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目录
— CONTENTS —
一、时代局势: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CHAPTER ONE·
学习聚焦: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课堂导入
祝聃射桓王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论语》
结合视频和《论语》,你认为当时的周天子处境如何?
周天子何以至此?
西周的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
—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分封制的先天弊病是什么?这些弊病与周天子地位下降有何关系?
春秋五霸
关于春秋五霸的归属,为何会有不同的记载?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春秋五霸
(1)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阊和越王勾践;
(2)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221年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周
1.对比观察左侧两幅地图,你能提取到哪些信息?
2.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诸侯国的数量在变少 :
国与国之间修筑长城;
周边的族群在变化
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侵伐;
战争频繁;
民族交流交融
华夏族的形成
史料1: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 —《左传·闵公元年》
史料2:《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
—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注释】 内、外:内与外应该理解为意动用法。表示华夏与夷狄的区分。
1.两则史料对“戎狄”等部族的态度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二、社会形势: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CHAPTER TWO·
学习聚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史料1: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
— —《国语·齐语》
史料2: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
— —《国语·晋语》
【注释】 美金: 指青铜。 恶金: 指 指铁。 斤: 斧子一类的工具。
1.通过上述两则史料,可以提取到哪些信息?
2.上述史料信息能够说明当时社会的哪些变化?
6.阅读教材第10-11页,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有哪些重大发展?
农具 耕作方式 农业灌溉技术
铁农具 牛耕技术 都江堰、郑国渠等
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进步 材料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
材料2: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制度开始向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转变
土地国有制度
土地私有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1.结合下列图片与文字史料,你能得出什么信息?
材料1: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qǔ)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2.思考这些信息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贸易繁荣
贸易繁荣的背后是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剩余进一步增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政治上
经济上
礼崩乐坏,
上下失序。
诸侯争霸,
兼并频繁。
生产力发展 (铁农具)
生产方式转变 (牛耕)
生产关系调整(土地私有)
政治秩序混乱
经济秩序变动
思想文化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有什么变化?
三、百家争鸣:思想文化转变
·CHAPTER THREE·
学习聚焦: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阅读教材第11-13页,谈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思想家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及思想 代表阶层
儒家 春秋时期 孔子:仁、礼、有教无类等 奴隶主
战国时代 孟子:性善论、仁政思想 荀子:性恶论、隆礼重法 新兴封建地主
道家 春秋时期 老子:道、辩证法、顺其自然等 奴隶主
战国时代 庄子:逍遥自由、避世 奴隶主
法家 战国时代 韩非子:以法为工具统治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中央集权思想 新兴封建地主
墨家 战国时代 墨子: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小生产者
阴阳家 战国时代 邹衍:五行相生相克(阴阳五行学说) 新兴封建地主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
1.阅读下列史料,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7:“诸侯不相征伐,海内无事。故士民务农耕,衣食足而民富。富者力能助贫,贫者不怨富。上下知爱,天下大治。”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8:“圣人不同道,则人思其说也;则人思其说也,故百家争鸣而道长。”
——.《荀子·劝学》
材料9:“周道衰微,诸侯割据,故百家争鸣,以求安身立命之地。”
——《左传·僖公元年》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剧烈变动调整,思想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侯纷争
思想混乱
诸侯支持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
1.阅读下列史料,谈谈你对百家争鸣的理解
材料10:百家争鸣的背景,是分裂而不致于混乱,是对立而不致于矛盾。……百家争鸣的精神,是尊重而不崇拜,是批判而不排斥,是竞争而不敌对。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11: “百家争鸣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就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章太炎《中国古代史讲义》
2.尝试以诸子百家的某种思想为例谈谈其对后来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法家思想
儒家思想
阴阳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
政治上
经济上
礼崩乐坏,
上下失序。
诸侯争霸,
兼并频繁。
生产力发展
生产方式转变
政治秩序混乱
经济秩序变动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
思考:春期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如何应对当时的社会变动?
四、诸侯列国变法求存
·CHAPTER FOUR·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何都选择变法?
变法中求生存
11.阅读教材商鞅变法,概括其变法的主要内容
开始时间 公元前356年
地点 秦国
经济改革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实行小家庭生产;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政治改革 什伍连坐制度、推行县制、主要官员由国君任免
军事改革 奖励军工,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变法中求生存
1.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变法中求生存
爵制的变化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标准:宗法血缘
方式:贵族世袭制
标准:军功大小
方式:君主赐予
奴隶主贵族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
转变
小结
生产力进步
生产关系调整
上层建筑调整
新兴地主崛起
奴隶主贵族没落
思想文化活跃
战争与改革
变法求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