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正定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9 07:2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正定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历 史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 50 个选择题,每个选择题 1.5 分,共计 75 分)
1.1954 年发现的盘龙城遗址说明商王朝(公元前 16 世纪—公元前 13 世纪)的政治版图已到达了长江流域 ,并在长江流域形成中心城市。这一现象( )
折射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体现出商王朝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有利于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表明历史真伪的印证必须通过考古实证
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 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 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丰富的牛肉菜品,如牛肉羹、烤牛肉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法律制度流于形式 B . 自耕农生产遭遇了困境
C. 中央权威面临挑战 D . 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
唐朝早期实行宵禁制,但宵禁制只针对坊间大街,长安等城市的坊间小巷在夜间仍有商业活动,被称为“鬼市”。唐朝中后期取消了宵禁制,夜市正式出现。据此可知,唐朝 A. 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B . 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 自然经济出现解体 D . 城乡发展呈现一体化
如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这些反映了
记 述 出 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 其本耳。” 东晋孙绰《喻道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唐代高僧慧能 《疑问品第三》
“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 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A. 佛教本土化世俗化倾向明显 B . 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特征
C. 佛教的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 D . 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北宋时期,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广,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淮南地区由于种茶农户众多,称之为“园户”。仅这些地区输送政府专卖机构的茶叶,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这些现象表明
A. 淮南地区茶叶产量最高 B . 茶税已成为政府财税主要来源
C. 南方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D . 政府专卖机构垄断了茶叶交易
辽国统治者认为“君四方者,多二帝(即炎黄二帝)子孙……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后”夏主元昊认为党项族与汉族都是五帝的后代。金熙宗曾“亲祭孔子庙,北面再拜”这些认识或举措旨在
A. 强化其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 B . 认同华夏民族共同体的观念
C. 维护“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 D . 推动游牧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雍正帝时期,奏折制度不断完善,皇帝在处理奏折时避开外朝,以确保皇帝和私属人员在内廷处置某些重要政务。同时,还要求外朝和内廷的信息渠道严格分开,那些向外朝泄露奏折秘密的具奏人会受到惩罚。由此可见,奏折制度
A. 提升了政府官员的行政执行力 B . 确保了朝廷和地方间政令畅通
C. 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 . 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巨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湖州的南浔、乌镇,以及嘉兴的王江泾、濮院镇等。据此可知,这些市镇
A. 说明经济重心开始移向江南 B . 促进了区域贸易网络的发展
C. 反映了工商业资本日趋分散 D . 表明了各地商人群体的兴起
世纪 50 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B . 口岸辐射效应显著
C. 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 D . 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10.1862 年 10 月 14 日,《上海新报》报道:“伪翼王石大(达)开率贼数万,由四川下窜, 欲回金陵。奈因曾帅大营鲍军门围剿甚密,无路可通,遂皆窜依苏城,苏贼不纳,后窜 至江南句蓉县境及高资港、宝华山一带。”该报道可用于研究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的兴起 D . 晚清边疆危机
11.1905 年 4 月 30 日,京师大学堂举办了第一次运动会,校方特别强调开运动会的目的是培养青年“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的精神。这表明,京师大学堂
A. 进步与落后思想并存 B . 实行中西合璧教育体制
C. 深受传统价值观影响 D . 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典范
英国驻汉口领事傅磊斯在 1901 年的信中提到:“现在还有谁人将总理衙门盖章的护照看得像某个总督签署的护照那样有效呢?你大概还记得两广总督曾经告诉我,总理衙门只能向他提出要求,而不敢命令他。”这说明,当时
A. 外部入侵激化社会矛盾 B .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缓慢 D. 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据统计,中华革命党人廖仲恺等主编的《建设》杂志在 1919 年 8 月至 1920 年 4 月的半
年时间里共刊登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文章约 20 余篇。受孙中山和国民党指导与经济支持
的《星期评论》,在 1919 年 6 月到 1920 年 6 月的一年时间里刊登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
章 50 余篇。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改变 B . 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趋同
