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8 23:0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秩序的变动。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法西斯(英语fascist)本义是拉丁语:fasces(束棒),起源于罗马。罗马共和制时期,每一个执政官都有12名侍卫官,侍卫官每人一根由许多小木棍经过柳枝,绳子或者铁砸捆绑而成的束棒,意喻团结产生力量,他们给束棒安装斧头使其具备杀伤力,同时也让其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实际上早在墨索里尼之前,法西斯便以被其他国家所使用,而最有名且保留至今的,便是美国。
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早期美国殖民州在政治体制上或多或少参考了罗马共和国的体制,这些影响最终决定了美国国家的政治体系,法西斯作为权力的象征也自然融入其中。
美国参议院图章
一、法西斯主义
1、概念
国家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一战后初期
经济危机后
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
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德国纳粹党党旗
1920年,组建“纳粹党”,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
1933年,纳粹党建立独裁统治
1919年,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党。
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1935年,入侵埃赛俄比亚
1936年,德意结成轴心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6年,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专政
1921年,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2、特征与法西斯势力上台
一、法西斯主义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日益尖锐(根本原因)
位次 1929年 对外出口 1937年 工业产量 1937年工业发展速度
1 美国 美国 美国
2 英国 德国 日本
3 德国 英国 德国
4 法国 法国 英国
材料: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得很快,它们打破了战后形成的相对均势,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要再次提上日程。德国实力的迅速恢复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
——姚丽《二战全史》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背景
1919年7月21日,300万德国工人罢工24小时,抗议签订《凡尔赛和约》。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背景
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它们之间的种种矛盾。列强继续争夺霸权的斗争是削弱凡尔赛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虽然留在该体系之外,但仍然在欧洲事务中发挥作用,并且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与英国和日本展开了新的争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2、重要原因:法西斯国家仇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蓄意发动战争;
在30年代那个时候,无论德国、意大利、日本,它们一概不满意这些条件……这些国家在1919年订立过一项条约,然而在十二年之后,它们不愿意实施了。
——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英法绥靖政策
(1)含义:
(2)主要表现:
时 间 绥 靖 政 策 的 表 现
1931年九一八事变 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不加以制裁。
1935- 1936 年 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年3月 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 莱茵区非军事区。
1936- 1939年 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
1937年7月 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
1938年3月 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
1938年9月 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高峰)
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釆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背景
③诱导因素:
英法等国家的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气焰;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
1939.8.2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5.8.31美国通过《中立法案》
英法为何长期实行绥靖政策?
①英法自身实力的衰落。
②一战后欧洲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③企图“祸水东引”
④法国政局的分裂与动荡。法国国内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导致法国政府很难形成长期的、有远见的对德政策。
⑤英国在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指导下“扶德抑法”。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背景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背景
1929年10月下旬,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风暴首先猛烈袭击美国,不久扩大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 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次危机持续到1933年,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危机遍及工、农、商、金融 等各行各业。资本主义各国的失业率分别高达30%到50%,失业工人达3000 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
4、催化剂: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背景
1929—1933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十分严重。危机期间,德国工业生产下降了 40.6%,下降幅度仅次于美国 的 46.2%,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农业生产下降了 30%,大批小农破产……对外贸易锐减,德国出口从 1928 年的 123 亿帝国马克降到 1932 年的 57 亿帝国马克……失业人数大量增加,从 1929 年 9 月的 132 万人增至 1930 年 9 月的 300 万人,1932 年头两个月竟超过 600 万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持续萧条的日本经济遭到新的打击……各种商品价格纷纷下降……为了逃脱危机,日本统治者在 50个主要产业部门强制建立卡特尔,限制生产,淘汰中小企业,裁减员工,降低工资……1931 年日本失业工人达413000人,1932年达489000人,加上半失业者,数达300 万人。
为了摆脱危机,日本统治者加强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扩大军事支出和军事订货,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的利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生存空间”是希特勒新创的术语,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军事领导人也使用了类似的说法和论点。
按照这一学说,失业和普遍存在的苦难是由生存空间的缺乏引起的。少数几个幸运的国家夺取了所有的殖民地和人烟稀少的海外领土,使其他国家没有维持其人民的生存所必需的自然资源。
解决这问题最明显的出路就是扩张,必要时也可使用武力,以纠正过去所遭受的不公正行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背景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矛盾日益尖锐;
3、诱导因素:英法等国家的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侵略扩张气焰;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
