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剧是基于历史真实进行艺术虚构的产物。从媒介形态来划分,历史剧可以用话剧或影视剧的形式呈现;从风格类型来划分,历史剧又有“正说”与“戏说”的区别。但究其共性,它们都是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的。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历史剧以“历史”为修饰,就杜绝了完全虚构的可能。如果一个故事毫无疑问是虛构的,那么观众不会向创作人责问其是否真实。如《步步惊心》《宫》这类穿越剧被限定在“奇幻”一隅,这是因为剧中的穿越情节消解了历史框架,解构了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意义期待。
那么,历史剧应该对历史忠实到何等程度呢 这一向是戏剧评论家们争论的课题。诸多论
者都论及这个“度”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厘清“度”的形式边界。比如,有的论者认为这个“度”体现了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一旦失去这个“度”,就有可能改变“正说”的本质,而完全走向“戏说”;有的论者认为历史剧虽然应该严格遵循历史,但不等于不可虚构,只是要注意把握住“度”,即莱辛所说的“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能发生的事”。前者以“度”来划分正说与戏说,后者以“度”来评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二者都强调了“度”在历史剧创作中的关键性,但都没有说清楚可供判别的标准。所以,类似于“适度的戏说、隐射、反讽、戏仿,有助于让历史人物脱掉过于僵化刻板的面具”这种说法,往往又会遭遇“过度戏说以致消解历史”的批评。由此来看,文本类型与观众阐释之间始终存在着形式边界与解释策略的关系问题;这就需要着力探讨历史剧在建构真实上的叙述策略,即“度”的形式特征。
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毕竟任何文本都会被一些人视作“事实”,而被另一些人视作“虚构”。再者,意义判定的标准也在流变,虚构的边界随着历史的发展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着的。例如,远古神话被先民视为历史真实,如今却被判定为艺术虚构。因此,对于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只能交由整个阐释社群。但是,阐释社群提供的意义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阐释社群会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迁,成员范围也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的真实与虚构时要有一种动态的视域。
历史真实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片段的、存有矛盾与秘密的,这些空白可以经由剧的内容来串联,丰富与自洽。历史剧有意创造了一个自洽的可能世界,并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景观。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与细节为历史剧的虚构提供了底本,在此基础.上的推演、改造、填充,既保证了情节要素的正确,又差异化地再现了某种可能真实。
最终的结果是,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需要确立各自的意义限度,即通过一系列叙述策略去
建构彼此之间的形式区隔,既不能消解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期待,更不能陷入消解历史的虚无。
历史剧中的虚构也只是有限度地去改编历史真实,历史真实也需要为其中的虛构部分提供必要的理据支撑;而在真实与虚构博弈过程中生成的形式特征,恰恰是需要通过学理辨析才可以廓清的。
(摘编自陈文斌《真实与虚构:历史剧中的符号区隔及其文化效应》)
材料二:
“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插上了浪漫主义的翅膀。郭沫若说:“剧作家的任务是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剧作家有他创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在历史剧《屈原》的创作中,郭沫若对史料进行了提炼加工,运用丰富的想象,去推测历史的必然,发掘历史的精神,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虚构。他有意削弱屈原忧郁彷徨的一面,而突出其刚毅坚定的一面;削弱屈原忠君的一面,强调其反抗的一面,并且将屈原放在抗秦反媚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郭沫若根据个别史料进行想象,把宋玉写成一个小人。张仪的形象,也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这些艺术创造,都尽可能有史实的依据,既不失历史真实的限制,又能凸显历史人物的精神,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
《屈原》的演出在当时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剧中的屈原与现实生活中坚持抗日、进步的爱国者和民族志士,面临的矛盾和遭遇有神似之处。因此,屈原所受的冤屈、陷害,以及他的愤怒、他的抗议,便极能叩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灵,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使这部作品更具战斗性和时代性。
