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老山界
第六课 第一课时
陆定
新课导入
自主学习
文本探究
课堂总结
1.圈画课文的生字词,读准字音,明确词义。
2.阅读课文,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3.体会红军“翻山之难”。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
情景导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毛泽东
情境导入
老山界,地图上叫越城岭,中国南岭山地之一。湘江、漓江、资水、浔江的分水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和湖南省边界。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典型的断块山地。山体连绵,高峰耸峙,雄伟壮观。最高峰为猫儿山,海拔2142米,亦为广西第一高峰。1934年冬,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的湘江封锁线后,翻越了“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
情境导入
2
自主学习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杰出的领导人。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作者简介
惊惶( ) 缴( ) 军阀( )
欺侮( ) 篱笆( ) 骨碌( )
酣然( ) 蜷( ) 缀( )
矗立( ) 咀嚼( ) 呜咽( )
落得很远( ) 搀扶( )
huánɡ
yè
jǔ jué
chù
quán
zhuì
là
hān
fá
jiǎo
wǔ
lí bɑ
ɡū lu
chān
字词积累
满望:
攀谈:
苛捐杂税:
骨碌:
酣然入梦:
不可捉摸:
十分希望。
闲谈。
指繁重的捐税。
滚动。
畅快地入睡。
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词语解释
3
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 本文是以什么顺序安排内容的?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
整体感知
时 间 地 点 事 情
第 一 天
第 二 天
下午
天黑
夜里
半夜
黎明以后
下午
瑶民家
与瑶民攀谈
山脚下
准备爬山
半山腰
夜行军
山路上
半夜露宿
雷公岩
翻越雷公岩
山顶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
我们概括事件的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方法指导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整体感知
精读细研
1.我们了解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知道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用火把形成的“之”字形的景象,表现老山界山势险峻、迂回曲折的特点。
困难一:行路难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从上下两个角度写火把不同的样子,细致生动的描写突出了红军翻越老山界之难。
精读细研
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精读细研
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详细地描写了雷公岩的陡峭程度,看上去就那么吓人,更别提攀登了。
通过写马摔下悬崖后脚骨断裂,从侧面表现出雷公岩的陡峭。
精读细研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
困难二:睡觉难
路窄石硬
寒气逼人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
鼓着勇气前进。
困难三:吃饭难
精读细研
粮食短缺
肚子饥饿
精读细研
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
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
困难四:处境难
条件艰苦,处境困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4
课堂总结
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
课堂小结
路窄石硬
寒气逼人
粮食短缺
肚子饥饿
敌人追击
枪声密集
难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悬崖峭壁
山高路险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试着品读语言。
布置作业
老山界
第六课 第二课时
陆定
1.品读文段,感悟红军精神。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红军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温故知新
文本探究
课堂总结
当堂检测
1
温故知新
处境
难
吃饭
睡觉
走路
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
温故知新
2
文本探究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理清了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一下这篇记叙文的叙事方法。
合作探究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一开始,她看到红军时,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整袋子米”送给她时,她“欢喜”地接受了。
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合作探究
2.作者在文章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最后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是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的,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合作探究
3.找出文中翻越老山界过程中景物描写部分,说说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这里通过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出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语言赏析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峰比作巨人矗立,把山谷比作一口井。这样写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处境的艰难。
“矗立”形象地说明困难像拦路虎一样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对长征必胜的信念。
语言赏析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写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的次数非常多。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半夜山风之大,同时暗示了寒风刺骨。
“像山泉在呜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山泉的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
“像波涛在澎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语言赏析
这些声音的特点:远、近、大、细;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语言赏析
讨论:课文前面讲述老山界如何之险,为何在下山的时候作者还有心情欣赏周围的景色?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作者以生动的景物描写,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豪迈的胸怀、畅快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赞颂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革命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写法探究
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
1 夜晚翻山的部分。
(“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2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 。
(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3 下山部分 。
(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写法探究
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不行。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时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精读品析
写作特色
文章在写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六个记叙要素交代得非常明确,堪称典范。它不仅内容完整,条理分明,而且在叙事方面明白晓畅,引人入胜。
首先,在结构安排上,作者重于写事,把“事”作为记叙的线索,按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安排结构,清晰明了。
其次,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有抑有扬,有张有弛,全文波澜迭起,妙趣横生,令人越读越有兴味。
最后,文章通篇都是朴素的口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爽悦耳,而且富有诗意。
叙事富有特色,描写方法运用出彩。
3
课堂总结
概括主题
课堂总结
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后感悟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像老山界那样的陡山,还会遇到很多未知的困难,我们该如何面对呢?是摇头退缩,还是昂首挺胸地对自己说“我可以”?显然,我们需要勇敢面对,要学习红军战士们那种直面困难、不断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课堂总结
学后感悟
课堂总结
决定翻山—老山界—开篇点题
翻山经过
下山之后—困难“小得很”—呼应开头,深化中心
悬崖峭壁 山高路险 行路难
路窄石硬 寒气逼人 睡觉难
粮食短缺 忍饥爬山 吃饭难
设备笨重 敌人追击 处境难
乐观精神
顽强意志
老山界
4
当堂检测
一.判断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 )
2.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 )
3.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 )
4.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
像波涛在澎湃。 ( )
当堂检测
拟人
比喻
对比
比喻、排比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