4、催化剂: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
2、重要原因:法西斯国家仇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蓄意发动战争;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背景
(一)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的表现:一战后,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显示出蓬勃生机。商品丰富、物资充足,一派“繁荣”(柯立芝繁荣)景象。 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却相对贫困;国民贫富差距扩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更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资本家被眼前的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
三、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生产相对过剩。
第30任美国总统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
(1872—1933)
美国第31任总统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1874—1964)
(二)罗斯福新政
三、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 ,美国第32任总统,美国历史上首位连任四届(病逝于第四届任期中)的总统。
1932年击败胡佛,当选为美国总统。在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推行新政以提供失业救济与复苏经济,并成立众多机构来改革经济和银行体系,从经济危机的深渊中挽救了美国。
1941年,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罗斯福力主对日本宣战。以租借法案使美国转变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使美国成为同盟国主要的军火供应商和融资者,也使得美国国内产业大幅扩张,实现充分就业。二战后期对塑造战后世界秩序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影响力在雅尔塔会议及联合国的成立中尤其明显。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在佐治亚州的温泉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1、新政内容: 第一阶段:1933-1935年,着重调整和复兴经济
第二阶段:1936-1939年,着重改革
项目 具体内容 目 的
整顿 金融
复兴 工业
调整 农业
社会 福利
银行休业整顿,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恢复银行信用,促进金融体系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前提保证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规范生产秩序,扩大就业,恢复生产
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衣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摆脱农业危机
加强救济工作,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扩大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2、新政的影响:
3、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生产力的恢复,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2)间接影响: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人们对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由于法西斯势力的增长,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3)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的先河,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影响了战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
三、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

阶段 主要事件
爆发
扩大
转折
胜利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德国的主战场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
1942年12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德战场)
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1945年9月,日本投降
二战基本过程和主要事件
1931.9.18
亚洲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1935.10.3
非洲
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7.7.7
亚洲
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1939.春
欧洲
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1939.9.1
全面爆发
德国闪击波兰,不宣而战;英法对德宣而不战,西线出现“静坐战争”。
9.28,波兰灭亡。
1940.4-6
德国征服丹麦、挪威,攻占卢森堡,迅速逼降荷兰、比利时,并突入法国境内。
1940.6
法国投降
5.26-6.4,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
6.10,意大利对法宣战;
6.22,法国投降。
1940.7
入侵英国
“海狮”作战计划,疯狂轰炸英国。9月以后,英国空军掌握战略主动权,德国侵略首次受挫。
1940.7-1941.2
非洲
1940年7月,意大利进攻东非英军。
1941年2月,德国军团进入北非地区增援意大利。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1940.6.4,【英】丘吉尔在下院的演讲
1941.6.22
苏德战争
“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德国的同盟国相继对苏宣战,战火烧到整个欧洲。至12月,德国已占领苏联在欧洲的大部领土。
1941.12
太平洋战争爆发
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
苏联趁德军侵入波兰之际,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开始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
占领波兰东部大部领土
从芬兰割得一部分土地
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并入苏联
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比亚等
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
——1941.3.11【美】《租借法案》
1942.1.1
联盟成立
苏美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此后又有21个国家陆续在宣言上签字。
1942.6.4-6.7
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
美日双方在中太平洋地区的中途岛进行的一场海空大战。此役日本损失惨重,自此丧失了在中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
1942.10.23-11.3
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二战中最大的一场沙漠消耗战,反法西斯的英法军队取得了胜利。此战是北非战局的转折点,此后,法西斯轴心国再也无法在北非发动进攻。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
1942.7-1943.2
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会战
二战期间历时最长、最为激烈、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此战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自此,德国丧失了在苏德战场与欧州战场上的主动权。1944年,苏联收复全部沦陷国土。
瓜达尔卡
纳尔岛战役
(亚太)
1942.8-1943.2
诺曼底登陆
(欧洲)
1944.6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雅尔塔体系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
一、雅尔塔体系