C. 思想解放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D .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14.1934 年 1 月,国民党召开四届四中全会,会议提出《确立今后物质建设根本方针案》, 其中提出:“国家及私人大工业今后避免其集中于海口;道路、航路之开辟,尤须首先完成西向之干线”。1935 年 2 月,蒋介石电令赶筑西南各省公路,并亲赴四川考察。这说明当时国民政府
A. 集中一切力量“追剿”红军 B . 发展重心已转移至中西部
C. 已经考虑到对日作战的需要 D . 旨在促进工业布局的合理
15.1946 年解放战争爆发初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了发行土地公债的方式,征购地主的多余土地,规定由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进行承购。1947 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中共中央提出“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这一变化在当时( )
A. 结束了中国乡村的剥削关系 B . 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C.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D . 促进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表 3 中的报道最能佐证
表 3 《晋察冀画报》关于抗战的摄影报道统计表(部分)
期刊 报道主题 报道图片数量
第一期 坚持抗战,保卫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 30
第二期 血战在大平原上英勇顽强的冀中军民 28
第三期 突破伪满国防线转战古长城内外:冀东区子弟兵 35
第四期 晋察冀八路军的战斗与胜利 14
A. 侵华日军的罪行 B . 正面战场的战况
C. 敌后战场的作用 D . 抗日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初期,我国城镇个体劳动者从 1949 年的 724 万人,到 1953 年达到高峰,为 898 万人,占城镇就业总数的 32.6%,到 1956 年又急剧降至 16 万人,占城镇就业总数的 0.5%; 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也从 1953 年的高峰 367 万人急剧减少至 1956 年的 3 万人。这反映新中国
A. 城市经济遭到破坏 B . 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
C. 城乡矛盾逐步缓和 D . 社会性质正在发生改变
18.1954 年 10 月 19 日,毛泽东在同印度总理谈话时指出:“尽管我们在思想上社会制度上有不同,但是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要对付帝国主义。”在双方领导人的共同倡议下,中印两国签订了友好合作协定。这反映出新中国
A. 打开了外交领域新局面 B . 联合新兴民族国家抗衡美国
C. 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逐步放弃“一边倒”外交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下降,初级产品进口占比逐渐上升。1997年,中国出口贸易跻身国际贸易前 10 位;2015 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居全球首位。据此可知
A. 发达国家贸易额减少 B .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 中国制造业日益崛起 D . 计划经济体制适应国情
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这里说的“新”是指它
A. 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 B . 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
C. 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D . 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在古代某一文明区,神庙仓库的收入和支出记录凭证是在泥板上刻划出各种符号,这些泥板经过烘烤,便可以长久保存,所以其遗存的数量非常众多,从中透露出了几缕文明开化之初的光芒。该“文明区”应是
A. 两河流域文明 B . 古埃及文明 C . 恒河流域文明 D. 古希腊文明
塞德节是古埃及的重要节日之一,期间法老会亲自主持新神庙的奠基仪式,并修建众多用立柱支撑屋顶的神龛,为各地代表团和神祇提供住处。节日上,法老会亲率祭拜团体向众神供奉土地和献祭,并在最后表演加冕仪式。这反映出古代埃及
A. 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B . 拥有较高的建筑水平
C. 法老权力受到一定约束 D . 注重社会的礼仪德治
图 2 是公元 2 世纪某帝国的疆域图。下列对该帝国的解读正确的是( )
图 2
A. 奴隶制经济繁荣 B . 实行共和制政体
C. 伊斯兰教为国教 D . 种姓制度影响深
公元前 6 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 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由此对 区域文化带来的影响有
A. 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广泛交流 B . 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社会的重要符号
C. 东亚文明和印度文明开始交融 D . 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世纪后流行于西欧的《列那狐传奇》擅长以“兽”喻人。在故事中,生病的狮子象征国王,凶横的熊比喻大封建主,掠夺成性的狼影射骑士,呆笨的驴暗指教士,鸡、兔等动物则代表下层民众。当主角列那狐与狮子、熊、狼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灵巧狡猾的列那狐,但它也会欺压小动物。“列那狐”的形象折射出( )
A. 世俗王权走向衰落 B . 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C. 新旧教派冲突加剧 D . 骑士文学跌落神坛
公元 751 年,丕平废除墨洛温王朝的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自立,为了篡夺王位,丕平极力寻求教会的支持,缓和与教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丕平的帮助下,意大利中部出现了一个“教皇国”。这一事件表明
A. 教皇权威正处于历史的最高点 B . 代表世俗的王权已经渗透进教权
C. 加洛林王朝的影响力攀上顶峰 D . 教皇的权限扩展到罗马公国之外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这反映出
A. 土地买卖之风盛行 B . 庄园经济开始形成
C.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 幕府统治趋于瓦解
公元 788 年,阿拉伯帝国西非北部的马格里布建立起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什叶派(伊斯兰教中的少数派)王朝。800 年,北非东部出现艾格莱布朝。公元 869 年,埃及和叙利亚出现了伊斯兰世界中的第一个突厥人王朝。这些地方王朝在经济上仅对哈里发进献贡品, 政治上通常不听从阿拔斯朝哈里发的诏令。据此可推知
A. 帝国的商品贸易发展受到严重阻碍B. 宗教与政治纷争增强了帝国内部离心力C. 阿拔斯朝哈里发不再具有中央权威D. 高度集权的政教合一引起了人民的不满
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他们观测天象,制定了精确的历法,发明了独特的文字,采用 20 进制,修筑了壮观的金字塔庙宇,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这里的“他们”是指
