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求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姓名: 班级: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作的相关记述。这反映出( )
主张 出处
“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 《左传》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
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倾向 B.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C.民主思想得到传承与发展 D.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
2.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 “州闾” “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 “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3.右图是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墓中壁画《采桑护桑图》。壁画中一位女子提篮采桑,一位鲜卑族男子拉弓射箭保护桑林。据此可知,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 )
A.农业生产居于主导地位 B.受到中原农耕文明影响
C.农产品商品化得到发展 D.游牧生活方式不复存在
4.有学者指出,“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隋朝在洛阳及周边地区广设粮仓(如图),回洛仓储粮达3.55亿斤,洛口仓“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隋朝粮仓的设置( )
A.稳定了粮价,巩固了统治 B.巩固了北方的经济地位
C.促进了运河交通发展 D.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5.据学者考证,先秦两汉时期《诗经》的著述有54种,魏晋南北朝时期有112种。直到唐太宗诏令颜师古校定经书文字,历经20多年修撰成《五经正义》,完成了包含《诗经》在内的五经内容上的统一,“由唐至宋,明经取士,皆遵此本”。唐太宗这种做法( )
A.利于强化儒学的政治功能 B.旨在推动唐朝文化发展
C.促进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6.北宋初期,转运使一职承袭唐制,纯为军事性质,使职随事而命,名称不一,或曰随军转运使,或曰军前转运使。后来“罢节镇统支郡,以转运使领诸路事”,并设副使,互不统属,共掌经度一路财赋。据此可知,宋朝转运使职务的演变( )
A.表明中枢权力体系日渐完备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7.1592年,万历朝鲜战争净(即壬辰战争)爆发后,朝鲜统治者发觉传统的程朱理学在治国理念上尚虚远实、清谈空论,而阳明学说主张的“亲民说”“心即理”等思想可以在战争中安抚民心。因此,阳明心学成为有效管理国家的一剂良方,开始受到统治者和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和采用。这表明( )
A.阳明心学突破了程朱理学的范畴 B.朝鲜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加深
C.朝鲜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D.战争为思想传播提供了契机
8.在“祖制不可变,天意不可逆”的政治思想影响下,明朝有阁臣上疏:“天下大器,帝王大福,器久则必做,福盛则必衰。”因此“天变之时”,阁臣应用票拟、辞职、劝谏、拒不草拟诏书等办法以“抗衰”。明朝阁臣的这些主张( )
A.促使中央决策执行效能显著提升 B.致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C.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节君主政治 D.表明内阁阁臣左右君主决策
9.明代徐光启认为战争要靠实力决胜,重视西洋火器的研究、制造和使用。他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练新军期间,曾采用西法制造火器军械,以提高明军的御敌能力。这( )
A.反映出边防形势异常严峻 B.体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
C.折射出经世致用理念盛行 D.实践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10.据普鲁塔克所记,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比之马其顿方阵的成功更为持久。这说明了( )
A.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个失败者
B.希腊城邦几乎征服了马其顿帝国全境
C.文化上落后的蛮族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帝国
D.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散
11.古罗马的新柏拉图主义鼻祖普罗提诺认为,艺术不单单是模仿所见之物……艺术品之所以美,是因为艺术家赋予它理念;古希腊的菲罗斯特拉托斯则认为,所谓“模仿”的形式,并非仅仅是面对面的“复制”,还可以是人脑的“想象”,“想象”可以创作出未曾见闻过的事物。材料表明,当时( )
A.“模仿”对古典艺术发展影响大 B.人文主义的影响扩展到艺术领域
C.艺术发展的主观色彩日益浓厚 D.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理念日益趋同
12.随着殖民征服的向前推进,宗教的力量日益彰显出来。传教士试图以“最小的武力”开疆拓土,他们引诱印第安人居住在教会周围并接受基督教教育。教会还举办慈善事业,如创办收容所、孤儿院、育婴堂、医院等。由此可知( )
A.殖民扩张旨在输出文化 B.西欧文明具有包容性
C.印第安文化被完全同化 D.文化殖民具有隐蔽性
13.17世纪,东印度公司的一位牧师患痛风被中国的艾灸治愈,他敏锐地注意到艾灸的价值,迅速收集有关资料并出版书籍,很快引发了艾灸在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流行。中医一度成为当时欧洲上流社会养生调理、治病诊疗的潮流之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东方知识丰富欧洲医学研究 B.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补性
C.中国医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宗教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载体
14.下表是2009年国际难民主要居留国及供养力较高国家排名情况。其中,西方国家收留难民数量占全球总数的约1/4.这可以说明( )
居留国家 巴基斯坦 伊朗 沙特阿拉伯 德国 约旦 肯尼亚 乍得 中国 美国
人数(万人) 174.07 107.05 105.45 59.38 45.08 35.89 33.85 30.10 27.55
供养力较高国家 巴基斯坦 刚果(金) 津巴布韦 叙利亚 肯尼亚 乍得 孟加拉国 埃塞俄比亚 乌干达
人数(人) 745 592 527 244 237 234 164 142 113
难民收容能力与国家经济实力一致
B.国际冲突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C.难民问题的全球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D.多极化趋势导致全球政局的动荡不安
15.16世纪中后期,西洋自鸣钟传入中国。康熙帝在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立“自鸣钟处”,从全国招募人才学习钟表制作技术,尝试着自己生产钟表。后来,“自鸣钟处”又改为“做钟处”,从此“做钟处”成为专门制造钟表的皇家作坊。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西学东渐”蔚然成风 B.钟表得到了市民阶层的追捧
C.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D.西方机器产品受到皇室青睐
16.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多个以道路和墙垣规划的规整功能区,形成了多网格式的结构布局,这成为研究当时城市的规划思想、礼仪制度、统治制度和早期国家都城制度的重要资料。由此可见( )
A.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史学研究的发展 B.历史学家应以挖掘全都的细节为己任
