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共6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共6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8 21:3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不论从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来说,当时的中国(以宋政权为代表)实际上全是居于领先地位的。
这不但从中国的“四大发明”来说,只有造纸术是在唐代传入西方的,印刷术、指南针以及火药的使用,西亚和欧洲诸国则无不是在13世纪以后;而从两宋与亚、欧、非诸洲的海上贸易来说,从中国运出的,大都为瓷器、丝绸以至铜钱之类,亦即大多为手工业制造品,而从那些地区与国家交换来的,则多为香料、药材、象牙、玛瑙、车渠、苏木等物,亦即大多为从自然界采集而得者。
——邓广铭《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邓广铭(1907年3月16日-1998年1月10日),字恭三,中国历史学家、著名宋史学家,是20世纪中国宋史研究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
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创立
战国

魏晋南北朝
西汉
孟子、荀子继承和发展儒学——成为显学
“焚书坑儒”——遭到打击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独尊儒术”——成为正统思想
隋唐

佛道盛行,开始吸收佛、道思想——面临挑战、有了新发展
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复兴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发展到理学新阶段
1、“理学”的概念: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是三教合一的产物。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理学
2、背景
材料一:
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道教中修炼养生、佛教中因果轮回等观念流传开来,人们烧炼丹药,追求长生,或者写经造佛,修建寺观,以求冥福。如唐代诗人杜牧所描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曹大为、赵世瑜《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儒学经典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己难以读懂,学者对文字进行解释,称为“注”。
汉代的注释到唐代又难以理解了,于是出现了对注释的解释疏通,称为“疏”。学者热衷于细枝末节的繁琐笺注,对现实的政治实践与个人精神生活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陷入危机之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注 】 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成业,所以为说怿” 。
【 疏】 此章劝人学为君子也。“子”者,古人称师曰子。子,男子之通称。此言“子”者,谓孔子也.“曰”者,《说文》云:“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然则“曰”者,发语词也。以此下是孔子之语,故以“子曰”冠之。或言“孔子曰”者,以记非一人,各以意载,无义例也。《白虎通》云:“学者,觉也,觉悟析未知也”。孔子曰:“”学者而能以时诵习其经业,使无废落,不亦说怿乎?学业稍成,能招朋友,有同门之朋从远方而来,与已讲习,不亦乐乎?既有成德,凡人不知而不怒之,不亦君子乎?”言诚君子也。君子之行非一,此其一行耳,故云。
《论语注疏》
①三国至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材料三:
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品经济的目的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奢侈享受的欲望不断膨胀,商人唯利是图,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
——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
宋代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对文化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有利于广大平民子弟加入到读书人的队伍中去。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出身贫苦,没有旧的经学传统的束缚,所以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
②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推动,重文轻武政策、科举制的影响;
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帖经、墨义取士的做法受到了抨击,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这对以理解经义内涵为主的新儒学的产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从西汉到隋唐的一千余年间,由于受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的影响,儒家学者偏重于名物制度、章句训诂,讲究的是师承家法,对经义本身却无多少争论。反映在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只问墨义、注疏,不允许对义理内涵作自由发挥。这条治经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走愈狭,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儒学的发展。
——朱绍候、张海鹏、齐涛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五:
宋代经学的特点是,儒家学者们不顾旧有的传注,他们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理性命(指人的本性和命运),因此被称为“性理之学”,简称“理学”
——阴法鲁、许树安 《 中国古代文化史 》
③北宋中期儒学家的努力,以己意解经,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张载
(1020-1077)
“横渠四句”
张载,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侨寓于凤翔眉县横渠镇(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并在该地安家、讲学,世称“横渠先生”。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
3、复兴儒学的目的与口号:
(1)目的: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2)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周敦颐(1017-1073)
邵庸
(1011-1077)
张载
(1020-1077)
程颢
(1032-1085)
程颐
(1033-1107)
北宋五子
4、代表人物:
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材料一:
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2《伊川杂录》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朱子文集》
(朱熹认为)“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1)宇宙观(世界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理是万物的本原)
5、内容:
材料二:
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二程遗书》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
——《朱子语类》
人伦者,天理也。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理)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子文集》
(2)人生观: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认为“理”体现在人世间就是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三纲五常”。
