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8 23:0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新变化
经济之变
国家干预
国际组织
科技发展
社会之变
社会结构
福利国家
社会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倒牛奶?
经济危机
爆发的原因是?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消费需求不足
产品严重过剩
盲目扩大生产
榨取工人利润
为了追求利益
为了社会需求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为了应对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背景

胡佛
自由放任政策
法西斯主义
对外战争
转嫁危机
整顿财政金融;
调整工业生产;
调节农业生产;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罗斯福
苏联模式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张政府用“看得见的手”来管理经济,与自由放任时期,只用市场和价值规律“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相对应。
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
1、惨痛教训——经济危机及二战对经济的破坏
2、成功典范——罗斯福新政
3、外部刺激——苏联的强大带竞争和启发
4、理论基础——(自由主义衰弱)凯恩斯主义兴起
知识拓展: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
英国经济学家
(1883-1946)
1936年,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理论体系的形成。凯恩斯抛开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总需求或总收入与消费和投资总和的平衡关系,从而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认为,社会总需求,即所谓的有效需求,是由总消费需求和总投资需求所组成。为了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就需要增加社会投资以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并藉此扩大总就业量。“有效需求”不足,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病症的根源,为了解决问题,国家就必须通过变更利率、通货膨胀、公共投资和公共工程等手段来干预调节经济生活。凯恩斯这一理论宣告了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上自由放任主义的统治地位的结束。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首先在美国“新政”中得到了印证,或者说它对罗斯福在大萧条时期迫不得已采取的非正统措施提供了理论上的认可。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形势需要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研究生物学过程的原理及其他很多问题,需要大量的经费,而且要冒风险,因此,这种经费是私人企业所不愿意承担的。
——金斯伯格教授《科学革命是挑战和希望》
5、必然要求——战后重建、科技革命的需求
1、惨痛教训——经济危机及二战对经济的破坏
2、成功典范——罗斯福新政
3、外部刺激——苏联的强大带竞争和启发
4、理论基础——(自由主义衰弱)凯恩斯主义兴起
第三次科技革命 
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至今并未终止。
  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展开,出现了以原子能、
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等高科技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一系列新型工业部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
是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即以国家为经济上的“总资本家” )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直接投资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人到各主要经济部门,保证了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联邦政府拥有全部原子能工业、96%的橡胶企业、71%的飞机和引擎企业,国家财产在国民财富中所占比重从1929年的10%上升到1948年的15%。
3、国家干预的措施——市场经济、国家干预
一、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
(1)加大政府在公共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2)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3)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增加社会投资以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并藉此扩大总就业量。国家就必须通过变更利率、通货膨胀、公共投资和公共工程等手段来干预调节经济生活。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曲线
黄金时代
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
滞胀危机
1973
1952
3、国家干预经济的影响
一、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
二、凯恩斯主义失灵
每当经济危机发生,政府便动用赤字财政、适度通货膨胀等反危机手段,减轻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企业大量倒闭,控制失业率,稳定社会秩序。这些手段虽然有效,却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人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
为医治生产停滞,政府开始降低利率、放宽信贷,却加剧了通货膨胀;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被迫人为地放慢经济增长步伐,却又导致生产停滞、经济恶化。
1、70年代“滞胀”现象的出现
美国的应对措施——20C80S美国“里根革命”
削减内容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
医疗、住房补贴 1 1.2 1.7
其他项目 21.8 7 3
单位:十亿美元
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经济政策调整
二、凯恩斯主义失灵
政府并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里根
思考: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和“滞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了说明问题?
调整的实质:
是资本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并在一定阶段内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它们进行的调整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基本矛盾等都没有改变,也就不能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更不能避免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
二、凯恩斯主义失灵
1929
经济大危机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新航路的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自 由 放 任 政 策
国内经济调整
国际重建秩序
1945
二战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
自 由 主 义
1933年
19世纪晚期
重 商 主 义
凯 恩 斯 主 义
工场手工业
工厂制度
自由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
资本主义
垄断组织
二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
国家干预经济
商业资本主义
生产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经济政策
经济思想
分 散 走 向 整 体
贸易保护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世界联系
冷战
两极格局
阶段 时间 经济政策 经济思想
商业资本主义 16-18世纪中期 贸易保护 重商主义
自由资本主义 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自由放任 自由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自由放任 自由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战后 50-60年代 国家干预 凯恩斯主义
70年代 国家干预 凯恩斯失灵
(滞胀)
80年代后 减少干预
三、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929年经济大危机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纷纷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他们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经验教训
稳定金融秩序
消除贸易壁垒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关税贸易总协定
(1947年)
“关贸总协定”
三、战后国际经济组织
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
