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秩序的变动。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背景)
壹
手工工场
(工业革命前)
工厂制度
(中小企业为主)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大企业
(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生产组织形式重大变革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山雨欲来风满楼
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
项 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占有情况之间存在什么现象?这一现象会产生什么影响?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重新分割殖民地
2、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
(根本原因)
意
贸易摩擦
突尼斯问题
英
法
德
奥
俄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世界市场 殖民地问题
巴尔干问题
普法战争积怨和北非殖民地
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3、20世纪初,欧洲两大敌对军事集团形成,疯狂扩军备战;
(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主要原因
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德国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材料 最后一个背景原因是欧洲诸从属少数民族的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愿望。这种愿望……是难以对付的……在中欧和东欧,它却是一场恶梦,由于对民族自决的要求日益增长,那里多民族的帝国正处于差不多被撕成碎片的危险之中。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19世纪的巴尔干半岛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黑山纷纷宣布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随后它们彼此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1912—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使半岛的形势更趋复杂:塞尔维亚获得俄国的暗中支持,通过战争成为巴尔干的一个强国,而保加利亚虽然与德国交好,却以惨败告终,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金重远《巴尔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根本原因)
3、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疯狂扩军备战。
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5、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演习以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这在斯拉夫人眼中是赤裸裸的羞辱,引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他们组织了暗杀小组。 1914年6月28日,当作为这次演习总检察官的斐迪南大公夫妇的车队经过萨拉热窝接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开枪射杀了费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斐迪南大公夫妇
山雨欲来风满楼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何能够演变为世界性战争?
(1)客观条件: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可能条件:科技进步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3)现实条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一地区,而必将是全球性的;不仅是宗主国,其所属殖民地也势必卷入冲突和斗争。
World War I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
贰
时间 战线与交战双方
战争阶段与重大战役
1914.7-1918.11
西线
东线
南线
英法—德
俄—德奥
俄—奥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马恩河战役
日本占领山东半岛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美国、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同盟国战败
一、一战概况
帝国主义列强的战争目的
德国: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夺取英法殖民地。
奥匈:独自称霸巴尔干半岛。
意大利:瓜分北非突尼斯,称霸地中海。
英国:维护世界霸主的地位,打败德国,瓜分其殖民地和舰队。
法国:打垮德国,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称霸欧洲大陆。
俄国:确定在巴尔干的统治。
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进一步侵略中国。
性质:列强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战
名称 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时间 1914年9月 1916年(2—12月) 1916年 1916年
双方 英、法—德 法—德 英、法—德 英—德
结果 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参战兵力众多、伤亡惨重。有“绞肉机”之称 德军成功拦截了协约国的战略目标 英国获得战略性胜利,德国获得战术性胜利
特点 德国发起的“速决战”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惟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
二、西线四大战役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叁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博学多才,工于辞令,手拿十四点原则,人称“百灵鸟”。主张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犀利。被称为“狐狸”。削弱德国,剥夺其殖民地,让其支付战争赔款,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维护欧洲均势。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外号“老虎”。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赔款以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对与意大利利益有关的问题谈起来滔滔不绝,对其他的问题少开尊口。被称为“无足轻重的伙伴”。
日本代表牧野伸显,对涉及东亚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要求合法占领原德国太平洋诸岛和中国山东的权利。
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年轻的使节,据理力争,态度坚决。主张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
一、巴黎和会-1919
实际出席和会的共32 个国家,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意大利首相奥兰多,亲率代表团出席和会,盛况可谓空前。
把苏俄和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排斥和会之外。
一、巴黎和会-1919
1、时间和地点:1919 年1月18日、法国巴黎
2、和会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1)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2)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重归法国;莱茵河西岸的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 年,东岸50公里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等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
(3)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以“委任统治”形式予以瓜分。
(4)限制德国军备: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禁止生产和输入坦克、装甲车等重型武器;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拆除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的工事;海军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艇;在德国港口以外的军舰一律交协约国销毁;不得拥有陆海军航空兵力。
(5)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和会未能对赔款总额达成一致协议,仅规定由赔偿委员会于1921年5月1 日前确定总额;在此之前德国应偿付与200亿马克价值相等之物,并承担占领军的一切费用
一、巴黎和会-1919
3、成果:《凡尔赛条约》与凡尔赛体系
“委任统治:”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对原属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瓜分的一种形式。
把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交给国联,由国联把它们委托给英、法、比、日等主要战胜国进行统治。