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秩序等都是天理,是永恒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移易的,是不可改变的。
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们要通过自我修养克制欲望,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要循规蹈矩安分守己。
遵从三纲五常,使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天理”,实际就是每个人的言行要符合现存的统治秩序,应绝对服从于现行的统治秩序。
存天理,灭人欲
(门人)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朱熹)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
人欲:违反社会规范的,不正当的欲求。
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
评价:
①利:“存天理,灭人欲”是其所处历史时代的产物,其继承了以往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强调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维护社会、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当今我们应当在批判继承的思想下,借鉴该思想的合理成分,自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弊:它也具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成为统治者束缚人民的精神工具,因此历来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
内容:一是基于个人本能层面,指摒弃个人过分的、不合理的欲望而可以满足个人本能的需求;二是基于社会规范层面,即要人服从“礼”的要求,遵循“三纲五常”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朱子语类》
(3)方法论:格物致知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接触、推究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即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共性:二者都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考察和实践研究来求取真理
差异: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③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6、特点:
材料一: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并非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是理学的功劳。
——任世江
②强调伦理道德,儒学哲学化、思辨化、理论化;
①吸收融合佛、道思想;
(2)合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加以注释,著成的《四书章句集注》。被宋及其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1)朱熹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孔孟,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谥文,世称朱文公。
7、朱熹的贡献:
8、理学地位与实质
(1)地位: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实质:以儒家伦理纲常来维护专制统治
淳佑元年(1241年),南宋理宗·赵昀,分别追封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为汝南伯、河南伯等,与封为的信国公朱熹同为儒家嫡传正宗,令学官列入孔庙祭祀,理学终成儒学正统,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皇庆二年( 1313年),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9、理学的影响
③对儒学进行更新和丰富,促进了儒学的普及化、世俗化,有利于促进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①提出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统治者需要,为皇权专制提供理论基础,南宋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影响深远;
②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讲求自我节制,注重人的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消极影响:
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等观念,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不利于创新和社会进步。
“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
思想流派 基本主张 特点
先秦 孔孟儒学 仁、礼、德治、民本、教化 伦理道德、关注现实、
积极入世
汉代 董仲舒儒学 大一统、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糅合道、法、阴阳五行家思想,神化皇权
宋明 理学
世界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格物致知、修齐治平
融合佛道,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伦理道德
不同时期的儒学思想
1.程朱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程朱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 B.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
C.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 D.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
随堂练
B
【解析】A项是程朱理学的局限性,而非进步性,故错误;程朱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程朱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与重视辩论教育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程朱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与实现三教归儒无关,故D项错误。
2.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 宋明理学吸收了大量佛、道思想
B. 宋明理学逐渐形成思辨体系
C. 宋明理学逐渐向基层普及
D. 宋明理学具有规则化、常识化的特点
随堂练
C
【解析】理学吸收大量佛、道思想,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辩化,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据题干可以看出理学原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运用,理学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理学的规则化,排除D。
3.朱熹向宋孝宗进谏说:“今日之急务,为陛下言之:大本者,陛下之心”,并提出“人主”纯胸中之“天理”,灭胸中之“人欲”。这表明他主张( )
A. 极力限制君主权力
B. 宣扬天理以遏制臣民的欲求
C. 践行正君心的理论
D. 重建维护君主专制的道德观
随堂练
C
【解析】A“限制君主权力”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B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遏制君主的欲望,而非臣民;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今日之急务,为陛下言之:大本者,陛下之心”“并提出‘人主’纯胸中之‘天理’,灭胸中之‘人欲’”并结合所学知识,这表明朱熹主张用儒家的伦理道德使“君心正”。D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朱熹正君心的理论,“重建维护君主专制的道德观”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

