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小池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备课精品--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龙岩小池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备课精品--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31 22:00:44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课前小测1.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文学艺术提出什么方针?“文革”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作品先后反映了什么主题?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艺术发展如何?
3.我国是怎样由“东亚病夫”变成体育强国的?快乐猜猜猜 “旧四大件”? “新四大件”?改革开放(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彩电、冰箱、 洗衣机、空调)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第21课 1.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认识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认识社会发展变化对我们青少年
提出的要求。
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从 “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说说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蓝灰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服饰:
衣着丰富多彩,更具个性,追求美,已成时尚改革开放前:“吃饱肚子成奢望”有一位开国上将,每月工资400多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5个月的工资。上将的秘书撰文说:“司令级别高,有些补助,当时叫特供,一个月4斤猪肉,4斤黄豆。司令有4个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经常半夜里吵着要吃的”。
——《建国初期上将们的生活——高薪却刚好温饱》
20世纪60年代,每月只有3两的油和肉,当时一些机关工作者常成群结队到山区郊外挖野生植物的茎,把它们磨成粉末,来弥补粮食定量不足!
改革开放前油票粮票食物匮乏、单调改革开放后食物琳琅满目,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健康饮食。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象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动脑筋1、早上醒来.应该喝一杯水?2、饭后宜吃水果?3、空腹时不宜喝牛奶 ?4、炸薯条、炸鸡腿、巧克力好吃可多吃?5、汽水、可乐类比白开水更营养? 6、食物过于精细,缺乏纤维?7、每天应摄取新鲜的蔬菜与水果?8、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YES OR NO?YESNOYESNONOYESYESYES饮食常识小测试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请你出个高招?问题: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
措施:实行“公交优先”政策;开辟新的公交线路;使用清洁燃料;更重要的是,大力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轨道交通。我来出出招就业和社会保障下一页思考回答问题:1.城市改革为什么打破“铁饭碗”?
2.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打破“铁饭碗”时应该怎样帮助哪些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上一页合作探究改革开放以来

在发展经济的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江泽民

读史感悟 改革开放前,人们要得到一份工作只能等待国家分配。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求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请你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的感想或认识。
提示:我们要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并
有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1、衣---
2、食---
3、住---
4、行---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
2、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变改革开放1.1995年起,城镇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这是因为我国实施了( )
A.“安居工程” B.养老保险制度
C.医疗保险制度 D.就业制度
2.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 )
A.解放战争时期 B.改革开放前
C.20世纪末 D.21世纪初
3.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的变化 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同步训练ABB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回答4~5题。
4.下列宣传画体现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
5.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的宏伟目标。下列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②已是世界经济强国
③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④城乡发展差距还较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C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的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材料三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自70年代中期至2001年,增产粮食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亿元。袁隆平曾针对全球性粮食危机问题,这样说过:“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物资紧缺、凭票限购到物质丰富、鼓励消费;生活水平提高,追求质量或物质生活的科技含量增加。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科技改变生活;改革开放。(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3)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例:互联网的普及;说明:网购巨大的成交量,拉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读史明理

勇于创新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选择题
1.1995年起,城镇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这是因为我国实施了( )
A.“安居工程” B.养老保险制度
C.医疗保险制度 D.就业制度
2.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 )
A.解放战争时期 B.改革开放前
C.20世纪末 D.21世纪初
3.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的变化 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回答4~5题。
4.下列宣传画体现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
5.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的宏伟目标。下列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②已是世界经济强国
③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④城乡发展差距还较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的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材料三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自70年代中期至2001年,增产粮食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亿元。袁隆平曾针对全球性粮食危机问题,这样说过:“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3)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一、ABBDC
二、6.(1)由物资紧缺、凭票限购到物质丰富、鼓励消费;生活水平提高,追求质量或物质生活的科技含量增加。
(2)科技改变生活;改革开放。(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3)例:互联网的普及;说明:网购巨大的成交量,拉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改革开放前后,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掌??? 握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结合调查纵横比较
预先调查亲邻好友近20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象等历史资源,体会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
探索理解
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爱党与时俱进
小康生活的来临与祖国的日益强盛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
能者发展适者生存
改革就业制度,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和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改革就业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
归纳法、史料分析法、直观法、讨论法和练习巩固法等
学法选择
归纳法、史料解析法、观察法、讨论法和练习巩固法等
课堂组织形式
分组讨论
教具媒体组合应用
多媒体展示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教材中的插图、史料和网上资料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109页“导入框”内容,讨论回答:新旧“四大件”分别指的是什么?
(A. 旧的“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B. 新的“四大件”原先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现在正朝着电脑、手机、住房、汽车发展。)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旧的“四大件”发展到新的“四大件”,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象俗话所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安排学生阅读,要求作出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衣食住行的变迁
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改革以前人们衣着有什么特点?(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很单调,而且要凭“布票”购买衣服。)
2现在你和你的亲朋乡邻怎样使用服饰?(不仅用来遮羞御寒,而且可以展示个性、显示风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2003年‘走进历史’展览会”上见过的《计划经济时代里的票证》,联系“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内容,说明那时人们不但“穿”的单调,“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
1现在大家“吃”的怎样?(不但能够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2根据110页“动脑筋”:怎样看待今昔饭桌上的野菜、粗粮?(过去用来充饥果腹,往往因为吃的太多而产生副作用——水肿、胃痛等;现在是用来搭配营养、调节口味的,属于时髦的“绿色食品”,有益健康。)
3指导学生观看110页插图,运用小字部分提供的数字和自己小组调查来的材料,通过“对白”形式,表演今昔住房的变化。(设置场景为“调查时的书房”,一位扮演爷爷或奶奶,另几位扮演今天的孙子或孙女。鼓励学生自拟对白,临场发挥。教师注意调节下岗职工或其他“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情绪,防止盲目攀比。)
4根据111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A. 现在城市里为什么常出现“塞车”现象?(机动车辆猛增,道路却依然狭窄等。)B. 你认为如何解决为好?(尽量提倡步行和骑自行车,既可锻炼身体,也可减轻环境污染。尽量兴建、改扩建城乡道路,加强交通管理。加紧研制“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工具”,发展新的交通方式等。)
·指导学生完成112页“练一练”:应选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
就业和社会保障
·指导学生联系25页内容,回顾 “左”倾错误泛滥的种种表现,强调那是严重失误,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恶劣影响。后来经过调整,虽然有所纠正,但是“吃大锅饭”等“左”的根子没有挖掉,才导致后来“文革”十年浩劫,造成更大损失。中国要想突破“左”的束缚,就必须鼓励那些好的企业兼并那些应该淘汰的企业。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企业被淘汰了,职工怎么办?也就是说,用人用工制度该怎样改革?出现了那些新情况、新名词?(企业的破产、兼并、重组;职工的下岗、待业、培训等。)
1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等。)
2有人说,“铁饭碗”摔不破,人们捧着它就会放心。现在打破了“铁饭碗”,搞得人心惶惶,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实行“铁饭碗”就业制度时,从表面上看,好象很“公平”——不管你干得怎么样,有饭大家一起吃。其实是保护了懒汉、低能儿,挫伤了勤奋、聪明人。现在实事求是地承认人们之间的差异,实行能者勤者上岗,凭贡献大小享受相应的待遇,是通过人才竞争来挖掘人的潜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当社会财富增加之后,就可以对那些“弱势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这样两全其美,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根据《新学案》58——60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2完成《历史填图册》27页各题。
3提醒学生整理教材和作业、补充“成长记录袋”所需材料,作好期末复习准备。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