(摘编自宁爽《浅析郭沫若话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艺术研究者未必认同远古先民眼中的历史真实,因为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是动态的,可能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
B.“失事求似”的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摆脱历史事实的束缚提供了可能的途径,也有助于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C.历史剧可以按照媒介形态或风格类型进行划分,但这都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兼具真实与虛构这两个特征。
D.莱辛等人认为历史剧的创作要体现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是要遵循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叙述可能发生的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剧《屈原》根据个别史料进行虚构创作,充分体现郭沫若所要表现的历史精神。
B.历史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这导致个体不能判断历史剧情节的真伪。
C.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历史剧中真实和虚构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D.历史剧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便能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体现战斗性和时代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黑格尔把历史剧界定为“向过去的时代取材”的文本类型,把“维持历史的忠实”作为历史剧创作的重要原则。
B.历史剧《胆剑篇》取材于“卧薪尝胆”的历史记载,但是作者曹禺在原有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虚构与加工。
C.俄罗斯文学家阿·托尔斯泰在《论文学》一书中说:“戏剧的本质就是大家在一起,创造性地把虚构变为真实。”
D.《红楼梦》采用了“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真实、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特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 分)
5.复兴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在即,同学们准备依据教材中《屈原列传》《离骚》等作品,创作历史课本剧《屈原新传》参加汇演。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同学们创作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贩梦者
石钟山
林又在讲自己的梦,说的是,一位盲人演唱师傅带着盲人徒弟走街串巷说书唱戏。一日,徒弟问师傅:眼睛如何才能看到光明 师傅应:等拉断第一百根琴弦时,眼睛就会看到光明。小徒弟有了希望,随师傅风里雨里奔走于演出场所。后来师傅离开了他,他又有了自己的徒弟,为了一百根琴弦的目标,他带着徒弟一如师傅带着他在执念中拉琴,一根根被拉断的琴弦都刻在了他的心里,终于在一次演出中,第一百根琴弦断了,然而期盼中的光明并没有如约而至。他病倒了,因为心里那浩大的希望落空。在小徒弟无微不至的照料下,他躲过了这一劫,他一下子明白了师傅的用意。徒弟问他:师傅,我的眼睛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光明呢 他说:当你拉断一百二十根琴弦时,自然会看到光明。徒弟笑着,心里已经亮了。他看不见徒弟,但他知道徒弟一定是这样的,亦如当年自己的样子。
林讲完这个故事时,宿舍里所有人都沉默着,仿佛自己做了一场梦,醒来久久地思考着什么,却想不到尽头。不久,宿舍的人便各自寻找自己的梦境去了。他却没有睡着,他还要继续想
明晚的故事。
此刻,他们已是大四学生了,他讲了四年故事,每天晚上都是如此,就像故事中的徒弟一样,
一根琴弦拉断了,又期待下一根。他不是盲人,只是贫困学生,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父母跑运输,车出了事故,再也没有回来,是爷爷靠拾垃圾把他养大,又供他上大学。进入大学,他申请了助学贷款。为了还贷款,他一有时间就出去打工还贷。
四年前刚入学时,住在下铺的赵姓同学一日晚上睡不着,动员大家讲故事,并许诺说:谁的故事讲得好,就把他明天的一日三餐全包下来。赵同学家境殷实,吃穿用度都是全宿舍最好的。
于是大家搜肠刮肚地拼凑着故事,但似乎这些故事总不能让赵同学满意,他仍然失眠。直到林
开始讲,他讲完后,赵同学很快进入梦乡,甚至有的同学在故事还没讲完便酣然入梦。而赵同学
也从不食言,包下了一日三餐,自己吃什么就让林吃什么。有肉有菜,有时还有水果或者酸奶什
么的。
林节省了三餐的钱,生活轻松了不少。只是每日的故事,要常新求变才好,不然觉得对不起
赵同学的一日三餐。一日,赵同学认真地凝视着他问:你怎么会有这么多故事 他沉吟一下,答:我讲的不是故事,是自己的梦。赵同学哑然,同学们亦哑然。在同学眼里,他便神秘起来,他每日的梦有头有尾,还丝丝入扣,引人入胜,这是什么人才能做的梦呀。他们的梦往往有头无尾,早晨睁开眼睛,梦境早忘光了。他在众同学羡慕的目光中度过了四年。在这四年中,一个宿
舍其他五个人,都享受了他的“梦”,也有许多同学轮流请他吃一日三餐:赵同学并不争抢,没有别的同学主动请林时,他才会出现。
一晃四年大学生活结束了,林和赵被双双保研。他俩依然是一间宿舍,赵同学依然听林的
故事,直到林听见赵同学的呼吸均匀起来,他的故事才会结束。在这期间,林也曾拒绝赵同学的一日三餐,但总会被赵同学驳回,赵同学感激地冲他说:你的故事治好了我的失眠,没有你的故事,我会睡不着觉的。
研究生毕业,赵同学留校做学术研究,林在家乡的省城联系到一家研究所。临别时,赵同学
