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9 11:59:2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8张PPT)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自主学习
作者作品
文学常识
张中行(1909—2006),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字音字形
丁卯( mǎo ) 修润( rùn )
商酌( zhuó ) 譬如( pì )
méng lóng( 朦胧 ) 累赘( zhui )
别扭( biè ) 拖沓( tà )
妥帖( tuǒ ) 颠沛流离( diān pèi )
词语释义
1.诲人不倦: 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2.付之一笑: 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
3.颠沛流离: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4. 鞠躬尽瘁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课内精读
1.(考点:段落的作用)文章首段有什么作用?
①内容上,交代写作缘由,突出“我”对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悲痛心情,表明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②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2.(考点:内容概括)文章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德?
文章写了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送客、回信、发言等几件事。表现了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精神品德。
3.(考点:词句赏析)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词句。
(1)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赏析加点的字)
“描”是指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一个“描”字体现了叶圣陶先生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2)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的性格特点。
4.(考点:表达方式及其作用)文章结尾段落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抒情和议论。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和钦佩之情;以议论的方式,强调了叶圣陶先生“写话”主张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向叶圣陶先生学习的希望。深化主题,收束全文,水到渠成。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本文通过回忆一些关于写作治学和待人接物方面的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他有着可贵的精神风貌,他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巩固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修润(rùn) 生疏(shū) 商酌(zhuó) 诲人不倦(huì)
B.恳切(kěn) 躬行(ɡōng) 朦胧(méng) 颠沛流离(pèi)
C.累赘(zhui) 别扭(biè) 拖沓(tà) 相形见绌(chù)
D.妥帖(tuǒ) 譬如(bì) 冗长(rǒng) 宽厚待人(kuān)
D
【解析】D.譬(p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鞭炮 繁碎 躬行君子 一以惯之
B.尊嘱 出版 不耻下问 大庭广众
C.感慨 监督 鞠躬尽瘁 以身作则
D.前辈 业绩 言外之义 微不足道
C
【解析】A.一以贯之;B.遵嘱;D.言外之意。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一生诲人不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弟子。
B.环球一周旅游,他凭借着坚定的毅力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C.他们几个的作品放在一起一比较,王越和刘希的就相形见绌了。
D.最讨厌的就是这种拖沓冗长的文章,读起来毫无趣味。
B
【解析】B.“颠沛流离”意为生活艰难,四处流浪。不符合语境。
4.(2022怀化中考改编)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线上教学是否高质有效,关键要看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B.参加庆功会的老科学家们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畅谈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C.民生问题是今年“两会”的热点,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
D.阅读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A
【解析】A.两面对一面,可删去“是否”。
5.(2022乐山中考)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目的和价值入手。
②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知识和信息最终需要沉淀为思想和智慧。
③当“读书”遇上“刷屏”时代,阅读的“质感”该如何保持?
④由此看来,阅读最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屏幕内外获得“开卷有益”的熏陶和升华。
⑤一方面,阅读是为了摄取知识与获得信息。从纸质书籍到电子屏幕,开阔眼界的方式更为丰富。
A.⑤②③④① B.③⑤②①④ C.③①⑤②④ D.⑤③①②④
C
阅读迁移【核心素养·审美创造】
我所见的叶圣陶
朱自清
①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得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
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门了。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有删改)
6.(考点:内容概括)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
大家聚谈时他总是在听;不参与辩论;大家喝酒发议论时,他照例沉默;朋友和他开玩笑,他仍微笑沉默。
7.(考点:句子赏析)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
句中“皱眉”表现叶圣陶心中不情愿;他心里已经有了决定,但又不愿直接拒绝朋友的建议,因而用了较为委婉(设问)的语气;表现出他反对形式主义(清高、天真、纯真、孤傲、任性)的性格特点。
8.(考点:内容理解)文章第⑤⑥段详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
第⑤段详写叶圣陶的创作过程,表达作者对他出众写作才华的赞赏和羡慕;第⑥段详写叶圣陶与朋友为“我”饯行时的情形,表达作者对他珍视友情的感激怀念之情。(结合文意,言之有理即可)
9.(考点:标题的含义)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见的叶圣陶”,而不是“我所知道的叶圣陶”?
因为本文始终都在写作者亲眼所见、亲自接触的叶圣陶,“见”比“知道”更直接,因而作者笔下的叶圣陶更真实客观(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