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8 21:2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程标准: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
新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新的道路
政治特色
经济特色
开始标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内改革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健全
统一大业
本课提纲
1958建立起来的“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最初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土地、劳动力、其他生产资料和产品都归“政社合一”的公社统一调配。与国营企业工人的“铁饭碗”相比,农民端的是“泥饭碗”。这样,农业和农民就成为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受伤害最深得部门和群体。
到1978年的20年间,……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农民收入的提高极为缓慢。人均口粮比1957年减少4斤……全国约有1.4亿人口处于半饥饿状态。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业生产停滞、农民贫困
困境?——中国经济发展落后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名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要7千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万名工人。
——1977年国家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赴西欧五国考察团报告
国企管理效率低下,国家经济落后
困境?——中国经济发展落后
常州东风印染厂为增加生产,需要进口染料,没有外汇,向香港中国银行贷款。银行完全同意,但需层层上报到中国银行北京总部,打了十几个图章才办完手续;增加染料进口又需要外贸部批准,又层层上报打了八个图章。办完两项手续花了八个月时间,如果准许该厂直接向香港中国银行贷款,直接在香港自己购买染料,只要半天时间就够了。
——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1976 年底,文革结束,
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1980 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1980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问:为什么文革结束后没有马上改革开放?
最大的困境?——思想僵化,“左”倾错误思想根深蒂固
粉碎“四人帮”后,领导人 ……以为排除了“四人帮”的干扰,国家就会发展。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极“左”路线,对于极“左”路线,他们不但没有反感,相反还认为必须继续坚持。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在“两个凡是”问题上,邓小平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并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两个凡是”
实事求是
一、新的道路:开始的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考:“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图为 1978 年 5 月 11 日的《光明日报》头版,从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
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做了理论准备
年广久(1937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傻子瓜子”的创始人)
1963年,年广久因贩鱼被抓,罪名“投机倒把”,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1966年,因为卖板栗被打为“牛鬼蛇神”,再次被关
1972年,转向偷偷经营瓜子,因瓜子香脆又善于经营,到了1976年,不到40岁的年广久就已经是百万富翁了。一时间安徽出了个“资本家”的流言满天飞。
瓜子属于国家统购统销(统一购买和销售)的物资,由供销社控制,平时几乎买不到。只有在春节前统一发票,每家凭票到供销社买一两斤。
——据《见证 影像志》整理
计划经济体制
主要特征: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指令来调节经济运行。
表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项目 主要弊端
所有制
管理体制
分配体制
流通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高度集中统一,商品产销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宏观调控(农民、企业无自主性)
平均分配,吃“大锅饭”,(农民、企业无生产积极性)
否定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资源利用低效
改革势在必行!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内容)
经济、政治路线
“左”倾错误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转折一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转折二
组织路线
转折三
思想路线
①新道路
②新理论
③新时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式开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论)开始形成
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意义:伟大转折
一、新的道路:开始的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以邓为核心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形成
1、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结合教材)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有何意义?
1982宪法—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7年十五大—提出历史任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依法治国写进宪法;
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新阶段
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恰恰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一是人的政治解放,就是全面平反历史错案,解决各领域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是人的思想解放,就是对历史的全面反思和总结。
—萧冬连《探路之役》
二、新的道路:政治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健全完善
二、新的道路:政治特色——统一大业
1、理论创建: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2、理论实践:港澳回归
3、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史实。
思考:两岸交流频繁密切的原因有哪些?
“一国两制”的提出
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中美关系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实质是?
改革
城市:突破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
从农村开始:
结束人民公社体制
核心措施:家联承
分户经营
三、新的道路:经济特色——改革开放
土地公有
按劳分配
中共十四大1992:提出改革目标?
国企改革1984:扩大自主权,政企分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
试点:经济特区
对外开放
“引进来”;格局?
“走出去”2000年;举例说明?
农村改革
经营方式改变
管理方式改变
大集体
人民公社
分户经营
乡、镇、村民委会
成效
分配方
式改变
平均
主义
按劳分配
土地公有
家联承特点
农村改革 1978年试点
1978年前的小岗村:吃粮靠返销,
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上》
中国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农民的勇于尝试
皖、川试点
全国推广
皖、川两省顶风而进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
小岗村冒死尝试
从历史过程看,农村改革并不是预先选择的突破口,它是在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一步一步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
——萧冬连《探路之役》
1985年6月全国各地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生产关系
适应
生产力
促进城市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崛起。
物品 计划牌价 市场价格
冷轧薄板 900元 4602元
铝 4000元 16077元
烧碱 600元 2986元
价格双轨制
走后门,批条子,请客送礼,贿赂成风,他们以牌价购进商品,转手间以市价出售,即可大获利市,甚或主管部门与不法分子互相勾结,串通一气,狼狈为奸,坐地分赃。
——千家驹《关于物价、教育、社会风气的几点意见》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前 改革措施
管理方式
所有制
分配方式
计,高度集中政企不分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宏主市辅
单一公有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平均分配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984年
市场经济:通过价格、竞争和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邓小平于1984年10月10日会见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时说:“过几天我们要开十二届三中全会,这将是一次很有特色的全会。前一次三中全会重点在农村改革,这一次全会则要转到城市改革,包括工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改革,可以说是全面的改革”。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79年国务院批转了首个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
1979年,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法》
1983年,允许农民进行长途贩运,销售农产品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11条“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得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市场的力量在改革中从无到有地逐渐成长起来。
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个体企业和其他非国有经济成分开始产生和逐渐壮大,它们的生产资料供应没有列入国家计划,如果没有市场交易,这些企业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市场
计划
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扩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放企业
—— 解放农民
对内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81年12月22日,在中央召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当时不少省市都向中央要求试办经济特区,陈云坚决不同意。他明确指出,特区“现在只能有这几个,不能增多”。
——新华社《试办经济特区的决策内情》
思想包袱
改革开放在20世纪80年代末遭遇了什么困境?
仍以计划经济为主
社会主义运动巨大挫折
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扩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深化: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放企业
—— 解放农民
三、新的道路:经济特色——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92.1:南方谈话——解放思想
1992.10:中共十四大——确立目标
1997:中共十五大——肯定非公经济地位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初步建立
启示:
①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③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1980
经济特区
1984
沿海开放城市
1985
沿海开放区
1988
海南经济特区
1990
开放上海浦东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
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
本课小结
我们走过的路……
走西方军事强国之路
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之路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路的启示:
1.思路决定出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正确认识国情
3.深化改革开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