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6张PPT。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晨读新课启航第12课
落日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素材档案佳作欣赏写法简析写法借鉴以史为鉴
1.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国文化灿烂,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们骄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自豪,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曾经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们的祖国也有过屈辱的历史。 英国人来了,无耻呀!他们不是带着友谊,而是带着毒品鸦片来的,仗着他们的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法国人来了,野蛮啊!强盗们不是带着和平,而是带着抢劫之心来的。他们和英国人烧毁了文明世界的瑰宝——圆明园。
葡萄牙人来了,可憎啊!一个弹丸小国,也从四亿多人口的中国生生地割去一个澳门! 最残暴最无耻的日本人来了,他们不光要我们的财物,他们还要我们的土地,甚至还要我们亡国灭种!在所有欺负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中,日本人侵略我们最久,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最重,灾难最大!他们在中国横行霸道八年啊,他们杀光烧光抢光,他们哪里是人,分明是两条腿的野兽啊!
不能遗忘!中国民族的一段段血泪史!
——《勿忘国耻》 2.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而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的。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耻,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流血付出。
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
——《铭记历史,振兴中华》随军记者朱启平
朱启平(1915-1993),原名朱祥麟,浙江嘉兴人。1933年南京金陵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学预科。“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改读新闻。1944年受《大公报》派遣前往美国太平洋舰队任随军记者。1945年9月2日,参加了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向同盟国投降的仪式,写成传诵一时的通讯《落日》。之后,被派赴美国任驻美特派员兼驻联合国记者。1960年经廖承志提名,调到张家口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外语。1978年,调到香港《大公报》任编辑部副主任。著有《朱启平新闻通讯选》。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日本在泊于东京湾内的美舰“密苏里”号上签字投降。当天,《大公报》战地记者朱启平和黎秀石就在舰上,距签字桌不过两三丈远,目睹了历时18分钟的受降仪式。 朱启平在采访结束之后,马上转到停泊在日本横须贺港的中军舰上,着手撰写著名的长篇通讯《落日》。这篇记述日本侵略者签字投降新闻的通讯,在《大公报》重庆版的重要位置刊登出来。读者们争相阅读,轰动一时。他所发出的“深感到日本目前的投降是临时的休战,盟国对日必须严厉公正,以永绝战祸,中国对日尤须谨防万一”的呼吁,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该文为作者赢得了“状元之作”的美誉。 wéishǎnɡjiānjiùjuéxiéquékǎ jībìxūn shòushíshèqiáoqiàopùbǎo宣暄喧署暑径胫痉挺铤庭黩椟赎渎舷弦眩炫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场所 场合场所场合2.目不暇接 应接不暇目不暇接应接不暇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天网恢恢:天道像一个广阔的大网,作恶者逃不出这个网,也就是逃不出天道的惩罚。
(2)不可一世: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容极其狂妄自大。
(3)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4)厥功甚伟:他们的功劳很大。厥,代词,其;甚,非常,很。 辨析:
。“曾几何时”运用错误,该成语不能指代未来时间。其他成语运用正确[内容提要] 这篇通讯详细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日本受降仪式,表现出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提醒人们展望前景,激起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结构概览]一、阅读课文开头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1)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段落作用]
提示:总起全文,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2.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强调时间是“9时10分”?强调“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句子作用]
提示:提到“9时10分”,目的是体现这次投降仪式意义的重大,值得记入浩瀚的史册,因为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真正结束。同时也体现一种气势,收到庄严肃穆的效果。提到具体的地点,目的是突出现场感与真实性。 3.第3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示:舰着新衣,国旗飘扬,马达欢歌,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二)解读文本精要
4.描述这样重大而又严肃的仪式时,为什么要写“毛头小伙子水兵”的轻笑?
[对应考点:分析人物的作用]
提示:写水兵们的轻笑,一是因为现场的确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是纪实性的描写;另一方面也借水兵们抑制不住的轻笑,表达作者和无数人内心胜利的喜悦和对敌人的蔑视。 5.对日本代表“像木头人一样站在那里”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
提示:日本代表“木头人一样”的姿态与他们昔日的不可一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沮丧和无奈,更突出了战胜国胜利的喜悦。 6.《落日》这篇通讯,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盟军接受日本投降的仪式。仪式是在上午举行的,为什么却以“落日”为题?