说:谢谢你每天给我讲的故事。林也感动地说:我吃了你这些年的饭,感谢的应该是我。两个同窗好友在用力拥抱中分别。
几年后,林突然接到赵同学的电话,说要到他所居住的省城出差。两人约好相见,地点是他
定的。还没到约定时间,他就站在饭店门口张望了。饭店是五星级的,赵同学见到他吃了一惊,
望着他身后的饭店责备道:怎么定在这了 咱们是老同学,就是叙叙旧,何必这么破费。他不说什么,领着老同学往里走。
偌大的包间就他们俩,菜品多,酒也是顶级的。赵同学扫了一眼酒桌,上的菜品,正色道:今晚我请。他只是笑一笑,端起酒杯道:老同学,这些年我一直想找机会答谢你,是你让我大学生
活有饭吃。说完一口喝光杯中的酒。赵同学凝视着他,半晌才道:我不失眠,不听你的故事也能睡着,但你的故事不是三顿饭能换来的。
那天晚上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谢谢老同学,我永远记着你的一日三餐。也感谢你让
我讲故事。赵同学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你为什么把研究所的工作辞了,现在靠什么生活 他听了又淡然一笑:我现在是个贩梦者。赵同学似乎不解,怔怔地望着他。他解释道:我现在是个网络作家,每天在网上写故事,笔名就叫“贩梦者”。赵同学如梦初醒,惊叫一声,又一次狠狠地把他抱在怀里,小声地说:其实当年你不讲故事,我也会请你一日三餐,怕你不接受,才让你每日讲故事。他推开老同学,他认真地冲老同学鞠了一躬道:感谢你让我成为现在的贩梦者。
那晚两人走在街上,他又想起多年前讲的故事道:老同学还记得当年那个拉断一百根琴弦
的小徒弟么 老同学望着天空悠长地说:当然记得,人得有梦才会好。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徒弟笑着,心里已经亮了”这一细节说明,盲徒弟虽明知自己无法恢复光明,却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B.林同学为求一日三餐而创新求变构思故事,无意中开发了文学创作思维,使自己初步具备了“贩梦”的能力。
C.赵同学应约和林在五星级酒店相聚,就餐前正色道:今晚我请。此举是为了显示自己在物质上依旧保持优越性。
D.林同学虽然凭借讲故事的能力成为网络作家,并过上了优裕的生活,但为此也辞去了公职放弃了最初的梦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用词妥帖,如“但似乎这些故事总不能让赵同学满意”中的“似乎”一词表不确定性,暗含赵同学失眠是假,助人为真的意思。
B.小说多次写到“梦”:赵听了林的故事不再失眠酣然人梦,林在网络书写梦想....这些“梦”都属于虚写,可让小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C.小说写到林、赵两位同学的两次不同场景的拥抱,心情各有不同:前者含有不舍、感谢和祝福,后者含有惊喜、赞赏和欣慰。
D.小说最后一段与小说开头所讲故事相照应,使林同学这一人物形象更丰满,使小说结构完整严谨,同时也起到凸显主旨的作用。
8.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林同学,还是赵同学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9.《贩梦者》入选“中国小说协会2021年度好小说”,文学评论家认为其创新之处是将当代故事和民间故事相互融合,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
材料一:
天下有道之士,固犹少。虽幸而有,未必知也,不知则与无贤同。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
国相望,囚主相及。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欲求有道之士,则于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
所。太公钓于滋泉,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
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曰:“曷为而至此 ”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 ”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已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可以辞而无弃乎 ”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
君无乃为不好士乎 ”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也哉 ”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 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
(选自《吕氏春秋·览·先识览》,有删改)
材料二: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 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
(选自王安石《材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郑子阳令官遗之粟A数十秉B子列子出C见D使者E再拜F而辞G使者H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者不四”是就“三王”而言,“三王”一般是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B.“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与“向之所欣”(《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向”意思相同。
C.“其妻望而拊心日”与“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两句中的“望”意思相同。
