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1948年9月9日)
越南社会主义
人民共和国
(1945年9月2日)
老挝人民民主
共和国
(1975年12月2日)
古巴共和国
(1959年1月1日)
目前世界上的5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5课
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列宁主义的形成
壹
列宁(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苏俄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
一、列宁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俄语“多数派”的音译)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列宁
二、列宁主义形成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继承
与
发展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三、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
列 宁
(1870——1924)
列宁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四、列宁主义的影响
革命的前夜
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伴随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完成,俄国开始逐步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于19世界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战前,垄断组织就分布在俄国各个工业部门,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1%。
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
——(美)莫斯《俄国史》
俄国农奴制度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可是这次改革又是不彻底的,它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专制制度,国内保有大量封建残余,资本主义发展仍受到一定阻碍。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沙皇政权的庇护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它需要国家的订货特别是军事订货来攫取高额利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帝国主义带有军事封建色彩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依赖外国资本
1900年,俄国全部股份资本的47%以上是外国资本。其中,电气工业总资本的90%由外国控制。俄国的资本家们受到西方资本家和沙皇统治的双重压榨。
政府入不敷出,大举外债。1903年,沙皇政府举借外债超过30亿卢布,1914年外债总额88亿卢布,1917年增长至500亿卢布。
十月革命以前,俄国只是一个中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工业领域,工人每天工作12—14小时,有些企业甚至达到l6—18小时。工资很少,一个月仅有6—19卢布,完全不够养家糊口。工人被剥夺了参加自己组织的权利,如果罢工将被关押2—8个月。
1910年经济罢工有214次,政治罢工8次,l914年经济罢工迅速上升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加者近10万之众。
无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
二、俄国的社会矛盾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恐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更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专制制度、封建地主同人民之间的矛盾
二、俄国的社会矛盾
在沙俄时代,大俄罗斯主义适应沙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需要,沙俄政府鼓吹俄罗斯民族高人一等,被征服的非俄罗斯民族理应受它支配,并对其他民族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 ,排斥他们的文化和语言,甚至武装镇压那些要求民族自治的少数民族。
列宁称“沙皇俄国为各民族大监狱” 。
俄罗斯民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二、俄国的社会矛盾
俄罗斯民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俄国与殖民地的矛盾
俄国
专制制度、封建地主与人民大众的的矛盾
垄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俄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矛盾
二、俄国的社会矛盾
俄国工人阶级状况:俄国工人阶级非常集中,便于组织和发动。
无产阶级政党成立较早
1913年,俄国工人总数约1500万人(其中大工业只有432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但是俄国5%拥有500人以上的大企业集中了全国大约54%的工人,而且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两地的产业工人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64%。
三、俄国的阶级基础和革命政党
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要比资产阶级政党出现得早,而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要比资产阶级政党晚得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于1898年,而俄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立宪民主党则是在1905年出现的。这是俄国政治斗争中的一个与西方不同的特点,也是俄国无产阶级优越于西方无产阶级的标志之一。
尼古拉二世
(1886-1918)
四、沙俄参加一战
企图从奥斯曼帝国手里夺取黑海海峡、君士坦丁堡和土属亚美尼亚,从奥匈帝国手里夺取加里西亚。尼古拉二世签署了战争的动员令
俄国军队一开战就直奔东普鲁士,这一紧急行动为的是把德军的压力留给法国。但这一战役后来被证明对于俄国军队是一场灾难,它在台南堡(8月26-30日)和曼苏里湖(9月6-15日)之战中被粉碎。
列宁(1870-1924)
战争与革命:
列宁说:“没有一战,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三年战争,把我们向前推进三十年”。
四、沙俄参加一战
1914年东普鲁士之战,俄军伤亡25万之多;1915年的春夏大战中,俄军伤亡和被俘人员更是超过了170万人。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田地荒芜、交通不畅,粮食供应紧张,首都彼得格勒的存粮只够维持一个月。
因为参加一战,在1917年,农村男劳动力减少47.4%。粮食收获量减少1/4。
参战造成300万难民无家可归,缺衣少食。很多人在战争中断送生命、受伤致残和死于瘟疫。
因为饥荒,1916年罢工有1500起,参加人数超过100万。农村头5个月就有510次起义。
革命的催化剂: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
客观条件: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环节;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国际: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为革命创造有利国际环境。
主观条件:
1、阶级: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性强;工人阶级集中,便于组织和发动;
2、组织和思想: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
导火索——参加一战激化俄国矛盾
俄国革命的背景(主客观条件)
帝国大厦的崩塌:二月革命
叁
1.背景:沙俄因参加“一战”造成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
2.时间: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
3.对象:沙皇专制(罗曼诺夫王朝)
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对象)
5.结果:(推翻了沙皇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一、二月革命
尼古拉二世
(1868-1918)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爆发起义。
3月12日,起义获得胜利,当晚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
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一、二月革命
两个政权并存
工人士兵
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掌权)
一、二月革命
政权特点(性质):
①临时政府是主要的、真正的、占主导地位的、掌握全部政权机关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
②工兵代表苏维埃是一个补充的、附属的、监督性的、直接依靠武装的工人和士兵、体现工农革命民主专政的机关。
①布尔什维克力图领导并直接参加了群众的革命斗争,但尚无足够的力量使自发的革命洪流完全置于自己影响之下;
②两个政权并存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出现的特殊现象,是一种暂时的、过渡的、不稳定的状态,这种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一、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尚是一个仅有20000多名党员的默默无闻的小党,其影响主要限于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大城市,而在中小城市尤其是在农村则基本不为人知……党的主要领导人列宁……等人或在国外、或尚在流放之中……
——张在虎:《再论农民与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中的关系》
宣布大赦政治犯,
准备召开立宪会议,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
取消民族限制
……
“全体人民愿意将世界大战
进行到彻底胜利”
1、临时政府的措施
“不解决土地问题”
二、《四月提纲》
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绝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和平和土地,同样,政府也不愿结束战争。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和平
转移
指明了从资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二、《四月提纲》
2、《四月提纲》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
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
直接任务不是“实行”社会主义,而是立即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列宁《四月提纲》
二、《四月提纲》
主张: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和平夺权
指明了从资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2、《四月提纲》
但是
资产阶级不会主动交权
(1)政权转移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结束
(2)革命和平发展阶段结束,暴力革命时机日渐成熟
1、时间:1917、7(俄历)
前线失利
工兵示威
临时政府镇压
要求政权
归苏维埃
2、经过:
3、结果:
三、七月流血事件——革命发展中的转折点
1917年7月17日,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
和平夺权——暴力斗争
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
肆
1、10月,通过列宁提出的关于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成立军事革命委员会
2、11月6日,起义爆发
3、11月7日晨,克伦斯基逃跑
4、11月7日上午10时,《告俄国公民书》,临时政府已推翻
一、十月革命过程
5、 11月7日下午6时,完成对东宫包围,临时政府一些部长拒绝投降
一、十月革命过程
6、11月7日晚9点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响拉开总攻序幕;11月8日凌晨2时,攻占冬宫。
工人、士兵向冬宫进攻
攻占冬宫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一、十月革命过程
阿芙乐尔号
斯莫尔尼宫
冬宫
1917年11月7—9日(俄历10月25—27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一、十月革命过程
