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 唐诗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 唐诗三首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9 10:09:1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4 唐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品味语言,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品味语言,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石壕吏
一、新课导入
杜甫的著名作品“三吏”“三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饱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杜甫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诗,体会他心系苍生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诗歌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唐军围攻叛军所在的邺郡,胜利在望。杜甫回到洛阳。可是不到两个月,由于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3.理解本诗大意,梳理结构,划分层次。
【交流点拨】(1)第一部分(第1段):写下文老妪“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第二部分(第2段):写差役的蛮横残暴和老妪的痛苦情状。(3)第三部分(第3段):写老妪“致词”。(4)第四部分(第4段):尾声,暗示老妪已被差役抓走。
4.根据理解,概括本诗的主题。
【交流点拨】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平定叛乱的渴望,赞扬了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做了含蓄的揭露,同时还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深层领悟
1.请分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诗的作用。
【交流点拨】写故事的展开,总领下文对话。在差役怒呼、老妇哭啼声中,把一个饱受战乱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地展示出来。
2.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两男,又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兵役制度之残酷及战争的惨烈无情。
3.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交流点拨】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方式,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有直接写差役的蛮横残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乱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差吏的凶残。
四、板书设计
暮→投宿—— 开端:有吏夜捉人
夜里→住宿—— 发展:听妇前致词
夜久→睡下—— 高潮:请从吏夜归
天明→告辞—— 结局:独与老翁别
第2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感受了他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安史之乱”爆发,人民疾苦,诗人感慨万千,写诗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
二、自主学习
写作背景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乾元二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第二年,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上元二年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他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2.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3.简要概括本诗的主题。
【交流点拨】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4.诗歌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文内容的叙写做铺垫。
5.诗人在描写秋风时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交流点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怒号”更能说明风的猛烈和无情。
深层领悟
1.如何理解诗人的叹息?
【交流点拨】一叹老天无情毁屋;二叹幼稚孩童不明诗人苦衷;三叹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困难与痛苦)。
2.为什么要写“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交流点拨】这两句诗相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题目,以及“安得广厦千万间”这一主题而言,似乎有些游离,其实,诗人的用意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营造一种雪上加霜的凄苦氛围;同时又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三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三句诗体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天下贫寒士人都能居“广厦”、安居乐业的崇高理想,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4.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理解。
【交流点拨】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大庇天下寒士”的房屋,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四、板书设计
秋风袭屋,茅草翻飞→痛惜、焦灼 叙事
群童抱茅,诗人叹息→愤懑、无奈
屋漏床湿,彻夜难眠→愁苦、忧思
祈求广厦,安稳如山→博爱、无私 抒情
第3课时 卖炭翁
一、新课导入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卖炭翁》,了解封建社会的“宫市”,体味封建社会下人民的疾苦。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地了解,又对人民深切地同情,所以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朗读全诗,注意字音。
2.翻译全诗,了解诗歌大意。
3.翻译诗歌,说说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点拨】讲述了宦官及其爪牙强夺百姓财物的故事:卖炭老人辛辛苦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夺走。
4.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交流点拨】地点是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途之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5.“衣正单”“愿天”“可怜”分别包含老翁和诗人各自怎样的心理和情感?
【交流点拨】“衣正单”,老翁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老翁艰难的处境和矛盾反常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
6.“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翩翩”形容举止洒脱,用在本诗中指“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的凄惨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深层领悟
1.请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
【交流点拨】这两句诗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2.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交流点拨】诗人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无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祸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疯狂地公然掠夺。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本诗深刻地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掠夺的罪恶本质,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板书设计
卖炭翁 宫使
↓ ↓
悲苦艰难 蛮横霸道
↓ ↓
同情 讽刺
以时间为顺序
以诗人行踪为线索
石壕吏
推己及人
心系民众
忧国忧民
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
揭露宫市罪恶
同情劳动人民
卖炭翁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