[对应考点:分析标题含意]
提示:“落日”文题有双关意义。作者在参加盟军的受降仪式以后,就到横须贺港另一条军舰上去写作这篇报道。写完时正是落日时分。朱启平触景生情,就以“落日”为题,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另一方面,日本国名中有“日”字,国旗是太阳旗,以此表明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1.象征手法,深刻含蓄
题目“落日”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落日”象征日本战败,它像落日一样,没有生气,降下日本国旗,命运衰微,以它为题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失败的必然下场。
2.巧用对比,效果鲜明
本文多处采用对比。如盟军统帅的出场与日本代表重光葵的出场形成对比,签字时麦克阿瑟将军的庄重、威严与重光葵的无力木然形成对比等。这些对比,彰显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点面结合,步步推进
这篇文章采用了点面结合、步步推进的方法,先用大背景作烘托,从“签字场所”到“代表到来”到“仪式开始”到“投降书脏了”,再像电影、电视镜头组接一样,镜头前推,画面由远景到中近景到特写镜头。这样安排,既注意到了面上,又能够突出要着重把握的那个点;既抓住了中心,又能网罗有助表现中心、饶有风趣的材料组合为一个整体。[技法指导]“点面结合”描写场面,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要抓准点。选择那些最能体现场面特点的人、事、景物进行详细描写。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深度。
2.要写好面。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要顾及大局,体现广度。
3.要“点”“面”有机结合。这样,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抒发感情。
在记叙文中的场面描写,要学习运用这种技法,考试时经常从片段写作角度考查。 [尝试运笔] 请你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200字左右的校园生活场景。 参考示例:跳绳比赛真有趣!随着一声哨响,同学们快速地甩动手中的绳子,飞快地跳起来。你看刘洋,挺直了腰板,手不停地甩动着绳子,脚不停地跳,活像个腿脚利索的小猴子。他的铁杆哥们都扯着嗓子喊:“洋子,加油!”再看看那边的小敏,脚被绳子套住了,她在那儿急得脸通红。“哧”一声,比赛结束了。人群中传来一阵阵欢呼声:“刘洋,牛,一百二十三个!”课内素材 关于八年抗战中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帖》指出,沦陷区有26省1 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千米,受战争迫害的人至少在2亿以上。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余人,人民伤亡842万余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是难以计数。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 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失。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共伤亡3 500多万人,中国财产损失及战争消耗达5 600余亿美元。
应用角度:“战争没有赢家”“战争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破坏”“珍惜和平”“不能让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等。鲜活素材32名日本人来青岛谢罪
32名日本友人手捧洁白的菊花,陆续走进即墨毛子埠纪念馆内,面对死去村民的灵位深深鞠躬,为日本当年在中国犯下的罪行谢罪。昨天上午,由中日友好协会组织的一个特殊的团体从日本来到即墨七级镇毛子埠抗日纪念馆忏悔,用特殊的方式表达了歉意。82岁的日本老兵后又参加解放军的野田明了解“毛子埠惨案”后,连说几个“作孽”。 “这就是当年日本鬼子杀害村民的地方。”昨天上午10时许,由中日友好协会组织的32名日本友人来到即墨七级镇毛子埠村,在村西侧,毛子埠大屠杀幸存者、78岁的村民赵友海振振有词地向日本人讲述着当时日本人惨无人道的行径。听着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多名日本友人掉下了眼泪。记者注意到,一名身穿军装、胸前挂满军功章的白发老人一脸沉重,不敢面对村民的讲述,几次转过身去偷偷擦掉眼中的泪水。记者了解到,这名老人名叫野田明,这次是专门来青岛毛子埠谢罪的。 “真是作孽、作孽呀!”听完村民赵友海的讲述后,已经82岁高龄的野田明连说了几个“作孽”。野田明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他对青岛“毛子埠惨案”一点都不了解,这次来又一次让他心存不安,他要在有生之年,把日本人在青岛的罪行带回日本,讲给国人听。 “不战,永久和平。”昨天上午,了解“毛子埠惨案”后,野田明老人拿起笔,在纪念馆留言册上,沉重地写下了这几个大字。“没想到日本在这里杀了这么多人,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和野田明老人一起来到青岛的另一名日本友人告诉记者,他和野田明老人都是第一次来青岛,听到这样的惨案后,心里充满了罪恶感,他们要将发生在毛子埠的惨案的历史真相带回日本,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这段历史。野田明说,如果可能,他将带着更多的老兵来青岛了解这段历史。 [热评] 承认错误、勇于改过,是人类对生活有正确认识的行为。如何正确地面对历史,体现着一个人的良心;承认历史上的过错,不仅能获得良心上的安宁,更是为了现在和将来都不再犯错。感悟珍珠港