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
1943年11月,中美英-——(埃及)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苏美英——(伊朗)德黑兰会议
会议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并决定美、英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1945年2月,苏美英——(苏联)雅尔塔会议
商谈对德处理政策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德国民主化。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答应对日作战。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会议期间发表对日最后通牒式公告。
1945年7月,美苏英——(德国)波茨坦会议
会议 时间 主要背景 参加国 内 容
开罗 会议 1943年 11月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中美英 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
德黑兰 会议 1943年 冬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苏美英 会议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并决定美、英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雅尔塔 会议 1945年 2月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苏军与英美盟军东西夹击德国 苏美英 商谈对德处理政策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德国民主化。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答应对日作战。
波茨坦 会议 1945年 7月 德国投降,太平洋战场美军向日本进逼,中国战场开始反攻 苏美英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会议期间发表对日最后通牒式公告。
一、雅尔塔体系
1944年10月9日丘吉尔飞抵莫斯科,与斯大林密商巴尔干势力范围问题。后约定苏在罗马尼亚可占90%的优势,而英美在希腊可占90%的优势。在南斯拉夫,各占50%;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苏占80%,英美占20%。
——英苏百分比协定
(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2)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冋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雅尔塔协定中有关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雅尔塔体制的实质?如何正确评价该体制?
如何正确评价该体制?
雅尔塔体系的评价评价:
①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2、特点: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
二、联合国的成立
关于实质性问题的决议,理事会的多数票中必须包括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方为有效。当常任理事国是争端当事国时,如果决议是采取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或是安理会为审议争端而进行调查时,不得行使否决权;如作出决定,考虑采取出兵、断交等手段时,可以行使否决权。这就是所谓的“大国一致原则”。
二战影响

国际格局发生转变
二战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苏这两个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在英法主导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这个新的国际秩序结构在政治上的外在表现就是反法西斯同盟在战争即将胜利之时建立的联合国;而它在经济上的体现则可视为由美英等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的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三大支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武汉大学 潘迎春
新的国际格局
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社会主义突出重围
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史(上)》
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战争,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亚非拉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
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二战后亚洲独立国家及独立时间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军事上的需要,使交战各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克敌致胜的武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
原子弹
V—2导弹
社会观念陆续改变
材料一: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联合国宪章》序言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妇女就业史上的分水岭,它给妇女进带来的变化远超过女权主义者半个世纪的宣传鼓动可能达到的。
——【美】威廉·H·查夫
材料三:20 世纪头50 年中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它给人类带来的心灵创伤和震憾丝毫不亚于战争造成的生命、物质损失……在当代西方主要文学流派如后现代派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新小说派、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派,以及美国“垮掉的一代”和英国“愤怒的青年”等派中几乎都有所反映。——《世界史》
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妇女地位得到提高
颓废文化一度盛行
国家经济干预调节
苏联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在战争中显示了强大的力量,在战后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恢复,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
以美国为代表的各资本主义国家均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刻地调整了战前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时期广泛地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科学管理经济,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战争,给人类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武汉大学 潘迎春
人类社会
空前浩劫
战争造成了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战后德国、朝鲜的分裂,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冷战”……战后国际局势紧张,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华沙之跪
朝鲜分裂
伤痛之情难以抚平
1、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3、推动科技发展,促进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2、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欧亚建立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4、给人类造成空前浩劫,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二战影响
1、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2、具体原因:各反法西斯战场的努力与协调;
3、客观原因:法西斯势力是极端反动势力,违背民主、和平的世界潮流。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法西斯的含义、特征与形成原因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战争的原因与过程
世界人民的抵抗与伟大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
国际格局的演变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