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4届高中语文 专题三 第10课 阿房宫赋配套课件 苏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三维设计】2014届高中语文 专题三 第10课 阿房宫赋配套课件 苏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1 15:0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2张PPT。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晨读新课启航第10课
阿房宫赋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素材档案佳作欣赏课文对译勤俭节约
1.曾几何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
曾几何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在心头萦绕;
曾几何时,伟大领袖毛泽东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指引着几代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2.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就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说法。 生活贫困要勤俭节约,生活富裕也要勤俭节约。俗话说:“坐吃山空。”历史上“今日花天酒地,明日乞讨街
头”的例子屡见不鲜。我国五代时期有李存审“赠簇教子”的故事。李存审出身贫困,40年为国征战,100多次被敌箭射中骨头。后来他做了大官,看见孩子们整天吃喝玩乐,从小娇生惯养,很不放心。他就把以前从骨头中拔出的箭送给孩子们,并说:“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晚唐“小杜”——杜牧
杜牧(803-853),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历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早年颇有抱负,主张削平藩镇,抗击吐蕃、回纥的侵扰,加强国防,以拯救日趋衰败的唐王朝,晚年渐趋保守消极。 杜牧诗文兼擅,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述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两人被称为“小李杜”。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所处的时代,唐王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且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敬宗李湛,“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既愤慨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指出:“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以规劝当政者,要以史为鉴。赋
“赋”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它是在《诗经》铺陈言志的手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赋的特点是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铺采摛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乃至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是其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因此,尽管赋很讲究词的巧丽,但一定要服从表现内容的需要。“写志”是立赋的根本。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天气,冷暖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收藏的东西指金玉珠宝等物可惜北,向北;西,向西腰,像腰带;牙,像牙齿乘辇车朝,在早上;夜,在晚上出现龙奏乐化为焦土灭族都是“以……为……”。鼎,把宝鼎看做……;玉,把美玉看做……;金,把黄金看做……;珠,把珍珠看做……以……为鉴歌声“收藏”“经营”都指金玉、珠宝等物为……哀叹使……尽使……充满暖意统一数量词,一把副词,一旦副词,全形容词,专一动词,喜欢动词,爱护动词,吝惜动词,喜爱动词,灭族名词,类动词,夺取动词,提取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的样子,义同“然”句末语气词,不译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之,于此助词,不译动词,到……去代词,指秦灭亡的事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用“……也”表示判断)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函谷举(举,被攻占,语意上表被动) (三)省略句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略谓语)]
2.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几世几年,摽掠(于)其人
(省略介词“于”)]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以)鼎(为)铛(以)玉(为)石,(以)金(为)块(以)珠(为)砾]
(四)状语后置句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字结构的状语后置) (五)宾语前置句
秦人不暇自哀(否定句中,“自”作宾语,前置)
(六)固定句式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奈何”,固定词组,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为什么”)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足以”,固定词组,表示有能力有条件做某事,用在动词前面,可译为“能够”
“可以”)[内容提要] 本文采用独特的铺陈描写的方法,将秦王所建的阿房宫, 通过想象和夸张的写法,写出了阿房宫的庞大、高峻和结构的复杂,描写了宫中的女人之多和生活的纷奢与颓靡,还写了宫内的珍宝的繁多和浪费挥霍,进而指出此乃自取灭亡之道。既深刻地抨击了秦王朝的荒淫腐朽、贪婪挥霍和鱼肉人民的行径,也有力地讽劝了唐王朝的统治者,对后人有深刻的警示的作用。[结构概览]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面问题。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阿房宫宏伟的一组是 (  )
①蜀山兀,阿房出     ②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③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④蜂房水涡
⑤长桥卧波 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②⑥
解析:①②⑥都是间接描写阿房宫宏伟的。
答案:B C.本段的结尾,由殿阁之外转向宫室之内,写殿内的歌舞。用“春光融融”和“风雨凄凄”两种相反的感觉,既写出繁华的一面,又写出繁华过后的苍凉。
D.本段作者由近及远,由外及里,由粗及细,逐一介绍了阿房宫的奇观。
解析:第一段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由粗及细,逐一介绍了阿房宫的奇观。D项“由近及远”表述不当。
答案:D C.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六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凄惨生活。
D.宫女们听到宫车由远及近,而又渐渐离去,作者用极为简练的文字描绘出宫女们对皇上的盼望由兴奋的顶峰跌 至失望的谷底的心理过程。
