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民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根据“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可得出这强调兴修水利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兴
旺,体现出治水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关系,B项正确:水利兴修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但不能证明
“高度依赖”,排除A项:材料强调水利建设的影响,而不是其专业性特征,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强调政权更
替,只强调对国家发展的彩响,排除D项。
2.A根据材料可知,为了统一儒学思想,汉宣帝下令召开石渠阁五讲论。反映了汉宣帝要加强思想的控制,A
项正确;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绝对,争议不可能消除,排除C项:汉宣帝仍然
延续尊崇儒学,而是为了解决儒学不同经书的争议,排除D项。
3,D材料中商人和富户联合罢市反抗政府强制借款并取得最终胜利,表明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后商人实力和
权利意识不断增强,D项正确:材料中政府对商人富户强行借款是为了筹备军费,而非重农抑商,排除A项;
古代政府权力属于专制权力而非公共权力,排除B项:材料中因为平叛出兵导致军费不足,不能体现政府财
政严重不足,排除C项。
4.B根据材料可知,金代的科举通过对赋,诗、策、论四个方面考察,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服务于统治需要,B
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科举制的录取原则,没有体现不同文化的交融,也没有体现制度设计的完善,排除A、C
两项:金代通过科举制选拔官员,利科举并非为了全方位培养人才,排除D项。
5.D根据材料“对来自暹罗(泰国)运米的交易商船,贩运量达到五千石以上的免税银十分之三,万石以上的
免税银十分之五”可知,清政府在维持闭关锁国的背景下,对运米的商船少征收税银,体现了国内粮食的短
缺,侧面体现了人地矛盾的严峻,D项正确,仅凭运米的商船一项无法体现闭关自守松动,排除A项:清朝农
业有一定发展,只是人口增长较多,产生了人地矛盾,排除B项;朝贡贸易体现在朝贡往来,并非正常商贸往
来,非除C项。
6.C根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17年,针对擀帅张勋打着前清小皇帝名义复辟帝制的做法,马星驰创作
漫画《竞欲携需子以号召那》,主旨在于揭塔和抵制国内反民主的政治行为,C项正确:据所学,辛亥革命后,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君主权威已被抛弃,排除A项:据材料,作者的反问说明复辟帝制的行为遭到了反对,而
非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据所学,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早在1916年即民国五年已失败,排除D项。
7.B根据材料“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B项正确;德
国强占胶州湾是在1897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外交失败,并不是列强侵略,排除C项:袁世
签订了“二十一条”,是在1915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
8.A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西安事变以后,中共建议南京国民政府召开集结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
和平会议,结合所学,此时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初步形成,在这一背景下,中共的建议目的在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A项正确。据材
料,中共“建议由南京国民政府召集和平会议”可知,中共希望国民政府发挥团结各阶层的作用,而不是要和
国民党联合执政,也不是要求国民政府重组,排除B,C两项:据材料,中共号召团结的是国内各界的力量,而
不是联合国际力量,排除D项。
9.C根据材料“随者中英、中美新约的订立,其他一些在华享有特权的国家,也相继与中国订立了新约”,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使得美英等国
相继与中国政府签订了新约,取消了在华的治外法权,C项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统一战线的形成,并不是
主要原因,排除A项:此时开罗会议还未召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而太平祥战争
的爆发是在1941年,主要是美日之间,排除D项。
10.A从表格中中国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可以看出,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与国际地位,
努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A项正确:参加日内瓦会议等会议是有西方国家参与的,并不能体现“一边倒”,
排除B项: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不认可新中国,排除C项:打开外交新局面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
关系的缓和,排除D项。
11,D根据材料“服装厂…招贤榜”“利润1万元”“发奖金”可知,该企业在自主招聘员工,而且在跟着市场的
需求追求市场利润,员工工资有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倾向,结合时间“1982年”可知,经济体制改革已经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3727B曲靖市民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2、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中国历代善治国者均以治水为重,通过兴修水利、治理江河,人们逐渐在平原地区居住,进而开拓疆土﹑繁衍人口、发展经济。这指出了
A.华夏农耕文明高度依赖灌溉B.治水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关系
C.水利建设的专业性逐渐增强D.治水深刻地影响了国家兴盛与政权更替
2.甘露三年(公元前5l年),汉宣帝下令召集全国儒学大家,在长安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并亲自裁决争议。汉宣帝此举
A.强化了思想领域的控制B.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C.消除了不同学术的争议D.背离了汉武帝时期政策
3.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政府欲出兵却军费不足,由此规定“凡蓄积钱帛粟麦者﹐皆借四分之一”。市场上的商人和富户非常愤怒,为之罢市,迫使官府停止了强制借款。这表明
A.抑商政策得到实施B.公共权力监管缺失
C.政府财政严重匮乏D.商人权利意识增强
4.金代刘祁《归潜志》云:“国家初设科举,用四篇文字,本取全才,盖赋以择制诰之才,诗以取风骚之旨,策以究经济之业,论以考识鉴之方,四者俱工,人才出焉。”由此可见金代科举
A.体现不同民族文化互相交融B.录取原则服务于统治需要
