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 唐诗三首 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 唐诗三首 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9 11:0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24 唐诗三首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首唐诗。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现的生活状况。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3.体味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
杜 甫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听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傍晚
投宿
差役
抓壮丁
叫嚷
多么

悲苦,凄苦
越过
跑,逃跑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上前
儿子
防守
捎信回来
最近
幸存的,活着的
苟且活着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指男人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妇
跟从
应征
兵役
还能够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指夜深
好像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指向前赶路
请思考并回答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3.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4.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
5.为什么“捉人”是在“夜晚”?
6.最终抓到人没有?
老妇人和差役。
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时间:晚上;地点:石壕村;事件:差役抓壮丁。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
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丧子之苦
——困窘之苦
——应征之苦
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不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想象差役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通过对诗文的梳理分析,我们能够看出:
差役是( )的
老妇是( )的
战争是( )的
诗人对老妇一家是( )的
诗人对战争是( )的
凶恶、蛮横
可怜
残酷
同情
憎恶
发展
结局
高潮
第一层:投石壕村
开端
第二层:老妇苦述
第三层:老妇应役
第四层:作别老翁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听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三重茅:
挂罥:
长:
沉塘坳:
多层茅草。
高。
沉到池塘水中。坳,低洼的地方。
挂着,挂住。罥,挂结。









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情景交融:三幅鲜明的图画,拨动诗人的心弦,交代了茅草的三个下落。“卷”“飞”“洒”“挂”“飘”“沉”这些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流露出诗人焦灼、苦痛无奈的心情。
1.第1段中哪些词语描写出了风势之大?请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先用“怒”字把秋风拟人化,“风怒号”三个字写出了秋风声之宏大,使人如闻秋风咆哮,很形象。
“卷、飞、洒、挂罥、飘转”这些词把风势的猛烈描绘得淋漓尽致,将一幅秋风卷茅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出来,从而使诗人的无奈之情自然流露。
一叹老天无情毁屋;二叹儿童幼稚,不明诗人苦衷;三叹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为:
竹:
呼不得:
做。
竹林。
喝止不住。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如何理解诗人称孩童为“盗贼”?
群童抱茅只是顽皮而已,然而诗人却将孩童称为“盗贼”,还感到“欺”,是为了表达自己因“老无力”而受到欺负的无奈、愤懑心情,并不是真的给抱茅草的孩童冠以“盗贼”的罪名。
俄顷:
漠漠:
向昏黑:
衾:
恶卧:
丧乱:
何由彻:
一会儿。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阴沉迷蒙的样子。
渐渐黑下来。
被子。
睡相不好。
战乱,指安史之乱。
如何挨到天亮。
写屋漏床湿,长夜无眠,令人愁苦。
3.为何要写“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这两句诗相对于“茅屋为秋风所破”这一题材,以及“安得广厦千万间”这一主题而言,似乎有些游离,其实,诗人的用意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营造一种雪上加霜的凄苦氛围;同时又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4.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
“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再想到未来,自己、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
广厦:
寒士:
突兀:
哪里能得到。
宽敞的大屋。
高耸的样子。
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贫寒的士人。
5.“安得……安如山”三句诗句式有何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前后两句用七字句,中间一句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读来铿锵有力,果断坚决,准确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无奈的呐喊和深切的期盼。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诗人长夜沾湿无眠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叙事写实
饱览民生疾苦
体察人间冷暖
抒发情怀
秋风破屋,卷走茅草
群童戏谑,诗人叹息
屋漏床湿,彻夜难眠
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博大胸怀,崇高理想
卖炭翁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听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木柴
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灰白
得到




做什么用。
营,谋求
卖炭翁
白居易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使人怜悯
希望
天亮
车轮滚过地面碾出的痕迹
困倦,疲乏
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
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轻快的样子
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指皇帝的命令
吆喝
长安城宫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

掉转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吝惜不得
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
同“值”,价钱

1.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复杂的工序、漫长的劳动过程、工作环境的恶劣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脸:焦黄色
鬓发:灰白
十指:乌黑
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
2.“衣正单”“愿天寒”“可怜”分别包含老翁和作者各自怎样的心理和情感?
“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3.“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4.“牛困人饥日已高”写出了哪些内容?
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只用七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
5.“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6.“把”“称”“叱”“牵”几个动词有何深意?
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按理,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1.《卖炭翁》一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卖炭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诗人塑造了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揭露了宫市的弊端以及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卖炭翁
老翁
老翁艰辛
官吏蛮横
宫使
烧炭艰辛
运炭艰难
炭被掠夺
夺炭
仗势凌人(肖像、动作描写)
蛮横冷酷
肖像、心理、动作描写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背诵本课的两首诗。
2.用现代汉语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