C.史料存在记忆之殇,需用新技术唤醒 D.新史料的发掘有助于历史认知的拓宽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材料二 19世纪,欧洲农业在机械化的普及下,农业人口迅速减少,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雇工丧失生计;工业领域中,伴随着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接续发生,许多工人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为了缓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诸国政府也纷纷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因此人口外流趋势加强。而同时期的美国,农业上大量国土有待开发,加之工业革命席卷各个产业,大型工厂纷纷建立,使得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1863年,国会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林肯总统和国务卿等也发声呼吁美国驻欧洲官员宣传美国的高工资,以此吸引欧洲的科研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下南洋”现象的特点,并分析推动“下南洋”现象出现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原因,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后华人“下南洋”的不同点。(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被称为“方志始祖”的《越绝书》《吴越春秋》,就是对越吴两地历史的记载。……隋朝统一中国,普诏天下诸郡上报风俗、物产、地图。唐代设立专职管理图经编修,明确规定编修期限和办法,规定各州郡每五年一造送,若遇州县增废、山河改移等情况,则需随时报送。……元世祖修一统志,“开创明清两代编修《一统志》先例”。一统志不同于地方志,它是以各地方志为基础的国家层面的综合性志书。……明万历《嘉定县志》特别注明在《人物》卷中要记“嘉言善行可法可传”。明隆庆《长洲县志》序称:“以儒术饰吏治,始作吴邑志于嘉靖之初。”
——摘编自陈野《建构文化传统:中国方志的深层功能》
材料二 清政府迅速接管了明朝疆域并继承了其统治秩序,实现了“大清”即是“中国”的角色转变。康熙帝重视落实各项文化工程,官方着手编修史籍。其中的《大清一统志》(以下简称《一统志》)为确立国家疆域界线,构建国家的疆域一统观,甚至为消解“华夷之辨”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一统志》专设“外藩蒙古统部”,将边疆地域纳入“大一统”疆域范围,从观念世界中构建了新的疆域版图,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乾隆中期,清代疆域达到极盛,续修《一统志》昭示了疆域“一统无外之盛”,继续塑造了中国疆域广阔的空间观念。
——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以〈大清一统志〉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方志编撰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编撰《一统志》的历史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接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摘编自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等
材料二 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识”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媒会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出,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当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摘编自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4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融合。
时代 语言发展概况
西周和东周 各地方言差别很大。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战国时各地方言差异更加复杂。雅言失去标准音地位,各诸侯国“言语异声”
汉代 形成南北两派方言,分别以秦晋方言和楚方言为核心。北方方言发生混化,逐渐糅合。关中话、洛语先后成为“官话”,并向周边扩展
魏晋南北朝 继承洛语为官话。西晋末年北方方言逐渐向南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逐渐形成“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的现象。洛阳雅音吸收吴越方言而成的金陵音成为正统官话之一
隋唐 隋朝以金陵音和洛阳正音为基础融合形成长安音,唐承隋制。金陵音与长安音分庭抗礼,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
——根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择的历史时期,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所想解决的问题是人事问题,他们的著作更多关注现实政治问题,说明学术文化的发展迎合了社会转型的需要,即反映了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D项正确;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百家争鸣,而非融合,排除A项;材料表明了学术文化与现实政治的联系,并未反映出学说的多样性,排除B项;“民主思想”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考查魏晋时期农业发展情况,根据材料“壁画中一位女子提篮采桑,一位鲜卑族男子拉弓射箭保护桑林”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出现了桑树种植的生产活动,这表明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受到中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影响,也过上了农业定居生活,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到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出现了采桑护桑的生产活动,但没有涉及到其他生产活动,故“主导地位”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的农业水平发展水平不高,不足以满足商品化生产要求,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游牧方式仍然存在,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隋朝的粮仓主要设置于运河附近,这与发挥运河交通密切相关,如南粮北运,C项正确;粮仓主要置于洛阳、长安周围地区,是为了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AB项不合史实,排除AB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的负担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以前经书版本众多,直到唐朝才最终修撰成《五经正义》,成为天下读书人的范本,不仅能够加强思想上的统一,满足了当时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需要,而且强化了儒学的政治功能,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正统地位已经确立,排除C项;“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转运使从宋初掌管军事,转变为执掌地方财政和赋税,这一调整使地方没有足够大的物质力量威胁中央,C项正确;这是地方上官制调整,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朝鲜统治者在外敌入侵之时,结合本国实际采纳了阳明学说,可见战争是思想传播的契机之一,D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阳明心学没有突破理学的范畴,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因战争的爆发,朝鲜统治者从崇尚程朱理学转而关注心学,没有体现出文化认同的加深,排除B项;对阳明心学的借鉴未反映出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利用“祖制和天意”影响皇帝,阻止君主有违君德的行为,以此起到调节君主政治的作用,内阁一方面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到了约束作用,C项正确;“显著提升”材料无法体现出,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未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B项;内阁始终为皇权服务,“左右君主决策”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明代徐光启认为战争要靠实力决胜,……曾采用西法制造火器军械,以提高明军的御敌能力。”