这说明 (  )
①朝鲜在汉朝时和中国有来往
②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重要影响
③在汉朝时,朝鲜和中国往来比日本要早
④在汉朝时,朝鲜和蜀郡有直接贸易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解能力。仅有考古出土的蜀郡制造的漆器不能证明中国与朝鲜的交往比日本早,也不能证明朝鲜和蜀郡有直接贸易往来,只能说明汉朝与朝鲜有来往及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重要影响。
6.中日友好交往由来已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从西汉起,中日交往开始有了文字记载
②公元97年,日本倭奴国派使臣来到洛阳
③汉光武帝赠日本使者“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
④西汉时,日本列岛有30多个国家曾派使节来到中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①③④叙述正确,日本倭奴国派使臣来到洛阳是在公元57年,故②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二 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徽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后汉书·西域传》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我国历史上哪一著名的商路?
请指出它的出发点A:    ,经过地B:    ,两关C:    ,D:    。
(2)在这条路上运载的主要物品是什么?材料一图中的安息是现在的何处?
(3)评价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今天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4)材料二中,“延熹九年”具体指哪一年?从历史的角度,谈谈你对“始乃一通焉”的认识。
(5)请给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内容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第(1)(2)(4)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第(3)题,立足于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作用予以思考。第(5)题,两则材料反映的是汉朝时的对外交往情况,可依此拟定合适的标题。
答案:(1)丝绸之路。
A:长安,B:河西走廊,C:玉门关,D:阳关。
(2)丝绸。西亚。
(3)是沟通中西交往的重要陆上通道,促进了中西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公元166年。从现有文字记载来看,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5)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提技能·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下列关于秦统一六国史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长平之战标志着秦统一大业的完成
B.秦统一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陆续灭掉六国
D.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一全国是在公元前221年,而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故A项错误。B、C、D三项分别从原因、过程、意义三个方面叙述了秦统一六国的史实。
2.某校历史教师安排学生收集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资料,请你依据下图判断小华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是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禹    B.成汤    C.姬发    D.嬴政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识记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诸侯尽西来”和图片人物的肖像,可以看出这位历史人物是秦始皇嬴政。
3.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
A.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
B.为了镇压人民
C.为了显示自己的丰功伟业
D.为了掌握军事大权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统治。
【概念链接】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在秦统一全国后建立的官僚机构中,被称为“百官之长”“助理万机”的官职是 (  )
A.郡守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太尉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识记能力。秦统一后,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5.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秦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一六国之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6.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其中对后世地方行政机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
A.中央设丞相 B.书同文
C.废分封,立郡县 D.统一度量衡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地方行政机构建设”,A项是中央行政机构,B、D两项不属于行政机构,秦朝的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书同文,车同轨
【解析】选B。“新制度”即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即皇权至高无上。
8.(2013·重庆中考)秦朝一位盐商,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食盐。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解答本题应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秦朝”“货币”。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故A正确。B、C、D货币是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
9.文字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之一。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随即下令全国统一书写
 (  )
A.楷书 B.大篆
C.小篆 D.行书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秦灭六国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字体,后又流行隶书。
【拓展延伸】篆书和隶书:篆书分为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篆和小篆,统一前的秦国通行小篆,比其他六国的篆书简单而又整齐划一。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各国文字,一律用秦国的小篆。并命李斯、赵高和胡毋敬各写一部《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作为推行秦篆的样板。这些标准文字有三大特点:一、确定了各偏旁符号的形体。二、确定了每偏旁符号在字体中的位置。三、每字采用偏旁固定为一种。这样,我国汉字趋于定形。以后,秦朝又流行隶书。隶书是比小篆更加简便的新书体,把小篆的弧形笔画改为直线笔画,结构平整。以后一般公文都用隶书来写。
10.观察下图,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秦朝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
②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③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半两钱”“秦衡”分别是秦统一使用的货币和度量衡,“南郡侯印”表明秦实行了郡县制,“皇帝信玺”表明实行皇帝制度。②不正确,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秦始皇诏版铭文》
(2)材料二中的“皇帝”是谁?指出“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的含义和时间。
(3)“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后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材料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
(4)材料三反映的是秦朝采取的哪两项重要措施?除此以外,在经济方面,秦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5)材料一和材料二有着怎样的联系?秦朝采取材料三所示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第(1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由材料一中的“三十一县”“商君”等信息,可判断是商鞅变法。第(2)题,由材料二中的“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秦始皇”等信息,可看出材料反映的是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的史实。第(3)、(4)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识图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5)题实际考查秦王统一全国的原因和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的根本目的。
答案:(1)商鞅变法。
(2)嬴政(或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
(3)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巩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