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地主的田庄以及一切皇族、寺院和教会的土地,连同所有耕畜、农具、农用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
——《土地法令》
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临时政府的大多数成员已被逮捕。代表大会决定: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各地苏维埃应负责保证真正的革命秩序。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就公正的和约进行谈判,一切交战国中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困顿不堪、痛苦万状的人民……所渴望的……是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
——《和平法令》
一、十月革命过程
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满足了人民的和平要求
《告俄国工人士兵农民书》 《和平法令》 《土地法令》》
满足了人民的土地要求
新生苏维埃政权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十月革命过程
连连看
《土地法令》
《和平法令》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告俄国公民书》
退出一战
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
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
宣告各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满足了人民的土地要求
满足了人民的和平要求
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
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远比1789年更为深远……(它们)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及希望,也就是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对俄国:结束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对世界:①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二、十月革命的意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1918-1923年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在东方,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从1918年-1923年间,中国、朝鲜、蒙古、越南、印度、印尼、土耳其、伊朗等国都兴起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对世界:
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二、十月革命的意义
1848年
《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
巴黎公社成立
十月革命中
攻打冬宫
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十月革命的意义
我们学过哪些“革命”?
英国
光荣革命
法国
大革命
中国
辛亥革命
这些革命的性质是?
这些革命的矛盾双方是?
(革命任务)
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领导)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俄国
十月革命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
革命
推翻
革命性质是由革命任务决定的,而非领导人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伍
列宁的困惑:“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苏联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公有制+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贸易
社会主义=
生产力高度发达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材料二: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国外武装干涉
国内反革命叛乱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猖獗,他们不甘心失败,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时间
目的
内容
1918~1921年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公有制)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计划经济)
(4)实行实物配给制,成年人义务劳动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把有限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胜利。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特点: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2)概况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kg)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2)消极: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积极: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军事斗争胜利提供保障,巩固了新生政权;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影响
伊洛夫(农民):“战争已经结束了,为什么还要无休止的压榨我们?说是余粮,但我们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却差不多都无偿地上交给国家了, 让我们吃什么?难道这就是我们满心期盼的新生活?!……”
伊万(工人):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柯尔(水兵): 共产党人去死吧,劳动农民和反对共产党人强暴者的所有被压迫人民的总武装起义万岁。
列宁:“我了解农民的生活,我热爱他们,我尊敬他们。我请求农民再稍微忍耐一下,我请求他们清醒过来帮助自己的政权。”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材料 1920年的耕地面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相比,减少7%,谷物产量为战前的54%,棉花产量为6%,甜菜产量为8%。
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经济和政治危机出现
时间 1921
目的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内容 (1)农业:固定的粮食税;
(2)工业: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引入外国资本;
(3)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4)实行按劳分配。
意义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2、新经济政策
(2)内容: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实质: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
恢复自由贸易,引入外国资本(国家资本主义)
国有为主
私有并存
固定的粮食税
苏联地图(1940年)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
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
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
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
乌兹别克 1924.10.27 摩尔达维亚 1940.08.02
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
塔吉克 1929.10.16 拉脱维亚 1940.08.05
吉尔吉斯 1936.12.05 爱沙尼亚 1940.08.06
格鲁吉亚 1936.12.05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3、苏联的成立:1922年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最初只有4个加盟共和国,到1940年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1991年12月25日解体。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沙俄
1547年—1917年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17年—1922年
1922年—1991年
1991年以后
材料一 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 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孙立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战争威胁;
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斯大林的个人因素等。
1、背景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世界历史》
(1)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世界历史》
(2)农业:
农业集体化
(集体农庄)
2、内容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3)经济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斯大林模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2、内容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评价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
积极作用:
1、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取得卫国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基础;;
2、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时 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 -- 450 15--20
1938—1940 420 -- 430 25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消极作用
1、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农业集体化中采取强制手段,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制日益僵化。
3、评价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
(1)表现: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2)1936年12月5日,全苏苏维埃第8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简称1936年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3)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
苏联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时间
目的
措施
评价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经济和政治危机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威胁,国内落后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
1918年
1921年
1924年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解决国内经济
和政治危机
增强国防,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背景、标志
内容、评价
列宁主义的形成
过程
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历史条件
经
验
教
训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