A. 阿兹特克人 B . 班图人 C . 印加人 D. 玛雅人
“对中世纪的西非来说,这条商道是它跟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长途贸易向西非引 进新的作物,特别是棉花、靛蓝、洋葱等。这条商道的发展使北非和苏丹地区先后出现 了一系列的早期城镇。”材料中“这条商道”指的是
A. 地中海商路 B . 大西洋商路 C . 撒哈拉商路 D. 丝绸之路
有学者认为:1500 年以来,安第斯地区、墨西哥和日本的白银生产影响了东南亚群岛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各种趋势;拉丁美洲的粮食作物,如木薯、玉米等,对中非、中国和巴尔干等各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产生支配作用。该学者意在强调
A.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 国际交流推动历史进程
C. 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 . 白银流动催生价格革命
美洲的许多现有地名来自西方殖民者,如麦哲伦海峡之名源于首次环球航行的船队率领者,伊斯帕尼奥拉在西班牙语中有“小西班牙”之意,圣萨尔瓦多则意为“救世主”。这类现象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A. 加速了美洲开发 B . 推动了西班牙的崛起
C. 伴随着文化输出 D . 以传播基督教为宗旨
世纪 90 年代以前,运到欧洲的香料远不能满足欧洲人,但欧洲人对香料的癖好席卷一切,这一习惯持续到 17 世纪中叶,当另一类新的特殊口味的消费品,如咖啡、茶叶、巧克力等成为广大居民消费对象时,香料不再是人们奢望难求和大量使用的调料了。这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A.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 B . 提升了欧洲人生活水平
C. 颠覆了欧洲的饮食文化 D . 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等大西洋沿岸城市逐渐崛起,来自更多其它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的货币进行大量商品交易,极为不便。于是,阿姆斯特丹银行发明了银行票据和支票账务系统。这说明
A. 价格革命萌生信贷行业 B . 世界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C. 商业革命表现形式多样 D . 资本输出助推殖民扩张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薄伽丘亲身经历了席卷了整个欧洲的“黑死病”,他所写的《十 日谈》中,佛罗伦萨突然一下子就成了人间地狱:行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地而亡。 在惨状前,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薄伽丘惊呼:“天主对人类残酷到了极点。”据此可知,这次瘟疫
A. 推动了近代医疗体系的完善 B .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 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D . 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英国思想家洛克认为,政府只有在取得个人的同意并有能力保障个人生命、自由、财产的自然权利的时候,才有正当性。当政府背叛了人民的时候,革命不单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由此可见,洛克
A. 强调了政府权力的重要性 B . 关注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C. 肯定了人民革命的正当性 D . 率先提出权力分立的构想
世纪 60 年代,总长超过 3 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 5 英尺居多, 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 4.9 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 6 英尺、5.6 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 联邦制并未真正得到推行 B . 铁路已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 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 D . 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教会卷入政治权力,这种参与行为本身与教会的使命和本性相去甚远。教会用自己神圣的外衣为罪恶来掩护,试图使专制政治权力像教会一样永世长青。在社会上,肯定会引起民愤。”材料表明教会
A. 巩固了国王权利 B . 神圣不可侵犯
C. 阻碍了社会发展 D . 凌驾王权之上
从 1833 年起,英国政府开始为初等教育拨款并逐年增加,1880 年正式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教育。英国 1823 创立了伦敦机械学院,其目的在于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
理、化学的经费和机会,这类职业技术学院在 1826 年只有 100 所,而到 1840 年,已超
过了 300 所。这一时期英国教育的发展
A. 植根于工业化阶段国家发展的需要 B . 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渐趋增强
C. 有效保证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D . 保障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持续高速发展
世纪时,大规模收税公路建设使英国的内陆交通大为改观。工程师约翰·劳登·马卡 丹设计了用坚硬碎石铺设的略带拱形的路面,减少了雨水渗入对路面的破坏,后世俗称其为“马路”。这些交通成就( )
A. 体现出科学对经济的推动 B . 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C. 有利于英国的工业化发展 D . 使英国赢得世界霸主地位
第一国际时期,只有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即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有党员 1 万多名。第二
国际建立时,世界上已有 15 个社会主义工人政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参加第二
国际的社会主义政党有 30 多个,党员 356 万余名,遍布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上述变化表明
A. 国际工人运动范围与规模扩大 B .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初步确立
C. 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D . 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总结:“工人们所具备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人数众多,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到决定作用。”马克思意在说明A. 资本主义制度仍处于上升阶段 B . 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C.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尚有待检验 D . 巴黎公社败于没有国际支援
