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8 23:18:36

文档简介

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B D B A B D B A C A B C D A B
17.【答案】(1)刚柔相济的方式;宏观整体的策略;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笼络少数民族上层。
(2)促进边疆开发;利于民族的融合;推动西南地区封建化进程;巩固了蜀汉政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蜀汉政权之所以采取刚柔相济的‘威德’型治边模式”可推出刚柔相济的方式;
根据材料“同样是面对四周众多分散力量连环互动的可能,从而采取了与之相关的宏观整体边防方略。”可
推出宏观整体的策略;根据材料“后人以为已开了土司制度的滥觞。”可推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根据材
料“尽管其主要的方法仍为羁糜”并结合所学可知“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
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故可推出笼络少数民族上层。
(2)根据材料“诸葛亮治下的蜀地及其南面边地,通过多年内政外务良性互动式的努力,不仅蜀地内部“军
资所出,国以富饶”,即后院边地‘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部于是始有
姓氏’。”可推出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根据材料“可见他对后世影响的深远,不能不称为善理边
政的重要历史典范。”可推出对后世影响深远;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西南地区封建化进程,巩固了蜀汉
政权。
18.【答案】(1)原因:中原人口的南渡;丰厚利润的诱使;赋役政策的推动。(答出 2点即可)
影响:打破北方粟麦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分布格局;提高了粮食产品,使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
要的粮仓。(答出 2 点即可)
(2)问题:人口迅速增长导致人地关系紧张。
影响:①积极方面: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成
长;促进了人口迁移与流动,有利于边疆地区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民族
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答出 2 点即可)
②消极方面:土地等资源开发过度,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生存资源分配比例增大,社会整体生活质量下降。(答出 2 点即可)
19.【答案】(1)原因:胡人审美传统的影响;佛教的影响;饮食结构的变化;国力强盛,民众安居乐业。
原因:少数民族的侵扰;百姓忧患意识强;理学的影响。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一定时期内人们的审美观念受到来自历史传统、政治制度、经济发展、
{#{QQABKQCAogggAhAAABhCAQnACAOQkBAACAgOAAAIoAAASBFABAA=}#}
主流思想、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20.【答案】示例一:
选取信息: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
主题:隋唐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
论述: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繁。
其具体表现有: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就三教合一而言,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
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以及外传宗教佛教,均在中国有了广泛的受众,它们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起,影响着
中国人的思想。就李、杜诗歌与胡旋舞而言,这一时期,唐诗的创作达到顶峰,李白的诗歌体现了盛唐气
象,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社会境况;在各民族频繁交流的大背景下,来自西
域地区的乐舞如胡旋舞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娱乐生活。
结论: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繁,
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的特点。
示例二:
选取信息: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
主题: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论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时期,其主要表现为: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护府
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在经济上,伴随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
的物质生活,也为沟通汉族与西域各族及中外的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政治上,隋唐
中央政府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如设置都护府与藩镇,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
家;在文化上,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外传的佛教、本土的道教以及传统的儒家思
想在中华大地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与此同时,一些儒家学者,如韩愈,以弘扬
“道统”为己任,积极推进传统儒学的复兴。
综上所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看,隋唐时期的制度文明、物质基础及思想文化均高度繁荣,
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
【解析】
【详解】示例一:根据材料及设问,题目属于开放型试题,涉及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的内容,
要求任选 3 个信息,自拟主题,论证说明,选取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的信息说明隋唐时
期的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明确主题:隋唐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阐述:三教合一方面,,经过魏
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以及外传宗教佛教,均在中国有了广泛的受众,儒家传统信
仰面临新的危机;李白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脉络;自西域地区的乐
舞如胡旋舞传入中原地区,反映了民族开放政策下,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发展了中原文化。
{#{QQABKQCAogggAhAAABhCAQnACAOQkBAACAgOAAAIoAAASBFABAA=}#}
体现了隋唐时期的文化多元的时代特点。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无误。
示例二:根据材料及设问,题目属于开放型试题,涉及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的内容,要求任