“委任统治”是帝国主义列强在战后世界被压迫民族风起云涌的反帝斗争形势下,为维护殖民统治而被迫对旧有的殖民体系进行的一种改造。委任统治制度作为解决殖民地问题的新尝试它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4、国际联盟(1920年1月10日—1946年4月18日)
一、巴黎和会-1919
(1)首倡者及意图:美国,企图利用国联,领导世界(称霸世界)
(2)国联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
“全体一致”原则,国联所做决议需由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方可生效,若有任何成员否决则决议无效。(集体安全)
(5)评价:
(3)性质与实质:
①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
②实质: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积极:①开创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②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基础。
局限性:①“全体一致”原则无法有效制止战争发生; ②被英法操纵,成为大国强权政治的工具;③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
(4)原则 :
二、华盛顿会议:1921-1922
1、背景:
巴黎和会后,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拒绝加入国际联盟,因此,战胜国企图通过对战败国缔结和约的方式建立战后全球新秩序的努力并未获得完全的成功。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益显尖锐。
2、目的:
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3、时间及地点: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
美国华盛顿
二、华盛顿会议:1921-1922
4、内容:
(1)《四国条约》:美、英、法日缔约各国同意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英日同盟协定应予终止。
(2)《五国海军条约》:美英日法意主力舰总吨位的限额比率:
5∶5∶3∶1.75∶1.75
“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
(3)《九国公约》: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国
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它们的在华特权继续存在。
使中国重新回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1922 年2月4日,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
日本应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该地全部开为商埠;日本撤退驻青岛、胶济铁路沿线及支线的军队;青岛海关归还中国;日本将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及一切附属产业归还中国,中国补偿日本铁路资产价53406141金马克,在未偿清之前,车务长与会计长应由日本人担任;前德国享有开采权的煤、铁矿山由中日合资经营。
《附约》中规定了对日本人和外国侨民的许多特殊权利,从而使日本在山东仍保留不少权益。
1、概念: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Versailles-Washington System)
2、实质: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决定建立国联(1920.1.10.—1946.4);山东问题;干涉苏俄等等。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凡尔赛
体系
华盛顿体系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3、内容:
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帝国主义
与
被压迫民族
战胜国
与
战胜国
战胜国
与
战败国
新兴国家
的
民族矛盾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Versailles-Washington System)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列宁
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法军元帅福煦
4、影响:
积极:确立了战后国际新秩序,客观上维护了世界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5、特征: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任推给德国及其盟国,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②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③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④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Versailles-Washington System)
一战的影响
肆
第1次世界规模的大战,历时 年之久,
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 个,
33
造成 人死亡, 人受伤,
1000万
2000万
战火影响的人口达 之多,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 ,
15亿
2/3
直接经济损失达 美元。
2700亿
4
持续时间长
规模大,波及国家、地区广
人员伤亡惨重
1、对世界:一战带来了空前的灾难,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损失。
经济受到重创
——以上数据均源自纪录片《世界通史100集》解说词
战前:欧洲的海外投资额每年高达3.5亿英镑,1913年世界制成品出口的60%来自欧洲的英法德三国。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
战后: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开始从伦敦向纽约转移;1914-1918英国海外投资下降50%,1913-1920欧洲制造业下降23%。
在战争的打击下,西欧元气大伤,相对衰落。尤其是英国,它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1913年已经让位给美国,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战后,法国一度是欧洲大陆上最强的国家。但它想长远压制德国的企图遭到了英国和美国的反对与破坏。
2、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 日本趁火打劫……基本上成为工业国和债权国。
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 法国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经济困境。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3、美日实力增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欧洲为中心国际格局开始改变;
4、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甘地领导印度非暴力
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5、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1916年英国宣布征兵后,有16500人拒绝服兵役……前线士兵中也有高昂的反战情绪。1917年5月底,法国西线士兵的哗变扩大,3万名法国士兵离开战壕,回到后方。
——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15年英国募兵海报
1917年加拿大募兵海报
1917年美国募兵海报
四大帝国解体
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
同时,在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战争还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2009年7月25日,英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哈里 帕奇去世,终年111岁。他在晚年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战争是不值得的,不值得为之付出一个人的生命,更别说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了。我不喜欢战争,有时晚上我还会梦到战场,当时的惨状令我无法忘怀。”
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一战与中国
中国输送14万华工到法国 ,华工不仅在各种场所出色地完成了各种类型的任务,比如在轮船和火车上从事装运和卸载工作,建筑铁路,维修公路,在石油厂和整个法国北部地区的许多补给站工作,而且他们还冒着枪林弹雨在前线修筑了数百英里的战壕。由于华工通常在战场上或者战场附近工作,许多华工为了援助协约国的战事而牺牲在欧洲的土地上。据估计一次大战华工伤亡将近1万人 。
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世界各国都要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一起来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背景(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导火索)
性质(帝国主义之战)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主要战线(西线、东线、南线)
主要过程(三个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与内容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