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实例: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韩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紧急贷款以稳定汇率,得到了其提供的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并按其方案进行了改革。经过短短的两年,韩国经济迅速恢复。
——调节国际收支平衡,调节汇率,提供短期贷款-“救急不救穷”
规 则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35美元=1盎司黄金
②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汇率固定
③在IMF的重大决策上,美国拥有一票否决权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三、战后国际经济组织
初期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案例二:汶川地震恢复重建项目获得世界银行贷款7.1亿美元,用于受灾最严重的四川甘肃两省的基础设施和卫生教育设施重建。
——解决贫困和发展问题,提供技术援助和长期贷款-“救贫救急”
规 则 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认购比例根据一国的国民收入总值、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确定。
三、战后国际经济组织
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WB)(世界银行)
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规 则 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取消歧视,促进贸易自由。)
——促进国际自由贸易,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取消歧视
三、战后国际经济组织
3、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 WTO
时 间 达 成 协 议
第一回合 1947年 在世界范围内降低45000种贸易关税。达成123项双边关税协议。
第二回合 1949年 再削减5000种商品的关税。达成147项双边协议,5.6%的应征税商品平均降低关税35%。
第三回合 50年代初 达成双边关税协议150项,涉及关税87000项,使11.7%的应征税商品平均降低关税26%。
世界经济三大支柱
有人曾形象地如此比喻:各国到世界市场来做生意,GATT为这个市场建立了一个做生意的基本准则,IMF解决了双方货币认可汇率的问题,保证公平交易,如果出现支付困难,这就请世界银行帮助贷款,WB会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战后国际经济组织
经验教训
稳定金融秩序
消除贸易壁垒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关税贸易总协定
(1947年)
“关贸总协定”
于1971年8月15日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
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百分比)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7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生产力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1、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第三产业)
新中间阶层
阶级概念淡化
社会矛盾缓和



中间阶层: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 。
20世纪80年代以来,稳定保持在发达国家人口比例的25%-30%左右,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主体力量。
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2、“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是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
福利项目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失业等;涉及群体包括:老年人、残疾、儿童、妇女、失业工人、贫困家庭等。
孩子出生后享有儿童津贴,父母有490天的父母假,育有多子女的家庭享受高额补贴……尤其是女性,她们不需要因为生存,因为子女而依附于任何人。一般人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率就高达30%~50%,高收入者的纳税率甚至达到70%~80%,低收入者税率很低,甚至不用交税。
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
一、福利国家
1、概念
2、实质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
(法国)仅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支出,就占2005法国财政总支出的六成左右。
(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
(美国)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撒切尔夫人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美国总统肯尼迪
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 ——肯尼迪
一、福利国家
提尔里在18岁后的整个26年的成年生活中,只工作了31个月,其余24年竞从未工作过一天!他一直靠一项名为“特别互助救济金”的福利补贴维持生活,每个星期为99.75欧元(大约1000元人民币)。除了每月要支付23.88欧元房屋贷款之外,其余所有开销都由政府埋单。此外,他可以享受免费医疗,每年圣诞节时还可以得到152欧元的额外奖金。提尔里说:“当我付清了所有账单之后,我每个月还有大约170欧元用于休闲活动,这已经足够了。”(提尔里日前还出版了自传《我,职业求职者提尔里》,披露他的“懒虫秘籍”。2006年 )
3、影响
一、福利国家
积极:
(1)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2)缓和阶级矛盾、缩小贫富差距;
(3)扩大社会消费,刺激社会需求和经济增长。
消极:
(1)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助长了人们的“惰性”
(3)降低人的生产积极性
*80年代,不同程度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4、西方“福利国家”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1)明确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权责和作用,确立有效的社会责任分担机制,个人、企业、社会和政府应共同承担社会保障责任
(2)福利制度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国应从国情出发,避免理想化和高水平“结果平等”
一、福利国家
二、社会运动
1、黑人民权运动
在美国,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是根深蒂固的。二次大战期间,大批黑人走上反法西斯战争的前线,作出了巨 大牺牲与贡献,但在战争胜利后仍然得不到平等权利。当时约占全国总人口11%的黑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1952年黑人的工资只有白人的一半,失业人数却是白人的两倍。许多地方黑人仍然被剥夺选举权。
南部12个州在交通、公共场所、学校教育等方面实行种族隔离。三K党等种族主义组织的私刑及其他恐怖活动,使黑人连起码的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1955年底,蒙哥马利城黑人抵制公共汽车的运动,是高潮到来的标志。
2020年5月25日,46岁的弗洛伊德在警察暴力执法后死亡,在短短6天时间全美70多个城市爆发了游行示威活动。骚乱的规模空前巨大,迫使几个州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派遣国民警卫队和军队稳定局势。
二、社会运动
2、女权运动
60 年代兴起美国女权运动。温和派女权主义者主张在现存体制内通过改良来实现妇女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要求迅速通过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保证所有妇女获得平等就业的机会;妇女产后有恢复工作的权利并享有产假等等。她们主要以新闻揭露、法院诉讼和国会立法等手段展开斗争。进派主体是一批青年妇女,她们往往采取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使用过的游行示威、抗议活动的斗争方式。
1967年,约翰逊总统签署行政命令,禁止在与联邦有关的就业范围内实行性别歧视。
二、社会运动
3、学生运动、反战和平运动
据《幸福》杂志 1960 年统计,全国 670 万年龄在 18—24 岁之间的大学生中,有 75 万自称是“新左派”。他们积极参与民权运动,反对侵越战争,反对陈旧的教育制度,同时还参加妇女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等。
新左派”反对美国侵越战争的持续不断的斗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里几乎都掀起抗议浪潮。他们的认识从一般的反战,逐渐上升到指出这场战争是“美帝国主义的必然产物”。
反战运动终于唤起美国公众舆论在 1968 年暮春断然采取了反对美国参加越南战争的立场。
2007年8月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接着迅速引起了全世界的经济危机,美国的乳品市场也未能幸免。
2016年的前八个月,被倒掉的牛奶就多达4300万加仑。
2018年,又有六万多吨的牛奶被倒掉。
看透本质
新变化
无论自由放任、国家干预,还是建立福利国家,实质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其目的是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变化—统治的手段方法
不变—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经济政策
社会政策
产业结构
增长模式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发展
社会变化
社会运动
社会结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福利国家
第三产业兴起
国家宏观调控
中间阶层
人权与反战运动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