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9 06:43:53

文档简介

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B(3分)(A项,“宇宙间种种物象引起人世间种种事象而使诗人感动”错,根据原文“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可知原文没有说“人世间种种事象”是“宇宙间种种物象”引起的,而让诗人(原文中的“我们”)感动的是宇宙间的各种物象和人世间的种种事象,并不是“宇宙间的种种物象引发人世间的种种事象”。C项,“使读者感动时因为范围不同而层次不同”理解错误,不是范围的区别,而是不同层面、角度的生发。D项,“因此自然诗比人事诗意蕴深广”于文无据,从上文也推导不出这一结论。)
2.B(3分)(B项“既归功于作者”错误,高层次的感动于作者本意无关。)
3. C(3分)(C项不属于“兴”。)
4.(4分)①词人柳永“见物起兴”:感到“衣带渐宽”,而产生对爱情追寻的艰辛、执著和不悔的感动,并把感动表达在词中;②王国维从诗歌中读到柳永的感动,但不局限于作者本来的意思,进行生发,从中感悟到做事业做学问的道理。(每点2分,共4 分,意思接近即可。)
5.(6分)①中西方诗人对于自然诗的爱好产生都较晚。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即使偶涉自然,也只是作为人事的背景出现。②中国自然诗与西方自然诗风格不同。就大体而言,中国自然诗以委婉、微妙、简隽胜,西方自然诗以直率、深刻、铺陈胜。③诗人对自然的爱好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最粗浅的“感官主义”,另一种是起于情趣的默契。(每点2分,3点共6分,意思接近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D(3分)“真正的目的是偷走尼姑庵的文物宣德炉以谋财”错。赵秀才和钱洋鬼子到静修庵“革命”,是为了投机革命,偷宣德炉应该是顺便的行为,并非他们“革命”的真正的目的。
7.A(3分)“未庄人对阿Q的恐惧”错。未庄人恐惧的并非阿Q,而是阿Q所说的“造反”“革命”。
8.(4分)①他的革命对象是一切平时与他作对的人,包括小D、 王胡,并且是按照个人恩怨而不是阶级仇恨来排序的。②这表明阿Q敌友不分,非常愚昧、落后、不觉悟。(每点2分,共4分,意思接近即可。)
9.(6分)①语言描写。之前在赵白眼看来根本不屑一顾的阿Q,现在成了他嘴里的“阿……Q哥”,表现了他对阿Q态度的转变,开始极力讨好阿Q,另外,强调自己和阿Q同是“穷朋友”,应该“不要紧”,是表明自己和阿Q是同一阵营,既然是同一阵营,则不会被“革命”。②神态心理描写。“惴惴”一词,表现了赵白眼对革命到来的恐惧心理。③动作描写。当阿Q说“你总比我有钱”时,赵白眼感到阿Q的“革命”可能威胁到自己的财产安全,于是“从腰间扯下褡裢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每点2分,3点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BD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短句翻译:高祖先到了平城,但部队还没全部到达,冒顿出动四十万精练的骑兵,把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之久。
11.B(3分)与"但以刘日薄西山"中"但"意思不相同错,是同义
12.B(3分)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的直接原因是他怀疑王黄、赵利与汉朝有密谋。
13.(8分)(1)陛下如果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爱慕她,立她为阏氏。(诚,如果;妻,以女嫁人、做妻子;奉遗,赠送财物。每个字义解释各1分,句意1分。)
(2)现在匈奴人屡次在边塞放牧狩猎,来侦察汉军在边塞戍卒的状况, 汉军人少时就入侵。(数,屡次,多次;候,窥伺、侦察;则,就。每个字义解释各1分,句意1分。)
14.(3分)①与匈奴和亲②赠送财物③派辩士以礼规劝匈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汉高祖住在晋阳城,听说冒顿单于住在代谷,准备去攻打他。他派人去侦察匈奴,冒顿单于将匈奴强壮的士兵、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汉军使者只看到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往匈奴的使者有十来批,都说匈奴可以攻打。高祖又派刘敬前往出使匈奴, 还没等他回来,汉军就发动全部三十二万的兵力向北追击匈奴。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的军队相互攻击,本应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现在我只见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我认为匈奴不可攻打。”这时汉军已经出发,高祖非常恼火,用刑具将刘敬押到广武城。正月,高祖先到了平城,但部队还没全部到达,冒顿出动四十万精练的骑兵,把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之久。高帝用陈平的秘计,派使者暗中用重金厚礼贿赂阏氏。阏氏对冒顿说:“两国的国君不应该相互围困。现在即使得到汉朝的土地,而单于您最终也不能居住在那里。况且汉朝的国君也有神灵保佑,希望单于您考虑吧。”冒顿与王黄、赵利约好会合的时间,而王黄、赵利的部队却没有来,冒顿怀疑他们与汉朝有密谋,便打开包围的一个角。正遇天有大雾,汉派使者来来往往,匈奴没有察觉。陈平请求高祖命令士兵用强弩再加两支箭面向敌军,从解围的一角直接冲出去。高祖出了包围圈。高祖到广武后赦免刘敬。匈奴屡次侵扰汉朝北部边境,高祖非常担忧。刘敬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士兵因战争已很疲劳,因此不能用武力征服冒顿。冒顿杀父自己代立单于,凭借武力建立权威,是不能用仁义说服他的。只可用计策做长远打算。”高祖说:“怎么做呢?”刘敬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爱慕她,立她为阏氏。陛下按时节将汉朝多余而匈奴缺少的东西,经常慰问赠送他们,再顺便派能说善辩的人士用礼节奉劝他们。这样可以不用战争便使匈奴逐渐臣服。”皇帝说:“好。”冒顿去世后,他的儿子稽粥即位,皇帝派诸侯王的女儿做单于的阏氏。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上书说:“现在匈奴人经常在边塞放牧狩猎,侦察汉军在边塞戍卒的状况, 汉军人少时就入侵。这样持续连年,中原贫困而百姓无法安宁。多亏陛下担忧边境的安全,派遣将领征发士兵治理边境,这是对边境百姓的最大恩惠。然而现在远方的戍卒守卫边塞,一年一轮换,不了解匈奴的作战能力。不如选一些人长期居住在那里成家立业,从事耕作,并且防备匈奴的入侵,利用地形建成高城深挖沟堑。