解析:B项,第二段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
答案:B 三、阅读课文第三段,完成下面问题。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秦王朝奢侈腐化生活的一组是 (  )
①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②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③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⑤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解析:①是指六国的行为;⑥是指秦始皇的残暴统治。
答案:D 解析:C项,“可怜焦土”,道出了作者的无限惋惜,叹息宏伟壮丽的阿房宫毁于一旦和秦王朝的迅速覆灭,并没有寄予同情。
答案:C 解析:B项,作者用“嗟乎”后的假设来说明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仁政”的范围较宽。
答案:B 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两句兼论“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两者都是咎由自取。
解析:B项,应该是“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
答案:B 1.想象、比喻和夸张
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说清,这给写阿房宫造成困难,也给后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而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发自想象。这些想象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的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象,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铺排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都用得恰到好处。 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着“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课内素材 杜牧通过对阿房宫的描写,揭示了秦朝自取灭亡的重要原因。文章既深刻抨击了秦王朝的荒淫腐朽、贪婪挥霍和鱼肉人民的行径,也有力地讽劝了唐王朝的统治者,对后人也有警示作用。“族秦者,秦也。”秦国统一天下后,觉得自己强大无比,高枕无忧了,殊不知接下来面对的敌人会是自己。“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因此,成功之后,常怀居安思危之心,才会更长久地拥有成功。
应用角度:“战胜自己”“坚守成功”“戒奢以俭”
“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应用片段]
翻看历史,几乎所有覆灭的王朝、政权的警示牌上都写着“骄奢淫逸”“荒淫误国”等诸如此类的字眼。历史是面镜子,前人的教训警醒着后人。当今中国,党和政府懂得以史为鉴,清楚地认识到了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的危害性。近年来中央更是加大了廉政建设的力度,同腐败分子和各种腐败现象进行了坚决斗争,维护了党的政治纪律,捍卫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表明了中央与腐败水火不相容的坚定态度和决心。勤政廉政,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安定、和谐;安定、和谐,才能长久发展。诵读《阿房宫赋》,这历史的回声,从阿房宫的熊熊大火中传来,告诉今人,也告诉后人:戒之慎勿忘。鲜活素材 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对160
个试点区县的中小学生,每人每天给予3
元钱伙食补助。可遗憾的是,营养午餐
的营养面临流失的危险。此前已有媒体报道,2012年4月9日中午,云南省镇雄县塘房镇顶拉小学300多名学生,在吃了由学校食堂统一供给的营养餐后出现腹泻、腹痛、发高烧等症状。中央电视台记者进行了追踪,据孩子们回忆,事发当天吃了米饭、豌豆、小瓜、葵瓜,豌豆闻起来是臭的,很难闻;不吃不行,老师说不吃一次要罚10元。 [热评] 这样的营养午餐不要说营养,连正常下咽都是个问题。显然,校方将营养午餐当成了任务,学生必须要吃营养午餐,至于有没有营养,是不是健康,都毫不关心。用国家补助做出来的“营养午餐”,当然是营养午餐,完不成吃营养午餐的任务要惩罚,于是在“天价罚款”(对学生来说)的震慑下,学生们以顽强的毅力将发臭的豌豆咽了下去。这一咽里面看到了意识的贫困,在校方的意识里,学生不是主体,而是完成吃营养午餐的任务的客体,所以他们的感受自然得不到关心和重视。千古咸阳
这就是咸阳,就是那个历史的咸阳。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甚至一个不起眼的土堡,都依附着历史的啸叫。
渭河的水裸露着断残的河床,有小鱼在浅水间跳跃嬉戏,莫非是姜太公漏钓的几尾,从封神的故事中衍生而来;莫非是从班固漏写的史书中悄然游来。岸边荡漾着扑面的绿荷,我不敢极目远眺,我怕被马嵬驿杨贵妃的香风击伤,怕内心被投射在残水中散碎的阳光灼烫。 并非我多情,而是千古的咸阳总让我感动,总让我从历史的尽头翻检出无尽的悲伤来。那个力主改革的商鞅被车裂的魂魄尚未散去;《吕氏春秋》是否还悬挂于咸阳的城门?“增删或改动一字者,重赏千金”的许诺是否还能兑现?焚烧的典籍不复存在,而坑杀的460余名方士和儒生的阴魂依然游走咸阳的原畔;浅水原李世民是否还在和西秦做着殊死决战?昭仁寺刻立的石碑是否能慰藉亡灵的魂魄?杜甫的咸阳桥是否还行走着从军的身影?那爷娘相送抱拥哭喊的声音还撕扯着每颗痛恨战争的心。 我一直把咸阳作为雄性的象征,咸阳的雄性是从它骨子里透出的阳刚。这里的阳光灼灼,这里的汉子粗豪,就连这里的戏曲也是直愣愣地吼。有朋友说:江南的阴柔在戏曲上体现得太明白了。它一直阴柔、阴柔,阴柔得连小生也需要女人来扮演。但在咸阳,它的朴拙、它的阳刚、它的粗犷也同样体现在戏曲上,那声似洪钟的老生也需要女人来唱。同样是女人扮演着历史,一阴柔,一阳刚,却如此泾渭分明。 当我打开咸阳的历史,一股荡气回肠的感觉便被定格在扑面而来的风里,它不是被风吹散,而是被风聚拢,打着旋儿抛撒在历史的天空,一任后世沉重得喘不过气来。西楚霸王与刘邦攻城的盟约至今也没有生效,然而,背信与阴谋却是这样难以确定。胜者王败者寇的法则,在这里已然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尽管西楚霸王最终演绎了一段别姬自刎的悲剧,但后人对他却是那样的宽容,以至于西楚霸王一直以来成为戏曲中不断讴歌的英豪。就连李清照这样的女词人也把项羽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假如那时有偶像这一说的话。否则,怎么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著名诗篇呢? 我一直以为阿房宫三个月的大火焚烧的不是秦朝的历史,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一个英雄的完美形象。那一把大火终究成为项羽的一大败笔!虽然,痛恨秦暴政的饥民正是因“火烧阿房宫”而更加看重了英雄,才不至于因为霸王的失败而唾弃他。当考古学者揭开了真实的秘密之后,说是项羽根本没有焚烧秦始皇所谓的“豪宅”,他不过焚烧了秦始皇的宫殿而已。我有些释然了,毕竟“火烧阿房”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团挥之不去的阴影。秦始皇根本就没有完成他的“豪宅”的建构,所谓的“豪宅重阿”也许只是他心中勾画的宏伟蓝图,或者只是文人笔下演绎和虚构的一段历史。“火烧阿房”曾经成就了“英雄”的美名,而今,对项羽该作何评价?对那个骄奢淫逸的秦始皇是否也该有新的认识?对历史,我们实在有必要作缜密的探究。
千古咸阳,是一段悲剧写就的辉煌史! [赏析] 英雄辈出,朝代兴亡,古城咸阳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一幕幕悲剧在历史长河中转眼即逝,却也留下许多沉重的教训。回首历史风云,还原历史真相,在评论历史中我们也获得更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