可知,明代徐光启为了提高军队的御敌能力,采用了西方的火器军械,这说明西方军事技术对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明代边防形势异常严峻的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其理念并未得到广泛传播,排除C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中“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说明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展,D项正确;“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比之马其顿方阵的成功更为持久”说明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成功的,排除A项 ;“希腊城邦几乎征服了马其顿帝国全境”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反映了先进的希腊文化的扩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西方)。由材料中"艺术品之所以美,是因为艺术家赋予它理念”"人脑的‘想象’……可以创作出未曾见闻过的事物”等信息可知,当时两位艺术家都强调“人”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强调人,重视人的价值,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扩展到艺术领域,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模仿”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艺术发展的主观色彩日益浓厚,材料主要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影响扩展到艺术领域,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古希腊的菲罗斯特拉托斯和古罗马的普罗提诺,他们两人的观点不能代表整个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传教士让印第安人接受基督教,还为他们建立医院和慈善机构,这实际上是一种殖民的方式,通过文化输出进行殖民侵略,比战争、掠夺更具隐蔽性,D项正确;文化输出的目的是进行殖民扩张,A项倒置因果,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艾灸等中医知识从中国传入欧洲,使得欧洲医学领域出现了崇尚中医诊疗的风尚,丰富了欧洲医学研究,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互补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领先世界”,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世界当今世界难民的主要居留国不是经济实力强大的西方国家,难民供养国家中本身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占据主要地位,这反映出发达国家在应对国际难民问题上所承担的责任不足,难民问题的国际合作治理模式仍待完善,C项正确;“实力一致”与材料相违背,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出国际冲突对难民问题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难民问题的全球合作机制有待完善,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依据材料从设立“自鸣钟处”,到后来改为“做钟处”,可以看出西方技术传入我国后,我国对其技术的吸收融合,体现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C项正确;单一自鸣钟出入中国,“蔚然成风”表述不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市民阶层的追捧,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自鸣钟受到欢迎,不能说明其他机器产品的欢迎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由材料可知,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多网格式结构布局,成为“研究当时城市的规划思想、礼仪制度、统治制度和早期国家都城制度的重要资料”,丰富了二里头遗址的内涵和对当时历史研究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考古发现,未能体现史料的多元性,排除A项;历史学家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可能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考古发现的新成果,不涉及用新技术唤醒史料的记忆之殇,排除C项。故选D项。
17.(1)特点:起源早;持续时间长;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移民人群主要来自福建、广东地区;鸦片战争后快速发展。(任答两点即可)因素:中国历史上政权变动比较频繁:福广两省人地矛盾突出;东南亚的地缘优势;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东南亚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移民优待政策的吸引。
(2)原因:欧洲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导致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剩余;欧洲阶级矛盾的激化;欧洲人口激增,官方移民政策的改变;美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优待政策的吸引。不同点:移民方向上,“下南洋”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迁徙,西欧赴美移民是资本主义工业国平向迁徙;移民成分上,“下南洋”是以普通劳动力为主,西欧赴美包含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详解】(1)特点:根据“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得出起源早;持续时间长;根据“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得出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根据“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得出移民人群主要来自福建、广东地区;根据“鸦片战争之后……‘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得出鸦片战争后快速发展。因素:根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得出中国历史上政权变动比较频繁;根据“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得出福广两省人地矛盾突出;根据“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得出东南亚的地缘优势;根据“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得出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大门;根据“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得出东南亚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根据“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得出移民优待政策的吸引。