43.1815 年后的 60 年里,欧洲国家间没有发生重要的殖民地争夺,当时很多社会集团对海外殖民地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1870 年或 1880 年左右,殖民地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到1900 年,“先进国家”瓜分了大半个世界,把这些地区变成了殖民地、保护国或势力范围。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殖民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加强 B . 列强开始重视争夺海外商品市场
C.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D .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44.1876 年 9 月比利时国王在“赞助伟大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名义下召开“布鲁塞尔国际地理学会议”。与会的英、法、德等国代表同意在欧洲设立“国际考察和开发中非协会”, 由各国在下面设分会。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了这一建议,并划定协会的活动范围。这说明 当时
A. 工业文明成果向全球传播 B . 西欧各国加快对非洲的争夺
C. 列强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 D .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在 19 世纪 70 年代,拉美进入了出口贸易增长的“黄金时期”。阿根廷的羊毛、牛羊肉、小麦,巴西的咖啡、甘蔗、烟草,智利的硝石、锡、石油,这些产品的出口量保持着持 续增长的势头,这反映了
A. 拉美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B . 拉美经济全方位快速发展
C. 拉美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 . 考迪罗体制利于经济发展
46.1897 年,印度国大党的提拉克在其创办的《狮报》上撰文说:“我们的喊声同蚊子的嗡嗡声一样不能影响政府。我们的统治者不相信我们的话,或者故意这样。现在,让我们用强大的宪政手段,把我们的不满硬往他们的耳朵里灌。”这反映出
A. 提拉克质疑舆论宣传的作用 B . 印度社会上层不愿倾听人民呼声
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兴起 D . 英国文化影响印度民族斗争方式
有学者在对 1918—1938 年世界历史的反思时认为,这是“二十年虚假而又短暂的和平” 时期,“和平既不是建立在惩罚的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和解的基础上,这是历史上的重大失败。”这主要反映出一战后的和平( )
A. 孕育了新的危机 B . 实现了冲突化解
C. 损害了大国利益 D . 改变了世界格局
48.1913 年至 1920 年,欧洲制造业产量下降了 23%,美国却增长了 22%。1920 年,美国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 2/3。据此可推知,当时
A. 美国操纵国联大发横财 B . 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C. 西欧霸权地位逐渐衰落 D .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化
十月革命后初期,列宁将苏俄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确立为世界革命即在国际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到了 1921 年,他却极力主张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苏俄当时
A.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B .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 获得西方国家承认 D .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下图为 1913—1926 年俄国(苏联)农业指数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A. 农业发展助推工业化建设 B . 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 计划经济推动了农业生产 D . 分配政策调整有利于经济恢复
二、非选择题(共 25 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持续进步的根本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是各国竞争的焦点,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力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材料一
科技的发展是英国崛起的重要因素。1624 年,英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1660 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英国国王是该学会的保护人。之后众多科学研究学会得以建立。18 世纪中期,英国每年批准专利不到 300 项,19 世纪中期上升到 4500 项左右。这些专利被迅速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推动了众多行业的进步。这一时期,英国大学实行教育内容改革,把科学技术引入大学教育。与此同时,大量的英国专业技术人员到欧洲大陆留学,技术移民尤其是熟练工也从欧洲其他地方来到英国参与工业发展。
——摘编自常娜《英国应对近代大变局的经验和启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1949 年 11 月, 党中央组建中国科学院,承担全国科技事业管理工作。通过构建计划引领、统筹分配、组织动员,在不到 30 年的时间里,我国建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国体制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任务,我国实现了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跃升。中共十四大后,运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摘编自唐亚林、郝文强《新型举国体制:历史演变、时代特征与模式构建》等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4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演变过程,并分析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意义。(9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人民、实践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共产党宣言》发表 170 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 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两个世纪过去了, 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理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的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