选 3 个信息,自拟主题,论证说明,选取政治上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经济上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思想
上三教合一分别说明唐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明确主题: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阐述:在政治上,隋唐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如设置都护府与藩镇,有利于巩
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经济上,伴随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
活,为中外的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文化上,外传的佛教、本土的道教以及传统的儒
家思想在中华大地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看,隋
唐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无误。
{#{QQABKQCAogggAhAAABhCAQnACAOQkBAACAgOAAAIoAAASBFABAA=}#}2022--2023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如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出土情况。表中现象反映了
时间 遗址 出土情况
随葬骨规形器、骨律管(骨笛)等可能用于观象授
距今 8000 年前后 河南舞阳贾湖
时的天文工具
墓中陪葬的一件陶器上彩绘了具有战争纪念碑性
距今 6000 年左右 河南汝州阎村
质的“鹳鱼钺图”
遗址有宫殿区、内外城垣,十数座高、低水坝等水
距今 5000 年前后 浙江余姚良渚镇
利工程
A. 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 B. 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
C. 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 D. 等级观念产生和阶级分化
2. 《周礼·天官·家宰》提到:“凡食齐视春时,奠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
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据此可知
A. 周代百姓大都讲究延年益寿 B. 先秦已出现服食养生的理念
C. 战国时期贵族崇尚奢华生活 D. 先秦中医理论发展日趋完善
3. 《尚书》中称君主、诸侯、公卿大夫为君子;《诗经》中,除了具有德行的统治者称
君子外,女性的丈夫也称为君子;而《论语》中,孔子称有德行的人都是君子。君子
内涵的演变
A. 加速了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B. 体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变
C. 适应了大变革的政治需求 D. 折射出西周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高二历史 第 1 页(共 8 页)
{#{QQABKQCAogggAhAAABhCAQnACAOQkBAACAgOAAAIoAAASBFABAA=}#}
4. 秦王朝建立至汉武帝初年,铁器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制作的铁
器物美价廉。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器农具,质量不佳且价
格较高,妨碍农事。这说明
A. 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 B. 适当竞争有助于经济发展
C. 垄断专营易引发官商勾结 D. 官营工匠的技术水平不高
5. 据记载,秦汉时期各级官僚机构配有大量掾、令史、书佐等管理文书,也很看重官僚
的文化素质,如“文无害”,以及汉简中常见的“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之类要
求。对国家文书不熟悉,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官吏。这体现出当时
A. 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在要求 B. 地方行政效率亟需提高
C.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缓和 D. 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6. 东汉末年,地方州郡官员推荐人才的察举制,因战乱“人士迁移”、地方个别豪强操
纵崩坏。曹魏初期,由中央委任中正官评议现职官员、候补者、地方士人等级,作为
中央选拔官员依据。这一变化
A.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B. 缓和了部分社会矛盾
C. 抑制了豪强士族发展 D. 导致了选官权力下移
7. 遭遇自然灾害时,孝文帝开仓赈恤;对于鳏寡孤独以赐粟(或谷)帛为主,还有免除
“杂徭”;对于贫老和“不能自存者”,赐给衣服布帛、粮食或田地等;特别困难的病
患专门设立医治场所,派专门的医师救护。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A. 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B. 缩小了北魏社会的贫富差距
C. 巩固了全国统一的局面 D. 丰富了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
8. 有学者在谈及魏晋政治时指出:“如果让皇权在官僚政治与士族政治之间做一个选择
的话,那么皇权将倾向于前者而不是后者。皇权固然必须给予官僚相当特权以换取其
合作,但并不情愿让其分割其权势。”该学者意在说明
A. 皇权与士族特权间互相制衡 B. 选官制度变革有一定必然性
C. 分权体制削弱了政府统治力 D. 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9. 780 年后,唐朝推行两税法,强藩地区按照两税法的收税原则进行缴纳,但在赋税的
高二历史 第 2 页(共 8 页)
{#{QQABKQCAogggAhAAABhCAQnACAOQkBAACAgOAAAIoAAASBFABAA=}#}
支配上,部分留给收税当地作为日常开支,部分由藩镇节度使支配,部分上缴中央。
据此可知
A. 中央妥协色彩明显 B. 藩镇势力得到遏制
C.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D. 宗藩体制遭到破坏
10. 金朝进入中原后,统治者以华夏正统自居、奉行尊孔崇儒政策,宣扬“四海之内皆
朕臣子”;同时又禁“女真人改称汉姓,学南人衣装”,保持女真骑射传统。这些举措
A. 意在缓和与南宋的对立 B. 形成了南北分治的格局
C. 推动了华夏认同的升华 D. 阻碍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11. 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
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
“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
佐证了北宋
A. 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 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 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 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12. 宋代盛行论财婚姻,商人“榜下捉婿”成为一种婚姻文化,这一现象遭到士大夫的
批评。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
俗”。这反映了当时
A.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升 B. 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
C. 门第族望不再是婚姻的要求 D. 科举改革导致社会阶层流动
13. 元世祖统治的前中期,陕西四川行省、云南行省等,与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其他行
