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刚刚涉及“童话”要精要地向同学介绍这种文学体裁知识,要求学生自己了解一些安徒生在这一领域的成就。
2、这种情节曲折的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对童话的讽刺意义很可能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教师应适当点拨,使之对主题的理解水到渠成。
3、学生对文中问题的理解分析比较肤浅,务必引导学生要独立深思,各抒己见,对问题的认识一定要言之有据。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当众出丑的故事。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愚蠢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
这个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故事。都属于文学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作家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无论是作者扣人心弦的叙述,还是那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都将使学生增加阅读兴趣去体悟。是培养学生积极以人生态度和正确的理想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语言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好教材。教材选得好,不失童趣又有思想深度,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更是扣人心弦,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围绕骗人这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掌握童话中夸张及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体味人物及其性格化语言在文中的表现。
3、体味课文在主题表达上运用对比方式的体现。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方式,把握这篇童话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敢于面对现实,不自欺欺人,树立一种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2、对比手法和心理描写的恰当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用《指鹿为马》的故事导入本文。
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试用一个字概括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情节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
明确:骗。
2、这篇课文的情节围绕一个“骗”字展开,请同学们说说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
明确:骗人。(1)皇帝受骗;(2)骗子行骗;(3)大臣助骗;(4)百姓传骗。(5)小孩揭骗。
明确:皇帝:荒谬、愚蠢、刚愎自用、自作聪明;
大臣:虚伪、奉承、自欺欺人。
骗子:阴险、狡诈。
群众:怕被嘲笑,胆小怕事、不敢说;
孩子:纯洁天真、无私无畏。
语言:运用讽刺、夸张等手法。
描写: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
三、合作探究:
1、文章开始写出皇帝的什么嗜好?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可能吗?这是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皇帝爱衣成癖。为了……不惜;既不‥‥‥也不‥‥‥也不‥‥‥除非 ‥‥‥;都;总。
皇帝为穿漂亮衣服,不惜花费,昏庸懒惰,荒废朝政 。
运用夸张等手法,增强讽刺效果。
2、找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的语句,并说说它为什么?
明确:“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四、课堂练笔: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也站在当时游行大典的参观行列中,请把你看到的情景、和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五、小结: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一部喜剧、闹剧,更是一出丑剧。写了一个愚蠢至极,但又自作聪明、刚愎自用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捉弄而出乖露丑的故事。整篇童话,从头至尾,一个个粉墨登场的人物丑态百出:骗子的狡诈,大臣的奉承,皇帝的昏庸,从游行大典的准备乃至庆典的整个过程,笼罩着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以丑为美的荒诞无耻。在这出丑剧中,始作俑者是骗子,起催化剂作用者是大臣,集愚昧与骄横之大成者是皇帝,荒诞之中道出一句诚实的竟是一个小孩。 孩子是真的化身,美的化身。这里 真、善、美与假、丑、恶构成鲜明对比。
六、拓展阅读:
现在我们来看安徒生的另外一篇童话《白雪皇后》。比较一下,这则童话在主题表达上与《皇帝的新装》有何不同?
七、布置作业:
1、为本文写一个续篇,想象和夸张的色彩越浓越好。
2、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