一、文学
朝代 体裁 代表人物 宋 词 豪放:苏轼、 辛弃疾 婉约:李清照、 柳永
元 散曲、杂剧 关汉卿、王实甫 宋元 话本——早期白话小说 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辛弃疾(1140-1207)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创制飞虎军。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李清照(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居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柳永
(984-1053)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
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宋代·俞文豹在其著作《历代诗余引吹剑录》中谈到一个故事: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翰林院代称),有一幕士善歌:
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
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1234-1297)创作的杂剧。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正里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探究:分析宋词与元曲繁荣的原因?
宋词盛行原因
政治:宋朝重文轻武和科举制的发展,培养一批优秀文人;
经济:商业和城市日趋繁荣,市民队伍壮大,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情感:娱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表达爱国主义精神
元曲盛行原因
政治:四等人制区别对待,科举制一度停止,汉族知识分子地位低下,无法施展才华;
经济:商业和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元曲更通俗易懂,符合市井生活;
情感:知识分子借以抒发愤懑之情,施展才华
朝代 表现
书法 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 题材丰富,注重意境、笔墨
二、艺术
绘画的变化:由写实到更加注重意境。
原因:文人阶层的壮大,理学的兴起。
“宋四家”——苏黄米蔡
宋徽宗·赵佶
(1082-135)
苏轼
(1037-1101)
黄庭坚(1045-1105)
米芾
(1051-1107)
蔡襄
(1012-1076)
苏轼·《南轩梦语》,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题跋《宋徽宗蔡行敕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米芾书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蒙惠帖》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牡丹诗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
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
山水画——李成、范宽
李成《茂林远岫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范宽《雪景寒林图》
天津博物馆藏
山水画
《千里江山图》卷,北宋,王希孟作,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花鸟画
赵佶《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佶《芙蓉锦鸡图》
故宫博物馆院藏
崔白《寒雀图》故宫博物院藏
赵昌《蜂花图》
赵昌《写生杏花图图》
人物画
王诜《绣栊晓镜图》
马远《秋江渔隐图》
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南宋·夏圭《松溪泛艇图》
南宋的残山剩水——偏安江南
两宋不同:
北宋完成了局部统一,在绘画上气势更为宏大;
南宋偏安,体现在绘画上不求对称,墨色恬淡,被称为“残山剩水” 。
南宋偏安,文人山水画描绘的对象变为江南风光。
像马远、夏圭作画往往把景物放在一边,被人称为“马一角”、“夏半边”,他们的画作被称为“残山剩水”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沈括在《梦溪笔谈·书画》称:“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强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苏轼也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文人绘画( )
A. 擅长实体描绘 B. 追求“得意忘形”
C. 注重诗画结合 D. 贴近百姓民生
随堂练
B
【解析】根据材料“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分析可知:中国古代文人绘画追求得意忘形,注重抒发主观情感,不受具体形态的束缚,B正确;ACD与材料的内容不相符,排除;。
2.下列宋朝词人中,有一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这位推动了宋词突破性发展的词人是(  )
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D.秦观
随堂练
B
【解析】根据“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可知该词的风格豪迈奔放,属于豪放派,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故B项正确。
3.宋元话本中人物形象所涵盖的社会阶层出现了很大变化,包括了各种工匠、店铺伙计、商人、作坊主、婢妾、吏卒、僧侣、媒婆、盗贼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市民形象。不再仅仅是那些百姓遥不可及的才子佳人、将相游侠,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 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
C. 社会教育的普及 D. 文学平民化的发展趋向
随堂练
B
【解析】宋代文学作品中所涵盖的社会阶层出现了很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故选B项;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社会教育的普及不符合宋代的史实,排除C项;文学平民化的发展趋向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科技
科技 印刷术 雕版印刷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火药 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火器升级 指南针 人工磁化,应用于航海 杰出人物及成就 沈括 《梦溪笔谈》 郭守敬 《授时历》 王祯《农书》
1、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
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邓广铭全集·第六卷》
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毕昇(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比德国人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
活字印刷术
虽然,活字印刷并不是明代首先发明,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普遍应用的价值并不亚于发明创造……活字印刷在明代的盛行是我国印刷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代表了印刷术的发展方向。
——曹之《谈谈明代的活字印刷》
2、火药:
大约在8、9世纪时,中国火药的主要原料——硝石传到了阿拉伯、波斯等地。
在12世纪后,阿拉伯等国的书上才提到硝石。阿拉伯人叫它为“中国雪”,波斯人则叫“中国盐”。
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至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武经总要》载部分火器
3、指南针: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北宋朱彧的《萍州可谈》: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南宋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说: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指南鱼、指南龟、指南针、罗盘
水罗盘“指南鱼”
水浮指南针
4、杰出人物及成就:
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官员、科学家。
出身于仕宦之家,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参与熙宁变法,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居润州(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1095年病逝,享年65岁。
沈括
(1031-1095)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郭守敬
(1231-1316)
字若思,邢州邢台县(邢台市信都区)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逝世,享年86岁。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将月球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他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与许衡、王恂等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通行三百六十多年。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
王祯
(1271-1368)
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元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制造3万余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100部。
《农书》完成于1313年。全书正文共计37集,371目,约13万字。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最后所附《杂录》包括了两篇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的“法制长生屋” 和“造活字印书法”。
在前人著作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
③指南针的使用,为西欧开辟新航路和海外殖民掠夺提供了技术支持,进而改变了世界面貌。
探究: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①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文化发展、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②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提供了武器,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进程;
1.据宋代《梦粱录》记载:“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罗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下列选项与此相关的是
A.指南针的使用 B.印刷术的普及
C.造纸术的改进 D.火药用于军事
随堂练
A
【解析】“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罗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指的是辨别方向的指南针,A正确;排除BCD。
2.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信息革命、军事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文学革命等,与此观点相应的史实说明正确的是( )
①信息革命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
②军事革命 战场开始使用火炮等火药武器
③商业革命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出现繁华商业街
④文学革命 苏轼以清浅婉约语言入词,不避俚俗,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随堂练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推动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①符合题意;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②不符合题意;宋朝的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出现繁华商业街,③符合题意;苏轼词的风格属于豪放派,④不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
3.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可能经历到的是
①带上指南针出海捕鱼
②在一次参加对辽作战中使用火箭
③在开封开了个印刷作坊,大量印刷畅销书《窦娥冤》
④看到画家张择端正在展示他的名作《清明上河图》
⑤朱熹开讲坛,阐述他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随堂练
A
【解析】北宋末年,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可以带上指南针出海捕鱼,故①正确。唐朝时期发明了火箭,可以在对辽作战中使用火箭,故②正确。《窦娥冤》是元代的作品,不可能出现于北宋,故③错误。《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在张择端的作品,故④正确。朱熹是南宋时期的人,在北宋时期不可能出现朱熹开讲坛,阐述他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故⑤错误。