省不同,它们有较为稳定的统辖区,都位于中书省直属的腹里以外,且设置时间也比
较长。这反映了
A.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被解决 B. 部分行省摆脱了中书省的管辖
C. 行省向地方最高机构转化的趋势 D. 行省逐步丧失了处理军政的职权
14. 洪武四年(1371),明代首次科举产生的进士中,75%是南人。在洪武三十年(1397)
的殿试中,51 名进士全部是南人。朱元璋令主考官刘三吾重新审阅落榜的试卷,但排
高二历史 第 3 页(共 8 页)
{#{QQABKQCAogggAhAAABhCAQnACAOQkBAACAgOAAAIoAAASBFABAA=}#}
名没有变化。他向皇帝解释说:“礼闱取士,向无南北之分,大江以南本多佳士,北
士自不及南。”这反映出
A. 南方具有经济增长的优势地位 B. 南北分卷成就了南方的才子佳士
C. 明初北方教育遭到严重的破坏 D. 经济重心南移助推文化发展转向
15. 明清时期,江南人家有田十亩,必延请塾师培养子弟应举入仕;商人、高利贷者也
热衷于培养后代在科场博取功名,还不惜血本捐官买爵。这反映了当时
A. 传统观念影响深刻 B. 商业经济趋向繁荣
C.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 官商勾结政治腐败
16. 乾隆《汉阳府志》记载,汉阳所产棉布“四方来贸者辄盈千累百捆载以去”,销售范
围远至秦晋、滇黔;孝感、应城等县为又一棉布产区,“四时舟车负贩不绝”;荆州府
监利等县所产布匹则“西走蜀黔,南走百粤”,主要销往西南。这一现象表明,清代
湖北地区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趋势 B. 商品区域化生产的特征明显
C. 雇佣关系得到普遍发展 D. 区域间存在不同的市场需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均为必做题,共 52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材料
蜀汉政权之所以采取刚柔相济的“威德”型治边模式,一方面,是要安抚西南夷
部落民众,建构稳定的大后方秩序;另一方面,则是要倾全国之力北伐讨魏。其中尚
有“和戎”与“联吴”的问题,同样是面对四周众多分散力量连环互动的可能,从而
采取了与之相关的宏观整体边防方略。诸葛亮治下的蜀地及其南面边地,通过多年内
政外务良性互动式的努力,不仅蜀地内部“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即后院边地“诸
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部于是始有姓氏”。尽管其
主要的方法仍为羁糜,后人以为已开了土司制度的滥觞,可见他对后世影响的深远,
不能不称为善理边政的重要历史典范。
——摘编自张新民《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反思与总结》
高二历史 第 4 页(共 8 页)
{#{QQABKQCAogggAhAAABhCAQnACAOQkBAACAgOAAAIoAAASBFABAA=}#}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蜀汉边疆治理措施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蜀汉政权“威德”型治边模式的历史影响。(5 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材料一
北方宜旱,南方宜稻,这是农作物对南北方环境选择的结果,跨越环境界限,将
另一地区的作物引入,则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冬小麦为北方旱地作物,推动其大规
模向南方扩展的动力是人口。《鸡肋编》记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
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
只有秋课(稻),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可见,两
宋之际,南方水田农业区稻麦两熟制曾出现了一个极为兴盛的局面。
——摘自吴存浩《中国农业史》等
高二历史 第 5 页(共 8 页)
{#{QQABKQCAogggAhAAABhCAQnACAOQkBAACAgOAAAIoAAASBFABAA=}#}
材料二
清朝前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
清代皇帝纪年 年份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
世祖顺治七年 1650 1.00~1.50 6.00 4.00~6.00
高宗乾隆十五年 1750 2.00~2.50 9.00 3.60~4.500
宣宗道光三十年 1850 4.10 12.10 2.95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
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 一人之食以供十
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摘编自[清]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一《意言·治平篇》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宋之际稻麦两熟制在南方“极为兴盛”的原因。并结合所学,
分析其对当时农业生产格局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带来的影响。(5
分)
高二历史 第 6 页(共 8 页)
{#{QQABKQCAogggAhAAABhCAQnACAOQkBAACAgOAAAIoAAASBFABAA=}#}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唐宋之变女性审美观】(14 分)
材料一
隋唐统治集团来自于汉化了的鲜卑人,游牧在北方大草原的鲜卑人,在风格和审
美上与中原的汉人有很多不同,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女性以健壮为美,因为与游牧民
族的生活相适应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于是,对来自于鲜卑人的唐代统治者,在审
美上自然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此外,佛教在唐代也得到了极大推崇和发展,佛教中的
菩萨造像,都是丰肥而富态的,这也对唐代妇女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唐代
饮食上的胡化也比较明显,史书中记载了唐肃宗做太子时用膳的情形,提到唐肃宗用
刀割羊肉,这明显是胡人的作风。相对于中原汉人的面食文化,胡人主要是吃肉、喝
羊奶,这都是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这种饮食结构上的变化,也是唐代女性“以胖
为美”的一个物质基础;此外,“胖不胖”或还真与心态有关,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
强盛的国家之一,百姓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动荡后,普遍安居乐业,民众心态乐观开放。
材料二
为什么物质丰裕程度较之唐代更高的宋代人,没有“以胖为美”的观念呢?从宋
代流传下来的名仕书画中可以看出,清瘦是主流。究其原因,宋朝时刻处于北方少数
民族的侵扰风险下,百姓忧虑,充满了危机意识。
——均摘编自金寅斌《唐朝人为何以胖为美》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以胖为美”和宋“以清瘦为美”的原因。
(11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审美观变化的认识。(3分)
高二历史 第 7 页(共 8 页)
{#{QQABKQCAogggAhAAABhCAQnACAOQkBAACAgOAAAIoAAASBFABAA=}#}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从上图中任选 3 个及以上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运用所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识,围绕主题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高二历史 第 8 页(共 8 页)
{#{QQABKQCAogggAhAAABhCAQnACAOQkBAACAgOAAAIoAAASB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