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 每个城规模不小于千户人家。边塞的百姓,如果不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就不可能使他们长久居住在危险困苦的边地。匈奴入侵时,有人能阻止他们入侵,(敢于从匈奴手中夺回所抢掠的财物),就将其中的一半给他,官府出钱赎回所掠夺的人口。像这样(边塞的百姓受到这种待遇)乡里之间就会相互救助,攻击匈奴时不避死亡。这样做不是对皇上感恩戴德,而是想保全亲戚保护财产。这样做,利益将传到后世,陛下将得到圣明的美名。”皇上采纳了晁错的建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3分)“其中转句有画龙点睛之妙”错。有画龙点睛之妙的是合句,即最后一句“只有篙师识水痕”,这句诗具有丰富的哲理意味,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16.(6分)①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实践出真知”的哲理。(1分)②杨万里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一股暗潮已然来到,一般人却无从发觉,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诗歌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真理是在大胆实践反复实践中摸索出来的。(2分)③陆游诗的后两句,诗人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指出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身实践。(2分)与《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哲理意味相同。(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
(2)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3)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第(3)小题属于开放性默写,必须带“杜鹃”或者“子规”二字,且以“杜鹃”或者“子规”为意象。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4分)①感慨万千(感慨万端、百感交集、百端交集) ②唉声叹气 ③风卷残云 ④速战速决
【解析】第①空,语境中形容师生二人被贬后相见后的心情,可填“感慨万千”(或“感慨万端”“百感交集”“百端交集”。感慨万千: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感慨万端:因深有感触而有许多慨叹。百感交集: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百端交集:无数感想交互汇集,形容感慨万千。②语境中有“不住地”,需要填一个表示动作情态的成语,语境中形容黄庭坚吃不下面条,且下一段中有“而黄庭坚呢,初次品尝屈辱之苦,感受跌落之痛,自然长吁短叹,难以消受,消极悲观”,故填“唉声叹气”。唉声叹气: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③语境中形容苏轼吃面条很快,且有一“般”字,就用表示比喻义的成语,故可填“风卷残云”。风卷残云:大风把残云卷走。比喻一下子把残存的东西一扫而光。④语境中形容用快速的办法对待苦难,可填“速战速决”。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19.(4分)①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修辞判断2分)
②文中把苦难对他的影响比喻成清风拂面。(结合文本1分)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对苦难的乐观态度。(表达效果1分)
20.D(3分) D处的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指苏轼遭遇的挫折苦难。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21.(3分)跌倒恐惧是指老年人(1分)进行日常活动时(1分)为避免跌倒而产生的恐惧、回避的心理行为(1分)。
22(6分)①行走时步态不稳 ②老年人跌倒可引起许多严重后果 ③会变得不愿意活动(每处2分,共6分。意思接近即可,字数不合要求可酌情扣分。)
四、写作(60分)
23.参照2022年高考评分标准。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目仿照2023年新高考Ⅱ卷的形式命制,均从语言文字运用题目的阅读材料中找出命题点进行命题。从材料本身看,苏轼的“不嚼面”人生,指的是人对待苦难、挫折的人生态度,苏轼面对一贬再贬、数度转徙的命运,并没有陷入其中自怨自艾,没有对命运屈服,更没有选择“躺平”“摆烂”,而是选择淡然处之、达观处之的人生态度,不纠结于命运的惨淡,而是赶紧突围,奔赴美好的未来。
从文体来说,“你是否也曾遭遇了某种困境?你是如何克服的?”是启发学生写记叙文,通过讲述个人在遭遇困境后采取突破困境的态度来表现主题,可以写正确对待的态度带来了积极的效果,也可以写消极对待的态度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后态度转变后,出现了积极的效果。“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不嚼面’人生的?”是在引导学生写议论文,主要论述“不嚼面”人生态度的积极意义。
从2023年的作文导向来看,文体并不像原来基本限制在议论文的框架中,而是既可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体现了开始放开的一面。如新高考Ⅰ卷“好的故事给人以力量”,新高考Ⅱ卷“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均可写成议论文,也可写成记叙文。
【参考立意】
1.该“忘却”时须“忘却”。
2.学会达观处世
3.看淡挫折,重整旗鼓
4.战胜挫折,要有积极的心态
5.切不可将苦难的重负一直背着
【评分建议】
以43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坚持激励性原则,对优秀作文要敢于打高分。(历次考试作文阅卷50分以上的作文偏少,望改变)。
3.关于字数:6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600字以下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或只写标题的,给2分;完全空白,评0分。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 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题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材料二:
先来看自然诗。在中国和在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诗经》是最好的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只是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陪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是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陪衬。自然比较人事广大,兴趣由人事而移到自然本身,是诗境的一大解放,不特题材因之丰富,歌咏自然的诗因之产生,即人事诗也因之得到较深广的意蕴。
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直率、深刻、铺陈胜。本来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刚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和无垠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媚眼似的湖水。昔人诗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两句可以包括这两种美的胜境。艺术美也有刚柔的分别。诗如李杜,词如苏辛,是刚性美的代表,诗如王孟,词如温李,是柔性美的代表。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柔的分别,但是如果拿它来比较西方诗,则又西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这当然只就其大概说。西方未尝没有柔性美的诗,中国也未尝没有刚性美的诗,但西方诗的柔和中国诗的刚都不是它们的本色特长。
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可分两种。最粗浅的是“感官主义”,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声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于视官愉快。这是健全人所本有的倾向,凡是诗人都不免带有几分“感官主义”。近代西方有一派诗人,叫做“颓废派”的,专重这种感官主义,在诗中尽量铺陈声色臭味。这种嗜好往往出于个人的怪癖,不能算诗的上乘。诗人对于自然爱好的第二种起于情趣的默契。“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诸诗所表现的态度都属于这一类。这是多数中国诗人对于自然的态度。(摘编自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就是“见物起兴”,指宇宙间种种物象引起人世间种种事象而使诗人感动。
B.从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就是读者阅读时能获得与诗人同样的感动,与诗人同心,甚至获得更丰富的感动。
C.诗歌在使读者获得感动时因为范围不同而层次不同,第一层的感动是一对一的,高层次的感动是一对多的。
D.自然比较人事更广大,在诗歌中歌咏自然,可使诗的题材丰富、意境扩大,因此自然诗比人事诗意蕴深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歌中的“兴”与西方的“接受美学”都认为读者能不限于作者的原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理解是高层次的。
B.一首诗能够让读者产生高层次的感动,既归功于作者能对自然、人事的感受,也要归功于读者善于理解与感悟。
C.两材料都引用了《诗经》诗句,但用意不同,材料一为证明“兴”的作用,材料二为证明自然描写仅仅是陪衬。
D.中国的自然诗虽然也有刚性美的诗,但与西方相比而言,这些刚性诗还是偏于柔,可见中国的自然诗总体偏柔。
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诗句的一项是(3分)
A.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B.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C.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D.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
4.柳永《蝶恋花》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的是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二种境界。请结合材料一,简述这一过程中的“兴”的作用。(4分)
5.材料二中,对于自然诗作者提出了哪些文艺理论,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阿Q正传(节选)
鲁迅
第七章 革命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出去时将近黎明,却很有几个看见的了。据探头探脑的调查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
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惟有邹七嫂不以为然,说那不过是几口破衣箱,举人老爷想来寄存的,却已被赵太爷回复转去。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况且邹七嫂又和赵家是邻居,见闻较为切近,所以大概该是伊对的。
然而谣言很旺盛,说举人老爷虽然似乎没有亲到,却有一封长信,和赵家排了“转折亲”。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便将箱子留下了,现就塞在太太的床底下。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不平;加以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
“造反了!造反了!”
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得得,锵锵!
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
悔不该,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
“得得,……”
“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