(2)原因:根据“19世纪,欧洲农业在机械化的普及下,农业人口迅速减少,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雇工丧失生计”得出欧洲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导致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剩余;根据“工业领域中……许多工人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得出欧洲阶级矛盾的激化;根据“为了缓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诸国政府也纷纷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得出欧洲人口激增,官方移民政策的改变;根据“而同时期的美国,农业上……使得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得出美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根据“1863年,国会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林肯总统和国务卿等也发声呼吁美国驻欧洲官员宣传美国的高工资”得出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优待政策的吸引。不同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移民方向上分析,得出“下南洋”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迁徙,西欧赴美移民是资本主义工业国平向迁徙;从移民成分上分析,得出“下南洋”是以普通劳动力为主,西欧赴美包含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18.(1)特点:起源早,不断发展;政府重视(官方主导);内容覆盖面广,不断更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社会教化功能;由修地方志到修一统志、适应大一统国家发展需要;大一统时期是古代方志重要发展时期。(答对出任意3点即可)
(2)意义:有利于昭示自身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构建国家的疆域一统观;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有利于巩固统治。(答对出任意3点即可)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就是对越吴两地历史的记载。”“……隋朝统一中国,普诏天下诸郡上报风俗、物产、地图。唐代设立专职管理图经编修......”可分析出起源早,不断发展;根据材料“唐代设立专职管理图经编修......”可分析出政府重视(官方主导);根据材料“一统志不同于地方志,它是以各地方志为基础的国家层面的综合性志书。”可分析出内容覆盖面广,不断更新、由修地方志到修一统志、适应大一统国家发展需要;根据材料明隆庆《长洲县志》序称:“以儒术饰吏治,始作吴邑志于嘉靖之初。”可分析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大一统时期是古代方志重要发展时期。
(2)意义:根据材料“清政府迅速接管了明朝疆域并继承了其统治秩序,实现了‘大清’即是‘中国’的角色转变。”可分析出有利于昭示自身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根据材料“......为确立国家疆域界线,构建国家的疆域一统观,”可分析出构建国家的疆域一统观;根据材料将边疆地域纳入“大一统”疆域范围,从观念世界中构建了新的疆域版图,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可分析出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根据材料“甚至为消解‘华夷之辨’起到了重要作用。”可分析出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有利于巩固统治。
19.(1)特点:以商业活动为依托;双向交流;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限于表层。
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2)世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借鉴和交融加强;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增强;立足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得出以商业活动为依托;根据材料“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接受”可得出中西方双向交流;根据材料“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可得出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限于表层。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可得出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由“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可得出丰富了中国文化;由“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可得出对西方文化认识片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可得出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增强;根据材料“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当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可得出立足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世界文化的相互理解、借鉴、交融加强。
20.示例:历史时期:西周与东周、汉代。
观点:人口流动、民族交融促进语言融合与发展。
阐述:语言演变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这一进程是与人口流动、民族交融密不可分的。西周时期虽有“雅言”这一官方语言,但各地方言差别很大,种类也很多。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间战争的日趋激烈,人口流动频繁,四边游牧民族不断涌入农耕文化地区,与华夏族的交流融合加强。秦朝,尤其是汉朝大一统政权建立之后,人民的生活渐趋稳定,各民族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语言也实现了大融合,基本上形成南北两大方言系统,“官话”也随着疆域扩展向周边扩展。综上所述,周朝和汉朝时期,我国人口流动、民族融合促进了语言融合与发展。
【详解】首先,选择历史时期,如西周与东周、汉代。其次,得出观点,据材料“各地方言差别很大。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战国时各地方言差异更加复杂。雅言失去标准音地位,各诸侯国‘言语异声’”“形成南北两派方言,分别以秦晋方言和楚方言为核心。北方方言发生混化,逐渐糅合。关中话、洛语先后成为‘官话’,并向周边扩展”得出人口流动、民族交融促进语言融合与发展。再者,展开阐述,结合语言演变与民族交融的关系展开即可,如语言演变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这一进程是与人口流动、民族交融密不可分的;据材料“各地方言差别很大。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得出西周时期虽有“雅言”这一官方语言,但各地方言差别很大,种类也很多;据材料“战国时各地方言差异更加复杂”得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间战争的日趋激烈,人口流动频繁,四边游牧民族不断涌入农耕文化地区,与华夏族的交流融合加强;据材料“形成南北两派方言,分别以秦晋方言和楚方言为核心”得出秦朝,尤其是汉朝大一统政权建立之后,人民的生活渐趋稳定,各民族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语言也实现了大融合,基本上形成南北两大方言系统,“官话”也随着疆域扩展向周边扩展。最后总结,周朝和汉朝时期,我国人口流动、民族融合促进了语言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