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11课 念奴娇 赤壁怀古配套课件 苏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11课 念奴娇 赤壁怀古配套课件 苏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1 14:5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第三专题晨读识记板块
第11课
语篇全解板块领悟发现板块落实应用板块读美文?滋养心灵读人物?知人知情背语基?厚积薄发写法领悟借鉴素材发现应用[读美文·滋养心灵]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都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事、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绰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他在外思念故土、亲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后世许多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豁达的心交给了饱尝思念之苦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读人物·知人知情]一、作者档案二、人物颂歌
率性的磊落——苏轼
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苏东坡,一个全能艺术家,巨儒政治家,一个刚直率真、放荡不羁的文人,一生的曲折不尽言表,可以说是这样的人格典型了。自年轻还朝起,陷害,贬谪,起用,再遭陷害,再被贬谪,十多年中,似乎什么不公的事他都遇到了。对苏东坡这样的一个有浪漫性情的文人来说,坎坷人生必会带来有魅力的诗文。几经沉浮后,伟大的心灵也感到了人生的无奈,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一肚子不合时宜”。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悔。换句话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对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正因为如此,他从不趋炎附势,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气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信念在苏轼的身上始终执著坚定。[背语基·厚积薄发]táoguānhuālèi名词作状语,向东古今异义词。这里指有功绩而且又有文采;今义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或指跟男女情爱有关的形容词,旧时的动词,说动词,似,像名词作动词,手摇羽扇,头戴纶巾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名词,地方,地域副词,还是三、名句默写
1.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本课考点提炼]一、相关知识
词的流派
词的流派有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二、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1079),新党何大正、舒檀等人说苏轼以诗文诽谤朝政,八月苏轼被捕入狱,同时牵连多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后张方平、范缜等人极力营救,苏轼于十二月底出狱,被贬往黄州。由于在政治上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苏轼异常苦闷,便常常登山临水,凭吊古迹,寻求解脱。但是,他并不能完全忘情于山水,外界事物的刺激和诱发,常使他无法保持内心的暂时平静。他的热情,他的思想,他的牢骚不平,往往要通过文学这一喷火口,火山爆发式地喷涌出来。《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思想感情冲击的产物。三、主旨领悟
本词写词人面对长江东去、赤壁耸立的胜迹,心中浮想着三国赤壁鏖战的场景以及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由衷地赞颂其功业,并借此抒发词人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四、行文脉络1.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
“乱”“惊”“拍”“卷”“雪”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你对全词的理解,分析其好在哪里。
提示:“乱”写出山石的高低错落,“惊”写出巨浪的声势,“拍”写出波涛的力量,“卷”写出波涛的翻滚,“雪”写出波涛的色彩。寥寥数语,绘形绘声绘色,蔚为壮观。景物的描写也描绘了作者激荡的心情。[对应考点一]2. 词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周瑜
形象?目的是什么?
提示:苏轼在词中刻画了周瑜这个年轻有为、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目的是可以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作者的遭遇,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当年两鬓花白,非但无所建树,还被贬官黄州,不免感慨万分、悲从中来。怀古思今,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对应考点一]鉴赏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解读:人物形象含义:
诗歌作品的人物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人物形象分类:
1.诗歌中的诗人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诗人在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指津: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应用:请你参考本处提示,尝试解答[落实应用板块]中的第9题。3.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插入“小乔
初嫁了”这句话,把小乔这个人物安排进来?
提示: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突出周瑜潇洒的风姿;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孙权兄)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亲戚关系,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这正是作者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这也能补证作者之所以仰慕周瑜的原因。[对应考点二]4. 词中有作者自身与周瑜之比,根据下面表格的内容分析比较一下,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对应考点二]提示:作者由凭吊周瑜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词中最后两句话很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慨和无奈。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写了哪些游览“赤壁”的所见、所想?词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探究思路][探究结论] (1)上阕写所见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起锦绣山河中涌现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垒”两句点出赤壁所在,点出所想之人——周郎。“乱石”三句转为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句是在这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又转到写人。 (2)下阕将上阕提及的周郎作了扩展。美景美女衬英雄,更见周瑜的潇洒英姿,“羽扇”三句写周瑜在战场上的从容儒雅,词人渴望能像周公瑾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表明他希望委靡难振的宋朝有周瑜般的英雄来扭转乾坤。“多情”后四句,是词人由他人想及自已。人生几何,何苦烦忧,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位旷达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 (3)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本词的核心目的。词人借咏史表达了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1.风格豪放,气势雄浑
本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词的开篇极具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寥寥数语,就把时间和空间拉得极为开阔,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作者写赤壁时,为了写峭岩高耸,就夸张为“穿空”;为了写江涛汹涌,浪花怒卷,就夸张为“千堆雪”,形象地勾勒出赤壁的壮丽景色。作者的情绪也在不断深化,由欣赏河山之美到赞赏、追慕英雄豪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跃然纸上。但这都是“神游”,眼前现实却是“早生华发”“人间如梦”的无奈,豪放之外渐融入悲郁之语。时此,作者只能用旷达的姿态以酒浇愁,超然物外。作者的豪迈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了作者豪放的词风。 2.烘托映衬,词境生姿
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这就有力地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此外词还将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可谓虚实相济。同时,将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映衬。烘托和映衬手法的使用,使整首词波澜四起。 3.史、景、情三位一体
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尽了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遥想……灰飞烟灭”几句,写周瑜的形象,表现作者对古人英雄业绩的向往以及对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可回头看,自己却功业无成,自然感慨“人间如梦”,光阴易逝。这样,由景而人,由人而己,层层递进,很好地抒发了感情。素材发现?运用范例 当他的指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土地融合一体,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的诞生,遭遇人生旅途中的严冬,却迎来文学创作上的春天。政治上的失意却换来创作上的丰收。打倒了一个政治上的苏轼,又新生了一个文坛上的巨匠。这位落魄的诗人就是这样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贬谪的道路,苏轼不知来来回回走了多少次,却从未有后悔过,他的豁达乐观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不管有多么不幸,即使一贫如洗,身无分文,他也懂得如何去调理生活享受生活,如何让自己满足,让自己知足常乐。东坡的豪气不同于李白,酒入豪肠,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那是骨子里看透红尘的豪迈,追求自然的婉约。而他的豪气像自九天下的瀑布,气势磅礴,不留喘息,又像平静的大海,秀美中透出一种不被征服的傲然之气。像冰河下的鱼,寒风中的梅花,任吹任冻任打绝不低头。 品读苏轼,读出一味看轻权贵的菊花香。品读苏轼,读出一抹淡然处世的迎春黄。品读苏轼,读出一丝郁郁葱葱的万年青。读苏轼,读的是一种精神,是一份抵达灾难后东坡式的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