C.制度的规划和设计日臻完善D.实现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5.乾隆八年,清政府规定,对来自暹罗(泰国)运米的交易商船,贩运量达到五千石以上的免税银十分之三,万石以上的免税银十分之五。上述材料可佐证当时
A.闭关自守的松动B.农耕经济的倒退
C.朝贡贸易的发展D.人地矛盾的严峻
6.下图是民国六年《新闻报》刊登的马星驰所作名为《竞欲携孺子以号召耶》的漫画。这一漫画的主旨是
A.体现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B.复辟帝制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C.揭露国内反民主的政治行为D.讥讽袁世凯试图篡夺革命果实
7.1919年,中国社会各界对山东尤为关注,全国各大报纸如《晨报》等发表文章,疾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A.德国强占胶州湾B.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C.列强侵略的加剧D.袁世凯签订了“二十一条”
8.西安事变发生以后,中共中央向南京国民政府发出通电,建议由南京国民政府召集和平会议,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包括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均派代表参加。中共的建议旨在
A.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推动国民政府改组重建
C.实现国共两党联合执政D.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9.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签订《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之换文》和《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宣布废除两国在华的治外法权。随着中英,中美新约的订立,其他一些在华享有特权的国家,也相继与中国订立了新约。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统一战线的形成B.《开罗宣言》的发布
C.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贡献D.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0.下表是新中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情况。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A.努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B.实施“一边倒”外交方针
C.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可D.打开了对外交往的新局面
11.1982年的春节刚过,吉林市的《江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上登了一张“招贤榜”;船营区服
装厂急需贤能,凡能在一年内实现产值120万元,利润1万元者,工资晋升一级,发奖金500元。这张“招贤榜”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推动了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1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穿着印度棉织品,食用产自东南亚的香料、中国的茶叶,墨西哥的巧克
力、也门的咖啡﹐并用来自加勒比地区的砂糖给咖啡增加甜味。这体现出
A.新航线带动商品流通B.欧洲人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
C.价格革命的深入发展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3.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并用通俗的德语重新翻译了《圣经》,让信徒自己阅读《圣经》、
诚心修道﹐从而得到救赎。这去除了繁琐的浮华的外在形式,而更重视精神世界的修炼与内心的独白。这反映宗教改革
A.有利于唤醒人的主体意识B.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旨在推动文化教育的普及D.否定了神权至上的思想
14.如图为1802年一幅名为“第一执政官”的作品,漫画家将拿破仑描绘为在舞台上表演的魔术师,后台的工作人员正在准备要更换的皇帝宝座。该漫画揭示了当时法国
A.共和政体深入人心B.民主政治不受民众认可
C.存在帝制复辟倾向D.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5.煤炭工业早期发展史研究表明,当时英国市场上的能源售价是全世界最便宜的。英国成功
摸索出巧妙且高效利用煤的办法,对18世纪一系列技术变革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材料可以用来解释
A.英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得到了开发B.技术变革决定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C.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D.英国的制度变革保障了经济发展
16.1884年,英、法、德等欧洲15国签署协议,宣称其宗旨是为了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某地区的贸易和文明的最惠国条件,希望避免在占据新的非洲沿海领土时可能发生的不和与纠纷,关于开发土著居民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方法。该协议的签署
A.加速了非洲被列强瓜分的步伐B.实现了欧洲列强间的利益均衡
C.消除了列强间争夺非洲的矛盾D.使所有非洲国家均沦为殖民地
17.一战后,尽管英、法,美等国大力宣扬民族自决原则,但更多的是“接受它作为一项原则而非
权利”,只有在“没有任何复杂程序并从属于实际考虑和政治利益之下重新划分欧洲地图时,才使之大致地反映民族的原则”。英、法、美等国的这一做法
A.维护了殖民地区民族的利益B.客观上刺激了民族独立运动
C.增强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影响D.促进了战后国际秩序的稳定
18.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苏维
埃支持它,这样做会同苏维埃对立,会脱离群众。”这反映出
A.民众普遍支持临时政府B.苏维埃群众基础的薄弱
C.列宁试图和平夺取政权D.十月革命发生的偶然性
19.漫画标题为《合不来》,反映了二战后的某种国际关系。它可用来解释
A.欧洲联合的趋势B.美苏冷战的起源
C.多极化趋势的发展D.苏联解体的影响
20.20世纪60年代,一些西欧国家达到了无法想象的繁荣程度,像电力、汽车、塑料、石油和飞机等工业非常繁荣,商店里充满了丰富的食品和服装,饭店,剧院等如雨笋般出现。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两极格局的瓦解B.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
C.欧洲联盟的建立D.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
21.1905年,湖北当局在黄陂县募兵,96 人中有12个廪生、24个秀才。同时有大量的旧文人转向新式教育﹐成为新学堂与学务机构的教职员。清末贡生陈蝶仙开办了许多公司,生产牙粉、酒、汽水及玻璃。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废除
