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4届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8课 祝福配套课件 苏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三维设计】2014届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8课 祝福配套课件 苏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1 15:1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3张PPT。专题四
慢慢走,欣赏啊晨读新课启航第18课
祝福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素材档案佳作欣赏写法借鉴写法简析鲁 迅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林贤治《人间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7年起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人性的阴暗与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与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lénɡjiùzhuótuánzǐwéisǒnɡcùbíxīnlǐmiùyǎoyǎnhuánɡtàtuòshézhézhēǎoàoniùyānyànyèɡēnɡɡènɡzhēnɡzhènɡ肆肄谬缪骸赅诡桅颊浃挟聘骋娉暄喧煊褥缛溽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年青 年轻年青年轻3.中止 终止终止中止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少不更事:指人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
(2)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3)寻死觅活:企图自杀,多指用寻死来吓唬人。
(4)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辨析:
。“沸反盈天”运用错误,不能修饰一个人。“走投无路”运用正确[内容提要]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及其周围人物和环境的艺术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结构概览]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从“旧历的年底”到“至此也联成一片了”),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1.小说开头描写祝福景象的作用是什么?
[对应考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示: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2.第2段中关于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有何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示:通过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表现了鲁四老爷的虚伪、反动和保守的本性,也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3.第3段中对主人公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描写作用]
提示:对主人公祥林嫂的这段肖像描写纯乎白描,表明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这段中对眼睛的描写尤其精彩。“分明”“已经”“纯乎”状语连用,强调变化,也说明这变化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4.鲁四老爷为什么要骂祥林嫂是个“谬种”?
[对应考点:理解词句含意]
提示: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女人再嫁是最大的罪恶,祥林嫂再嫁已经是“罪恶深重”,偏又在“祝福”时死去,故骂为“谬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冷酷无情。 二、阅读课文第四部分(从“但有一年的秋季”到 “那我可不知道”),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5.从祥林嫂再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怎样的境况?
[对应考点:分析肖像描写]
提示:写祥林嫂再到鲁镇时“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表明祥林嫂在人生路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内心的痛苦难以表达。这时的状态和初到鲁镇时相比,变化很大。“仍然”表明她第二次丧夫戴孝。“消失了血色”说明祥林嫂经过又一次打击,青春的活力已消失。“没有先前那样精神”表明祥林嫂夫死子亡被赶出家门后内心的苦痛。 6.怎样理解文中四叔告诫四婶祭祀时不让祥林嫂沾手的一番话?
[对应考点: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四叔暗中叮嘱不可让“败坏风俗”的寡妇参与祭祀。祥林嫂虽然蒙受了巨大的不幸,封建宗法势力却不能谅解她的再嫁和再寡。四叔的话反映了他们对祥林嫂的同情是虚假的,维护封建礼教才是真的。鲁四老爷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成为日后祥林嫂生存信心彻底毁灭的直接原因。 7.怎样认识柳妈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主意?
[对应考点: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捐门槛”一事,柳妈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只是柳妈以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作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祥林嫂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把她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8.祥林嫂先前是逢人便讲阿毛的故事,但后来她“不说一句话”,怎样认识她的这种变化?