“锵锵,”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老”字联结起来,以为是一句别的话,与己无干,只是唱。“得,锵,锵令锵,锵!”
“老Q。”
“悔不该……”
“阿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
阿Q这才站住,歪着头问道,“什么?”
“老Q,……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
“发财?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
“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
“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阿Q说着自去了。
大家都怃然,没有话。赵太爷父子回家,晚上商量到点灯。赵白眼回家,便从腰间扯下褡裢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
第二天他起得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他也仍然肚饿,他想着,想不起什么来;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
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门,一只狗在里面叫。他急急拾了几块断砖,再上去较为用力的打,打到黑门上生出许多麻点的时候,才听得有人来开门。
阿Q连忙捏好砖头,摆开马步,准备和黑狗来开战。但庵门只开了一条缝,并无黑狗从中冲出,望进去只有一个老尼姑。
“你又来什么事?”伊大吃一惊的说。
“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得很含胡。
“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
“什么?……”阿Q诧异了。
“你不知道,他们已经来革过了!”
“谁?……”阿Q更其诧异了。
“那秀才和洋鬼子!”
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老尼姑见他失了锐气,便飞速的关了门,阿Q再推时,牢不可开,再打时,没有回答了。
那还是上午的事。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们便将伊当作满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检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
这事阿Q后来才知道。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他又退一步想道:
“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人老爷的船到了未庄,茶坊酒肆则传言城里将要发生革命,侧面表明这件事在人们的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B.有人说革命党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孝,表明广大农民并不真正理解革命,认为革命就是为明朝皇帝报仇。
C.阿Q“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说明辛亥革命对广大农村影响不大,也说明广大农民不了解、不理解革命。
D.赵秀才和钱洋鬼子到静修庵去“革命”,表明两人“革命”是假,真正的目的是偷走静修庵的文物宣德炉以谋财。
7.下列对阿Q“革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Q“禁不住大声的嚷”与未庄人的“惊惧”形成了对比,写出了阿Q醉后的神态和未庄人对阿Q的恐惧。
B.阿Q对待革命态度的变化,表明农村中的下层群众是有革命意愿的,但思想并未觉悟,也缺乏正确的引导。
C.阿Q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的一段形象的心理描写暴露了他对革命的理解,就是报私仇、抢东西、娶老婆。
D.本文语言夸张、讽刺、幽默,写出了未庄人的众生相,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显示了作品的艺术独创性。
8.“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阿Q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这体现了阿Q怎样的特点?(4分)
9.小说虽然对赵白眼描写不多,但写得非常生动传神,请举例分析本文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高祖居晋阳,闻冒顿单于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正月,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上至广武赦刘敬。匈奴数苦北边,上患之。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可无战以渐臣也。"帝曰∶"善。"冒顿死,子稽粥立,帝遣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言曰∶"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如此,则利施后世,名称圣明。"上从其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帝先至A平城B兵C未尽到D冒顿E纵精兵F四十万骑G围帝H于白登七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为庙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祭祀时起的名号,如太宗、仁宗等。
B.但,只、仅的意思,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但”意思不同。
C.御史大夫,秦朝开始设置,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事。
D.亲戚,文中指内外亲属,包括父母,与《归去来兮辞》中"悦亲戚之情话"的"亲戚"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高祖准备攻打匈奴,先派人出使匈奴以侦察军情,冒顿单于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实力,
故意显示己方虚弱不堪,引诱汉军攻打。刘敬识破了这一诡计。
B.高祖不听刘敬劝告,被围困在白登。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他趁雾逃跑。