D.“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与“抢呼欲绝"(《促织》)两句中的“绝”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认为有道之士与圣贤之人少而难得,即使有,而君主又往往不了解他们,这是世道混乱、“亡国相望,囚主相及”的重要原因。
B.乱世之中,有道之士多在江海幽闲之所,贤主往往能够访而得之,如文王虽是诸侯却能得到太公,纣王贵为天子却失去了这个贤士。
C.越石父认为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不可以忍受屈辱,晏子能用左骖赎救自己,应是了解自己的,所以无法忍受晏子对自己的傲慢无礼。
D.列子谢绝郑子阳之粟,说明他预料到郑子阳终将因无道而被杀,所以为了免除不义、避开悖逆,列子宁愿贫苦也不愿“受人之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4 分)
(2)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4 分)
14.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在贤才稀少的时代,怎样才能做到如材料二中所说的“得之”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浣溪沙①
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①王安石政治上受挫后归隐钟山,该词作于此期间。
15.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词人所居庭院长满了青苔,门前铺满了洁白的沙子,流淌着宛转的小溪。
B.“百亩中庭”“小院回廊”都直观地表现了词人归隐后的生活十分富足宽裕。
C.“半是苔”“春寂寂”表现了环境的凄清冷落,说明了世人对词人归隐的理解。
D.词中两个“为谁”之问,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对内心尚存的那份热情的自嘲。
16.“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与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列举周文王、孔子在困境中完成其作品的句子是“
, ”。
(2)理想社会的实现需要每-一个人付出努力,人人各尽其力,不谋- -己之私,正如《礼运(节选)》中所说“ , ”。
(3)王维《山居秋暝》中“ , ”两句,通过描写人与环境和谐融合的生活图景,表达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一天夜里,__① 中,周遭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终于众声消隐,我告诉自己,今天太晚了,不要再在电脑前面耗下去了。但随后,耳边却“浮现出”另外一些声响,似鸟啼蝉鸣,树木摇曳,车来车往,或隐或显,于无边无际的夜色中提醒着我,世界是存在的,他人是存在的。
实际上,无论夜黑风高还是阳光灿烂,有声响的人们隐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思想着自己的思想,忧伤着自己的忧伤,或许也在记录着自己的记录,即使___②_ ,人 们也始终会与声音在一起。哪怕你不再思考,或者已经进入梦乡,声音却不会消遁。
你自以为知道声音从哪里来,但肯定不知道它消失在哪里。声音来无影去无踪,无始无终,
归途是人的知觉,痕迹留存于人的大脑,无影无形却魔力无边。别以为声音是身外之物,很容易
被抛开,此时的声音,在彼时会消失殆尽、了无踪迹;可以断然与之分离,其实根本不可能。人类
无法如此简单地甩开声音,就像无法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轨迹一刀两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横线的两处,人称选取不同,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 请简要说明。(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螳螂是历史最悠久的害之一。蟑螂的腿关节上的神经末梢十分敏感,轻微的脚步都能感受得到。蟑螂尾部有复杂的震动感受器,能感知震动来源的方向,方便朝相反的方向逃跑。
① ,这些短毛既能判断食物的味道, ② ,避免被毒药伤害。
人类与蟑螂的战争一直在进行着。对付蟑螂首先应该注意家居的环境卫生。我们都知道,谁家的厨房脏,_③_ 。 平时我们要把剩饭、剩菜用保鲜膜密封好,要及时倾倒各种生活不
必要的垃圾,做完饭后要及时灶台和水槽,这样蟑螂就会因此找不到食物而离去。各种厨房用
具和家里的隐蔽角落要定期清理,让蟑螂没有藏身之处,并减少它们的繁殖机会。另外,我们在
装修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预防蟑螂。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是”字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是”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复兴中学这个学校好是好,但距离市区太远了。
B.《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作者是陶渊明。
C.他这个人比较固执,太自以为是了。
D.春天来了,江南的雨确实是多。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调整语序,不得改变原意。(4 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有人说,苏轼的《石钟山记》“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而求真辨伪的过程中,大抵要经历“质疑、求实、反思”三个阶段。这无论是对我们的学习求知还是人生成长,都具有积极意义。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照搬古文内容,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