[对应考点:把握文章主旨]
提示:对于阿毛的故事,镇里人已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又传出新的故事来。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祥林嫂额上的伤疤又成了他们生活的调味剂。祥林嫂说阿毛的故事时,还希望得到鲁镇人的同情,现在她已经绝望了,
“不说一句话”。 1.肖像描写形象传神
小说在刻画祥林嫂时,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其中外貌描写尤为突出。文章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三个时期的外貌,集中反映了人物性格、身份和精神状况,展示了她每况愈下的苦难历程,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2.以人物作为行文线索
《祝福》运用了鲁迅小说最常用的“归乡”模式,这种情节结构的特点:叙述者在讲述他人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相互渗透;叙述者“我”又常常是一个远离故乡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通过“我”远离故乡又回到故乡并最终离去的人生行程,展示“我”与故乡传统社会的不相容性,并通过“我”的眼光折射出现实故乡的闭塞、衰败和萧索。《祝福》中“我”不但成为鲁镇社会与小说人物活动的摄像机,而且实现了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远距离观照。 3.语言描写精彩传神
小说中的语言描写非常精彩。例如,祥林嫂二进鲁家当佣人时,她去摆福礼,四婶慌忙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捐完门槛的祥林嫂坦然地去摆福礼,四婶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两处语言都是告诉祥林嫂不要动祭品,但语气却大不一样。前两句是较温和的劝告式,而后者则是很强硬的命令式。 [技法指导]怎样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
1.语言描写要言如其人,言为心声
言如其人,具体地说,就是要达到“五符合”,符合人物(说话人)的身份、年龄、性格和品格,还要符合当时的情境。 《水浒》里写李逵初见宋江的话是:“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非常符合李逵粗鲁、直率的个性。语言描写就是要抓住能体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做到“言如其人”,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容。
人物的话语最容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所以语言描写要注意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到“言为心声”。 2.描摹人物说话时的神情、动作、语气语调等
语言描写的重头戏是精彩的人物对话,然而写好对话的关键是巧妙借助丰富多彩的“说”,写出说话人的表情,说话时伴之的动作、姿势,说话时的语气语调等等,对这些作细腻地描绘,会让人物形象更加活灵活现。 3.插入心理活动描写,并对人物的言行进行抒情议论
在对话过程中,人物的语言在“我”的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波澜,对这个人物,“我”有怎样的认识、评价,都可以在语言描写的同时,巧妙插进心理活动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丰富情感。[尝试运笔]联系现实生活,写一段语言描写。
答: 参考示例: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瞪着眼:“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鬼知道,又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鬼脸:“哈……,开了窗,好通风。”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董小天脚一跺:“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耍嘴?”老师说:“还有谁看见了?”“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下口水,神情恍惚。 课内素材 鲁镇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山村的婆婆、卫老婆子、大伯,还有小说中的“我”,组成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妇女没有丝毫的权利。尽管祥林嫂勤快能干,但还是连最起码的人身自由也没有。男女不平等,婚姻讲财礼,妇女成了商品。婆婆可以强行将祥林嫂抓回去卖到山里,鲁四老爷认为理所当然,祥林嫂虽竭力“反抗”也无济于事。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有强烈的封建贞操观念,歧视再婚妇女。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这样再婚过的女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所以祭祀不让她沾手,用血汗钱捐了门槛,满以为可以赎了一世“罪名”的祥林嫂“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仍慌忙让她放着,不准她沾手,祥林嫂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对于祥林嫂的不幸,鲁镇的男女老少,都视为笑料,没有丝毫的安慰和援助,有的只是厌烦、嘲弄和唾弃。最后祥林嫂被鲁家无情地打发出门,沦为乞丐,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在人们只顾“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之时,倒毙在风雪中。即便如此,还被骂为“谬种”,实乃冷酷之至。在这个社会环境中,迷信观念又使祥林嫂在死亡线上饱受精神折磨。鲁镇住满了吃人的人,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的皱着眉,但全都龇牙咧嘴,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竭力逃避着被吃的命运,虽然她进行了一次次的抗争,但她的抗争是不可能胜利的。
应用角度:“命运”“思想”“抗争”“环境”“生存与毁灭”等。[应用片段]