C.匈奴冒顿屡次侵犯汉朝边境,成为北方边患。高祖忧虑,刘敬提出的一系列建议可以不用战争使匈奴臣服,被皇帝采纳。
D.汉景帝时,皇帝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提出的挑选百姓在边塞定居、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给边塞之民以实惠等一系列边疆防御策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4分)
(2)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4分)
14.为巩固北方边境,防备匈奴屡次入侵,刘敬向高祖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过沙头
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诗前两句的意思是:过了沙头渐渐看到了村庄,这里地势低平,江水广阔,气候凉爽。
B.杨诗虽只有四句,但也遵循着“起、承、转、合”结构章法,其中转句有画龙点睛之妙。
C.从题目看,陆诗是写给子女的,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D.陆诗前两句告诫子女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否则将来可能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16.这两首诗的后两句所表现的哲理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这与我们高中学过的哪篇文言文哪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意味相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庭阶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的句子是“ ,
”。
(2)《临安春雨初霁》中引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典故,表明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不如回乡的诗句是“ , ”。
(3)杜鹃鸟又名子规,古诗中常借这种鸟表情达意,如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北宋时期,因“乌台诗案”,苏轼被一贬再贬,数度转徙,像他在一首词中所说的那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直至被贬到当时极为荒凉的海南岛,“苏门四学士”(a)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于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
去宜州赴任的路上,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师生二人相见, ① ,于是在路边的一个小摊上一同吃面条,不用说,路边小摊上的面条好吃不到哪里去。心事重重的黄庭坚才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地 ② 。而苏轼呢,三下五除二, ③ 般很快把面条吃完了。他望了望愁容满面的黄庭坚,说:“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b)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大笑着起身而去。
苏轼屡遭贬谪,一生坎坷,却乐观处世,再多的苦,再大的难,在他看来都如清风拂面;而黄庭坚呢,初次品尝屈辱之苦,感受跌落之痛,自然长吁短叹,难以消受,消极悲观。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当苦难这碗粗粝的“面条”(c)摆在我们面前时,是像黄庭坚一样细细咀嚼它,还是像苏轼一样快速吃完呢?苦难像黄连越嚼越苦,不妨学一学苏轼的“不嚼面”人生,淡然处之,与其在原地和它纠结,还不如 ④ ,赶紧突出“重围”(d),奔赴更美好的未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判定并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关于引号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处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B.b处的引号作用是直接引用。
C.c处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D.d处的作用是表示着重强调。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老年人由于全身机能减退,维持自身稳态能力下降,对外在环境的变化无法及时做出反应,会导致 ① ,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跌倒。
WHO报告,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为28%~35%,我国每年约有5000万名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 ② ,如跌倒引发心脑血管病意外、骨折及其后的长期卧床并发肺部感染等,跌倒已经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这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它又被称为“老年人的临终骨折”。
很多老年人在有过1次跌倒经历后, ③ ,没有信心或不敢上下楼梯、不敢走在不平整的路面,害怕拥挤的地方、乘坐扶梯时紧握扶手,这些表现很可能就是老年人对跌倒的恐惧。他们担心一不小心再次跌倒,出现意外,内心战战兢兢,极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人的活动。这也被人们称为“跌倒恐惧”。
21.请给“跌倒恐惧”下一个定义。(3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作文。(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提到苏轼面对挫折,采取了“不嚼面”的人生态度,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也曾遭遇了某种困境?你是如何克服这种困境的?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不嚼面”的人生态度的?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