张抗抗
坐渡船过海,到水上去祭奠丧生于珍珠港事变的美国将士。那座洁白的亚利山那纪念堂,漂浮在碧蓝的海中央,像一艘刚刚升上水面的白色潜艇。
六十年过去,海风早已吹散了炸弹的硝烟,来而复去的波浪扑灭了熊熊战火,燃烧的海水早已恢复了平静。惟有沉默的凭吊者,能听见自己怦怦的心跳。 阴谋和罪恶就在明媚的阳光下、在有恃无恐的骄傲与轻敌中、在华盛顿的赫尔接见日本使者的时刻,猝不及防地发生了。美丽的欧胡岛在瞬间陷入火海而后迅速沉入黑暗;美军停泊在港湾内的舰队,以及大大咧咧“摆在地上”的那些毫无遮掩的战机,在一个小时内被日军准确的投弹炸得落花流水,日军飞机随即击毁美军八艘战列舰、九艘巡洋舰和若干驱逐舰,珍珠港美军基地几乎坐以待毙。美军地对空高射炮在五分钟之后才开始还击,引信不良的炮弹落在檀香山市区,欧胡岛一片混乱。当晚罗斯福总统在华盛顿城直到深夜十二点半才勉强用过晚饭,他仍然不相信,如此强大的美军基地怎么竟然会如此不堪一击。两千四百零三名美国人,在那个恐怖的清晨,灵魂随同硝烟融入蓝天。
“亚利山那”号战舰的甲板被一千七百六十磅的炸弹击中,引爆舰首的弹药库,九分钟之内,战舰与一千一百七十七名船员一并迅疾沉没。 悄然地,从灰蓝色的海面上,升起一个琥珀色的气泡,浮在水上然后迅速地洇渗开去,一圈宝蓝一圈紫红再一圈橙黄,像是从海底冒出的一朵硕大的热带花。那色彩继续变幻扩展着,在波浪中漂荡,最外围的一圈已渐渐泛白,如一只巨大的伞状水母,令人惊绝。 朋友告诉我,那是油星,从沉在海底的“亚利山那”号油库里渗漏出来的汽油。1941年那个清晨,“亚利山那”号战舰被击沉之前,刚刚加满了油。几十年中,在强大的海水压力下,船内的油星从锈蚀的钢板中一滴一滴挤出来,如今已渗漏了整整六十年。按照油库储存的油量计算,还将渗漏一百年之久。由于沉舰每日冒出的油星并未对周围海域构成污染的威胁,战事纪念委员会不打算对海底的油库进行封闭处理,任由那油星隔三差五源源不断地浮到海面上,营造出逼真的环境气氛,成为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无言的活教材。 凝神注目,只见周边的海域,竟然无声无息地连续冒出了一串气泡。继而,红黄赤紫交织翻滚,将海水染得一片缤纷,像是一幅动态的现代绘画,变换着时而悲壮、时而荒诞、时而诡秘、时而调侃的面孔。
有人低声耳语说,那是殉难者的鲜血,至今还在流淌。 忽然就冷冷地战栗。那油珠子在海水中一圈圈化开去,作着狰狞的鬼脸,一张一弛的,分明是海底的舱中有人尚在呼吸,那是呼吸形成的气泡。除了呼吸还会有什么,能如此持续不断地传递出生命的气息呢?那一刻“亚利山那”号猛然就活了过来,或许从来就没有死过。不死是因为不甘,不甘是由于许多未解的疑问,在后来的几十年间,吐出了一个一个叩问的气泡。
在那次席卷全球的大战中,究竟谁是最后真正的赢家呢? 世上的许多事情,都带有自杀性质,所谓弄巧成拙,结果当然事与愿违。日本军方偷袭珍珠港的如意算盘,原是为了摧毁美军的太平洋舰队,使美军再无足够的军事力量干涉日本的侵略计划,可让日本得以喘息并获得战争决定性的胜利。但利令智昏的战争狂人却没有想到,正是由于神风敢死队偷袭珍珠港,给美军带来的重创与耻辱,激起了美国人民的愤怒,使得本来对参战与否举棋不定的美国人,迅速达成了对法西斯宣战的共识,闪电般出手还击,从而形成了反战的世界联盟。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成功,恰恰成为日本最后惨败的关键性转折。 由于邪恶与短视,一次偶尔侥幸的成功,反而成为失败之母。
那场悲壮而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最后阶段,终于由于两颗原子弹的轰然落地,促成了死硬的日本被迫宣告投降。作为战争行为,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是为了给日本军国主义致命痛击,否则这一世界范围内旷日持久的武力对抗,势必还将使更多无辜的人死于非命。但正义和非正义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自卫的武器也会变成侵犯的屠刀,以暴易暴是一条危机四伏的钢索,力一旦过度,必然会走向除暴初衷的反面。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正义或是非正义的战争,都是以流血和破坏为代价的。尽管那两颗原子弹承载着反击和复仇的内因,尽管德日最后的惨败是它们罪有应得的必然结果,然而,核武器在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爆炸使用,以及它所造成数十万平民死亡和环境污染的巨大灾难,却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强烈质疑和谴责。正是那两颗复仇的原子弹,引发了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进而对战后的禁核反核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推动。 那洇漫的油彩渐渐散开去,圆圈愈来愈大,也愈来愈薄淡。远海上涌来的浪,掀拱着它,如抖动一匹残旧的绸布。猝然一击,撕裂成无数碎片,无色无形,无声地消融在蓝色的海水中……
人类啊,若是继续滥用战争,你终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作为一艘注满了油而后沉入黑暗的战舰,满舱能源已成为另一种动力,那是留给后人的百年警示——珍珠港。
——选自《随笔》2001年第2期,有删改 [赏析] “战争是一台绞肉机”,人类历史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热血儿郎被这台绞肉机无情吞噬;“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又有多少家庭因战争而破碎。在21世纪的今天,虽然世界各国都在倡导“和平与发展”,但战争的硝烟依然弥漫在局部地区。因此,认识战争对文明的破坏、对生命的摧残,是青少年刻不容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