同是封建礼教毒害下的弱女子,祥林嫂的一逃一撞展示了农村妇女不服命运摆布的抗争,但她最终还是沦为乞丐,孤寂凄惨地死在鲁镇一派热闹祥和的祝福声中。而窦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满腔的悲愤驱使下,迸发出耀眼的反抗光辉,她直言斥责天地鬼神不公,发出与其善良本性相违的狠毒誓愿。一个善良柔弱女子的反抗,昭示出黑暗现实对人的逼迫摧残之深。两个女子的遭遇各有不同,一个在麻木中黯然地死去,一个在激愤中怒斥而亡,从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中的女子可悲可怜的地位和无法摆脱的厄运。鲜活素材 “鹰爸”欲让儿子十岁进清华
在暴雪中训练幼子裸跑的“鹰爸”何烈胜近日接受英国《每日邮报》专访,这也是他首次接受外媒采访。何烈胜称,他的妻子希望孩子当一个普通人,但他希望孩子能成为“超常儿童”。 看到4岁的多多在雪地里冻得浑身发紫的视频后,很多网友觉得让这么小的孩子在冰天雪地里只穿内裤跑步无异于虐待,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其价值所在。尽管两派在网上已经吵翻天,何烈胜表示,他对网上的讨伐可以说是“无动于衷”。
根据他的解释,让儿子在雪地里跑步是因为当时恰逢春节,一家人在美国,他希望让儿子明白,如果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能接受极端的挑战,那么长大后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当然,我也希望多多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 ” 何烈胜表示,在那场裸跑前,他已经跟多多商量过了,多多也同意这样做。父子俩还一起做了30分钟的准备活动热身,防止冻伤。
对于网友送上“鹰爸”这个称号,何烈胜表示很喜欢。“我的方法的确就像只老鹰,把孩子逼到极限,这样他才能学会怎么飞。这就是我教育孩子的方式,我不会去理睬那些负面的反应。 ” 实际上,让儿子多多在纽约的雪地里跑步只是何烈胜非凡育儿计划的一小部分,他的目标是在多多10岁的时候把他送进最好的大学,比如清华大学。何烈胜还曾前往剑桥大学参观,这也是他心目中儿子将来可能的落脚点。 [热评] 望子成才,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而无论用什么教育方式,都不能忽略孩子的天性。如果父母完全不顾孩子的意愿,纯粹按着自己的期望去训练和教育孩子,甚至用非常严厉的方法,孩子在屈服之下,可能会衍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对其成长过程及成年后的生活埋下隐患。但如果能够更多地基于科学的教育方式,并对多多进行有效的引导,对于多多的未来生理及心理成长将有更加正向的帮助。这也是一个人
叶圣陶
伊生在农家,没有享过“呼婢唤女”“傅粉施朱”的福气,也没有受过“三从四德”“自由平等”的教训,简直是很简单的一个动物。伊自出母胎,生长到会说话会行动的时候,就帮着父母拾些稻穗,挖些野菜。到了十五岁,伊父母便把伊嫁了。因为伊早晚总是别人家的人,多留一年,便多破费一年的穿吃零用,倒不如早早把伊嫁了,免得白掷了自己的心思财力,替人家长财产。伊夫家呢,本来田务忙碌,要雇人帮助,如今把伊娶了,即使不能省一个帮佣,也抵得半条耕牛。伊嫁了不上一年,就生了个孩子。伊的孩子没有摇篮睡,没有柔软的衣服穿,白天只睡在黑魆魆的屋角里。不到半岁,他就死了。伊哭得不可开交,只觉以前从没这么伤心过。伊婆婆说伊不会领小孩,好好一个孙儿被伊糟蹋死了,实在可恨。伊公公说伊命硬,招不牢子息,怎不绝了他一门的嗣。伊丈夫却没别的话说,只说要是在赌场里百战百胜,便死十个儿子也不关他事。伊听了也不去想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只是朝晚地哭。 有一天伊发现了新奇的事了:开开板箱,那嫁时的几件青布袄不知哪里去了。后来伊丈夫喝醉了,自己说是他当掉的。冬天来得很快,几阵西风吹得人彻骨地冷。伊大着胆央求丈夫把青布袄赎回来,却吃了两个巴掌。原来伊吃丈夫的巴掌早已经习以为常,唯一的了局便是哭。这一天伊又哭了。伊婆婆喊道:“再哭?一家人家给你哭完了!”伊听了更不住地哭。婆婆动了怒,拉起捣衣的杆在伊背上抽了几下。伊丈夫还加上两巴掌。 这一番伊吃的苦太重了。想到明天,后天……将来,不由得害怕起来。第二天早晨,伊进了城,寻到一家荐头。荐头把伊荐到一家人当佣妇。伊的新生活从此开始了:虽也是一天到晚地操作,却没有下田耕作那么费力,又没人说伊,骂伊,打伊,便觉得眼前的境地非常舒服,永远不愿更换了。伊唯一的不快,就是夜半梦醒时思念伊已死的孩子。 一天,伊到市上买东西,遇见一个人,心里就老大不自在,这个人是村里的邻居。不到三天,就发生了影响了:伊公公就寻了来。开口便嚷道:“你会逃,如今寻到了,可再能逃?你若是乖觉的,快跟我回去!”伊听了不敢开口,奔到里面,伏在主妇的背后,只是发呆。主妇便唤伊公公进来对他说:“你媳妇为我家帮佣,此刻约期还没满,怎能去?”伊公公无可辩论,只得狠狠地叮嘱伊道:“期满了赶紧回家!倘若再逃,我家也不要你了,你逃到哪里,就在哪里卖掉你,或是打折你的腿!” 伊觉得这舒服的境地,转眼就会成空虚。这几天里眼睛就肿了,饭就吃不下了,事也就做不动了。主人知道伊的情况,心想如今的法律,请求离婚,并不繁难,便问伊道:“可情愿和夫家断绝?”伊答道:“哪有不愿?”主人便代伊草了个呈子。主妇却说道:“替伊请求离婚,固然很好,但伊不一定永久做我家帮佣的。一旦离开了我家,又没别人家雇伊,那时候伊便怎样?论情呢,母家便该收留伊,但是伊的母家可能办到?”主人听了主妇的话,把一腔侠情冷了下来,只说一声“无可奈何”! 隔几天,伊父亲来了,是伊公公叫他来的。主妇问他:“可有救你女儿的法子?”他答道:“既做人家的媳妇,要打要骂,概由人家,我怎能做得主?我如今单是传伊公公的话,叫伊回去罢了。”但是伊仗着主妇的回护,没有跟伊父亲同走。
后来伊家公婆托邻居进城的带了口信,说伊丈夫正害病,要伊回去服侍。伊心里只是怕回去,主妇就替伊回绝了。 过了四天,伊父亲又来了。对伊说:“你丈夫害病死了,再不回去,我可担当不起。你须得跟我走!”主妇也说:“这一番你只得回去了。否则你家的人就会打到这里来。”伊见眼前的人没一个不叫伊回去,心想这一番必然应该回去了。但总是害怕,总是不愿意。 伊到了家里,见丈夫直僵僵地躺在床上,心里很有些儿悲伤。但也想,他是骂伊打伊的。伊公婆也不叫伊哭,也不叫伊服孝,却领伊到一家人家,受了二十千钱,把伊卖了。伊的父亲、公公、婆婆,都以为这个办法是应当的,他们心里原有个成例:田不种了,便卖耕牛。伊是一条牛——一样地不该有自己的主见——如今用不着了,便该卖掉。把伊的身价充伊丈夫的殓费,便是伊最后的义务。
(有删节) [赏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的早期小说,其特点是冷静、客观、写实地反映人生问题,努力实践“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这篇微型小说塑造了被“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封建绳索捆绑绞杀的一个农村妇女的悲惨形象,向吃人的社会发出了“这也是一个人”的反问。作者冷峻地揭示人生,字里行间确能引起人心灵的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