A.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B.提高了士人群体的政治地位
C.反映了新式教育体制的确立D.促进了国家政治认同的形成
22.17世纪,欧洲的地图测绘由各国政府性的职能机构与学术团体主导绘制,测绘成果往往成
为外交谈判、国土勘界、调查与空间规划的重要历史依据。这说明
A.人文主义精神在欧洲传播B.近代外交制度逐步建立
C.资本主义走对外扩张道路D.欧洲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23.二战后初期,许多国家都需要大量的美元填补其财政赤字和支付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但由于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比例,美国无法开动印钞机大量印发钞票,这就形成了“美元荒”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
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被冲击B.战后各国间商贸竞争激烈
C.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弊端D.西方由此陷入了经济滞胀
24.下图是山东泰安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农人除草图》(摹本)。画像石中所刻画的禾稼,像是在茁壮成长的高粱苗。锄头上肩稍窄有登,下部呈板镬状。这种器身较窄的板状锄,在耘锄稠密的株拢时,不易碰伤禾苗。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B.政府重视粮食的生产
C.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5.1842年,欧洲某地一份新闻报道写道:“黑烟笼罩在城市的上空,经久不散,人们抬头可以看到高耸的烟囱吞吐着滚滚的黑烟,低头可以看到厚厚的煤灰覆盖着大地,到处都是黑灰色的建筑,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已经分辨不出白天和黑夜了。”该报道描述的场景缘于当地
A.化学工业蓬勃兴起B.电灯照明尚未普及
C.广泛使用蒸汽动力D.房屋建筑就地取材
26.考古工作者在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秦汉简牍中发现了大量的券书。这些券书内容不仅
涉及买卖交易﹑借贷债务﹑抵押典当、罚款赔偿等经济活动,还出现了关于租税徭役的内容。这些券书签订流程极为严格。据此可知当时
A.契约观念较为流行B.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C.政府严格控制社会D.经济立法程序严格
27.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代表性论述如“泛爱众,而亲仁"“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据此可知,中国先秦的人文主义
A.关注个体在社会的价值作用B.凸显人性与统治关系的融洽
C.促使儒学逐步成为官方哲学D.强调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
28.有学者指出,印欧人最初可能生活在里海地区,曾在那里牧牛,并从事少量的耕作。因为主
要依靠畜牧为生,所以只要他们发现有更为理想的地方,就会朝那里迁徙。该学者旨在论证
A.牛耕对农业具有革命性影响B.印欧人大迁徙植根于其生产方式
C.原始畜牧业起源于里海地区D.自然环境变化影响人类种群分布
29.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原则。拿破仑通过战争把这部法典带到了所有被征服的国家、地区,这有助于
A.摧毁欧洲旧的封建秩序B.巩固法国资产阶级统治
C.欧洲民主政体的确立D.维护拿破仑的专制统治
30.明清时期私人藏书事业渐趋鼎盛态势。明代毛氏汲古阁、祁氏淡生堂、范氏天一阁,清代钱氏绛云楼、朱氏曝书亭等均称盛一时。这些藏书巨擘均以藏书量多、藏书质量高著称当时后世。私人藏书事业的发展
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B.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传播
C.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D.得益于开明的文化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从汉到唐,由统一而分裂而再统一,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变迁,孕育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统一帝国。汉唐间的历史发展取向,与当时的南北区域背景,特别是六朝时期特定的南北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说汉朝是前承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发展取向,并将那个时代出现的各种要素、显现的各种矛盾熔冶于一炉的统一皇朝,那么,唐朝则是前承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倾向,对南北分裂时代所产生的各种要素兼收并蓄﹐并孕育了新的变革萌芽的统一皇朝。正如春秋战国与魏晋南北朝存在显著差异一样,汉和唐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这些差异在一些人看来是根本性的,即社会形态和时代性质的差异,而且唐代相对于汉代的所有变化,都可溯源于汉唐之际的魏晋南北朝。
——摘编自牟发松《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
(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唐代相对于汉代的所有变化,都可溯源于汉唐之际的魏晋南北朝”加以说明。(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变化的影响。(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过程,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1937年7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时间最长,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了,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民族革命”的主要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方面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取得的。
(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乔治城大学校园内,100名左右的学生在集会,他们认为公司,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贸易组织,这些坏家伙无情地压榨全世界工人的尊严和生计。反全球化的抗议者来自大学校园、劳工联盟、宗教机构,倒闭的纺织工厂、人权组织和非洲棉农。抗议的共同主题是权力不平衡和市场力量所导致的结果﹐那就是少数人的收益是建立在多数人付出代价的基础上。
——摘编自[美]皮厄特拉·里佛利《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全球化与贸易保护的
新博弈(原书第2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书中反全球化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其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