契丹小字、西夏文和金文的共同点:
西夏文
三者都是在借鉴汉字的基础上创制
1114年契丹大字“耶律习涅墓志”拓片局部
1345年西夏文石刻“陀罗尼”拓片局部
1314年附注汉文的八思巴字“教士墓碑”局部
畏兀体蒙古文书法作品

西夏

蒙古
元朝
1101年契丹小字“辽道宗哀册”拓片局部
1224年女真文“进士题名碑”拓片局部



1.元世祖忽必烈希望用八思巴字“译写一切文字”,并指出“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据此可知,八思巴字的创制( )
A.意在统一各地语言 B.说明蒙古民族出现了文字
C.有利于政令的推广 D.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随堂练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世祖忽必烈希望用八思巴字“译写一切文字”,并颁布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蒙古新字,这有利于政令的推广,C项正确;材料强调用八思巴字“译写一切文字”,八思巴字是译写用的,为元朝各民族交流的文字,并非语言,排除A项;成吉思汗时已出现畏兀体蒙古文,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八思巴字的创制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排除D项。故选C项。
2.辽宋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都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见下图)。这些文字体现了
A.民族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B.宋朝实施了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C.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借鉴吸收 D.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随堂练
D
【解析】这些文字各不相同,体现民族多样性,但它们又都是模仿汉字创造出来的,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故选D;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文字的发展,排除A;这些文字的创造,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政权的政策,排除B;这些文字只能体现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借鉴吸收,体现不了“相互”,排除C。
探究:分析宋元文化具有哪些特点?其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2)原因:
①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②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和元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局面相对安定;
③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为其注入多元因素;
④隋唐文化繁荣为其奠定基础,统治者重视文化建设。
(1)特点:
①高度繁荣;②科技领先;③全面发展;
④市民气息浓厚,朝着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城市商业活动的繁荣,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他们文化不高,这就要求文学艺术领域出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
思想的变革——思辨化
文艺的变革——世俗化
科技的变革——高效化
文字的变革——共通化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